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三 (7)

1. 朴硝

味苦、辛,寒、大寒,無毒。主百病,除寒熱邪氣,逐六府積聚,結固留癖,胃中食飲熱結,破留血、閉絕,停痰痞滿,推陳致新,能化七十二種石。煉餌服之,輕身、神仙。煉之白如銀,能寒能熱,能滑能澀,能辛能苦,能咸能酸,入地千歲不變。色青白者佳,黃者傷人,赤者殺人。一名硝石樸。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。採無時。(畏麥句姜。)

陶隱居云:今出益州北部故汶山郡、西川、蠶陵二縣界。生山崖上,色多青白,亦雜黑斑。俗人擇取白軟者,以當硝石用之,當燒令汁沸出,狀如礬石也。《仙經》唯云:硝石能化他石。今此亦云能化石,疑必相似,可試之。唐本注云:此物有二種,有縱理、縵理,用之無別。

白話文:

硝石味苦辛,性寒,無毒。能治百病,驅除寒熱邪氣,消除六府積聚,化解頑固積滯,緩解胃中食積熱結,破除瘀血閉塞,消除痰積痞滿,促進新陳代謝,能化解七十二種石頭。將其煉製成藥丸服用,可輕身延年,成仙得道。煉製後的硝石,白如銀,寒熱滑澀辛苦咸酸皆備,埋入地下千年不變。以青白色者為佳,黃色者傷人,赤色者殺人。硝石又名硝石樸,生長在益州山谷陽坡有鹹水的地方,四季皆可採集,但忌麥句姜。

陶隱居說:現在硝石主要產於益州北部故汶山郡、西川、蠶陵兩縣交界處。生長於山崖之上,顏色多為青白,也夾雜著黑色斑點。民間常用白色柔軟的硝石,經過燒煮,使其汁液沸騰,狀如礬石。 《仙經》中記載,硝石能化解其他石頭。如今此文也說硝石能化石,推測應該相似,可以試驗。唐本注釋中說,硝石有兩種,一種縱紋,一種縵紋,使用上沒有區別。

白軟者,朴硝苗也,虛軟少力,煉為硝石,所得不多,以當硝石,功力大劣也。今注:今出益州,彼人採之,以水淋取汁,煎煉而成朴硝也。一名硝石樸者。硝即是本體之名;石者,乃堅白之號;樸者,即未化之義也。以其芒硝、英硝皆從此出,故為硝石樸也。其英硝,即今俗間謂之馬牙硝者,是也。
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朴硝,君,味苦,咸,有小毒。能治腹脹,大小便不通,女子月候不通。日華子云:主通泄五臟百病及癥結,治天行熱疾,消腫毒及頭痛,排膿,潤毛髮。凡入飲藥,先安於盞內,攪熱藥澆服。

白話文:

白色柔軟的,是朴硝的嫩芽,虛軟無力,煉製成硝石,得到的量很少,用它代替硝石,功效差很多。現在記載:現在四川益州有這種植物,當地人採集它,用水浸泡取汁,煎熬煉製成朴硝,也叫硝石樸。硝是本體的名字;石,指堅硬白色的特性;樸,則表示未經加工的意思。因為芒硝和英硝都是從它演變而來,所以叫硝石樸。英硝就是現在民間所說的馬牙硝。

臣禹錫等人謹慎查閱《藥性論》記載:朴硝,屬於君藥,味苦鹹,略帶毒性。能治療腹脹、大小便不通、婦女月經不調。日華子說:主治通泄五臟百病和癥結,治療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熱病,消腫毒和頭痛,排出膿液,滋潤毛髮。凡是加入飲品中服用的藥,都要先放在杯子裡,攪拌加熱後再用藥湯沖服。

圖經曰:朴硝,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。硝石,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。芒硝,生於朴硝,今南北皆有之,而以西川者為佳。舊說三物同種,初採得其苗,以水淋取汁,煎煉而成,乃朴硝也,一名硝石樸。以硝石出於其中。又煉朴硝或地霜而成,堅白如石者,乃硝石也,一名芒硝。

又取朴硝,以暖水淋汁,煉之減半,投於盆中,經宿而有細芒生,乃芒硝也。雖一體異名,而修煉之法既殊,則主治之功別矣。然《本經》各載所出,疑是二種。而今醫方家所用,亦不復能究其所來,但以未煉成塊,微青色者,為朴硝。煉成盆中上有芒者,為芒硝,亦謂之盆硝,其芒硝底澄凝者,為硝石。

白話文:

《圖經》記載:朴硝生長在益州山谷陽光照射到有鹹水的地方。硝石生長在益州山谷以及武都隴西西羌地區。芒硝則生長在朴硝的附近,現在南北各地都有,但以西川產的最好。舊說認為三種物質同屬一類,初次採集時,將其莖葉用清水浸泡取汁,煎煉後製成,便是朴硝,又稱硝石樸。硝石則從朴硝中提取出來。另外,將朴硝或地霜煉製,變得堅硬潔白如石者,便是硝石,又稱芒硝。

還有一種方法是將朴硝用溫水浸泡取汁,煉製到減半,放入盆中,放置一夜後,就會生出細小的芒,這就是芒硝。雖然三者同根同源,名稱不同,但煉製方法不同,藥效也有差異。然而,《本經》記載的產地不同,讓人懷疑是兩種不同的物質。而現在的醫家所使用的藥材,也無法追溯其來源,只根據未煉製成塊狀,呈淡青色的,就認為是朴硝;煉製後盆中長出芒的,就認為是芒硝,也叫盆硝;芒硝底部凝結的部分,則認為是硝石。

朴硝力緊,芒硝次之,硝石更緩,未知孰為真者。又按:蘇恭謂晉宋古方,多用硝石,少用芒硝。近代諸醫但用芒硝,鮮言硝石,是不然也。張仲景《傷寒方》:承氣湯、陷胸丸之類,皆用芒硝。葛洪《肘後方》傷寒、時氣、溫病亦多用芒硝,唯治食膾胸膈中不化,方用朴硝。

云無朴硝者,以芒硝代皆可用也。是晉宋以前,通用朴硝、芒硝矣。又《胡洽方》十棗湯用芒硝,大五飲丸用硝石。亦云無硝石用芒硝。是梁、隋間通用芒硝、硝石矣。以此言之,朴硝、硝石為精,芒硝為粗。故陶隱居引皇甫士安煉硝石法云:乃是取芒硝與石脾合煮,成為真硝石,然石脾無復識者。

白話文:

朴硝的效果最為強勁,芒硝次之,硝石則最為緩和,究竟哪一種才是真的有效,還沒有定論。另外根據蘇恭的說法,晉宋時期的古方,大多使用硝石,很少使用芒硝。而近現代的醫生只使用芒硝,很少提到硝石,這是不正確的。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,像承氣湯、陷胸丸等方劑,都使用了芒硝。葛洪的《肘後備急方》中,治療傷寒、時氣、溫病等也多用芒硝,只有治療食物積滯於胸膈不消化時,才會使用朴硝。

如果沒有朴硝,可以用芒硝代替,效果都是可以的。由此可見,晉宋以前,朴硝和芒硝都是通用的。另外,在《胡洽方》中,十棗湯使用芒硝,大五飲丸使用硝石,也提到沒有硝石可以使用芒硝。由此可見,梁、隋時期也通用芒硝和硝石。由此可知,朴硝和硝石是精煉的,而芒硝是粗製的。因此陶隱居引用皇甫士安煉製硝石的方法說:將芒硝和石脾一起煮沸,就可以煉成真硝石,但現在已經沒有人知道石脾是什麼了。

又注礬石云:生者名馬牙礬,青白色,已煉成絕白,蜀人以當硝石,是硝石當時已為難得其真矣。故方書罕用,通以相代,若然今所用者,雖非真識,而其功效既相近,亦可通用無疑矣。其《本經》所以各載所出州土者,乃方俗治煉之法有精粗,故須分別耳。至如芎藭之與蘼蕪,大戟之與澤漆,俱是一物,《本經》亦各著州土者,蓋根與苗,土地各有所宜,非別是一物。則朴硝、硝石,別著所出,亦其義也。

他同此比,又有英硝者,亦出於朴硝,其狀若石英,作四、五稜,白色瑩澈可愛,功用與芒硝頗同,但不能下利,力差小耳,亦謂之馬牙硝,蓋以類得名,近世用之最多。又金石凌法,用馬牙硝、芒硝、朴硝、硝石四種相參次第下之。詳此法出於唐世,不知當時如何分別也。

白話文:

關於礬石的註解

生礬石,又稱馬牙礬,呈青白色。經過煉製後會變成潔白的顏色,蜀地的人拿它當硝石使用。由此可見,當時真正的硝石已經很難獲得了。所以醫書上很少使用硝石,而用礬石代替。雖然現在使用的礬石可能不是真正的硝石,但它們的功效相似,所以可以通用,無疑是可行的。

《本經》之所以列出不同州郡的產地,是因為各地煉製方法有精粗之分,所以必須區分開來。就像芎藭與蘼蕪、大戟與澤漆,其實都是同一樣東西,《本經》也分別列出產地,是因為它們的根和苗,對於土壤環境有不同的適宜性,並非完全不同的植物。因此,朴硝和硝石分別列出產地,也是同樣道理。

與此相似的還有英硝

英硝也是從朴硝中提取出來的,外觀像石英,呈四、五棱形,白色透明,非常漂亮。其功效與芒硝相似,但不能瀉下通便,藥效略微弱一些。它也稱為馬牙硝,是因為外形相似而得名。近些年來,英硝的使用非常普遍。

還有一種金石凌法,是用馬牙硝、芒硝、朴硝、硝石四種藥物按一定的順序服用。這種方法起源於唐朝,當時如何區分這些藥物,目前還不清楚。

又下有生硝條云:生茂州西山岩石間,其形塊大小不常,色青白,鮮見用者。而今醫家又用一種甜消,彌更精好,或疑是此,乃云出於英硝。煉治之法未聞。又南方醫人論消或小異。有著說云:本草有朴硝、硝石、芒硝,而無馬牙硝,諸家所注本草三種,竟無堅決,或言芒硝、硝石本是一物,不合重出。又言煎煉朴硝,投於盆中經宿乃有細芒,既如是,自當為馬牙硝。

又云馬牙硝亦名英硝,自是一物,既以芒硝為朴硝,所出不應更有英硝。今諸硝之體各異,理亦易明,而至若此之惑也。朴硝味苦而微咸,《本經》言苦,《名醫別錄》以為辛,蓋誤謂硝石也。出蜀部者,瑩白如冰雪,內地者小黑,皆蘇脆易碎,風吹之則結霜,泯泯如粉,熬之烊沸,亦可熔鑄。

白話文:

古代文獻記載,生硝產於茂州西山岩石之間,大小不一,顏色青白,鮮少被使用。如今醫家使用一種稱為「甜消」的物質,品質更加精良,有些人認為它就是生硝,並聲稱其產於英硝。但煉治方法卻未曾聽聞。此外,南方醫家對於消石的論述略有不同,有人認為《本草》中記載了朴硝、硝石、芒硝,卻沒有馬牙硝,各家註釋也未能明確指出,甚至有人認為芒硝和硝石本是同種物質,不應重複記載。還有人說將朴硝煎煉後放置於盆中過夜,會出現細小的芒狀結晶,因此認為它就是馬牙硝。

文獻中還提到,馬牙硝也稱為英硝,本是同種物質。如果將芒硝視為朴硝,就不應該再有英硝。現今各種硝石的形態各不相同,其理容易理解,但為何會有如此困惑呢?朴硝味道苦而微鹹,《本經》記載為苦,《名醫別錄》則認為是辛,可能誤認為是硝石。產於蜀地者,潔白如冰雪,內地產者則略帶黑色,都易碎且酥脆,風吹即結霜,研磨後如粉末,加熱至沸騰時可以熔化。

以水合甘草、豬膽煮之減半,投大盆中,又下凝水石屑同漬一宿,則凝結如白石英者,芒硝也。掃地霜煎煉而成如解鹽,而味辛苦,燒之成焰都盡,則硝石也。能化金石,又性畏火而能制諸石使拒火,亦天地之神物也。牙消則芒硝是也。又有生硝不因煮煉而成,亦出蜀道,類朴硝而小堅也。

其論雖辯,然與古人所說殊別,亦未可全信也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療膀胱急,小腹滿,身盡黃,額上黑及足下熱,因作黑癉,大便必黑,腹臚脹滿如水狀,大便溏者,女勞得之,非水也。腹滿者難療,硝石礬石散主之。硝石熬黃,礬石燒令汁盡,二物等之,合夾絹篩,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,日三,重衣覆取微汗,病隨大小便去,小便正黃,大便正黑也。大麥用無皮者。

白話文:

將甘草和豬膽用清水煮,煮到剩下一半,倒入大盆中,再加入凝水石屑一起浸泡一晚,就會凝結像白色的石英一樣,這就是芒硝。掃地霜經過煎煉,製成像解鹽一樣的形狀,但味道苦辣,燒起來火焰很快就熄滅,這就是硝石。硝石可以化金石,又害怕火,能控制其他石頭,使其不燃燒,可謂是天地間的神奇之物。牙齒腐爛可以用芒硝治療。還有一種生硝,不需要煮煉就能得到,產自蜀道,跟朴硝相似,但稍微堅硬一些。

雖然這些論述很詳細,但和古人的說法有很大的不同,也不完全可靠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,提到治療膀胱急痛,小腹脹滿,全身發黃,額頭發黑,腳底發熱,並且出現黑色瘡疹,大便必定是黑色的,腹部鼓脹如水,大便稀溏,這種病是婦女勞累造成的,不是因為水引起的。腹脹很難治療,用硝石礬石散來治療。將硝石熬成黃色,礬石燒成汁液完全蒸發,兩種藥材等量混合,用絹布包裹過濾,用大麥粥汁調和服用,每次服用一湯匙,每天三次,蓋上厚厚的被子,稍微出汗,病症就會隨著大小便排出,小便會變成正常的黃色,大便會變成正常的黑色。大麥要用去皮的。

《千金方》硝石用二分,礬石用一分。劉禹錫《傳信方》,著石旻山人甘露飯:療熱壅、涼膈上,嘔積滯。蜀朴硝成末,每一大斤用蜜,冬用十三兩,春、夏、秋用十二兩,先搗篩朴硝成末後,以白蜜和令勻,便入新青竹筒,隨小大者一節,著藥得半筒以上即止,不得令滿。

卻入炊甑中,令有藥處在飯內,其虛處出其上,不妨甑簞即得,候飯熟取出,承熱綿濾入一瓷缽中,竹蓖攪勿停手,令至凝即藥成,收入閤中。如熱月即於冷水中浸缽,然後攪,每食後或欲臥時,含一匙、半匙,漸漸咽之。如要通轉亦得。

聖惠方:治時氣頭痛不止。用朴硝二兩,搗羅為散,用生油調,塗於頂上。又方:治乳石發動煩悶及諸風熱。用朴硝煉成者半兩,細研如粉,每服以蜜水調下一錢匕。日三、四服。外臺秘要:療喉痹神驗。朴硝一兩,細細含咽汁,頃刻立瘥。孫真人食忌:主口瘡,取朴硝含之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方》中提到,使用硝石二份、礬石一份。劉禹錫在《傳信方》中記載,石旻山人有一種甘露飯,能治療熱壅、涼膈上、嘔積滯等病症。製法是將蜀朴硝研磨成粉末,每大斤加入蜂蜜,冬季用十三兩,春夏秋用十二兩。將朴硝粉末與蜂蜜混合均勻後,放入新切的青竹筒中,裝至半筒以上即可,不可裝滿。

將竹筒放入炊甑中,讓藥物浸泡在飯內,空餘部分留於上層,不影響甑簞即可。待飯熟後取出,用熱的棉布過濾到瓷缽中,用竹篦不停攪拌,直到凝固成藥。將藥放入櫃中保存。夏季可以將瓷缽浸泡在冷水中攪拌。每次飯後或欲睡前,含一匙或半匙,慢慢吞咽,有助於通轉。

《聖惠方》中記載,可以用朴硝治療時氣頭痛不止。將兩兩朴硝搗碎過篩成粉,用生油調和塗抹在頭頂。另外,可以用煉製的朴硝半兩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匕,用蜜水調服,每天服用三到四次,可治療乳石發動煩悶及諸風熱。

《外臺秘要》中記載,可以用朴硝治療喉痹,效果奇佳。將一兩朴硝細細含咽汁,片刻即可痊癒。孫真人《食忌》中提到,可以用朴硝治療口瘡,只需將其含在口中即可。

簡要濟眾:治小便不通,膀胱熱。白花散:朴硝不以多少,研為末,每服二錢匕,溫茴香酒調下,無時服。

衍義曰:朴硝,是初採掃得,一煎而成者,未經再煉治,故曰朴硝。其味酷澀,所以力堅急而不和,可以熟生牛、馬皮,及治金銀有偽。葛洪治食膾不化,取此以蕩逐之。臘月中以新瓦罐,滿注熱水,用朴硝二升,投湯中,攪散,掛北檐下,俟硝滲出罐外,羽收之。以人乳汁調半錢,掃一切風熱毒氣攻注目瞼外,及發於頭面、四肢腫痛,應手神驗。

白話文:

簡要濟眾:

治療小便不通、膀胱熱症

白花散:

取朴硝,不限多少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匕,用溫茴香酒調服,不限時間服用。

衍義曰:

朴硝,指的是初次採集、掃選後,只經過一次煎煮而成的,尚未經過二次煉製的,因此稱為朴硝。它的味道極其苦澀,所以藥性堅硬急迫而不和緩,可以用来熟化生牛、馬皮,以及鉴别金银真伪。葛洪在治疗食物积滞不化时,也曾用它来荡涤清除。

在腊月时,用新的瓦罐,装满热水,加入朴硝二升,充分搅拌使其溶解,然后挂在北檐下。待朴硝渗出罐外,用羽毛收集。再用人乳汁调和半錢,用于治疗各种风热毒气引起的目赤肿痛、头面部肿痛、四肢肿痛,效果显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