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八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八 (14)

1. 麻黃

子母秘錄治產後腹痛及血下不盡。麻黃去節杵末,酒服方寸匕,一日二、三服,血下盡即止。澤蘭湯服亦妙。

衍義曰:麻黃,出鄭州者佳,剪去節,半兩,以蜜一匙匕同炒,良久,以水半升煎,俟沸,去上沫,再煎,去三分之一,不用滓。病瘡疱倒黶黑者,乘熱盡服之,避風,伺其瘡復出。一法用無灰酒煎。但小兒不能飲酒者難服,然其效更速。以此知此藥入表也。

白話文:

麻黃

《子母秘錄》記載,用麻黃可以治療產後腹痛和惡露不止。將麻黃去除莖節後搗成粉末,用酒沖服一小匙,一天服用二到三次,等到惡露排乾淨就停止服用。也可以服用澤蘭湯,效果也很好。

進一步說明,麻黃以產於鄭州的品質最好,使用時要剪去莖節。取半兩麻黃,用一匙蜂蜜拌炒一段時間,然後加入半升水煎煮,等到水沸騰後,撈去浮沫,再次煎煮至剩下三分之二,不要使用藥渣。如果身上長了像瘡一樣,呈現倒伏、顏色發黑的疹子,就趁熱將藥汁全部喝完,避開風寒,等待疹子再次發出來。另一種方法是用不含灰的酒來煎煮。但年紀小的孩子不能喝酒,比較難服用,然而用酒煎煮的效果會更快。由此可知,麻黃這種藥物是能作用於身體表面的。

2. 通草

味辛、甘,平,無毒。主去惡蟲,除脾胃寒熱,通利九竅、血脈關節,令人不忘,療脾疸,常欲眠,心煩,噦出音聲,療耳聾,散癰腫、諸結不消,及金瘡惡瘡,鼠瘻,踒折,齆(音甕)鼻息肉,墮胎,去三蟲。一名附支,一名丁翁。生石城山谷及山陽。正月採枝,陰乾。

陶隱居云:今出近道。繞樹藤生,汁白。莖有細孔,兩頭皆通。含一頭吹之,則氣出彼頭者良。或云即葍(音福)藤莖。唐本注云:此物大者徑三寸,每節有二、三枝,枝頭有五葉。其子長三、四寸,核黑穰白,食之甘美。南人謂為燕𧄏(芳服切),或名烏𧄏今言葍藤,葍、𧄏聲相近爾。
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木通,臣,微寒,一名王翁萬年。主治五淋,利小便,開關格,治人多睡,主水腫浮大,除煩熱。用根治項下瘤癭。孟詵云:燕𧄏子,平。厚腸胃,令人能食,下三焦,除惡氣。和子食之更好。江北人多不識,江南人多食。又,續五臟斷絕氣,使語聲足氣,通十二經脈。

其莖名通草,食之通利諸經脈擁不通之氣,北人但識通草,不委子之功。其皮不堪食。陳士良云:燕𧄏子,寒,無毒。主胃口熱閉,反胃不下食,除三焦客熱。此是木通,實名桴棪子,莖名木通。主理風熱淋疾,小便數急疼,小腹虛滿。宜煎湯並蔥食之,有效,野生。

日華子云:木通,安心除煩,止渴退熱,治健忘,明耳目,治鼻寒,通小腸,下水,破積聚血塊,排膿,治瘡癤,止痛,催生下胞,女人血閉,月候不勻,天行時疾,頭痛目眩,贏劣,乳結及下乳。子名𧄏子,七、八月採。陳藏器云:通脫木,無毒。花上粉,主諸蟲瘡,野雞病,取粉納瘡中。

生山側,葉似蓖麻,心中有瓤,輕白可愛。女工取以飾物。《爾雅》云:離南,活脫也。一本云:藥草,生江南,主蟲病,今俗亦名通草。

圖經曰:通草,生石城山谷及山陽,今澤、潞、漢中、江淮、湖南州郡亦有之。生作藤蔓,大如指,其莖稈大者徑三寸。每節有二、三枝,枝頭出五葉,頗類石葦,又似芍藥,三葉相對。夏秋開紫花,亦有白花者。結實如小木瓜,核黑瓤白,食之甘美。南人謂之燕𧄏,亦云烏𧄏,正月、二月採枝,陰乾用。

或以為葡萄苗,非也。今人謂之木通,而俗間所謂通草,乃通脫木也。此木生山側,葉如蓖麻,心空中有瓤,輕白可愛,女工取以飾物。《爾雅》云:離南,活莌(音脫)。釋云:離南,草也。一名活莌。《山海經》又名寇脫,生江南,高丈許,大葉似荷而肥,莖中有瓤正白者是也。

又名倚商,主蠱毒。其花上粉,主諸蟲瘻惡瘡痔疾,取粉納瘡中。《正元廣利方》療瘰癧,及李絳兵部療胸伏氣攻胃咽不散方中,並用之。今京師園圃間亦有種蒔者。又按:張氏《燕吳行役記》:揚州大儀甘泉東院兩廊前有通草,其形如椿,少葉,子垂梢際,如苦楝。與今所說殊別,不知是木通邪?通脫邪?或別是一種也。

白話文:

通草

通草味辛甘,性平,無毒。主治去除體內寄生蟲,消除脾胃寒熱,疏通九竅、血脈和關節,增強記憶力,治療黃疸、嗜睡、心煩、呃逆、耳聾,消散癰腫及各種腫塊,以及金瘡、惡瘡、鼠瘻、跌打損傷、鼻息肉,幫助墮胎,去除三種體內寄生蟲。通草又名附支、丁翁,生長在石城山谷及山陽。正月採集枝條,陰乾備用。

古籍記載,現今通草產地遍佈各地。它攀援於樹木上生長,汁液呈白色,莖上有細孔,兩端皆相通,將其中一端吹氣,則氣體會從另一端排出者為佳品。有人認為它就是葍藤的莖。古書記載,通草莖粗者可達三寸,每節生出二三枝,枝端有五片葉子。果實長三到四寸,核為黑色,果肉潔白,味道甘美,南方人稱之為燕𧄏或烏𧄏,與葍藤發音相近。

古籍《藥性論》記載:木通味辛,性微寒,又名王翁萬年。主治五種淋症,利尿,疏通經絡,治療嗜睡,治療水腫,消除煩熱。其根可治療頸部腫瘤。古籍記載:燕𧄏子性平,可以滋養腸胃,增進食慾,通利三焦,去除惡氣。與其他食物一起食用效果更佳。江北地區的人大多不認識,江南地區的人卻常食用。它還能續接五臟受損之氣,使聲音洪亮,氣息充盈,通利十二經脈。

通草的莖稱為通草,食用後可以疏通經脈中淤滯之氣。北方人只認識通草,而不了解其果實的功效。通草的皮不可食用。古籍記載:燕𧄏子性寒,無毒,主治胃熱閉塞、嘔吐不能進食,去除三焦的鬱熱。木通的果實名為桴棪子,莖名木通,主治風熱淋症,尿頻、尿急、尿痛,小腹脹滿。宜煎湯加蔥一起食用,效果更佳,野生者為佳。

古籍記載:木通可以安心除煩,止渴退熱,治療健忘,明目,治療鼻塞,通利小腸,利尿,消散積聚的血塊,排出膿液,治療瘡癤,止痛,催生,治療女性血瘀、月經不調、流行性感冒、頭痛目眩、消瘦、乳腺阻塞及下奶困難。其果實名為𧄏子,七、八月採收。古籍記載:通脫木無毒,其花上的粉末可以治療各種蟲瘡及家禽疾病,將粉末敷於患處即可。

通草生長在山坡,葉子像蓖麻,莖內有白色輕盈的髓心,十分可愛,婦女常採集其髓心製作飾品。《爾雅》記載:離南,即活脫的意思。另一種說法是:通草為藥草,生長在江南,主治蟲病,今俗亦名通草。

古籍記載:通草生長在石城山谷及山陽,現今澤州、潞州、漢中、江淮、湖南等地也有分佈。它生長為藤蔓狀,粗如手指,粗大的莖可達三寸。每節生出二三枝,枝端長出五片葉子,形似石葦或芍藥,三葉相對。夏秋開花,花色紫或白。果實像小型木瓜,核黑瓤白,味道甘美,南方人稱之為燕𧄏或烏𧄏,正月、二月採集枝條,陰乾備用。

有人誤認為它是葡萄苗,實則不然。現在人們稱之為木通,而民間所稱的通草,實際上是通脫木。通脫木生長在山坡,葉子像蓖麻,莖內有輕盈潔白的髓心,十分可愛,婦女常採集其髓心製作飾品。《爾雅》記載:離南,即活脫的意思。古籍記載:其名寇脫,生長在江南,高約一丈,大葉似荷葉而肥厚,莖內髓心潔白者為上品。

它又名倚商,主治蠱毒。其花上的粉末可以治療各種蟲瘻、惡瘡和痔瘡,將粉末敷於患處即可。《正元廣利方》中記載用於治療瘰癧,以及其他古方中也用於治療胸腹脹滿、氣滯不通。如今京師的園圃中也有種植。古籍記載:揚州某處有通草,形狀像椿樹,葉子較少,果實懸掛在枝梢,形似苦楝,與現今所說的通草有所不同,不知是木通還是通脫木,或是其他種類。

古代方劑中所用的通草,皆為今之木通,通脫木則少見。近代醫家多用於利尿。南方人常將其用蜜煎熬後作果食,味道甘美,並且可以解毒。

古籍記載:除了上述功效外,通草果實味甘,可以利尿通便,宣通經脈,去除煩熱,食用後可以令人心寬舒暢,止渴,降氣。江東人稱之為畜葍子,江西人稱之為拿子,形似算盤珠,果肉黃色,種子黑色,食用時應去除果皮。果肉顏色潔白者,則為猴葍。古籍記載:通草生長在廣州山谷,味溫,性平。主治各種瘻瘡、喉嚨痛及喉痹,宜煎服或研磨後含服。

古籍記載:煮沸飲用,可以疏通婦女血氣,濃煎三到五杯即可見效。此外,它還可以去除寒熱不通之氣,消散鼠瘻、金瘡,治療跌打損傷,將其煮汁釀酒亦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