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一 (22)
卷第一 (22)
1. 序例上(衍義總序)
世有不善保養,又不善服藥,倉猝病生,而歸咎於神天。噫!是亦未嘗思也,可不慎歟!
夫未聞道者,放逸其心,逆於生樂。以精神徇智巧,以憂畏徇得失,以勞苦徇禮節,以身世徇財利;四徇不置,心為之疾矣。極力勞形,躁暴氣逆,當風縱酒,食嗜辛鹹,肝為之病矣。飲食生冷,溫涼失度,久坐久臥,大飽大飢,脾為之病矣。呼叫過常,辨爭陪答,冒犯寒暄,恣食鹹苦,肺為之病矣。
久坐濕地,強力入水,縱欲勞形,三田漏溢,腎為之病矣。五病既作,故未老而羸,未羸而病,病至則重,重則必斃。嗚呼,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。衛生之士,須謹此五者,可致終身無苦。《經》曰:不治已病,治未病,正為此矣。
夫善養生者養內,不善養生者養外,養外者實外,以充快悅澤,貪欲恣情為務,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。善養內者實內,使臟腑安和,三焦各守其位,飲食常適其宜。故莊周曰:人之可畏者,衽席飲食之間,而不知為之戒者,過也。若能常如是畏謹,疾病何緣而起?壽考焉得不長?賢者造形而悟,愚者臨病不知,誠可畏也。
夫柔情難綰而不斷,不可不以智慧決也。故幃箔不可不遠。斯言至近易,其事至難行,蓋人之智慧淺陋,不能勝其貪欲也。故佛書曰:諸若所因,貪欲為本,若滅貪欲,何所依止。是知貪欲不滅,苦亦不滅;貪欲滅,苦亦滅。聖人言近而指遠,不可不思,不可不懼。善攝生者,不勞神,不若形;神形既安,禍患何由而致也。
夫人之生,以氣血為本,人之病,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。世有童男室女,積想在心,思慮過當,多致勞損。男則神色先散,女則月水先閉。何以致然?蓋愁憂思慮則傷心,心傷則血逆竭,血逆竭,故神色先散,而月水先閉也。火既受病,不能榮養其子,故不嗜食。脾既虛,則金氣虧,故發嗽,嗽既作,水氣絕,故四肢干。
木氣不充,故多怒。鬢髮焦,筋痿。俟五臟傳遍,故卒不能死,然終死矣。此一種於諸勞中最為難治,蓋病起於五臟之中,無有已期,藥力不可及也。若或自能改易心志,用藥扶接,如此則可得九死一生。舉此為例,其餘諸勞,可按脈與證而治之。
夫治病有八要。八要不審,病不能去;非病不去,無可去之術也。故須審辨八要,庶不違誤。其一曰虛,五虛是也。(脈細、皮寒、氣少、泄利前後、飲食不入,此為五虛。)二曰實,五實是也。(脈盛、皮熱、腹脹、前後不通、悶瞀,此五實也。)三曰冷,臟腑受其積冷是也。
四曰熱,臟腑受其積熱是也。五曰邪,非臟腑正病也。六曰正,非外邪所中也。七曰內,病不在外也。八曰外,病不在內也。既先審此八要,參之六脈,審度所起之源,繼以望、聞、問、切加諸病者,豈有不可治諸疾也。夫不可治者有六失:失於不審,失於不信,失於過時,失於不擇醫,失於不識病,失於不知藥。六失之中,有一於此,即為難治。
白話文:
世上有些人不善於保養身體,也不懂得正確用藥,一旦生病就歸咎於神天。唉!這是從來沒有思考過的,難道不應該謹慎嗎?
那些不明白養生道理的人,放縱自己的慾望,做出違背天性的事情。他們用精神去追求智巧,用憂慮恐懼去追逐得失,用勞苦去恪守禮節,用生命去追逐財利;這四種慾望不斷地進行,導致心靈生病。他們過度勞累身體,性情急躁暴怒,經常在風中喝酒,飲食偏愛辛辣鹹味,導致肝臟生病。他們吃生冷的食物,不注意溫涼的適度,久坐久臥,暴飲暴食,導致脾臟生病。他們大聲呼喊,與人爭辯,冒犯寒冷或炎熱,放縱吃鹹苦的食物,導致肺臟生病。
他們長期坐在潮濕的地方,強行在水中活動,放縱情慾勞累身體,導致精氣外洩,導致腎臟生病。五臟的疾病一旦產生,就會導致未老先衰,身體虛弱,進而生病,病情加重,最終導致死亡。唉,這些都是因為不思考而自找的。注重養生的人,必須謹慎注意這五方面的問題,才能終身無病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不要等到生病才治療,要在疾病發生之前就預防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善於養生的人注重保養內在,不善於養生的人注重保養外在。保養外在的人,只想讓外表充實,讓自己感到快樂和滿足,貪圖慾望放縱情慾。殊不知外在充實,內在就會虛弱。善於保養內在的人,會讓內在充實,使五臟安和,三焦各守其位,飲食適量。所以莊子說:人們最應該警惕的是在生活起居和飲食之間,而不知道要警惕,這是最大的過錯。如果能像這樣時刻警惕謹慎,疾病怎麼會發生?怎麼會不長壽呢?賢明的人能從自己的形體變化中領悟道理,愚笨的人則要等到生病了才知道,這真是可怕啊!
柔弱的情感很難控制卻又不能強行斬斷,所以必須用智慧來決斷。因此,要遠離聲色場所。這道理很淺顯,但做起來很難,因為人們的智慧淺薄,無法戰勝自己的貪慾。所以佛經說:一切苦惱的根源,都是因為貪慾,如果能滅除貪慾,就沒有任何依附了。由此可知,貪慾不滅,痛苦也不會消失;貪慾滅除,痛苦也會消失。聖人說的話雖然淺近,卻蘊含著深遠的道理,不可不思考,不可不警惕。善於養生的人,不會勞神,也不會勞形;如果精神和形體都安定,災禍又怎麼會產生呢?
人的生命,以氣血為根本,人的疾病,沒有不是先損傷氣血的。世上有年輕的男女,因為思慮過度,導致精神勞損。男性會出現精神渙散,女性會出現月經不調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憂愁思慮會傷心,心傷則血氣逆亂衰竭,血氣逆亂衰竭,所以精神渙散,月經不調。火受病了,就不能滋養它的後代,所以食慾不佳。脾虛弱了,金氣也虧虛,所以會咳嗽,咳嗽一發作,水氣就斷絕,所以四肢乾枯。
木氣不足,所以容易發怒。鬢髮焦黃,筋脈萎縮。等到五臟都受到影響,雖然不會立刻死亡,但最終還是會走向死亡。這種情況是所有勞損中最難治療的,因為病根在五臟內部,沒有確定的恢復時間,藥力也很難起作用。如果能自己改變心態,用藥物輔助,或許還能有九死一生的機會。以此為例,其他的勞損疾病,可以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治療。
治療疾病有八個要點。如果不仔細辨別這八個要點,疾病就無法治癒;並不是說無法治癒,而是因為沒有正確的治療方法。所以必須仔細辨別這八個要點,才不會犯錯。第一點是虛,指五種虛弱的症狀。(脈細弱、皮膚寒冷、氣短、腹瀉、食慾不振,這是五種虛的症狀。)第二點是實,指五種實證的症狀。(脈盛大、皮膚發熱、腹脹、大小便不通暢、昏厥,這是五種實的症狀。)第三點是冷,指臟腑積寒。
第四點是熱,指臟腑積熱。第五點是邪,指不是臟腑自身的疾病。第六點是正,指不是外邪入侵引起的疾病。第七點是內,指疾病不在體表。第八點是外,指疾病不在體內。先仔細辨別這八個要點,再參考六脈,仔細判斷疾病的根源,然後通過望、聞、問、切來診斷病人,怎麼會有治不好的疾病呢?那些無法治癒的疾病,通常有六種失誤:失誤於不仔細辨別病情,失誤於不相信醫囑,失誤於延誤治療時間,失誤於不選擇好的醫生,失誤於不了解疾病,失誤於不了解藥性。在這六種失誤中,只要犯了一種,就難以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