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八 (20)
卷第八 (20)
1. 知母
味苦,寒,無毒。主消渴熱中,除邪氣,肢體浮腫,下水,補不足,益氣,療傷寒,久瘧,煩熱,脅下邪氣,膈中惡及風汗、內疸。多服令人泄。一名蚳(音歧)母,一名連母,一名野蓼,一名地參,一名水參,一名水浚,一名貨母,一名蝭(音匙,又音提)母,一名女雷,一名女理,一名兒草,一名鹿列,一名韭逢,一名兒踵草,一名東根,一名水須,一名沉燔,一名𧂇(杜含切),臣禹錫等謹按唐本一名昌支。生河內川穀。
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陶隱居云:今出彭城。形似菖蒲而柔潤,葉至難死。掘出隨生,須枯燥乃止。甚療熟結,亦主瘧熱煩也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𧂇,⿱艹沉藩。釋曰:知母也,一名𧂇,一名⿱艹沉藩。郭云:生山上,葉如韭。範子云:提母出三輔,黃白者善。吳氏云:知母,神農、桐君:無毒,補不足,益氣。
藥性論云:知母,君,性平。主治心煩躁悶,骨熱勞往來,生產後蓐勞,腎氣勞,憎寒虛損,患人虛而口乾,加而用之。日華子云:味苦、甘。治熱勞,傳屍疰病,通小腸,消痰止嗽,潤心肺,補虛乏,安心,止驚悸。
圖經曰:知母,生河內川穀,今瀕河諸郡及解州、滁州亦有之。根黃色,似菖蒲而柔潤。葉至難死,掘出隨生,須燥乃止。四月開青花如韭花,八月結實。二月、八月採根曝乾用。《爾雅》謂之𧂇(徙南切),又謂之䔿(直林切)藩是也。《肘後方》用此一物治溪毒大勝。其法:連根、葉搗作散服之。
亦可投水搗絞汁,飲一、二升。夏月出行,多取此屑自隨。欲入水,先取少許投水上流,便無畏。兼闢射工,亦可和水作湯浴之,甚佳。
雷公云:凡使,先於砧上細銼,焙乾,木臼杵搗,勿令犯鐵器。聖惠方:治妊娠月未足似欲產,腹中痛。用知母二兩末,蜜丸如梧桐子大,不計時候,粥飲下二十丸。《楊氏產乳》同。
白話文:
知母味苦、性寒,無毒。主治消渴、熱病、邪氣入侵、肢體浮腫、水腫、氣虛、不足、傷寒、久瘧、煩熱、脅肋下邪氣、膈肌不適、風寒濕邪引起的發汗、黃疸等症狀。但服用過量會導致腹瀉。知母還有許多別名,例如蚳母、連母、野蓼、地參、水參、水浚、貨母、蝭母、女雷、女理、兒草、鹿列、韭逢、兒踵草、東根、水須、沉燔、𧂇等。據記載,唐代也稱其為昌支,主要生長在河內地區的河流和山谷。 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備用。
陶弘景記載,知母現今產於彭城,外形類似菖蒲但更柔軟濕潤,葉子非常耐旱。挖掘後仍會繼續生長,直到完全乾燥才會停止。它對於久病積熱非常有效,也能治療瘧疾、發熱煩躁。 《爾雅》中記載,𧂇就是知母,也稱作沉藩。郭璞記載,知母生長在山上,葉子像韭菜。範子記載,在三輔地區產出的知母,黃白色者品質最佳。吳普記載,知母(根據神農、桐君的說法)無毒,能補益不足,增強體力。
《藥性論》記載,知母性平,主治心煩意亂、骨蒸勞熱、產後勞損、腎虛、畏寒、虛損、體虛口乾等症。 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,知母味苦甘,能治療熱病、傳染病、促進小腸通暢、化痰止咳、滋潤心肺、補虛、安神、止驚悸。
圖經記載,知母生長在河內地區的山谷,現在黃河沿岸各郡縣、解州、滁州也有分佈。根部呈黃色,外形像菖蒲但更柔軟濕潤。葉子極其耐旱,即使被挖掘出來也能繼續生長,直到乾燥才會停止。四月開花,花朵青色,類似韭菜花;八月結果。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後使用。《爾雅》中稱之為𧂇,也稱作沉藩。《肘後方》記載,知母治療溪毒效果極佳,方法是將根莖葉搗碎服用,或絞汁服用。夏日出行,可以攜帶知母粉末,入水前先將少量知母粉末投入上游水中,可以避免水中的危害。 知母還能預防蛇蟲叮咬,也可將其加水煮沸後沐浴,效果很好。
雷敩記載,使用知母時,應先在砧板上細細切碎,然後烘乾,再用木臼搗碎,不能用鐵器。 《聖惠方》記載,知母可用於治療妊娠期不足月而有臨產徵兆、腹痛等症狀,方法是用知母研磨成粉末,加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不限時間,用粥送服。 《楊氏產乳方》也記載了相同用法。
2. 貝母
味辛、苦,平、微寒,無毒。主傷寒煩熱,淋瀝、邪氣、疝瘕,喉痹,乳難,金瘡風痙,療腹中結實,心下滿,洗洗惡風寒,目眩項直,咳嗽上氣,止煩熱渴,出汗,安五臟,利骨髓。一名空草,一名藥實,一名苦花,一名苦菜,一名商草,一名勤母。生晉地。十月採根,曝乾。(厚朴、白薇為之使,惡桃花,畏秦艽、礜石、莽草,反烏頭。)
陶隱居云:今出近道。形似聚貝子,故名貝母。斷谷服之不飢。唐本注云:此葉似大蒜。四月蒜熟時,採良。若十月苗枯,根亦不佳也。出潤州、荊州、襄州者最佳,江南諸州亦有。
味甘、苦、不辛。按《爾雅》一名莔(忙庚切)也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莔,貝母。注:根如小貝,圓而白華,葉似韭。疏引陸機云:其葉如栝蔞而細小。其子在根下,如芋子,正白,四方連累相著,有分解也。藥性論云:貝母,臣,微寒。治虛熱,主難產,作末服之。兼治胞衣不出,取七枚末酒下。
末,點眼去膚翳。主胸脅逆氣,療時疾、黃疸。與連翹同主項下瘤癭疾。日華子云:消痰,潤心肺。末和沙糖為丸,含止嗽。燒灰油調敷人畜惡瘡。
圖經曰:貝母生晉地,今河中、江陵府、郢、壽、隨、鄭、蔡、潤、滁州皆有之。根有瓣子,黃白色,如聚貝子,故名貝母。二月生苗,莖細青色,葉亦青,似蕎麥,葉隨苗出。七月開花碧綠色,形如鼓子花。八月採根,曬乾。又云:四月蒜熟時採之良。此有數種。《鄜詩》言採其莔(音虻)。
陸機疏云:貝母也。其葉如栝樓而細小,其子在根下,如芋子,正白,四方連累相著,有分解。今近道出者正類此。郭璞注《爾雅》云:白花,葉似韭,此種罕復見之。此藥亦治惡瘡。唐人記其事云;江左嘗有商人,左膊上有瘡,如人面,亦無它苦。商人戲滴酒口中,其面亦赤色。
以物食之,亦能食,食多則覺膊內肉脹起。或不食之,則一臂痹。有善醫者,教其歷試諸藥,金石草木之類,悉試之無苦,至貝母,其瘡乃聚眉閉口,商人喜曰:此藥可治也。因以小葦筒毀其口灌之,數日成痂,遂愈,然不知何疾也。謹按《本經》主金瘡,此豈金瘡之類歟!
雷公云:凡使,先於柳木灰中炮令黃。擘破。去內口鼻上有米許大者心一小顆。後拌糯米於鏊上同炒,待米黃熟,然後去米,取出。其中有獨顆團,不作兩片無皺者,號曰丹龍精。不入用。若誤服,令人筋脈永不收。用黃精、小藍汁合服,立愈。別說云謹按貝母能散心胸鬱結之氣,殊有功。
則《詩》所謂言採其虻者是也。蓋作詩者,本以不得志而言之,今用以治心中氣不快多愁郁者,殊有功信矣!
白話文:
貝母味辛、苦,性平微寒,無毒。主治傷寒發熱、小便不利、邪氣入侵、疝氣、喉嚨腫痛、乳汁不通、刀傷引起的痙攣、腹部脹滿結實、心口堵塞、消除風寒、頭暈目眩、頸項僵直、咳嗽氣喘、止煩熱口渴、盜汗、滋養五臟、益補骨髓。貝母別名空草、藥實、苦花、苦菜、商草、勤母,生長在晉地,十月採收根部,曬乾即可入藥。厚朴、白薇能增強貝母的療效,但貝母忌與桃花同用,畏懼秦艽、礜石、莽草,反烏頭。
據陶隱居記載,現今貝母多產於近地,形狀像一堆貝殼,故名貝母。空腹服用貝母不會感到飢餓。唐代注釋說,貝母的葉子像大蒜,在四月大蒜成熟時採收最好,若等到十月植株枯萎,根部品質就差了。潤州、荊州、襄州所產的貝母最佳,江南其他州也有出產。
貝母味甘苦,不辛。根據《爾雅》記載,貝母也稱作莔。臣禹錫等謹按《爾雅》記載:莔就是貝母,其根像小貝殼,圓形白色,葉子像韭菜。陸機的註解說:貝母葉子像栝蔞但更細小,種子在根部下方,像芋頭的種子,純白色,四方連接在一起,可以分開。藥性論記載:貝母性微寒,治療虛熱,主治難產,研磨成粉服用。也能治療胎盤不下,取七枚研磨成粉用酒送服。
貝母粉末可以點眼治療眼膜混濁。主治胸脅逆氣,治療時疫、黃疸。與連翹合用治療頸部腫瘤。日華子記載:貝母可以消痰,潤肺止咳。將貝母研磨成粉末,和上砂糖做成丸劑含服,可以止咳。燒成灰後用油調和,可以敷治人畜的惡瘡。
圖經記載:貝母生長在晉地,現在河中、江陵府、郢州、壽州、隨州、鄭州、蔡州、潤州、滁州等地都有出產。貝母的根部有瓣狀,黃白色,像一堆貝殼,所以叫做貝母。二月發芽,莖細而青色,葉子也是青色,像蕎麥,葉子隨莖一起長出。七月開花,碧綠色,形狀像鼓槌花。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即可。也有人說四月大蒜成熟時採收最好。貝母有多種。古代詩歌中記載採集莔(音同虻)。
陸機的註解說:莔就是貝母,其葉子像栝樓但更細小,種子在根部下方,像芋頭的種子,純白色,四方連接在一起,可以分開。現在近地出產的貝母和這個描述很像。郭璞注《爾雅》說:貝母白花,葉子像韭菜,這種很少見到了。貝母也能治療惡瘡。唐代記載一則故事:江左地區曾有一個商人,左胳膊上有個像人臉一樣的瘡,沒有其他痛苦。商人戲弄般地把酒含在口中,瘡也變紅了。
如果吃東西,瘡也能吃東西,吃得多,就會感覺胳膊內部肌肉腫脹。如果不吃東西,則整條胳膊都會麻痺。有一個好醫生教他嘗試各種藥物,金石草木之類,都試過了沒效果,直到用了貝母,瘡才閉合起來,商人很高興,說這個藥可以治好。於是用小葦管把瘡口撐開灌藥,幾天後結痂痊癒了,但不知道是什麼病。謹慎參考《本經》記載貝母主治刀傷,這是不是刀傷的一種呢?
雷公記載:使用貝母前,要先在柳木灰中炮製至黃色,掰開,去掉內部像米粒大小的中心小顆粒。然後拌上糯米,在鏊子上一起炒,等到米炒黃熟了,再把米去掉,取出貝母。如果其中有單獨一顆團狀,沒有分成兩片,沒有皺紋的,叫做“丹龍精”,不能使用。如果誤服,會使人筋脈永遠不能恢復。服用黃精、小藍汁可以解毒。另外,貝母能散去心胸鬱結之氣,療效甚佳。
《詩經》中所謂採集莔(音同虻),就是貝母。詩人作詩,原本是用來表達不得志的心情,現在用它來治療心中鬱悶、憂愁,療效確實很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