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三 (5)

1. 礬石

味酸,寒,無毒。主寒熱,泄痢,白沃,陰蝕,惡瘡,目痛,堅骨齒,除固熱在骨髓,去鼻中息肉。煉餌服之,輕身、不老、增年。歧伯云:久服傷人骨。能使鐵為銅。一名羽涅,一名羽澤。生河西山谷及隴西武都、石門。採無時。(甘草為之使,惡牡蠣。)

陶隱居云:今出益州北部西川,從河西來。色青白,生者名馬齒礬。已煉成絕白,蜀人又以當硝石名白礬。其黃黑者名雞屎礬,不入藥,唯堪鍍作以合熟銅,投苦酒中,塗鐵皆作銅色。外雖銅色,內質不變。《仙經》單餌之,丹方亦用。俗中合藥,皆先火熬,令沸燥。以療齒痛,多即壞齒,是傷骨之證,而云堅骨齒,誠為疑也。

白話文:

味酸,性寒,無毒。可以治療寒熱、瀉痢、白沃、陰蝕、惡瘡、目痛,能堅固骨齒,去除骨髓中的固熱,消除鼻中息肉。煉成藥丸服用,可以輕身、不老、延年益壽。歧伯說:長期服用會傷人骨。能使鐵變成銅。又名羽涅,又名羽澤。生長在河西山谷和隴西武都、石門。採集沒有時間限制。(甘草為其輔藥,忌與牡蠣同用。)

陶隱居說:現在出產於益州北部西川,從河西傳來。顏色青白,生的時候叫做馬齒礬。已經煉成純白色,蜀人又用它當硝石,叫做白礬。黃黑色叫做雞屎礬,不能入藥,只能用來鍍銅,使熟銅更光亮,把白礬投入苦酒中,塗在鐵上就會變成銅色。雖然外觀變成銅色,內質並沒有改變。《仙經》單獨服用,丹方中也使用。民間合藥,通常先用火熬,使其沸騰乾燥。用來治療牙痛,如果用量過多就會壞牙,這是傷骨的表現,而說它能堅固骨齒,實在令人懷疑。

唐本注云:礬石有五種:青礬、白礬、黃礬、黑礬、絳礬,然白礬多入藥用。青、黑二礬,療疳及諸瘡;黃礬亦療瘡生肉,兼染皮用之;其絳礬本來綠色,新出窟未見風者,正如琉璃,陶及今人謂之石膽,燒之赤色,故名絳礬矣。出瓜洲。今注陶云蜀人用白礬當硝石,誤也。
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礬石,使一名理石。畏麻黃,有小毒。能治鼠漏、瘰癧,療鼻衄,治齆鼻,生含咽津,治急喉痹。日華子云:白礬,性涼。除風去勞,消痰止渴,暖水臟,治中風失音,疥癬。和桃仁、蔥湯浴,可出汗也。

白話文:

唐代的注解說:礬石有五種,分別是青礬、白礬、黃礬、黑礬、絳礬,但是白礬最常被用於藥物中。青礬和黑礬可以治療疳積和各種瘡傷;黃礬也可以治療瘡傷,促進傷口生肉,同時也可以用來染皮革;至於絳礬,它原本是綠色的,剛從礦坑中挖出來,還沒見過風的時候,就像琉璃一樣,陶弘景和現代人都稱之為石膽,燒過之後會變成紅色,所以才叫絳礬。它產自瓜洲。現在的注解說蜀人用白礬代替硝石是錯誤的。
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礬石,使一名理石。畏麻黃,有小毒。能治鼠漏、瘰癧,療鼻衄,治齆鼻,生含咽津,治急喉痹。日華子云:白礬,性涼。除風去勞,消痰止渴,暖水臟,治中風失音,疥癬。和桃仁、蔥湯浴,可出汗也。

臣禹錫等人根據《藥性論》記載:礬石,別名理石。它怕麻黃,帶有微毒。可以治療鼠漏、瘰癧,止鼻血,治療齆鼻,促進唾液分泌,治療急喉痹。日華子說:白礬性涼。可以驅風去勞,消痰止渴,溫暖水臟,治療中風失音,治療疥癬。將白礬與桃仁、蔥湯一起泡澡,可以促進排汗。

圖經曰:礬石,生河西山谷及隴西武都、石門,今白礬則晉州、慈州、無為軍,綠礬則隰州溫泉縣、池州銅陵縣,並煎礬處出焉。初生皆石也,採得碎之,煎煉乃成礬。凡有五種,其色各異,謂白礬、綠礬、黃礬、黑礬、絳礬也。白礬則入藥,及染人所用者。綠礬亦入咽喉、口齒藥及染色。

黃礬丹灶家所須,時亦入藥。黑礬唯出西戎,赤謂之皂礬,染須鬢藥或用之。絳礬本來綠色,亦謂之石膽,燒之赤色,故有絳名,今亦稀見。又有礬精、礬蝴蝶,皆煉白礬時,候其極沸,盤心有濺溢者,如物飛出,以鐵匕接之,作蟲形者,礬蝴蝶也。但成塊光瑩如水晶者,礬精也。

白話文:

圖經記載說

礬石,生長在河西的山谷,以及隴西的武都、石門地區。現在的白礬則產於晉州、慈州、無為軍等地,而綠礬則產於隰州溫泉縣和池州銅陵縣,這些都是煎煉礬石的地方。礬石剛開始都是石頭,採集後要將它打碎,再經過煎煉才能變成礬。

礬石共有五種,顏色各不相同,分別是白礬、綠礬、黃礬、黑礬、絳礬。白礬可以用來入藥,也用於染布。綠礬則用於治療咽喉、口腔的藥物,以及染料。

黃礬是煉丹師所需的材料,有時也入藥。黑礬只產於西戎地區,又名皂礬,可以用来染头发和胡须。絳礬原本是綠色的,也叫石膽,燒過之後會變成紅色,所以得名絳礬,現在已經很少見了。

還有一種礬精和礬蝴蝶,都是煉白礬時,當礬石沸騰到極點時,盤子中心濺出一些像東西飛出來一樣的液體,用鐵勺接住,形狀像蟲子的,就是礬蝴蝶。而那些形成塊狀,光亮透明,像水晶一樣的,就是礬精。

此二種入藥,力緊於常礬也。又有一種柳絮礬,亦出礬處有之,煎煉而成。輕虛如綿絮,故以名之。今醫家用治痰壅及心肺煩熱,甚佳。劉禹錫《傳信方》治氣痢巴石丸,取白礬一大斤,以炭火淨地燒令汁盡,則其色如雪,謂之巴石。取一大兩細研,治以熟豬肝作丸,空腹飲下,丸數隨氣力加減,水牛肝更佳。

如素食人,蒸餅丸之亦通。或云白礬中青黑者,名巴石。又治蛇咬蠍螫,燒刀子頭令赤,以白礬置刀上,看成汁,便熱滴咬處,立瘥。此極神驗,得力者數十人。正元十三年,有兩僧流向南到鄧州,俱為蛇齧,令用此法救之,敷藥了便瘥,更無他苦。

白話文:

這兩種藥材的藥性比一般的明礬還要強。另外還有一種叫做「柳絮礬」的藥材,也是產於明礬產地,經過煎煉而成。它質地輕盈,像棉絮一樣,所以叫做「柳絮礬」。現在醫家常用它來治療痰阻塞、心肺煩熱,效果非常顯著。

劉禹錫在《傳信方》中記載,治療氣痢的「巴石丸」,是以白礬一斤,用炭火在乾淨的地方燒,直到汁液完全蒸發,變成雪白的顏色,稱之為「巴石」。取一兩巴石研磨成細粉,用熟豬肝做成丸藥,空腹服用,丸藥的數量可以根據個人體質加減。用牛肝水送服效果更佳。

如果素食者,可以用蒸餅代替豬肝來製作丸藥,也是可以的。也有人說,白礬中呈青黑色的部分,就叫做「巴石」。

另外,巴石還可以治療蛇咬和蠍子螫傷。將刀子頭燒至通紅,把白礬放在刀子上,等到白礬融化成汁,就趁熱滴在被咬傷的地方,很快就能止痛消腫。這個方法非常有效,已經救治過數十人。正元十三年,有兩個和尚往南走到鄧州,都被蛇咬了,用這個方法救治,敷藥之後馬上就痊癒了,也沒有其他痛苦。

又崔氏方:治甲疽,或因割甲傷肌,或因甲長侵肉,遂成瘡腫痛,復緣窄靴研損四邊腫焮,黃水出,浸淫相染,五指俱爛,漸漸引上腳趺泡漿四邊起,如火燒瘡,日夜倍增,醫方所不能療者。綠礬石五兩,形色似朴硝而綠色。取此一物置於鐵板上,聚炭封之,囊袋吹令火熾,其礬即沸,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,是真也。看沸定汁盡,去火待冷,取出挪為末,色似黃丹,收之。

先以鹽湯洗瘡,拭乾,用散敷瘡上,唯多為佳,著藥訖,以軟帛緩裹,當日即汁斷瘡干。若患痛急,即塗少酥,令潤。每日一遍,鹽湯洗濯有膿處,常洗使淨,其痂干處不須近。每洗訖,敷藥如初。但急痛即塗酥,五日即覺上痂,漸剝起,亦依前洗敷藥,十日即瘡漸漸剝盡痂落,軟處或更生白膿胞,即擦破敷藥,自然總瘥。

白話文:

崔氏方治療甲疽,甲疽可能是因為割甲傷到肌肉,也可能是因為指甲長到肉裡,導致瘡腫痛。也可能是因為穿窄靴摩擦損傷指甲周圍,造成腫脹發紅,流出黃水,浸潤蔓延,五根手指都潰爛,逐漸向上蔓延到腳背,形成水泡,周圍發紅,像火燒一樣,日夜疼痛加劇,一般的醫方都無法治癒。

用綠礬石五兩,形狀顏色像芒硝,但呈綠色。將綠礬石放在鐵板上,用炭火封住,用風箱吹氣使火燒得更旺,綠礬石就會沸騰,流出像熔化的金汁一樣的紅色液體,這就是真綠礬石。等綠礬石沸騰完,汁液全部流出後,熄火,待其冷卻,取出研磨成粉末,顏色像黃丹,收好備用。

先用鹽水清洗傷口,擦乾,用粉末敷在傷口上,越多越好。敷藥後,用柔軟的布輕輕包紮,當天傷口就會停止流汁,瘡口也會癒合。如果疼痛難忍,就在藥粉上塗少許酥油,使其潤滑。每天敷藥一次,用鹽水洗掉膿液,保持傷口清潔,乾的地方不需要清洗。每次清洗完畢,就重新敷藥,像剛開始一樣。如果疼痛難忍,就塗酥油,五天就會長出痂,慢慢脫落。繼續清洗傷口,敷藥,十天後,瘡口就會逐漸癒合,痂脫落。軟的地方可能會長出新的白膿胞,就擦破再敷藥,自然就會痊癒。

刑部張侍郎親嬰此病,臥經六十日,困頓不復可言,京眾醫並經造問,皆隨意處方,無效驗。唯此法得效如神,故錄之,以貽好事者。又有皂莢礬,亦入藥。或云即綠礬也。《傳信方》:治喉痹用之,取皂莢礬入好米醋,或常用釅醋亦通,二物同研,咽之立瘥,如若喉中偏一旁痛,即側臥,就痛處含之勿咽,云此法出於李謨,甚奇。

黃礬入藥,見崔元亮《海上方》滅瘢膏,以黃礬石燒令汁出,胡粉炒令黃,各八分,唯須細研,以臘月豬脂和,更研如泥,先取生布揩令痛,即用藥塗五度。又取鷹糞、白燕窠中草,燒作灰等分,和人乳塗之,其瘢自滅,肉平如故。

白話文:

刑部張侍郎染病臥床六十天,虛弱不堪,京城眾多醫生都來探望,卻都隨便開藥,毫無效果。只有這個方法藥到病除,所以記錄下來,希望對有需要的人有所幫助。另外,皂莢礬也入藥,有人說它就是綠礬。《傳信方》記載,治療喉痹可以用皂莢礬加入好米醋,或用濃醋也可以,研磨後吞服,可以馬上治癒。如果喉嚨只痛一邊,就側躺,把藥放在痛的那邊含著,不要吞下去,據說這個方法出自李謨,非常神奇。

黃礬入藥,崔元亮《海上方》中記載,將黃礬石燒到出汁,胡粉炒至黃色,各取八分,研磨成粉末,用臘月豬油混合,再研磨成泥狀。先用生布擦拭患處,再塗抹藥膏五次。也可以將鷹糞、燕窩中的草燒成灰,等量混合人乳塗抹,瘢痕就會消失,皮膚恢復平整。

雷公云:凡使,須以瓷瓶盛,於火中煅令內外通赤,用鉗揭起蓋,旋安石蜂窠於赤瓶子中,燒蜂窠盡為度,將鉗夾出放冷,敲碎入缽中研如粉後,於屋下掘一坑,可深五寸,卻以紙裹留坑中一宿,取出再研。每修事十兩,用石蜂窠六兩,盡為度。又云:凡使,要光明如水精,酸、咸、澀味全者,研如粉。

於瓷瓶中盛,其瓶盛得三升以來,以六一泥,泥於火畔,炙之令乾,研了,置白礬於瓶內,用五方草、紫背天葵二味自然汁各一鎰,旋旋添白礬於中,下火逼令藥汁干,用蓋子蓋瓶口,更以泥泥上下,用火一百斤煅,從巳至未,去火,取白礬瓶出,放冷敲破,取白礬,若經大火一煅,色如銀,自然伏火,銖累不失,搗細研如輕粉,方用之。聖惠方: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並赤腫,用礬燒灰,細研敷之。

白話文:

雷公說:凡是使用石蜂窠,必須用瓷瓶盛裝,放在火中煅燒,直到内外都燒得通紅,用鉗子把蓋子揭開,旋即把石蜂窠放進燒紅的瓶子中,燒到石蜂窠全部燒盡為止,用鉗子夾出來放涼,敲碎後研磨成粉,然後在屋下挖一個五寸深的坑,用紙包好將粉末放在坑中過夜,第二天取出再研磨。每次用藥十兩,用石蜂窠六兩,不可超過。雷公又說:凡是使用白礬,要選擇光亮如水晶,帶有酸、鹹、澀味的,研磨成粉。

把白礬放在瓷瓶中,瓶子容量至少要能盛三升,用六一泥塗抹在瓶子外,放在火邊烘烤,直到泥土乾燥,再研磨成粉。把白礬放入瓶中,用五方草和紫背天葵的自然汁液各一鎰,逐漸加入白礬,用火慢慢烘烤,直到藥汁完全蒸發,用蓋子蓋住瓶口,再用泥土塗抹瓶口和瓶底,用一百斤的柴火煅燒,從巳時燒到未時,然後熄火,取出白礬瓶,放涼後敲碎,取白礬。經過大火煅燒的白礬,颜色会变成银白色,自然具有伏火的作用,不會損失分毫,搗碎研磨成細粉,就可以使用了。聖惠方中記載,治療小兒臍中流出汁液不止,並且出現紅腫,可以用白礬燒成灰,研磨成細粉敷在患处。

外臺秘要:療胸中多痰瘀癖。礬石一兩,以水二升,煮取一升,納蜜半合,頓服,須臾未吐,當飲少熱湯。又方主目翳及胬肉。用礬石最白者,內一黍米大於翳上及胬肉上,即令淚出,綿拭之,令惡汁盡,其疾日日減,翳自消薄便瘥。礬石須真白好者方可使用。千金方:治小兒舌上瘡,飲乳不得。

以白礬和雞子置醋中,塗兒足底,二七即愈。又方:治鼻中息肉。以礬石末,面脂和,綿裹塞鼻中,數日息肉自隨其藥出。又方治齒齦間津液血出不止。以礬石一兩,燒水三升,煮取一升,先拭齒,乃含之。《千金翼》治陰癢脫方:燒礬石一味,研為末,每日空心酒調方寸匕服,日三。

白話文:

外台秘要:

治療胸中痰瘀積聚

取白礬一兩,加水二升,煮沸至一升,加入蜜半合,一口氣喝下。若短時間內未吐出,則應喝一些溫熱水。

另外,此方亦可治療目翳及胬肉

取最潔白的白礬,用米粒大小的一塊放在目翳或胬肉上,就會引起流淚,用棉花擦拭,將分泌物擦乾淨。如此每天反覆,目翳會逐漸消退,病情逐日減輕,最終自然痊癒。使用白礬必須選擇真白且品質好的。

千金方:

治療小兒舌上瘡,導致無法吸吮乳汁

將白礬和雞蛋一起放入醋中,塗抹在小兒腳底,兩週即可痊癒。

治療鼻中息肉

取白礬研磨成粉末,和面脂混合,用棉花裹起來塞入鼻中,數日後息肉就會隨藥物一起脫落。

治療齒齦間津液血出不止

取白礬一兩,燒水三升,煮沸至一升,先用此藥水漱口,然後含在口中。

千金翼:

治療陰癢脫落

取白礬一味,研磨成粉末,每天空腹用酒調服一小匙,每日三次。

又方:治腳氣衝心。白礬二兩,以水一斗五升,煎三、五沸,浸洗腳良。肘後方:救卒死而壯熱者。礬石半斤,水一斗半煮消,以浸腳及踝,即得蘇也。又方:目中風腫,赤眼方:礬石二錢熬,和棗丸如彈丸,以摩上下,食頃止,日三度。又方:足大指角忽為甲所入肉,便刺作瘡不可著履靴,用礬石一物燒汁盡,取末著瘡中,食惡肉,生好肉。細細割去甲角,旬日即瘥。

此方神效。又方:療猘犬咬人。摻礬石末內瘡中,裹之止痛,其瘡速愈。又方:療耳卒腫,出膿水方:礬石燒末,以筆管吹耳內,日三、四度,或以綿裹塞耳中,立瘥。又方:療人陰生瘡,膿出作臼。取高昌白礬一兩,研作末,用豬脂相和成膏,槐白皮作湯,洗瘡,拭令乾即塗膏,然後以楸葉貼其上,不過三度瘥。又方患歷齒,積久碎壞欲盡,常以綿裹礬石含嚼之,吐汁也。

白話文:

另一個方法是治療腳拇指指甲長入肉裡,導致刺痛化膿,無法穿鞋的疾病。用一塊礬石燒成粉末,敷在傷口上,可以去除壞肉,長出新肉。然後慢慢把指甲角剪掉,十天左右就會痊癒。

這個方法非常有效。另一個方法是治療被狂犬咬傷。將礬石粉末塗在傷口上,包紮起來,可以止痛,傷口也會很快癒合。

另一個方法是治療耳朵突然腫脹,流膿水的疾病。將礬石燒成粉末,用筆管吹入耳朵,一天三到四次,或者用棉花裹上粉末塞入耳朵,馬上就會好。

另一個方法是治療陰部生瘡,流膿成坑的疾病。取高昌白礬一兩,研磨成粉末,用豬油混合成膏,用槐白皮煮水洗瘡,擦乾後塗上膏藥,再用楸葉貼在上面,不超過三次就會痊癒。

另一個方法是治療牙齒久病,已經鬆動、碎裂,快要掉光的疾病。可以用棉花包裹礬石,含在嘴裡咀嚼,吐出汁液。

經驗方:治大小便不通。用白礬細研末,令患人仰臥,置礬末於臍中滿,以新汲水滴之,候患人覺冷透,腹內即自然通,如為曾灸無臍孔,即於元灸盤上,用紙作環子籠灸盤,高一指半以來,著礬末在內,仍依前法用水滴之。孫真人食忌:主蠍螫。以礬石一兩,醋半升煎之,投礬末於醋中,浸螫處。

王氏博濟:治驢涎、馬汗毒所傷,神效。白礬飛過,黃丹炒令紫色,各等分,相袞合,調貼患處。靈苑:治折傷,先用止痛湯法,搗白礬為末,每用一匙匕,沸湯一碗沖了,以手帕蘸,乘熱熨傷處,少時痛止,然後排整筋骨,貼藥。孫用和:治懸癰垂長,咽中妨悶。白礬一兩,燒灰,鹽花一兩,上二味,細研為散,以箸頭點藥在上,瘥。

白話文:

治療大小便不通,可以用白礬研成細末。讓病人仰躺,將白礬末撒滿肚臍,用新汲取的水滴在上面,等到病人感覺涼透,肚子就會自然通暢。如果病人曾經灸過,沒有肚臍眼,就可以用紙做成環狀,套在灸盤上,離灸盤高出一指半,將白礬末放在裡面,按照之前的方法用清水滴在上面。

孫真人說,如果被蠍子螫傷,可以用白礬一兩,醋半升煎煮,將白礬末放入醋中,浸泡在被螫傷的地方。

王氏說,治療驢涎、馬汗毒引起的傷害,效果神效。將白礬飛過,黃丹炒至紫色,各取等量,混合在一起,調勻後貼在患處。

靈苑說,治療折傷,先用止痛湯的方法,將白礬搗成粉末,每次用一匙,用一碗沸水沖開,用毛巾蘸取,趁熱熨燙傷處,過一會兒疼痛就會停止,然後再將骨頭復位,貼上藥物。

孫用和說,治療懸癰垂長,咽喉阻塞難受,可以用白礬一兩,燒成灰,鹽花一兩,一起研成細粉,用筷子沾取藥粉塗抹在患處,就會痊癒。

子母秘錄治小兒風疹不止,白礬十二分,暖熱酒投化,用馬尾搵酒塗之。姚和眾:治小兒目睛上白膜。白礬一分,以水四合,熟銅器中煎取半合,下少白蜜調之,以綿濾過,每日三度,點一芥子大。又方:初生小兒產下,有皮膜如榴,中膜裹舌,或遍舌根。可以指甲刺破令血出,燒礬灰細研敷之半綠豆許。

若不摘去,兒必啞。御藥院:治腳膝風濕,虛汗,少力,多疼痛及陰汗。燒礬作灰細研末,一匙頭,沸湯投之,淋洗痛處。丹房鏡源:紫礬石可制汞。異苑:魏武北征蹋頓升嶺,眺矚見山崗不生百草。王粲曰:是古塚,此人在世服礬石,而石生熱蒸出外,故卉木焦滅,即令發看,果得大墓,內有礬石滿塋。太平廣記:壁鏡毒人必死,用白礬治之。

白話文:

古時候醫書記載,治療小兒風疹不止,可以用白礬溶於溫酒中,用馬尾沾酒塗抹患處。治小兒眼白膜,可以用白礬溶於水煎煮,加入少許蜂蜜調勻,過濾後每天點眼三次,每次一粒芥子大小。新生兒若舌頭上有皮膜,可用指甲刺破讓血流出,再用燒成灰的白礬研磨成粉末敷於患處,如綠豆大小。若不處理,孩子可能會變成啞巴。治療腳膝風濕、虛汗、乏力、疼痛及陰汗,可以用燒成灰的白礬研磨成粉末,加入沸水浸泡,然後用藥水淋洗患處。紫礬石可以用来提炼汞。传说魏武帝北征蹋顿时,看到山崗上寸草不生,王粲認為是古墓,因為生前服用了白礬石,導致白礬石的熱氣蒸發出來,使得植物枯死。後來挖開墓穴,果然發現裡面充滿了白礬石。另外,古書記載,如果被有毒的壁鏡傷害,可以用白礬治療。

簡要濟眾:治牙齒腫痛。白礬一兩燒灰,大露蜂房一兩微炙,為散。每用二錢,水一中盞,煎十餘沸,熱炸牙令吐之。

衍義曰:礬石,今坊州礬,務以其火燒過石,取以煎礬,色唯白,不逮晉州者。皆不可多服。損心肺,卻水故也。水化書紙上,才幹,水不能濡,故知其性卻水。治涎藥多須者,用此意爾。火枯為粉,貼嵌甲。牙縫中血出如衄者,貼之亦愈。

白話文:

簡要濟眾:治療牙齒腫痛

方法:

  • 白礬一兩,燒成灰。
  • 大露蜂房一兩,微火烘烤。
  • 將白礬灰和大露蜂房混合,做成散劑。
  • 每次取二錢,加入半碗水,煎煮十沸左右,趁熱漱口,將藥液含在患處,然後吐出。

衍義:

  • 白礬,現今坊州的白礬最好,一定要用火燒過石頭,取出白礬煎煮,顏色要潔白,不可使用晉州的白礬。
  • 白礬不可服用過多,因為會損傷心肺,並且會導致體內水液減少。
  • 我們可以透過白礬的特性來理解它的作用:將白礬放在書紙上,待水滴在書紙上乾涸後,水就無法再浸潤書紙,這說明白礬具有吸水乾燥的性質。
  • 很多治療唾液過多的藥物都利用了白礬的這種吸水乾燥的特性。
  • 白礬燒成粉末後,可以貼在嵌甲上。
  • 牙縫出血如同鼻血一樣,也可以用白礬粉末貼敷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