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八 (13)
卷第八 (13)
1. 麻黃
味苦,溫、微溫,無毒。主中風傷寒頭痛,溫瘧,發表出汗,去邪熱氣,止咳逆上氣,除寒熱,破症堅積聚,五臟邪氣緩急,風脅痛,字乳余疾,止好唾,通腠理,疏傷寒頭疼,解肌,泄邪惡氣,消赤黑斑毒。不可多服,令人虛。一名卑相,一名龍沙,一名卑鹽。生晉地及河東。立秋採莖,陰乾令青。(厚朴為之使,惡辛夷、石葦。)
陶隱居云:今出青州、彭城、滎陽、中牟者為勝,色青而多沫。蜀中亦有,不好。用之折除節,節止汗故也。先煮一、兩沸,去上沫,沫令人煩。其根亦止汗,夏月雜粉用之。俗用療傷寒,解肌第一。唐本注云:鄭州鹿臺及關中沙苑河旁沙洲上太多。其青、徐者,今不復用。
同州沙苑最多也。今注今用中牟者為勝,開封府歲貢焉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麻黃,君,味甘,平。能治身上毒風𤸷痹,皮肉不仁,主壯熱,解肌發汗,溫瘧,治溫疫。根、節能止汗。方曰:並故竹扇杵末撲之。又,牡蠣粉、粟粉並根等分末,生絹袋盛,盜汗出即撲,手摩之。
段成式酉陽雜俎云:麻黃,莖端開花,花小而黃,蔟生。子如覆盆子,可食。日華子云:通九竅,調血脈,開毛孔皮膚,逐風,破症癖積聚,逐五臟邪氣,退熱,御山嵐瘴氣。
圖經曰:麻黃,生晉地及河東,今近京多有之,以滎陽、中牟者為勝。苗春生,至夏五月則長及一尺以來。梢上有黃花,結實如百合瓣而小,又似皂莢子,味甜,微有麻黃氣,外紅皮,里仁子黑。根紫赤色。俗說有雌雄二種:雌者於三月、四月內開花,六月內結子。雄者無花,不結子。
至立秋後,收採其莖,陰乾令青。張仲景治傷寒,有麻黃湯及大、小青龍湯,皆用麻黃。治肺痿上氣,有射干麻黃湯、厚朴麻黃湯,皆大方也。古方湯用麻黃,皆先煮去沫,然後納諸藥。今用丸散者,皆不然也。《必效方》治天行一、二日者,麻黃一大兩去節,以水四升煮去沫,取二升去滓,著米一匙及豉為稀粥,取強一升,先作熟湯浴淋頭百餘碗,然後服粥,厚覆取汗,於夜最佳。
《千金方》:療傷寒,雪煎以麻黃十斤去節,杏仁四升去兩仁、尖、皮熬,大黃一斤十三兩金色者,先以雪水五碩四斗,漬麻黃於東向灶釜中,三宿後納大黃攪令調,以桑薪煮之,得二碩汁,去滓,復納釜中,又搗杏仁納汁中,復煮之,可餘六、七斗,絞去滓,置銅器中。更以雪水三斗合煎,令得二斗四升,藥成,丸如彈子。
有病者,以沸白湯五合,研一丸入湯中,適寒溫服之,立汗出;若不愈者,復服一丸,封藥勿令泄也。
雷公云:凡使,去節並沫,若不盡,服之令人悶。用夾刀剪去節並頭,槐砧上用銅刀細銼,煎三、四十沸,竹片掠去上沫盡,漉出,曬乾用之。傷寒類要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云:黃疸病,以麻黃醇酒湯主之。麻黃一把去節,綿裹,以美酒五升,煮取半升,去滓,頓服。又治傷寒表熱發疸,宜汗之則愈,冬月用酒,春宜用水煮之良。
白話文:
麻黃味苦,性溫,無毒。主要用於治療中風、傷寒、頭痛、溫瘧,具有發汗解表、去除邪熱、止咳平喘、除寒熱、消散癥瘕積聚、緩解五臟邪氣、治療風脅痛、乳癰後遺症、止流涎、疏通經絡、治療傷寒頭痛、解肌、消除邪惡之氣、消散赤黑斑毒等功效。但不可服用過量,以免導致身體虛弱。麻黃又名卑相、龍沙、卑鹽,主要產於晉地及河東地區。應在立秋時採收莖部,陰乾使其保持青綠色。(厚朴是麻黃的配伍藥物,忌與辛夷、石葦同用。)
最好的麻黃產自青州、彭城、滎陽、中牟等地,顏色青綠且泡沫豐富。蜀地也產麻黃,但品質較差。使用麻黃時需去除節部,因為節部具有止汗的功效。先將麻黃煮沸一兩次,去除上層泡沫,因為泡沫會令人煩躁。麻黃根也具有止汗功效,夏季可將其研成粉末使用。民間常用麻黃治療傷寒,其解肌功效最佳。鄭州鹿臺及關中沙苑河旁沙洲上麻黃產量豐富,青徐地區產的麻黃現已不再使用。同州沙苑的麻黃產量最多,目前以中牟產的麻黃品質最佳,開封府每年向朝廷進貢。據《藥性論》記載:麻黃味甘,性平,能治療全身毒風引起的痺證、皮膚感覺遲鈍,主治壯熱,具有解肌發汗、治療溫瘧、溫疫的功效。麻黃的根和節能止汗,治療盜汗可用其研末外敷。
據《酉陽雜俎》記載:麻黃莖端開花,花朵細小呈黃色,簇生。果實形似覆盆子,可以食用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麻黃能通九竅,調和氣血,疏通毛孔皮膚,祛風,消散癥瘕積聚,驅除五臟邪氣,退熱,預防山嵐瘴氣。
《圖經本草》記載:麻黃產於晉地及河東,如今京畿地區也有種植,以滎陽、中牟所產的品質最佳。麻黃春天發芽,到夏天的五月就能長到一尺左右。莖梢有黃色小花,結實像百合的鱗瓣,但更小,也像皂莢子,味道甘甜,略帶麻黃氣味,外皮紅色,內仁黑色。根呈紫紅色。民間傳說麻黃有雌雄兩種:雌株在三月四月開花,六月結果;雄株無花不結果。
立秋後採收莖部,陰乾使其保持青綠色。張仲景在治療傷寒的過程中,使用了麻黃湯、大小青龍湯,都用到了麻黃。治療肺痿上氣,有射干麻黃湯、厚朴麻黃湯等經典方劑。古代方劑使用麻黃時,通常先煮沸去除泡沫,然後再加入其他藥物。現代丸散劑則不必如此。《必效方》中治療天行病一兩日者,用麻黃一大兩(去節),加水四升煮沸去除泡沫,取二升藥汁去渣,再加入一匙米和豉煮成稀粥,取一升服用,先用熱粥淋浴頭部一百餘碗,然後服用粥,蓋上被子取汗,夜間效果最佳。
《千金方》中治療傷寒的方法是:用雪水煎煮麻黃十斤(去節)、杏仁四升(去兩端尖及皮)、大黃一斤十三兩(金色者)。先用雪水五斗四升浸泡麻黃於朝東的灶釜中三宿,然後加入大黃攪拌均勻,用桑木柴煎煮,取二斗藥汁去渣,再放入釜中,搗碎杏仁加入藥汁中繼續煎煮,得到六七斗藥汁,過濾去渣,放入銅器中。再用雪水三斗合煎,得到二斗四升藥液,製成彈丸大小的藥丸。服用時,用沸水五合,研碎一丸藥放入水中,調和溫度後服用,很快就能出汗;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可以再服用一丸,服藥後要蓋好被子,避免藥效散失。
雷公指出:使用麻黃時,必須去除節部和泡沫,否則會令人胸悶。應使用夾刀剪去節部和頭部,在槐木砧板上用銅刀細細銼碎,煎煮三四十沸,用竹片去除上層泡沫,過濾後曬乾備用。傷寒類要方張仲景《傷寒論》記載:治療黃疸病,可用麻黃醇酒湯。取麻黃一把(去節),用棉布包裹,加美酒五升煎煮至半升,去渣,一次服用。治療傷寒表熱發黃疸,宜發汗,冬月用酒煎,春天用水煎效果更好。
《子母秘錄》中治療產後腹痛及出血不止的方法是:將麻黃去節搗碎,用酒送服,每次方寸匕,一日服用二三次,出血停止後即可停止服用。配合澤蘭湯服用效果更佳。
《衍義》記載:鄭州產的麻黃品質最佳。剪去節部,取半兩麻黃,加一匙蜜糖炒至色變,加水半升煎煮沸騰,去除上層泡沫,再煎煮至三分之一,不用藥渣。治療瘡瘍潰爛,顏色焦黑者,趁熱服用,避風,等待瘡瘍重新長出。還可用無灰酒煎煮。但小兒不能飲酒,服用較為困難,但療效更快。由此可見,此藥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