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一 (21)
卷第一 (21)
1. 序例上(衍義總序)
其《神農本經》、《名醫別錄》、唐本先附、今附、新補、新定之目,緣《本經》已著目錄內,更不聲說,依舊作二十卷,及目錄一卷,目之曰《本草衍義》。若博愛衛生之士,志意或同,則更為詮修以稱聖朝好生之德。時政和六年丙申歲記。
本草之名,自黃帝、歧伯始。其《補註·總敘》言,舊說《本草經》者,神農之所作,而不經見。《平帝紀》元始五年,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,所在軺傳,遣詣京師,此但見本草之名,終不能斷自何代而作。又《樓護傳》稱,護少誦醫經、本草、方術,數十萬言,本草之名,蓋見於此。
是尤不然也。《世本》曰:神農嘗百草,以和藥濟人,然亦不著本草之名,皆未臻厥理。嘗讀《帝王世紀》曰:黃帝使歧伯嘗味草木,定《本草經》,造醫方,以療眾疾。則知本草之名,自黃帝、歧伯始。其《淮南子》之言,神農嘗百草之滋味,一日七十毒,亦無本草之說。
是知此書,乃上古聖賢具生知之智,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,合世人疾病之所宜。後之賢智之士,從而和之者,又增廣其品,至一千八十二名,(《補註本草》,稱一千八十二種,然一種有分兩用者,有三用者,其種字為名字,於義方允。)可謂大備。然其間注說不盡,或舍理別趣者,往往多矣。
是以衍摭余義,期於必當,非足以發明聖賢之意,冀有補於缺疑。
夫天地既判,生萬物者,唯五氣爾。五氣定位,則五味生;五味生,則千變萬化,至於不可窮已。故曰:生物者氣也,成之者味也。以奇生,則成而耦;以耦生,則成而奇。寒氣堅,故其味可用以蟧;熱氣蟧,故其味可用以堅;風氣散,故其味可用以收;燥氣收,故其味可用以散。土者,沖氣之所生,沖氣則無所不和,故其味可用以緩。
氣堅則壯,故苦可以養氣。脈蟧則和,故咸可以養脈。骨收則強,故酸可以養骨。筋散則不攣,故辛可以養筋。肉緩則不壅,故甘可以養肉。堅之而後可以蟧,收之而後可以散,欲緩則用甘,不欲則弗用,用之不可太過,太過亦病矣。古方養生治疾者,必先通乎此。不通乎此,而能已人之疾者,蓋寡矣。
夫安藥之道,在能保養者得之。況招來和氣之藥少,攻決之藥多,不可不察也。是知人之生須假保養,無犯和氣,以資生命。才失將護,便致病生,苟或處治乖方,旋見顛越。防患須在閒日,故曰安不忘危,存不忘亡,此聖人之預戒也。
攝養之道,莫若守中,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害。《經》曰:春、秋、冬、夏,四時陰陽,生病起於過用。蓋不適其性,而強云為逐,強處即病生。五臟受氣,蓋有常分,用之過耗,是以病生。善養生者,既無過耗之弊,又能保守真元,何患乎外邪所中也。故善服藥,不若善保養,不善保養,不若善服藥。
白話文:
這部《本草衍義》的序文,是依據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名醫別錄》等古籍,以及唐代以前和當今新增、修訂的內容編撰而成。《神農本草經》的目錄已經收錄在書中,不再另外說明。本書依舊分為二十卷,另加一卷目錄,定名為《本草衍義》。如果喜愛醫學、注重養生的人士,與我的想法相同,可以進一步修訂這本書,以彰顯當今聖上重視生命的美德。時值政和六年丙申年(西元1116年)記錄。
「本草」這個名稱,是從黃帝和歧伯開始的。《補註·總敘》提到,過去有人說《本草經》是神農氏所作,但沒有確切證據。《漢平帝紀》記載,元始五年時,朝廷曾徵召全國通曉方術本草的人到京師,這只證明了「本草」這個名稱的存在,但無法斷定《本草經》是哪個朝代所作。《樓護傳》中提到,樓護年輕時讀誦醫經、本草、方術等數十萬字,這裡也僅僅出現了「本草」這個名稱。
這些說法其實並不正確。《世本》記載,神農氏曾親嚐百草,用來調和藥物、救治人民,但文中也沒有提到「本草」這個名稱,所以這些說法都沒有深入了解事情的本質。我曾讀到《帝王世紀》中說,黃帝命令歧伯品嚐草木的味道,制定了《本草經》,創造了醫方,用來治療各種疾病。由此可知,「本草」這個名稱,是從黃帝和歧伯開始的。《淮南子》中說,神農氏曾親嚐百草的滋味,一天中毒七十次,但也沒有提到「本草」的說法。
由此可知,這部書(本草)是上古聖賢具備天生智慧,才能辨識天下萬物的性味,並配合世人疾病的需要。後來的賢能之士,在此基礎上加以補充,又增加了藥物品種,達到一千零八十二種(《補註本草》中稱有一千零八十二種,但有些藥物有不同的用法,有些甚至有三種用法,這裡的「種」字指的是藥物的名稱,在意義上是合適的)。可以說藥物已經非常完備了。然而,其中有些註釋並不詳盡,或者偏離了正確的道理,這種情況有很多。
因此,我將前人的餘義加以闡發,力求做到準確,並非想完全發明聖賢的意旨,而是希望能補充其中的不足。
天地開闢後,產生萬物的是五種氣。五種氣定位後,產生了五味;五味產生後,就有了千變萬化,以致無窮無盡。所以說:產生萬物的是氣,使萬物成形的是味。以奇數(單數)產生的東西,會變成偶數(雙數);以偶數產生的東西,會變成奇數。寒氣使事物堅硬,所以其味可以用來散開(疏通);熱氣使事物疏通,所以其味可以用來堅固;風氣使事物發散,所以其味可以用來收斂;燥氣使事物收斂,所以其味可以用來發散。土氣是沖和之氣所生,沖和之氣能調和一切,所以其味可以用來緩和。
氣堅固則身體強壯,所以苦味可以補養氣。脈搏疏通則氣血調和,所以鹹味可以補養脈搏。骨骼收斂則強健,所以酸味可以補養骨骼。筋脈發散則不會攣縮,所以辛味可以補養筋脈。肌肉緩和則不會淤塞,所以甘味可以補養肌肉。堅固之後才能疏通,收斂之後才能發散,想要緩和就用甘味,不需要就不要用,使用時不可過量,過量也會生病。古代養生治病的方法,必須先通曉這些道理。不通曉這些道理,而能治好疾病的人,很少。
使用藥物的方法,在於能夠保養身體的人才能掌握。何況調和之氣的藥物少,攻伐之氣的藥物多,不能不仔細辨別。由此可知,人的生存需要依靠保養,不要違背平和之氣,才能資養生命。一旦失去保護,就會導致疾病產生,如果治療不當,就會使病情加重甚至惡化。預防疾病應該在平時,所以說「安逸時不要忘記危險,生存時不要忘記死亡」,這是聖人的警戒。
養生的方法,最好是堅守中道,堅守中道就不會有過與不及的危害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春夏秋冬四時陰陽變化,疾病的產生是因為過度使用。這是因為不順應自己的本性,而強行去做,強行去做就會導致疾病產生。五臟接受氣血,都有一定的限度,過度耗損就會導致疾病產生。善於養生的人,既沒有過度耗損的弊病,又能保守真元,又何須擔心外邪的侵襲呢?所以說,善於服藥,不如善於保養;不善於保養,不如善於服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