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八 (5)
卷第十八 (5)
1. 野豬黃
味辛、甘,平,無毒。主金瘡,止血生肉。療癲癇。水研如棗核,日二服,效。(唐本先附)
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野豬,主補肌膚,令人虛肥,膽中有黃。研如水服之,治疰病。其肉尚勝諸豬,雌者肉美。其冬月在林中食橡子,肉色赤,補五臟風氣,其膏,練令精細,以二匙和一盞酒服,日三服,令婦人多乳。服十日,可供三、四孩子。齒,作灰服,主蛇毒。膽,治惡熱氣。
日華子云:野豬,主腸風瀉血,炙食,不過十頓。膽中黃,治鬼疰,癇疾及惡毒風,小兒疳氣,客忤,天吊,脂,悅色,併除風腫毒瘡疥癬。臘月陳者佳。外腎和皮,燒作灰,不用絕過為末,飲下,治崩中帶下,並腸風瀉血及血痢。
食療三歲膽中有黃,和水服之,主鬼疰癇病。又,其肉,主癲癇,補肌膚,令人虛肥。雌者肉美。肉色赤者,補人五臟,不發風虛氣也。其肉勝家豬也。又膽,治惡熱毒邪氣,內不發病,減藥力,與家豬不同。脂,主婦人無乳者,服之即乳下。本來無乳者,服之亦有。青蹄者,不可食。
食醫心鏡主久痔,野雞下血不止,肛邊痛。豬肉二斤,切,著五味炙,空心食。作羹亦得。
衍義曰:野豬黃在膽中,治小兒諸癇疾。京西界野豬甚多,形如家豬,但腹小腳長,毛色褐,作群行,獵人唯敢射最後者,射中前奔者,則群豬散走傷人。肉色赤如馬肉,其味甘,肉復軟,微動風。黃不常有,間得之,世亦少用,食之尚勝家豬。
白話文:
野豬黃
野豬黃味辛甘,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外傷出血,促進傷口癒合,還能治療癲癇。將其研磨成棗核大小,每日服用兩次,療效顯著。
孟詵記載:野豬能滋補肌膚,使人肥胖,其膽囊內有黃色物質。將其研磨成粉末用水服用,可治療疰病(一種兒童疾病)。野豬肉比家豬肉更好,母豬的肉質最佳。冬季在林中以橡子為食的野豬,肉色赤紅,能補益五臟,祛除風邪。將野豬油提煉精製,取兩匙與一杯酒混合服用,每日三次,可增加婦女的乳汁分泌。服用十天,可供三到四個孩子食用。野豬牙齒燒成灰服用,可治療蛇毒。野豬膽能治療熱邪。
日華子記載:野豬能治療腸風下血,烤熟後食用,但不可超過十頓。野豬膽囊中的黃色物質,能治療鬼疰、癇疾、惡性風疾、小兒疳氣、客忤(一種小兒疾病)、天吊(一種小兒疾病)。野豬油能美容,並能治療風腫、瘡毒、疥癬等皮膚病。臘月裡的陳年野豬膽效果最佳。將野豬腎臟和皮燒成灰,研磨成粉末服用,能治療崩漏帶下、腸風下血及血痢。
食療本草記載:三歲野豬膽囊中的黃色物質,用水調服,能治療鬼疰和癇病。野豬肉能治療癲癇,滋補肌膚,使人肥胖,母豬的肉質最佳。肉色赤紅的野豬肉,能補益五臟,不會導致風虛。野豬肉比家豬肉更好。野豬膽能治療惡熱毒邪,服用後不會加重病情,且藥效比家豬膽更好。野豬油能治療婦女少乳或無乳症,服用後即可催乳。蹄子發青的野豬不可食用。
食醫心鏡記載:治療久治不愈的痔瘡,伴有雞血樣出血,肛門疼痛等症狀,可用野豬肉二斤切塊,加五味調味後烤熟,空腹食用,也可以做成湯羹食用。
衍義記載:野豬黃位於膽囊中,能治療小兒各種癇疾。京西地區野豬很多,外形像家豬,但腹部較小,腿較長,毛色褐色,成群結隊活動。獵人只敢射擊最後一隻,如果射擊前面的,則會導致整群野豬逃跑並傷人。野豬肉色赤紅如馬肉,味道甘美,肉質柔軟,略帶風性。野豬黃並非經常有,偶爾才能得到,因此世人很少使用。野豬肉比家豬肉更好。
2. 豺皮
性熱。主冷痹,腳氣,熟之以纏病上,即瘥。(唐本先附)
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主疳痢,腹中諸瘡,煮汁飲之,或燒灰和酒服之。其灰敷䘌齒瘡。肉,酸,不可食,消人脂肉,損人神情。日華子云:有毒。炙裹軟腳,骨,食之能瘦人。
食療云:寒。頭骨燒灰,和酒灌解槽牛、馬,便馴良,即更附人也。聖惠方:治噎病。用狼喉結曝乾杵末,入半錢於飯內,食之妙。外臺秘要云:治瘰癧,狼屎灰敷上。子母秘錄:小兒夜啼。狼屎中骨燒作末,服如黍米許即定。抱朴子云:狼壽八百歲,滿三百歲,則善變人形。
白話文:
豺皮性溫熱。可以治療肢體寒冷麻痺、腳氣等症,將其煮熟後敷在患處,就能痊癒。(唐代本草書《先附》)
據孟詵記載:豺皮可以治療疳積、痢疾以及腹內各種瘡瘍,可以煎煮汁液服用,或燒成灰末和酒服用。豺皮灰還可以敷治牙齦潰爛。豺肉性酸,不可食用,會消減人體脂肪、損傷人的精神氣色。
日華子也記載:豺皮有毒。炙烤後可以軟化腳部骨骼,但食用會使人消瘦。
《食療本草》記載:豺皮性寒。豺頭骨燒成灰,和酒服用,可以使性情暴烈的牛馬變得溫順,甚至變得親近人。
《聖惠方》記載:豺皮可以治療噎膈病。用狼的喉結曬乾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半錢(約等於3克),和飯一起食用,效果很好。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豺皮可以治療瘰癧,用狼的糞便燒成灰敷在患處。
《子母秘錄》記載:可以治療小兒夜啼。將狼糞便中的骨頭燒成灰末,服用少量即可止哭。
《抱朴子》記載:狼可以活八百年,活到三百歲時,就能變化成人形。
3. 膃肭臍
味鹹,無毒。主鬼氣屍疰,夢與鬼交,鬼魅,狐魅,心腹痛,中惡邪氣,宿血結塊,痃癖羸瘦等。骨訥獸,似狐而大,長尾。生西戎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膃肭臍,君,大熱。此是新羅國海內狗外腎也。連而取之。主治男子宿症氣塊,積冷勞氣,羸瘦,腎精衰損,多色成腎勞,瘦悴。日華子云:膃肭獸,熱。補中益氣,腎暖腰膝,助陽氣,破癥結,療驚狂癇疾及心腹疼,破宿血。
圖經曰:膃肭臍,出西戎,今東海旁亦有之,云是新羅國海狗腎。舊說是骨訥獸,似狐而大,長尾,其皮上自有肉黃毛,三莖共一穴。今滄州所圖,乃是魚類,而豕首兩足。其臍紅紫色,上有紫斑點,全不相類,醫家亦兼用此,云欲驗其真,取置睡犬旁,其犬忽驚跳若狂者,為佳。兼耐收蓄,置密器中,常濕潤如新。
採無時。《異魚圖》云:試膃肭臍者,於臘月衝風處,置盂水浸之,不凍者為真也。
陳藏器云如爛骨,從西蕃來。骨肭獸,似狐而大,長尾。臍似麝香,黃赤色。生突厥國,胡人呼為阿慈勃他你。海藥:謹按《臨海志》云:出東海水中。狀若鹿形,頭似狗,長尾。每遇日出,即浮在水面,崑崙家以弓矢而採之,取其外腎,陰乾百日,其味甘、香美,大溫,無毒。主五勞七傷,陰痿少力,腎氣衰弱虛損,背膊勞悶,面黑精冷,最良。
凡入諸藥,先於銀器中酒煎,後方:合和諸藥。不然,以好酒浸炙入藥用亦得。雷公云:凡使,先須細認,其偽者多。其海中有獸號曰水鳥龍,海人採得殺之,取腎將入諸處,在藥中修合,恐有誤,其物自殊。有一對,其有兩重薄皮裹丸氣肉核,皮上自有肉黃毛,三莖共一穴。
年年蔭濕,常如新。兼將於睡著犬,躡足置於犬頭,其犬驀驚如狂,即是真也。若用,須酒浸一日後,以紙裹,微微火上炙令香,細銼單搗用也。
衍義曰:膃肭臍,今出登、萊州。《藥性論》以謂是海內狗外腎。日華子又謂之獸。今觀其狀,非狗非獸,亦非魚也。但前即似獸,尾即魚,其身有短密淡青白毛,腹脅下全白,仍相間於淡青。白毛上有深青黑點,久則色復淡,皮厚且韌,如牛皮,邊將多取以飾鞍韉。其臍治臍腹積冷,精衰,脾腎勞極有功,不待別試也。似狐長尾之說,蓋今人多不識。
白話文:
膃肭臍味鹹,無毒。能治療因鬼怪邪氣引起的疾病,例如:夢魘、被鬼魅或狐魅纏身、心腹疼痛、中邪、宿血瘀結、身體消瘦等症狀。膃肭臍來自一種像狐狸但體型更大、尾巴很長的動物「骨訥獸」,產於西方蠻荒之地。
古籍記載,膃肭臍性溫熱,是新羅國海狗的腎臟,連同附近組織一起採收。主治男性宿疾引起的氣滯血瘀、腹部冷痛、體虛消瘦、腎精虧損、腎虛勞損等症狀。它能補益元氣,溫暖腎臟和腰膝,增強陽氣,化解癥結,治療驚癇、心腹痛和宿血。
另有記載說,膃肭臍產自西戎和東海沿岸,據說是新羅國海狗的腎臟。過去認為是骨訥獸的臍部,這種動物像狐狸但更大,尾巴很長,皮毛上有肉黃色的毛髮,三個生殖器共用一個開口。然而,滄州的圖像卻顯示它像魚類,長著豬一樣的頭和兩條腿,臍部呈紅紫色,並帶有紫斑點,與前述描述大相逕庭。醫家也使用這種相異的膃肭臍,並以將其放在熟睡的狗旁邊,觀察狗是否驚跳狂躁來驗證真偽。真品膃肭臍能長期保持濕潤。
膃肭臍全年皆可採收。《異魚圖》記載,真品膃肭臍在臘月寒風中,浸在水中也不會結冰。
陳藏器記載膃肭臍的形態似爛骨,來自西蕃,骨訥獸像大狐狸,長尾巴,臍部像麝香,顏色黃赤,產於突厥,當地人稱之為「阿慈勃他你」。《臨海志》記載,東海產一種膃肭臍,形似鹿,頭如狗,長尾,日出時浮出水面,崑崙人用弓箭捕捉,取其外腎陰乾百日,味甘香,性溫熱無毒,主治勞損、陽痿、腎虛、背痛、面色黑暗、精冷等症狀。
使用膃肭臍時,應先用銀器加酒煎煮,再與其他藥材混合。也可直接用好酒浸泡炙烤後入藥。需仔細辨認真偽,以免誤用海中一種名為「水鳥龍」的動物腎臟。真品膃肭臍有一對,由兩層薄皮包裹著氣肉核,皮上有肉黃色的毛髮,三個生殖器共用一個開口,能常年保持濕潤。將其放在熟睡的狗頭附近,狗會驚跳狂躁,則為真品。使用前需用酒浸泡一日,以紙包裹,用微火炙烤至香,再細切研磨使用。
後世記載,膃肭臍產於登州、萊州,《藥性論》認為是海狗的腎臟,《日華子本草》則認為是獸類。觀察其外形,既非狗、非獸、亦非魚,但頭部似獸,尾巴似魚,身體長有短而密的淡青白色毛髮,腹部和肋部純白,與淡青色毛髮相間,白毛上有深青黑點,久置則顏色變淡,皮厚而韌,像牛皮,邊角常被用來裝飾鞍韉。其臍部對治療腹部冷痛、腎精衰損、脾腎虛損療效顯著,無需另行驗證。像狐狸長尾巴的說法,如今已少有人知曉。
4. 麂(音紀)
味甘,平,無毒。主五痔病。炸出以薑、醋進之,大有效。又云:多食能動人痼疾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麂,涼,有毒。能墮胎及發瘡癤疥。
頭骨,為灰飲下,主飛屍。生東南山谷。(今附)
圖經曰:麂(音幾),出東南山谷,今有山林處皆有,而均、房、湘、漢間尤多,實獐類也。謹按《爾雅》:𪊨(與麂同),大麇,旄毛狗足。釋曰:麇亦獐也。旄毛,㺜(音猱)長毛也。大獐,毛長狗足者名𪊨。南人往往食其肉,然堅韌,不及獐味美。多食之,則動痼疾。
其皮作履舄,勝於眾皮。頭亦入藥用,採無時。又有一種類𪊨而更大,名麖(音京),不堪藥用。《山海經》曰:女幾之山,其獸多麖𪊨是此。
拾遺云味辛。主野雞病。炸出作生,以薑、酢進食之,大有效。又云:多食能動人痼疾。頭骨為灰,飲下之,主飛屍。生東南。
衍義曰:麂,獐之屬,又小於獐,但口兩邊有長牙,好鬥,則用其牙。皮為第一,無出其後者,然多牙傷痕。四方:皆有,山深處則頗多,其聲如擊破鈸。
白話文:
麂肉味甘、性平,沒有毒性,能治療痔瘡。將麂肉炸熟後,再用薑醋調味食用,療效顯著。但食用過多會加重舊疾。另有記載說麂肉性涼且有毒,能導致流產和瘡瘍。
麂的頭骨燒成灰,用水沖服,可以治療中邪(飛屍)。麂主要生長在東南方的山谷。
麂屬於獐類,但體型比獐小,嘴邊有長牙,性情好鬥,因此人們會利用它的牙齒。麂皮是上等的皮革材料,沒有其他皮革能與之相比,只是皮上常有被牙齒咬傷的痕跡。麂廣泛分布各地,深山裡數量較多,叫聲像敲破的銅鈸。 還有一種比麂更大,名為麖的動物,但不能入藥。《山海經》記載,女幾山上有很多麖和麂。
另有記載麂肉味辛,能治療野雞病(可能指一種類似野雞病的疾病)。將麂肉炸熟後生食,再用薑醋調味食用,療效顯著。但食用過多會加重舊疾。麂的頭骨燒成灰,用水沖服,可以治療中邪(飛屍)。麂生長在東南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