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八 (22)
卷第八 (22)
1. 淫羊藿
味辛,寒,無毒。主陰痿,絕傷,莖中痛,利小便,益氣力,強志,堅筋骨,消瘰癧赤癰,下部有瘡洗出蟲。丈夫久服令人無子。一名剛前。生上郡陽山山谷。(薯蕷為之使。)
陶隱居云:服此使人好為陰陽。西川北部有淫羊,一日百遍合,蓋食藿所致,故名淫羊藿。
唐本注云:此草,葉形似小豆而圓薄,莖細亦堅,所在皆有,俗名仙靈脾者是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淫羊藿,溫。注云:生處不聞水聲者良。藥性論云:淫羊藿亦可單用。味甘,平。主堅筋益骨。日華子云:仙靈脾,紫芝為使,得酒良。治一切冷風勞氣,補腰膝,強心力,丈夫絕陽不起,女人絕陰無子,筋骨攣急,四肢不任,老人昏耄,中年健忘。又名黃連祖、千兩金、乾雞筋、放杖草、棄杖草。
圖經曰:淫羊藿,俗名仙靈脾。生上郡陽山山谷,今江東、陝西、泰山、漢中、湖湘間皆有之。葉青似杏葉,上有刺,莖如粟稈,根紫色有須,四月開花白色,亦有紫色碎小獨頭子,五月採葉曬乾,湖湘出者葉如小豆,枝莖緊細,經冬不凋,根似黃連,關中俗呼三枝九葉草,苗高一、二尺許,根、葉俱堪使。
雷公云:凡使時呼仙靈脾,須用夾刀夾去葉四畔花栨盡後,細銼,用羊脂相對拌炒過,待羊脂盡為度。每修事一斤,用羊脂四兩為度也。聖惠方:治偏風,手足不遂,皮膚不仁,宜服仙靈脾浸酒方:仙靈脾一斤,好者細銼,以生絹袋盛於不津器中,用無灰酒二斗浸之,以厚紙重重密封不通氣,春夏三日,秋冬五日後旋開,每日隨性暖飲之,常令醺醺不得大醉。若酒盡,再合服之,無不效驗。
合時切忌雞犬見之。經驗方:治瘡子入眼。以仙靈脾、威靈仙等分為末。食後米湯下二錢匕,小兒半錢匕。食醫心鏡:益丈夫,興陽,理腳膝冷。淫羊藿一斤,酒一斗,浸經二日,飲之佳。
白話文:
淫羊藿味辛性寒,無毒。主治陽痿、外傷導致的陽萎、陰莖疼痛、尿頻、增強體力、提振精神、強健筋骨、消散瘰癧(淋巴結結核)和赤癰(紅腫熱痛的瘡瘍)、治療下體潰瘍並排出蟲體。男性長期服用會導致不育。又名剛前。生長在上郡陽山山谷。(薯蕷是它的配伍藥物。)
陶弘景說:服用淫羊藿能使人喜好房事。西川北部有淫羊,一天交配一百次,據說都是因為吃了淫羊藿的緣故,所以才叫淫羊藿。
唐代的本草注釋說:這種植物,葉子形狀像小豆子,又圓又薄,莖細而堅韌,各地都有,俗稱仙靈脾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記載:淫羊藿性溫。注釋說:生長在聽不到水聲的地方的淫羊藿品質最好。藥性論記載:淫羊藿也可以單獨使用。味甘性平,主治強健筋骨。日華子本草記載:仙靈脾,紫芝是它的配伍藥物,用酒送服效果更好。治療一切寒邪引起的風痺、勞倦、氣虛,補益腰膝,增強體力,治療男性陽痿、女性不孕、筋骨攣縮、四肢無力、老年痴呆、中年健忘。又名黃連祖、千兩金、乾雞筋、放杖草、棄杖草。
圖經本草記載:淫羊藿,俗稱仙靈脾。生長在上郡陽山山谷,現在江東、陝西、泰山、漢中、湖南、江西等地都有。葉子青綠色,像杏葉,葉上有刺,莖像粟米秸秆,根紫色帶鬚,四月開花,花白色,也有紫色的小花,單生。五月採收葉子曬乾。湖南、江西地區產的淫羊藿,葉子像小豆子,枝莖緊細,冬天也不枯萎,根像黃連,關中地區俗稱三枝九葉草,植株高一到二尺,根和葉都可以入藥。
雷敩說:凡是使用淫羊藿(仙靈脾)時,要用夾刀夾去葉子邊緣和花序,然後切碎,用羊脂拌炒,直到羊脂完全吸收為止。每加工一斤淫羊藿,需用羊脂四兩。聖惠方記載:治療半身不遂、手腳麻木、皮膚感覺喪失,宜服用仙靈脾浸酒方:仙靈脾一斤(擇優細切),用生絹袋裝好,放入乾燥的器皿中,用無灰酒二斗浸泡,用厚紙嚴密封閉,春夏浸泡三日,秋冬浸泡五日後開啟,每日適量溫熱飲用,保持微醺狀態,不要喝醉。如果酒喝完了,再按同樣方法浸泡服用,效果很好。
炮製時忌諱雞犬靠近。經驗方記載:治療瘡毒入眼。用淫羊藿、威靈仙等量研末。飯後用米湯送服,每次二錢,小兒每次半錢。食醫心鏡記載:益補男性,增強性功能,治療腿腳冰冷。淫羊藿一斤,酒一斗,浸泡二日,飲用效果佳。
2. 黃芩
味苦,平、大寒,無毒。主諸熱黃疸,腸澼泄痢,逐水下血閉,惡瘡疽蝕火瘍,療痰熱,胃中熱,小腹絞痛,消穀,利小腸,女子血閉,淋露下血,小兒腹痛。一名腐腸,一名空腸,一名內虛,一名黃文,一名經芩,一名妒婦。其子主腸澼膿血。生秭歸川穀及冤句。三月三日採根,陰乾。
(得厚朴、黃連止腹痛。得五味子、牡蒙、牡蠣令人有子。得黃耆、白蘞、赤小豆療鼠瘻。山茱萸、龍骨為之使,惡蔥實,畏丹砂、牡丹、藜蘆。)
陶隱居云:秭歸屬建平郡,今第一齣彭城,郁州亦有之。圓者名子芩為勝,破者名宿芩,其腹中皆爛,故名腐腸。唯取深色堅實者為好。俗方多用,道家不須。
唐本注云:葉細長,兩葉相對,作叢生,亦有獨莖者。今出宜州、鄜州、涇州者佳。兗州者大實亦好,名豚尾芩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黃芩,臣,味苦、甘。能治熱毒,骨蒸,寒熱往來,腸胃不利,破擁氣,治五淋,令人宣暢,去關節煩悶,解熱渴,治熱,腹中㽲痛,心腹堅脹。日華子云:下氣,主天行熱疾,疔瘡,排膿,治乳癰、發背。
圖經曰:黃芩,生秭歸山谷及冤句,今川蜀、河東、陝西近郡皆有之。苗長尺余,莖稈粗如箸,葉從地四面作叢生,類紫草,高一尺許,亦有獨莖者,葉細長,青色,兩兩相對。六月開紫花,根黃如知母粗細,長四、五寸,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用之。《吳普本草》云:黃芩又名印頭,一名內虛。
二月生赤黃葉,兩兩、四四相值,其莖空中,或方圓,高三、四尺。花紫紅赤,五月實黑,根黃。二月、九月採。與今所有小異。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,四方皆用黃芩,以其主諸熱,利小腸故也。又太陽病,下之利下止,有葛根黃芩黃連湯,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黃芩。
今醫家嘗用有效者,因著之。又《千金方》:巴郡太守奏加減三黃丸,療男子五勞七傷,消渴,不生肌肉,婦人帶下,手足寒熱者。春三月,黃芩四兩,大黃三兩,黃連四兩;夏三月,黃芩六兩,大黃一兩,黃連七兩;秋三月,黃芩六兩,大黃二兩,黃連三兩;冬三月,黃芩三兩,大黃五兩,黃連二兩。三物隨時合搗下篩,蜜丸大如烏豆。
米飲服五丸,日三。不知,稍增七丸,服一月病愈。久服走及走奔馬,近頻有驗。食禁豬肉。又陶隱居云:黃芩圓者名子芩。仲景治雜病方,多用之。
千金翼治淋。黃芩四兩,袋貯之,水五升煮三升,分三服。梅師治火丹。杵黃芩末,水調敷之。
白話文:
黃芩味苦,性平偏寒,無毒。主要治療各種熱症引起的黃疸、腸胃炎症、腹瀉、痢疾、血瘀閉經、惡瘡、癰疽、火傷、痰熱、胃熱、小腹絞痛、消化不良、促進小腸排泄、女性血瘀閉經、尿頻、血崩以及小兒腹痛。黃芩別名腐腸、空腸、內虛、黃文、經芩、妒婦。其根莖主治腸胃膿血。黃芩生長在秭歸、四川、冤句等地。應在三月三日採挖根部,陰乾備用。
與厚朴、黃連搭配可止腹痛;與五味子、牡蒙、牡蠣搭配可助孕;與黃耆、白蘞、赤小豆搭配可治療鼠瘻(一種皮膚病)。山茱萸、龍骨是黃芩的輔佐藥材,忌與蔥、丹砂、牡丹、藜蘆同用。
古籍記載:秭歸屬建平郡,現今主要產地在彭城,郁州也有出產。圓形的黃芩稱為子芩,品質最佳;破裂的稱為宿芩,其內部腐爛,故名腐腸。應選用顏色深、質地堅實的黃芩。民間常用,道家則較少使用。
古籍還記載:黃芩葉細長,兩葉相對,叢生,也有單莖的。宜州、鄜州、涇州出產的品質最佳;兗州出產的,雖然個大飽滿,但也很好,稱為豚尾芩。古籍記載黃芩味苦甘,能治療熱毒、骨蒸、寒熱往來、腸胃不適、氣滯、五種淋證,使人身心舒暢,緩解關節疼痛和煩悶,治療口渴、發熱、腹痛、心腹脹滿。另有記載:黃芩能降氣,主治流行性感冒、瘡瘍、排膿、治療乳癰、發背。
古籍記載:黃芩生長在秭歸山谷及冤句,現在四川、河東、陝西等地也有出產。植株高約一尺多,莖粗如筷子,葉子從根部向四面叢生,類似紫草,高約一尺,也有單莖的,葉子細長,青綠色,兩葉相對。六月開花,紫紅色;根部黃色,粗細如知母,長四五寸。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後使用。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黃芩又名印頭、內虛。
二月生出赤黃色的葉子,兩兩或四四相對,莖是中空的,或方或圓,高三到四尺。花是紫紅色的,五月結果,果實黑色,根部黃色。二月和九月採挖。與現今的黃芩略有不同。張仲景治療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等方劑中都用到黃芩,是因為它能清熱利小腸。治療太陽病,瀉下後止瀉的葛根黃芩黃連湯,以及治療妊娠安胎的方劑中也常用到黃芩。
現代醫家常用黃芩且療效顯著。此外,《千金方》記載:巴郡太守奏上加減三黃丸,治療男子五勞七傷、消渴、肌肉消瘦、女性帶下、手足寒熱等症。春季用黃芩四兩,大黃三兩,黃連四兩;夏季用黃芩六兩,大黃一兩,黃連七兩;秋季用黃芩六兩,大黃二兩,黃連三兩;冬季用黃芩三兩,大黃五兩,黃連二兩。三種藥材根據季節比例混合,搗碎過篩,製成蜜丸,大小如烏豆。米湯送服,每次五丸,一日三次。無效可增加至七丸,服用一個月即可痊癒。長期服用可強身健體。服用期間忌食豬肉。此外,古籍記載:黃芩圓形的稱為子芩。仲景治療雜病的方劑中常用子芩。
《千金翼》記載治療淋證的方劑:黃芩四兩,用布袋裝好,加水五升,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《梅師》記載治療火丹的方劑:將黃芩研磨成粉末,加水調成糊狀敷在患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