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八 (1)

1. 卷第八

己酉新增衍義

白話文:

己酉年增補的義理闡述。

2. 乾薑

味辛,溫、大熱,無毒。主胸滿,咳逆上氣,溫中,止血,出汗,逐風濕痹,腸澼下痢,寒冷腹痛,中惡霍亂,脹滿,風邪諸毒,皮膚間結氣,止唾血。生者尤良。

臣禹錫等謹按唐本又云:治風,下氣,止血,宣諸絡脈,微汗,久服令眼暗。

圖經文具生薑條下。

外臺秘要:治瘧不痊。乾薑、高良薑等分為末。每服一錢,水一中盞,煎至七分服。又方:治卒心痛。乾薑為末,米飲調下一錢。千金方:治鼻。以乾薑末蜜和塞鼻中。肘後方:治身體重,小腹急,熱必沖胸膈,頭重不能舉,眼中生翳,膝脛,拘急。乾薑四兩,末。湯和溫服,覆取汗,得解。

又方:治寒痢。切乾薑如大豆,米飲服六、七十枚,日三夜一服。痢青色者為寒痢,累服得效。又方:治虎、犬咬人。乾薑末以納瘡中,立瘥。又方:治蠍螫人,嚼乾薑塗之。王氏博濟方:治瘧。乾薑炒令黑色,搗為末。臨發時以溫酒調三錢服,已發再服。廣利方:治諸蛇毒螫人慾死兼闢蛇。

乾薑、雄黃等分。同研,用小絹袋盛係臂上,男左女右,蛇聞藥氣逆避人。螫毒敷之。又方:治鼻衄出血。乾薑削令頭尖,微煨,塞鼻中。孫真人治水瀉無度。乾薑末,粥飲調一錢服,立效。集驗方:治血痢神妙。乾薑急於火內燒黑,不令成灰,瓷碗合放冷,為末。每服一錢,米飲調下。

又方:治咳嗽,冷氣結脹。乾薑為末,熱酒調半錢服。兼治頭旋眼眩,立效。傷寒類要:治傷寒,婦人得病雖瘥,未滿百日,不可與男交合,為陰陽之病,必拘急,手足拳欲死,丈夫病名為陰易,婦人名為陽易,速當汗之可愈,滿四日不可療,宜令服此藥。乾薑四兩為末,湯調頓服。

覆衣被出汗得解,手足伸遂愈。

白話文:

乾薑味辛,性溫熱,無毒。主治胸悶、咳嗽逆氣、上氣不接、溫暖脾胃、止血、發汗、驅除風濕痺痛、腸胃絞痛、下痢、腹部冷痛、中惡霍亂、腹脹、風邪諸毒、皮膚下結氣、止吐血。生薑效果更好。

古籍記載,乾薑還能治風、降氣、止血、疏通經絡、微微發汗,但久服會導致眼睛昏暗。

其他古方記載乾薑的功效:治療瘧疾未癒;治療心絞痛;治療鼻塞;治療身體沉重、小腹緊脹、胸悶、頭痛、眼翳、膝蓋脛部拘緊疼痛;治療寒痢;治療虎、犬咬傷;治療蠍子蜇傷;治療瘧疾;治療蛇蟲咬傷;治療鼻出血;治療腹瀉;治療血痢;治療咳嗽、冷氣脹滿;治療傷寒後遺症(婦女產後百日內不宜房事導致的病症)。

3. 生薑

味辛,微溫。主傷寒頭痛鼻塞,咳逆上氣,止嘔吐。久服去臭氣,通神明。生犍為川穀及荊州、揚州,九月採。(秦椒為之使,殺半夏、茛菪毒,惡黃芩、黃連、天鼠糞。)

陶隱居云:乾薑,今唯出臨海、章安,兩三村解作之。蜀漢姜舊美,荊州有好姜,而並不能作乾者。凡作乾薑法,水淹三日畢,去皮,置流水中六日,更去皮,然後曬乾,置甕缸中,謂之釀也。又云生薑,歸五臟,去痰下氣,止嘔吐,除風邪寒熱。以服少志少智,傷心氣。如此則不可多食長御,有病者是所宜爾。

今人啖諸辛辣物,唯此最常。故《論語》云:不徹姜食。言可常啖,但勿過多爾。唐本注云:姜,久服通神明,主風邪,主痰氣。生者尤良。《經》云久服通神明,即可常啖也。今云少智少志,傷心氣,不可多食者。謬為此說,檢無所據。今注陶注生薑,別出菜部韭條下,今並唐本注移在本條。
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乾薑,臣,味苦、辛。治腰腎中疼冷,冷氣,破血去風,通四肢關節,開五臟六腑,去風毒冷痹,夜多小便。乾者治嗽,主溫中,用秦艽為使。主霍亂不止,腹痛,消脹滿,冷痢,治血閉。病人虛而冷,宜加用之。又云生薑,使。主痰水氣滿,下氣。

生與干並治嗽,療時疾,止嘔逆,不下食。生和半夏,主心下急痛。若中熱不能食,搗汁和蜜服之。又汁和杏仁作煎,下一切結氣實,心胸擁隔,冷熱氣,神效。蕭炳云:生薑,一名母姜。孟詵云:生薑,溫。去痰下氣,多食少心智,八、九月食傷神。又冷痢,取椒烙之為末,共乾薑末等分,以醋和麵作小餛飩子,服二七枚。

先以水煮,更稀飲中重煮,出停冷,吞之,以粥飲下,空腹日一度作之良。謹按止逆,散煩悶,開胃氣。又姜屑末和酒服之,除偏風。汁作煎,下一切結實,沖胸膈惡氣,神驗。陳藏器云:生薑,本功外,汁解毒藥,自余破血,調中,去冷,除痰,開胃。須熱即去皮,要冷即留皮。

日華子云:乾薑,消痰,下氣,治轉筋,吐瀉,腹臟冷,反胃乾嘔,瘀血,撲損,止鼻洪,解冷熱毒,開胃,消宿食。

圖經曰:生薑,生犍為山谷及荊州、揚州,今處處有之,以漢、溫、池州者為良。苗高二、三尺,葉似箭竹葉而長,兩兩相對。苗青根黃,無花實。秋採根,於長流水洗過,日曬為乾薑。漢州乾薑法:以水淹姜三日,去皮,又置流水中六日,更刮去皮,然後曝之,令乾,釀於甕中,三日乃成也。近世方有主脾胃虛冷,不下食,積久羸弱成瘵者。

以溫州白乾薑一物,漿水煮,令透心潤濕,取出焙乾,搗篩,陳廩米煮粥飲,丸如梧子。一服三、五十枚,湯使任用,其效如神。又《千金方》:主痰澼,以姜附湯治之,取生薑八兩,附子生用四兩,四破之,二物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再服。亦主卒風。禁豬肉、冷水。

白話文:

生薑味道辛辣,性質微溫。主要治療因傷寒引起的頭痛、鼻塞,以及咳嗽、氣喘,並能止吐。長期服用可以去除身上的異味,使精神清明。生長在犍為(今四川一帶)的山谷,以及荊州、揚州等地,通常在九月採收。(秦椒可以增強其藥效,並能解半夏、茛菪的毒性,但不能與黃芩、黃連、天鼠糞同用。)

陶弘景說:現在的乾薑,只有臨海、章安(今浙江一帶)的兩三個村莊會製作。過去蜀地和漢中的薑品質最好,荊州也有好薑,但都不能製作成乾薑。製作乾薑的方法是,將生薑用水浸泡三天,然後去皮,再放在流動的水中浸泡六天,再次去皮,最後曬乾,放在甕中儲存,這就叫做「釀」。陶弘景還說,生薑能歸於五臟,化痰、降氣,止嘔吐,去除風邪、寒熱。但是,長期服用會使人意志消沉、反應遲鈍,損傷心氣。因此,不宜長期大量食用,只有在生病時才適合服用。

現在人們吃的辛辣食物中,薑是最常見的。所以《論語》中說:「不撤薑食」,意思是說可以經常吃薑,但不要過量。唐代的注釋說:薑,長期服用可以使精神清明,主要治療風邪和痰氣,生薑的效果更好。《經》書說長期服用薑可以使精神清明,所以是可以經常食用的。現在有人說薑會使人意志消沉、反應遲鈍,損傷心氣,所以不宜多吃,這種說法是錯誤的,沒有任何依據。現在的注釋把陶弘景關於生薑的論述,歸到蔬菜類的韭菜條下,現在把它和唐代的注釋一起移到本條下。

臣禹錫等人謹慎地查閱《藥性論》,發現乾薑屬於臣藥,味道苦、辛。可以治療腰腎的疼痛發冷、冷氣,破血散風,通暢四肢關節,打開五臟六腑,去除風毒引起的麻痺疼痛,以及夜間頻尿。乾薑還可以治療咳嗽,溫暖中焦,可與秦艽同用。主要治療霍亂不止、腹痛、腹脹、冷痢,以及閉經。病人體虛且怕冷時,應當多加用乾薑。又說,生薑屬於使藥,主要治療痰水、氣脹,可以降氣。

生薑和乾薑都可以治療咳嗽、時疫,止嘔逆,促進食慾。生薑與半夏同用,可以治療心下(胃部)的急痛。如果中暑不能進食,可以將生薑搗汁與蜂蜜混合服用。或者將薑汁與杏仁一同煎煮,可以消除一切氣結、心胸鬱悶、寒熱氣,效果很好。蕭炳說:生薑,又名母姜。孟詵說:生薑,性溫。可以化痰、降氣,但多食會使人意志消沉、反應遲鈍,八、九月食用會損傷精神。對於冷痢,可以將花椒烙熟研成末,與乾薑末等分,用醋調和麵粉做成小餛飩,服用十四個。先用水煮,然後再用稀粥水煮,取出冷卻後吞服,再喝粥,空腹每天服用一次效果最好。薑能止嘔逆,散煩悶,開胃氣。將薑末與酒同服,可以去除偏風(半身不遂)。將薑汁煎煮後服用,可以消除一切氣結、心胸邪氣,效果顯著。陳藏器說:生薑除了本來的功效外,薑汁還可以解毒,此外還能破血、調理腸胃、去除寒冷、化痰、開胃。需要熱性就去皮,需要寒性就留皮。

日華子說:乾薑,可以消痰、降氣,治療轉筋、嘔吐腹瀉、腹臟寒冷、反胃乾嘔、瘀血、跌打損傷,止鼻出血,解除冷熱毒,開胃、消除宿食。

《圖經》說:生薑,生長在犍為山谷以及荊州、揚州等地,現在各地都有,以漢州、溫州、池州的薑品質最好。薑苗高二三尺,葉子像箭竹葉但更長,兩兩相對。苗是青色的,根是黃色的,沒有花和果實。秋天採收根部,用長流水洗淨,曬乾就成了乾薑。漢州製作乾薑的方法是:將薑用水浸泡三天,去皮,再放在流動的水中浸泡六天,再次刮去皮,然後曬乾,放在甕中儲存三天就完成了。近年來,出現了一種治療脾胃虛寒、不思飲食、長期體弱導致的虛勞病的方法。用溫州出產的白乾薑,用米漿水煮透,使其潤濕,取出烘乾,搗成粉末,再用陳年小米煮粥服用,可以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、五十枚,用湯水送服,效果很好。另外,《千金方》記載:治療痰積,可以用薑附湯,取生薑八兩,附子(生用)四兩,切成四塊,用五升水煮到剩下二升,分兩次服用,也可以治療中風。禁忌食用豬肉、冷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