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八 (21)
卷第八 (21)
1. 白芷
味辛,溫,無毒。主女人漏下赤白,血閉,陰腫,寒熱,風頭侵目淚出,長肌膚,潤澤作面脂,療風邪,久渴,吐嘔,兩脅滿,風痛,頭眩目癢。可作膏藥、面脂,潤顏色。一名芳香,一名白茞,一名囂(許驕切),一名莞,一名苻蘺,一名澤芬。葉名蒚(音歷)麻可作浴湯。生河東川穀下澤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(當歸為之使,惡旋覆花。)
陶隱居云:今出近道處處有,近下濕地東間甚多。葉亦可作浴湯,道家以此香浴,去屍蟲,又用合香也。臣禹錫等謹按範子計然云:白芷出齊郡,以春取黃澤者善也。藥性論云:白芷,君。能治心腹血刺痛,除風邪,主女人血崩及嘔逆,明目止淚出。療婦人瀝血腰痛,能蝕膿。
日華子云:治目赤胬肉,及補胎漏滑落,破宿血,補新血,乳癰發背,瘰癧,腸風,痔瘻,排膿,瘡痍疥癬,止痛,生肌,去面皯疵瘢。
圖經曰:白芷,生河東川穀下澤,今所在有之,吳地尤多。根長尺余,白色,粗細不等,枝稈去地五寸以上。春生葉,相對婆娑,紫色,闊三指許。花白微黃。入伏後結子,立秋後苗枯。二月、八月採根曝乾。以黃澤者為佳,楚人謂之藥。《九歌》云:辛夷楣兮藥房。王逸注云:藥,白芷是也。
雷公云:凡採得後,勿用四條作一處生者,此名喪公藤。兼勿用馬藺,並不入藥中。採得後刮削上皮,細銼,用黃精細銼,以竹刀切,二味等分,兩度蒸一伏時後,出。於日中曬乾,去黃精用之。外臺秘要:治丹癮疹。白芷及根葉煮汁洗之,效。子母秘錄治小兒身熱。白芷煮湯浴兒,避風。
衍義曰:白芷,菹是也。出吳地者良。《經》曰:能蝕膿。今人用治帶下,腸有敗膿,淋露不已,腥穢殊甚,遂至臍腹更增冷痛。此蓋為敗膿血所致。卒無已期,須以此排膿。白芷一兩,單葉紅蜀葵根二兩,芍藥根白者、白礬各半兩,礬燒枯別研,余為末,同以蠟丸如梧子大。空肚及飯前,米飲下十丸或十五丸。俟膿盡,仍別以他藥補之。
白話文:
白芷
白芷味辛、性溫,無毒。主治婦女白帶、赤帶、月經閉止、陰部腫痛、寒熱、風邪侵襲眼睛導致流淚、促進肌膚生長、使皮膚潤澤(可製成面脂)、治療風邪、口渴、嘔吐、兩脅疼痛、風濕痛、頭暈目癢。可製成膏藥、面脂,使膚色紅潤。白芷別名芳香、白茞、囂、莞、苻蘺、澤芬。葉名蒚麻,可作沐浴藥材。生長在河東的川谷、低窪濕地。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。(配伍當歸效果佳,忌與旋覆花同用。)
陶弘景說:現在各地都有白芷,低窪濕潤的東向地方尤其多。葉子也可以用來沐浴,道家用它製作香浴,去除屍蟲,也用於製作香料。臣禹錫等謹按範子計然所言:白芷產於齊郡,春天採集於黃澤地的白芷品質最佳。藥性論記載:白芷為君藥,能治療心腹血刺疼痛,去除風邪,主治婦女產後出血及嘔逆,明目止淚,治療婦女血崩導致的腰痛,能腐蝕膿液。
日華子說:治療目赤、胬肉,以及治療胎漏滑脫、排出陳舊瘀血、補充新鮮血液、乳癰、發背、瘰癧、腸風、痔瘡、排出膿液、瘡瘍、疥癬,止痛,生肌,去除面部斑痕。
圖經記載:白芷生長在河東的川穀低窪濕地,現在各地都有,吳地尤其多。根部長約一尺,顏色潔白,粗細不一,莖稈離地約五寸。春天長出葉子,相對而生,葉片寬約三指,顏色紫紅色。花朵顏色白中略帶黃色。伏天後結籽,立秋後植株枯萎。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。生長在黃澤地的白芷品質最佳,楚地人稱之為「藥」。《九歌》有云:「辛夷楣兮藥房」,王逸注釋說:「藥,即白芷。」
雷公說:採收後,不要使用四根連在一起生長的,這種稱為「喪公藤」。也不要用馬藺混雜其中。採收後刮去外皮,切成細片,再用黃精切成細片,用竹刀切碎,兩種藥材等量混合,蒸兩次,每次一伏時(約一個月),取出,在太陽下曬乾,去除黃精後使用。外台秘要記載:治療丹毒、癮疹,用白芷的根和葉煮水清洗,效果很好。子母秘錄記載:治療小兒發熱,用白芷煮水給孩子洗澡,注意避風。
衍義記載:白芷,就是菹。吳地產的白芷品質最好。《經方》記載:白芷能腐蝕膿液。現在人們用它治療帶下病,腸道有膿液腐敗,尿液淋漓不止,氣味腥臭難聞,甚至導致腹部冷痛加重。這多半是膿液和血液腐敗所致,病情久治不愈,必須用它排出膿液。白芷一兩,單葉紅蜀葵根二兩,白芍藥根、白礬各半兩,白礬燒成灰研磨成粉,其餘藥材研磨成粉末,混合後製成如梧子大小的蠟丸。空腹或飯前,用米湯送服十丸或十五丸。待膿液排盡後,再用其他藥物調理身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