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八 (4)
卷第八 (4)
1. 葈(私以切)耳實
味苦、甘,溫。葉,味苦、辛,微寒,有小毒。主風頭寒痛,風濕周痹,四肢拘攣痛,惡肉死肌,膝痛,溪毒。久服益氣,耳目聰明,強志輕身。一名胡葈,一名地葵,一名葹(音施),一名常思。生安陸川穀及六安田野。實熟時採。
陶隱居云:此是常思菜,傖(士行切)人皆食之。以葉覆麥作黃衣者,一名羊負來,昔中國無此,言從外國逐羊毛中來,方用亦甚稀。唐本注云:蒼耳,三月以後,七月以前刈,日乾為散。夏,水服。冬,酒服。主大風癲癇,頭風濕痹,毒在骨髓。日二服,丸服二十、三十丸;散服一、二匕。
服滿百日,病當出如瘑疥,或癢汁出,或斑駁甲錯皮起,後乃皮落,肌如凝脂,令人省睡,除諸毒螫,殺疳濕䘌。久服益氣,耳目聰明,輕身強志,主腰膝中風毒尤良。忌食豬肉、米泔。亦主猘狗毒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葈耳,葉挪安舌下,令涎出,去目黃,好睡。子炒令香,搗去刺,使腹破,浸酒,去風,補益。
又燒作灰,和臘月豬脂,封疔腫,出根。又氈中子七枚,燒作灰,投酒中飲之,勿令知,主嗜酒。葉煮服之,主狂狗咬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蒼耳,苓耳。注:《廣雅》云:葈耳也,亦云胡葈,江東為常葈。或曰苓耳,形似鼠耳,叢生如盤。釋曰《詩·周南》云:采采卷耳。
陸機疏云:葉青白色似胡荽,白華細莖,蔓生,可煮為茹,滑而少味。四月中生子,如婦人耳璫,幽州人謂之爵耳。藥性論云:葈耳亦可單用。味甘,無毒。主肝家熱,明目。孟詵云:蒼耳,溫。主中風,傷寒頭痛。又,疔腫困重,生搗蒼耳根、葉和小兒尿,絞取汁,冷服一升,日三度,甚驗、日華子云:治一切風氣,填髓,暖腰腳,治瘰癧,疥癬及瘙癢,入藥炒用。
圖經曰:葈耳,生安陸川穀及六安田野,今處處有之。謹按:詩人謂之卷耳,《爾雅》謂之苓耳,《廣雅》謂之葈耳,皆以實得名也。陸機疏云:葉青白似胡荽,白華細莖,蔓生。可煮為茹,滑而少味。四月中生子,正如婦人耳璫,今或謂之耳璫草。鄭康成謂是白鬍荽,幽州人呼為爵耳。
郭璞云:形似鼠耳,叢生如盤,今之所有,皆類此,但不作蔓生耳。或曰此物本生蜀中,其實多刺,因羊過之,毛中黏綴,遂至中國,故名羊負來。俗呼為道人頭。實熟時採之。古今方書多單用,治疔腫困甚者,生搗根、葉,和小兒溺,絞取汁,令服一升,日三。又燒作灰,和臘月豬脂封上,須臾拔出根,愈。
雷公云:凡採得,去心,取黃精,用竹刀細切拌之,同蒸,從已至亥,去黃精。取出,陰乾用。食療拔疔腫根腳。又,治一切風,取嫩葉一石切,搗,和五升麥櫱,團作塊。於蒿、艾中、盛二十日,狀成曲。取米一斗,炊作飯。看冷暖,入蒼耳麥櫱曲,作三大升釀之,封一十四日成熟。
白話文:
葈耳(蒼耳)
味道苦、甘,性溫。葉子味道苦、辛,性微寒,帶有小毒。主要治療因風邪引起的頭痛、寒痛,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麻木,四肢抽筋疼痛,壞死肌肉,膝蓋疼痛,以及溪水中的毒素。長期服用可以增強體力,使耳目聰明,增強意志,使身體輕盈。它又名胡葈、地葵、葹、常思。生長在安陸的川穀和六安的田野。果實成熟時採摘。
陶弘景說:「這是常思菜,鄉下人都吃。用葉子覆蓋麥子做成黃衣,又名羊負來。過去中國沒有這種植物,說是從外國羊毛中帶來的,但現在用的人也很少。」唐本注說:「蒼耳在三月以後,七月以前收割,曬乾後磨成粉末。夏天用水送服,冬天用酒送服。主要治療因大風引起的癲癇,頭風濕痹,毒素侵入骨髓。每天服用兩次,每次服用丸藥二十到三十粒;粉末服用一到兩勺。」
服用滿一百天,病症會像癩疥一樣顯現出來,或有瘙癢液體流出,或出現斑駁錯落的皮疹,之後皮膚脫落,肌肉變得像凝脂一樣光滑,使人減少睡眠,排除各種毒蟲叮咬的毒素,殺滅疳濕引起的疾病。長期服用可以增強體力,使耳目聰明,身體輕盈,增強意志,尤其對治療腰膝中的風邪毒素有很好的效果。忌吃豬肉和米泔水。也可用於治療瘋狗咬傷的毒。現在根據陳藏器的本草記載,蒼耳的葉子貼在舌下,可以使口水流出,去除眼睛黃,使人安睡。蒼耳的子炒香後,搗碎去除刺,使其腹部破裂,用酒浸泡,可以去除風邪,補益身體。
也可以將蒼耳燒成灰,和臘月的豬油混合,封住疔瘡腫痛,可以使膿根拔出。又將氈中的七個子燒成灰,投入酒中飲用,不要讓飲酒者知道,可以治療嗜酒的習慣。煮蒼耳葉服用,可以治療狂犬咬傷。臣禹錫等人根據爾雅記載,蒼耳又名苓耳。《廣雅》說,蒼耳也叫葈耳,也叫胡葈,江東地區稱為常葈。或者叫做苓耳,形狀像鼠耳,叢生像盤子。《詩經·周南》說:「採采卷耳。」
陸璣注疏說:「葉子青白色,像胡荽,開白色的細花,莖蔓生,可以煮熟食用,滑滑的但沒什麼味道。四月中旬結果實,像婦女的耳環,幽州人稱之為爵耳。」《藥性論》說:「蒼耳也可以單獨使用。味道甘,無毒。主要治療肝臟的熱症,使眼睛明亮。」孟詵說:「蒼耳性溫。主要治療中風,傷寒引起的頭痛。又說,對於疔瘡腫痛嚴重的情況,可以將新鮮的蒼耳根、葉和小兒的尿液一起搗爛,絞取汁液,冷服一升,每天三次,非常有效。」日華子說:「可以治療一切風邪,填補骨髓,溫暖腰部和腳,治療瘰癧、疥癬和瘙癢,入藥時需要炒過。」
圖經說:「蒼耳生長在安陸的川谷和六安的田野,現在各地都有。詩人稱之為卷耳,《爾雅》稱之為苓耳,《廣雅》稱之為葈耳,都是根據它的果實形狀命名。陸機注疏說:「葉子青白色,像胡荽,開白色的細花,莖蔓生。可以煮熟食用,滑滑的但沒什麼味道。四月中旬結果實,就像婦女的耳環,現在也有人稱之為耳璫草。鄭康成認為是白胡荽,幽州人稱之為爵耳。」
郭璞說:「形狀像鼠耳,叢生像盤子,現在的蒼耳都像這樣,只是不蔓生而已。有人說這種植物本來生長在蜀地,果實多刺,因為羊經過時,黏在羊毛中,才傳到中國,所以叫羊負來。俗稱道人頭。果實成熟時採摘。古代和現代的方書大多單獨使用蒼耳,治療疔瘡腫痛嚴重的情況,將新鮮的根、葉和小兒的尿液一起搗爛,絞取汁液,令服用一升,每天三次。又將其燒成灰,和臘月的豬油混合敷在患處,不久就能拔出膿根,痊癒。」
雷公說:「凡是採到蒼耳,要去除內部的空心,取出黃精,用竹刀細切拌在一起,一同蒸煮,從巳時到亥時,去除黃精。取出,在陰涼處晾乾使用。可以通過食療拔出疔瘡腫痛的根腳。又可以治療一切風邪,取嫩葉一石切碎,搗爛,和五升麥芽,團成塊狀。放在蒿草和艾草中,存放二十天,製成曲。取米一斗,蒸成飯。看飯的冷熱程度,放入蒼耳麥芽曲,釀成三大升的酒,密封十四天即可成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