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八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八 (11)

1. 苦參

孫真人食忌:治中惡心痛。苦參一兩,酒一升半,煮取八合,乘熱頓服。勝金方:治時疾熱病,狂言心躁。苦參不限多少,炒黃色為末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至八分,溫服。連煎三服。有汗、無汗皆瘥。集驗方:治毒熱,足腫疼欲脫。酒煮苦參以漬之。傷寒類要:治瘟氣病欲死。

苦參二兩,以水二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。吐則愈,或汗愈。子母秘錄:治小腹疼,青黑或赤,不能喘。苦參一兩,醋一升半,煎八合,分二服。太倉公淳于意醫齊中大夫病齲齒,灸左手陽明脈,苦參湯日漱三升。出入慎風,五、六日愈。沈存中筆談常患腰疼,時以病齒用苦參。

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,用苦參揩齒,歲久亦病腰。自後不用苦參,腰疾遂愈。

衍義曰:苦參,有朝士苦腰重,久坐,旅拒十餘步,然後能行。有一將佐謂朝士曰:見公日逐以藥揩齒,得無用苦參否?曰:始以病齒,用苦參已數年。此病由苦參入齒,其氣味傷腎,故使人腰重。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,用苦參揩齒,歲久亦病腰。自後悉不用,腰疾皆愈,此皆方書舊不載者。

有人病遍身風熱細疹,癢痛不可任,連胸、頸、臍、腹及近隱處皆然,涎痰亦多,夜不得睡。以苦參末一兩,皂角二兩,水一升。揉濾取汁,銀石器熬成膏,和苦參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食後溫水服二十至三十丸,次日便愈。

白話文:

孫真人食忌: 治療突然發生的心痛。用苦參一兩,加入一升半的酒中煮,煮到剩八合時,趁熱一次喝下。

勝金方: 治療流行性的發熱疾病,出現胡言亂語、心煩意亂等症狀。將苦參不論多少,炒至黃色後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碗水煎煮至剩八分,溫服。連續煎服三次。無論有沒有出汗都會痊癒。

集驗方: 治療因毒熱引起的腳腫痛到快要脫落。用酒煮苦參後用來浸泡患處。

傷寒類要: 治療因瘟疫引起的病危。用苦參二兩,加入二升水煮到剩一升,一次喝下。如果喝下後吐了或是出了汗,病就會好。

子母秘錄: 治療小腹疼痛,呈現青黑色或紅色,呼吸困難。用苦參一兩,加入一升半的醋中煎煮至剩八合,分兩次服用。

太倉公淳于意醫治齊國中大夫的蛀牙,用艾灸左手陽明脈,然後每天用苦參湯漱口三次,並注意避風,五六天後病就好了。

沈存中在他的筆記中提到,他常年腰痛,有時會用治療牙痛的苦參。

後來有個太常少卿舒昭亮,也用苦參擦牙,久了也得了腰病。從此不再用苦參,腰病就好了。

衍義說: 有個朝廷官員因為腰很重,久坐後,要走十幾步才能開始行走。有個將領對他說:看你每天用藥擦牙,是不是用了苦參?他說:因為牙痛開始用苦參,已經用了好幾年了。這個病是因為苦參進入牙齒,它的氣味傷害了腎,所以使人腰部沉重。後來太常少卿舒昭亮也因為用苦參擦牙,久了也得了腰病。從此完全不用,腰病就都好了,這些都是以前的醫書沒有記載的。

有人全身長滿因風熱引起的細小疹子,癢痛難忍,連胸部、頸部、肚臍、腹部和靠近私處的地方都是,而且痰也很多,晚上睡不著。用苦參粉末一兩,皂角二兩,加一升水,揉搓過濾取汁,用銀或石器熬成膏狀,再加入苦參粉末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一樣大。飯後用溫水服用二十到三十顆,隔天就好了。

2. 當歸

味甘、辛,溫、大溫,無毒。主咳逆上氣,溫瘧寒熱洗洗(音癬)在皮膚中,婦人漏下,絕子,諸惡瘡癢(音羊),金瘡,煮飲之。溫中止痛,除客血內塞,中風痓,汗不出,濕痹,中惡,客氣虛冷,補五臟,生肌肉。一名干歸。生隴西川穀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(惡䕡茹,畏菖蒲、海藻、牡蒙。)

陶隱居云:今隴西叨陽黑水當歸,多肉少枝,氣香,名馬尾當歸,稍難得。西川北部當歸,多根枝而細。歷陽所出,色白而氣味薄,不相似,呼為草當歸,缺少時乃用之。方家有云真當歸,正謂此,有好惡故也。俗用甚多,道方時須爾。唐本注云:當歸苗有二種:於內一種,似大葉芎藭。

一種似細葉芎藭,唯莖葉卑下於芎藭也。今出當州、宕州、翼州、松州,宕州最勝。細葉者名蠶頭當歸,大葉者名馬尾當歸,今用多是馬尾當歸,蠶頭者不如此,不復用,陶稱歷陽者,是蠶頭當歸也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薜,山蘄。注《廣雅》曰:山蘄,當歸也。當歸今似蘄而粗大。

吳氏云:當歸,神農、黃帝、桐君、扁鵲:甘,無毒。歧伯、雷公:辛,無毒。季氏:小溫。或生羌胡地。範子云:當歸無枯者善。藥性論云:當歸,臣,惡熱面。止嘔逆,虛勞寒熱,破宿血,主女子崩中,下腸胃冷,補諸不足,止痢腹痛。單煮飲汁,治溫瘧,主女人瀝血腰痛,療齒疼痛不可忍。

患人虛冷,加而用之。日華子云:治一切風,一切血,補一切勞,破惡血,養新血及主症癖。

圖經曰:當歸,生隴西川穀,今川蜀、陝西諸郡及江寧府、滁州皆有之,以蜀中者為勝。春生苗,綠葉有三瓣。七、八月開花似時羅,淺紫色。根黑黃色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然苗有二種,都類芎藭,而葉有大小為異,莖梗比芎藭甚卑下。根亦二種,大葉名馬尾當歸,細葉名蠶頭當歸。

大抵以肉厚而不枯者為勝。謹按《爾雅》云:薜(布革切),山蘄(古芹字巨斤切)。郭璞注引《廣雅》云:山蘄,當歸也。似蘄而粗大。釋曰:《說文》云:蘄,草也。生山中者名薜,一名山蘄。然則當歸芹類也。在平地者名芹,生山中而粗大者名當歸也。

雷公云:凡使,先去塵並頭尖硬處一分以來,酒浸一宿。若要破血,即使頭一節硬實處。若要止痛止血,即用尾。若一時用,不如不使,服食無效,單使妙也。外臺秘要:治頭疼欲裂。當歸二兩,酒一升,煮取六合,飲至再服。又方:治心痛。當歸為末,酒服方寸匕。肘後方:治小兒多患胎寒好啼,晝夜不止,因此成癇。

當歸末一小豆大,以乳汁灌之,日夜三、四度服,瘥。葛氏方:治小便出血。當歸四兩細銼,酒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。梅師方:治胎動下血,心腹疼,死生不知,服此湯,活即安,死即下。用當歸四兩,芎藭九兩,細銼,以酒三升,水四升,煎取三升,分服。子母秘錄治倒產,子死腹中。

白話文:

當歸,味道甘甜、辛辣,性溫,有的品種藥性較強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咳嗽氣逆上衝、溫瘧(一種發熱病)引起的寒熱,皮膚內部的搔癢,婦女的漏下不止、不孕,各種惡瘡搔癢,外傷出血,煎煮後服用。能溫和地止痛,清除體內淤血,治療中風導致的痙攣、不出汗、濕痺、中惡(突發昏厥),以及虛弱寒冷等症狀,能補養五臟,促進肌肉生長。又名干歸。主要生長在隴西的山谷中。在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陰乾。忌與惡䕡茹同用,並畏懼菖蒲、海藻、牡蒙。

陶弘景說:現在隴西叨陽黑水出產的當歸,肉質肥厚,枝條較少,氣味芳香,被稱為馬尾當歸,比較難得。西川北部出產的當歸,根部枝條多且細。歷陽出產的當歸,顏色白,氣味淡薄,與其他產地的當歸不同,被稱為草當歸,在缺少時才會使用。醫家所說的真當歸,指的就是馬尾當歸,這是因為有品質好壞之分。民間用當歸非常普遍,道家煉丹時也需要用到。唐代的注解說:當歸苗有兩種,其中一種像大葉的芎藭,另一種像細葉的芎藭,只是莖葉比芎藭要矮小。現在當州、宕州、翼州、松州都有出產,其中宕州的當歸品質最好。細葉的當歸叫做蠶頭當歸,大葉的叫做馬尾當歸,現在多用馬尾當歸,蠶頭當歸不如馬尾當歸,已經很少用了,陶弘景所說的歷陽當歸就是蠶頭當歸。臣禹錫等人根據《爾雅》記載,薜,即山蘄,而《廣雅》注解說:山蘄就是當歸。現在的當歸外形像山蘄,但是更加粗大。

吳氏說:神農、黃帝、桐君、扁鵲認為當歸味道甘甜,無毒。歧伯、雷公認為當歸味道辛辣,無毒。季氏認為當歸性微溫。有的當歸生長在羌胡地區。範子認為沒有枯萎的當歸是最好的。藥性論說:當歸,屬臣藥,忌與熱面同食。能止嘔逆,治療虛勞寒熱,破除體內淤血,治療婦女的崩漏,溫暖腸胃,補養不足,止痢疾腹痛。單獨煎煮飲用,能治療溫瘧,婦女產後血虛引起的腰痛,還能治療難以忍受的牙痛。對於體虛怕冷的人,加用當歸效果更好。日華子說:當歸能治療一切風疾,一切血病,補養一切虛勞,破除惡血,滋養新血,還能治療癥瘕積聚。

《圖經》記載:當歸生長在隴西山谷中,現在四川、陝西各地以及江寧府、滁州等地都有,其中以四川產的當歸品質最好。春天生長出苗,葉子是綠色的,有三片。七八月開花,像時蘿,淺紫色。根是黑黃色。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陰乾。當歸苗有兩種,都和芎藭相似,只是葉子有大小之分,莖梗比芎藭矮小。根也有兩種,大葉的叫做馬尾當歸,細葉的叫做蠶頭當歸。總體來說,以肉質肥厚而不枯萎的當歸為佳。《爾雅》記載:薜,就是山蘄,郭璞引用《廣雅》說:山蘄就是當歸,外形像山蘄但是更粗大。解釋說:《說文》說:蘄,是一種草本植物。生長在山中的叫做薜,也叫山蘄。所以當歸是芹菜類植物。生長在平地的叫做芹菜,生長在山中且粗大的叫做當歸。

雷公說:凡是使用當歸,要先去除灰塵,並去掉根部尖硬的部分,用酒浸泡一晚上。如果要破除淤血,就使用根部堅硬的部分。如果要止痛止血,就使用根部尾部。如果只是臨時使用,還不如不用,服用後沒有效果,單獨使用效果更好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治療頭痛欲裂。用當歸二兩,酒一升,煮取六合,飲用至再次服用。又一個方子:治療心痛。將當歸研磨成粉末,用酒服一勺。《肘後方》記載:治療小兒因胎寒而哭鬧不止,日夜不停,由此引起癲癇。用當歸末一小豆大小,用乳汁餵服,早晚三四次,就能痊癒。葛氏方:治療小便出血。將當歸四兩切碎,用酒三升,煮取一升,一次服完。梅師方:治療孕婦胎動下血,心腹疼痛,情況危急,服用這個湯藥,如果能活就能平安,如果不能活也會將體內胎兒排出。用當歸四兩,芎藭九兩,切碎,用酒三升,水四升,煎取三升,分服。《子母秘錄》治療難產,胎兒死在腹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