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三 (6)
卷第三 (6)
1. 硝石
味苦、辛,寒、大寒,無毒。主五臟積熱,胃脹閉,滌去蓄結飲食,推陳致新,除邪氣,療五臟十二經脈中百二十疾,暴傷寒、腹中大熱,止煩懣、消渴,利小便及瘻蝕瘡。煉之如膏。久服輕身。天地至神之物,能化成十二種石。一名芒硝。生益州山谷及武都、隴西、西羌。採無時。(火為之使,惡苦參、苦菜,畏女苑。)
陶隱居云:療病亦與朴硝相似,《仙經》多用此消化諸石,今無正識別此者。頃來尋訪,猶云與朴硝同山,所以朴硝名硝石樸也,如此則非一種物。先時有人得一種物,其色理與朴硝在大同小異,胐胐如握鹽雪不冰,強燒之,紫青煙起,仍成灰,不停沸如朴硝,云是真硝石也。此又云一名芒硝,今芒硝乃是煉朴硝作之。
與后皇甫說同,並未得核研其驗,須試效,當更證記爾。化硝石法,在三十六水方中。隴西蜀秦州,在長安西羌中。今宕昌以北諸山有鹹土處皆有之。唐本注云:此即芒硝是也。朴硝一名硝石樸,今煉粗惡朴硝,淋取汁煎,煉作芒硝,即是硝石。《本經》一名芒硝,後人更出芒硝條,謬矣。
今注此即地霜也。所在山澤,冬月地上有霜,掃取以水淋汁後,乃煎煉而成,蓋以能消化諸石,故名硝石。非與朴硝、芒硝同類,而有硝名也。一名芒硝者。以其初煎煉時有細芒,而狀若硝,故有芒硝之號,與後條芒硝全別。舊經陶注引證多端,蓋不的識之故也。今不取焉。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大黃為使。按:今硝石是煉朴硝,或地霜為之,狀如釵腳,好者長五分以來,能化七十二種石為水,故名硝石。吳氏云:硝石,神農:苦。扁鵲:甘。藥性論云:硝石,君,惡曾青,畏粥。味鹹,有小毒。主項下瘰癧,瀉,得根出破血。一名芒硝。燒之即成硝石矣。
主破積,散堅結。一作苦硝。甚治腹脹。其硝石、芒硝,多川原人制作,問之詳其理。日華子云:硝石畏杏仁、竹葉。含之治喉閉,真者火上伏法,用柳枝湯煎三周時,如湯減少即入熱者,伏火即止也。
圖經文具朴硝條下。
雷公云:凡使,先研如粉,以磁瓶子於五斤火中,煅令通赤,用雞腸菜、柏子仁和作一處,分丸如小帝珠子許,待瓶子赤時投硝石於瓶子內,其硝石自然伏火,每四兩硝石,用雞腸菜、柏子仁共十五個帝珠子,盡為度。聖惠方:治眼赤痛。用硝石研令極細,每夜臨臥,以銅箸取如黍米大,點目眥頭,至明旦,以鹽漿水洗之。
外臺秘要:療惡寒嗇嗇,似欲發背,或已生瘡腫。癮疹起方:硝石三兩,以暖水一升和令硝,待冷,取故青布揲三重,可似赤處方圓,濕布拓之,熱即換,頻易,立瘥。靈苑方:治五種淋疾,勞淋、血淋、熱淋、氣淋、石淋、及小便不通至甚者。透格散:用硝石一兩,不夾泥土雪白者,生研為細末。
每服二錢,諸淋各依湯使如後。勞淋,勞倦虛損,小便不出,小腹急痛,葵子末煎湯下,通後,便須服補虛丸散。血淋,小便不出時,下血、疼痛、滿急;熱淋,小便熱,赤色,淋瀝不快,臍下急痛,並用冷水調下。氣淋,小腹滿急,尿後常有餘瀝,木通煎湯下。石淋,莖內痛,尿不能出,內引小腹膨脹急痛,尿下砂石,令人悶絕,將藥末先入銚子內,隔紙炒至紙焦為度,再研令細,用溫水調下。小便不通,小麥湯下。
卒患諸淋,並只以冷水調下。並空心,先調使藥消散如水,即服之,更以湯送下。服諸藥未效者,服此立愈。陳藏器拾遺序:頭疼欲死,鼻內吹消末愈。兵部手集服丹石人有熱瘡,疼不可忍方;用紙環圍腫處,中心填硝石令滿,匙抄水淋之。覺甚不熱疼,即止。寶藏論:硝石,若草伏而斤兩不折,軟切金、銀、銅、鐵硬物,立軟。
《史記·淳于意》:甾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,來召意,意往。飲以莨菪藥一撮,以酒飲之,旋乳。意復診其脈而脈躁,躁者有餘病,即飲以硝石一劑,出血如豆,比五、六枚。
衍義曰:硝石,是再煎煉時已取訖芒硝,凝結在下如石者。精英既去,但余滓而已。故功力亦緩,唯能發煙火。《唐本》注:蓋以能消化諸石,故曰硝石。煎柳枝湯煮三周時即伏火,湯耗,即又添柳枝湯。
2. 芒硝
味辛、苦,大寒。主五臟積聚,久熱、胃閉,除邪氣,破留血,腹中痰實結搏,通經脈,利大小便及月水,破五淋,推陳致新。生於朴硝。(石韋為之使,惡麥句姜。)
陶隱居云:按《神農本經》無芒硝,只有硝石,名芒硝爾。後名醫別載此說,其療與硝石正同,疑此即是硝石。舊出寧州,黃白粒大,味極辛、苦,頃來寧州道斷都絕。今醫家多用煮煉作者,色全白,粒細,而味不甚烈。此云生於朴硝,則作者亦好。又皇甫士安解散硝石大凡說云:無朴硝可用硝石,生山之陰,鹽之膽也。
取石脾與硝石,以水煮之,一斛得三斗,正白如雪,以水投中即消,故名硝石。其味苦,無毒。主消渴熱中,止煩悶。三月採於赤山。朴硝者,亦生山之陰,有鹽鹹苦水,則朴硝生於其陽。其味苦無毒,其色黃白,主療熱,腹中飽脹,養胃消穀,去邪氣,亦得水而消,其療與硝石小異。
按如此說,是取芒硝合煮,更成為真硝石,但不知石脾復是何物?本草乃有石脾、石肺,人無識者,皇甫既是安定人,又明醫藥,或當詳。煉之以朴硝作芒硝者,但以暖湯淋朴硝,取汁清澄煮之減半,出著木盆中,經宿即成,狀如白石英,皆六道也。作之忌雜人臨視。今益州人復煉礬石作硝石,絕柔白而味猶是礬石爾。
孔氏解散方又云:熬煉硝石令沸定汁盡。如此,硝石猶是有汁也。今仙家須之,能化他石,乃用於理第一。唐本注云:晉宋古方,多用硝石,少用芒硝,近代諸醫但用芒硝,鮮言硝石,豈古人昧於芒硝也。《本經》云:生於朴硝,朴硝一名硝石樸,硝石一名芒硝,理既明白,不合重出之。
今注:此即出於朴硝,以暖水淋朴硝,取汁煉之,令減半,投於盆中,經宿乃有細芒生,故謂之芒硝也。又有英硝者,其狀若白石英,作四、五稜,白色,瑩澈可愛。主療與芒硝頗同,亦出於朴硝,其煎煉自別有法,亦呼為馬牙硝。唐注以此為硝石同類,深為謬矣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又一說:人若常煉石而服者,至歿塚中生懸石,名芒硝。
冷如雪,能殺火毒,與此不同。舊注說朴硝、硝石、芒硝等,互有得失,乃云不合重有芒硝條也。夫朴硝,一名硝石樸,即煉朴硝成硝石,明矣,故有硝石條焉。又硝石,一名芒硝,即明芒硝,亦是煉朴硝而成也。凡藥雖為一體,蓋同出而異名,修煉之法既殊。主治之功遂別矣。
藥性論云:芒硝,使。味鹹,有小毒。能通女子月閉,癥瘕,下瘰癧,黃疸病。主墮胎,患漆瘡,汁敷之。主時疾壅熱,能散惡血。陳藏器云:石脾、芒硝、硝石並出於西戎鹵地,鹹水結成,所主亦以類相次。
圖經云文具朴硝條下。
雷公云:凡使,先以水飛過,用五重紙滴過去腳,於鐺中干之,方入乳缽研如粉任用。芒硝是朴硝中煉出形似麥芒者,號曰芒硝。聖惠方治伐指,用芒硝煎湯淋漬之。千金方:療漆瘡方:用湯漬芒硝令濃,塗之,干即易之。梅師方:治火丹毒,水調芒硝塗之。又方:治一切疹,以水煮芒硝塗之。
又方治傷寒發豌豆瘡。未成膿,研芒硝,用豬膽相和,塗瘡上,立效。子母秘錄:小兒赤遊,行於體上,下至心即死,以芒硝納湯中,取濃汁以拭丹上。百一方:療關膈大小便不通,脹滿欲死,兩、三日則殺人。芒硝三兩,紙裹三、四重,炭火燒之,令內一升湯中盡服,當先飲湯一升已吐出,乃服之。
孫真人食忌:主眼有翳,取芒硝一大兩,置銅器中急火上煉之,放冷後,以生絹細羅,點眼角中。每夜欲臥時一度點,妙。丹房鏡源:芒硝伏雌黃。
衍義曰:芒硝,《經》云:生於朴硝。乃是朴硝以水淋汁,澄清,再經熬煉減半,傾木盆中,經宿,遂結芒有廉稜者。故其性和緩,古今多用以治傷寒。
白話文:
芒硝味辛、苦,性極寒。主要治療五臟積聚、久病發熱、胃部阻塞等症狀,能去除邪氣、排出淤血,緩解腹部痰濕阻塞,疏通經脈,促進大小便及月經排出,治療各種尿路感染,促進新陳代謝,由朴硝提煉而成。石韋是芒硝的輔藥,忌與麥句姜同用。
古籍記載,《神農本草經》中並無芒硝,只有硝石,芒硝是後人另起的藥名。後世醫家認為芒硝與硝石療效相同,可能就是硝石。芒硝過去產於寧州,呈黃白色顆粒狀,味道極辛、苦,但近年來寧州的芒硝已斷絕。現在醫家多用人工熬煉的芒硝,色澤純白,顆粒細小,味道不那麼辛烈。由於芒硝源於朴硝,人工煉製的芒硝也療效良好。皇甫士安記載,若無朴硝,可用硝石代替,硝石產於山陰,是鹽的結晶。
以石脾和硝石加水熬煮,一斛可得三斗,色澤潔白如雪,遇水即溶,故名硝石。硝石味苦,無毒,主治消渴、心熱,能緩解煩悶。三月採收於赤山。朴硝也生長於山陰,鹹苦的水流經過的地方,朴硝則生長於其陽面。朴硝味苦無毒,色澤黃白,主治發熱、腹脹,能養胃助消化,去除邪氣,遇水也能溶解,其療效與硝石略有不同。
古籍記載,芒硝是經由朴硝熬煮而成真正的硝石,但石脾為何物則不得而知。本草書中記載有石脾、石肺,但鮮有人知其為何物。皇甫士安是安定人,又精通醫藥,或許他知道石脾為何物。煉製芒硝的方法是,用溫水沖泡朴硝,取其澄清的汁液熬煮至減半,倒入木盆中,靜置一夜即成,狀如白石英,呈現六棱狀。煉製時忌諱旁人觀看。現在益州人又用礬石煉製硝石,顏色潔白柔軟,但味道仍是礬石味。
孔氏解散方中記載,熬煉硝石至沸騰,待汁液收盡。由此可見,硝石仍然含有水分。道家常用硝石,它能使其他礦石熔解,在煉丹中佔據重要地位。唐代注釋中記載,晉宋古方多用硝石,少用芒硝;近代醫家則多用芒硝,鮮少提及硝石,難道古人對芒硝一無所知?《本經》記載芒硝生於朴硝,朴硝又名硝石樸,硝石又名芒硝,其理應清晰明白,不應重複記載。
現代註釋:芒硝是從朴硝中提取的,方法是用溫水沖泡朴硝,取其汁液熬煉至減半,倒入盆中,靜置一夜,就會長出細小的芒狀結晶,故名芒硝。還有英硝,形狀像白石英,有四五個棱角,顏色潔白,晶瑩剔透,療效與芒硝相似,也源於朴硝,但其煉製方法不同,也稱馬牙硝。唐代注釋將其與硝石歸為同類,這是錯誤的。蜀地古籍中另有記載:經常煉製並服用這種礦石的人,死後墓中會生出像芒硝一樣的礦石。
芒硝性寒如雪,能解熱毒,與上述礦石不同。舊注中對朴硝、硝石、芒硝的描述各有出入,故認為不應重複記載芒硝。朴硝又名硝石樸,即煉製朴硝而成硝石,故有硝石條目。硝石又名芒硝,說明芒硝也是由朴硝煉製而成。雖然這些藥物本質相同,但名稱不同,煉製方法也不同,療效也因此有所區別。
《藥性論》記載:芒硝,味鹹,微毒。能治療女子月經閉止、癥瘕、瘰癧、黃疸等疾病,可引產,治療漆瘡,可用其汁液外敷。主治時疫發熱,能散瘀血。陳藏器記載:石脾、芒硝、硝石都產於西戎的鹽鹼地,由鹹水凝結而成,其主治功效也大致相同。
《圖經》在朴硝條目下有相關記載。
雷公記載:使用芒硝前,應先用水飛煉,再用五層紙過濾,放在鍋中烘乾,再研磨成粉末使用。芒硝是從朴硝中提煉出來,形似麥芒的結晶,故名芒硝。《聖惠方》中記載用芒硝煎湯治療手指外傷;《千金方》中記載用芒硝湯治療漆瘡;《梅師方》中記載用芒硝治療丹毒和各種疹子;另有方劑用芒硝治療傷寒引起的豌豆瘡,未成膿者,將芒硝研磨後與豬膽汁混合外敷,療效迅速;《子母秘錄》記載用芒硝湯治療小兒丹毒;《百一方》記載用芒硝治療關膈阻塞,大小便不通,腹脹欲死等症狀;《孫真人食忌》記載用芒硝治療眼翳;《丹房鏡源》記載芒硝能抑制雌黃。
《衍義》記載:芒硝,《經》書中記載其生於朴硝。它是將朴硝用溫水浸泡,取其澄清的汁液,熬煉至減半,倒入木盆中,靜置一夜,就會結晶出有棱角的芒狀結晶,故其性平和,古今多用於治療傷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