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七 (6)
卷第十七 (6)
1. 羚羊角
味鹹、苦,寒、微寒,無毒。主明目,益氣,起陰,去惡血注下,闢蠱毒惡鬼不祥,安心氣,常不魘寐,療傷寒,時氣寒熱,熱在肌膚,溫風注毒伏在骨間,除邪氣驚夢,狂越僻謬及食噎不通。久服強筋骨,輕身,起陰,益氣,利丈夫。生石城山川穀及華陰山,採無時。
陶隱居云:今出建平、宜都諸蠻中及西域。多兩角,一角者為勝。角甚多節,蹙蹙園繞。別有山羊角長極長,唯一邊有節,節亦疏大,不入藥用。《爾雅》名羱羊,而羌夷云:只此名羚羊角,甚能陟峻。短角者乃是山羊爾。亦未詳其正。唐本注云:《爾雅》云:羚,大羊。羊如牛大,其角堪為鞍橋。
白話文:
羚羊角味鹹苦,性寒,微寒,無毒。具有明目、益氣、滋陰、去除惡血、辟邪驅鬼、安神定心、治療傷寒、時氣寒熱、熱在肌膚、溫風注毒伏在骨間等功效,還能除邪氣驚夢、狂躁妄言、食噎不通。長期服用可強筋骨、輕身、滋陰、益氣、壯陽。生長於石城山川谷地及華陰山,全年可採。
陶隱居記載,現在建平、宜都等地以及西域均有出產羚羊角。大多是雙角,單角者較為珍貴。角上有許多節,環繞成圈。還有一種名為山羊角的,角極長,僅一側有節,節疏而大,不入藥用。《爾雅》稱之為羱羊,羌夷族則稱之為羚羊角,擅長攀登峻峭山崖。角短者則是山羊,其真實性尚待考證。唐本注釋說:《爾雅》記載,羚羊是一種大型羊,體型如牛,其角可用來製作鞍橋。
一名羱羊,俗名山羊,或名野羊。善鬥至死。又有山驢,大如鹿,皮堪靴用,有兩角,角大小如山羊角。前言其一邊有蹙文又疏慢者是此也。陶不識,謂山羊,誤矣。二種並不入藥。而俗人亦用山驢角者。今用細如人指,長四、五寸,蹙紋細者。南山、商、浙間大有,今出梁州、直州、洋州亦貢之。
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羚羊角,主溪毒及驚悸,煩悶,臥不安,心胸間惡氣毒,瘰癧。肉,主蛇咬,惡瘡。山羊、山驢、羚羊,三種相似,醫工所用,但信市人,遂令湯丸或致乖舛。且羚羊角有神,夜宿取角掛樹不著地。但取角彎中深銳緊小,猶有掛痕者即是真,慢無痕者非,作此分別,余無它異。
白話文:
山羊,又稱野羊,性情凶猛,會為爭鬥而死。另外還有山驢,體型像鹿一樣大,皮可以做靴子,有兩隻角,大小跟山羊角差不多。之前提到一邊有密集紋路又疏鬆的,就是指山驢角。陶弘景不認識,誤認為山羊角。山羊和山驢的角都不入藥。但民間也用山驢角,現在使用的是細如手指、長四五寸,紋路細密的。南方山區、商丘、浙江一帶很多,現在梁州、直州、洋州也進貢。
據陳藏器《本草》記載,羚羊角可以治療溪毒、驚悸、煩悶、失眠、胸悶惡氣、瘰癧等症狀。羚羊肉可以治療蛇咬傷和惡瘡。山羊、山驢、羚羊三種動物很像,但醫生使用的只有羚羊角,如果只相信市面上賣的,就會造成藥方錯誤。而且羚羊角有靈性,晚上取角時要掛在樹上,不能落地。真羚羊角彎曲處深而銳利,緊湊而小,還會有掛痕;假的則沒有,這就是辨別真假的方法,其他沒有什麼不同。
真角,耳邊聽之集集鳴者良。陶云一角者,謬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羚羊角,臣,味甘。能治一切熱毒風攻注,中惡毒風,卒死昏亂不識人,散產後血衝心煩悶,燒末酒服之。主小兒驚癇,治山瘴,能散惡血。燒灰治噎塞不通。孟詵云:羚羊,北人多食,南人食之,免為蛇蟲所傷。
和五味子炒之,投酒中經宿,飲之治筋骨急強,中風。又角,主中風筋攣,附骨疼痛,生摩和水塗腫上及惡瘡,良。又卒熱悶,屑作末,研和少蜜服。亦治熱毒痢及血痢。
圖經曰:羚羊角,出石城山谷及華陰山,今秦、隴、龍、蜀、金、商州山中皆有之。戎人多捕得來貨,其形似羊也,青而大,其角長一、二尺,有節如人手指握痕,又至堅勁。今入藥者皆用此角。謹按《爾雅》云:羚,大羊。羱(音元),如羊。郭璞注云:羚,似羊而大,角圓銳,好在山崖間;羱似吳羊而大角,角橢,出西方。
白話文:
羚羊角的藥性與用法
真角,耳邊聽之集集鳴者良。陶云一角者,謬也。 真正的羚羊角,應該在耳邊聽的時候會發出密集的響聲,那才是好的。陶弘景說只有一隻角的,是錯誤的。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羚羊角,臣,味甘。能治一切熱毒風攻注,中惡毒風,卒死昏亂不識人,散產後血衝心煩悶,燒末酒服之。主小兒驚癇,治山瘴,能散惡血。燒灰治噎塞不通。 我們根據《藥性論》記載,羚羊角味甘,可以治療各種熱毒風邪入侵所致的疾病,比如中惡毒風、突然昏迷不省人事、產後血瘀心煩悶等。將羚羊角燒成灰末,用酒送服,可以治療小兒驚癇、山瘴、惡血,還可以治療噎塞不通。
孟詵云:羚羊,北人多食,南人食之,免為蛇蟲所傷。 孟詵說,北方人經常食用羚羊肉,南方人食用羚羊肉可以避免被蛇蟲所傷。
和五味子炒之,投酒中經宿,飲之治筋骨急強,中風。又角,主中風筋攣,附骨疼痛,生摩和水塗腫上及惡瘡,良。又卒熱悶,屑作末,研和少蜜服。亦治熱毒痢及血痢。 將羚羊角與五味子一起炒熟,放入酒中浸泡一夜,然後飲用,可以治療筋骨急強和中風。羚羊角也可以治療中風導致的筋攣、附骨疼痛,將生角磨成粉末,用清水調和塗抹在腫脹的地方和惡瘡上,效果很好。如果出現突然發熱昏悶,可以將羚羊角研磨成粉末,用少許蜂蜜調和服用,也可以治療熱毒痢和血痢。
圖經曰:羚羊角,出石城山谷及華陰山,今秦、隴、龍、蜀、金、商州山中皆有之。戎人多捕得來貨,其形似羊也,青而大,其角長一、二尺,有節如人手指握痕,又至堅勁。今入藥者皆用此角。謹按《爾雅》云:羚,大羊。羱(音元),如羊。郭璞注云:羚,似羊而大,角圓銳,好在山崖間;羱似吳羊而大角,角橢,出西方。 根據《圖經》記載,羚羊角產自石城山谷和華陰山,現在秦、隴、龍、蜀、金、商州等地山區都有。戎人經常捕捉羚羊來販賣,羚羊外形類似羊,體型較大,毛色青灰,角長一到兩尺,有節,像人手指握痕一樣,質地堅硬。現在入藥的都是用這種角。根據《爾雅》記載,羚羊是一種體型較大的羊,羱也是一種類似羊的動物。郭璞注解說,羚羊像羊,但體型更大,角圓而尖,喜歡生活在山崖間;羱像吳羊,但體型更大,角橢圓,產自西方。
許慎注《說文解字》云:羚,大羊而細角。陶隱居以角多節,蹙蹙圓繞者為羚羊;而角極長,唯一邊有節,節亦疏大者為山羊。山羊,即《爾雅》所謂羱羊也。唐注以一邊有蹙文又疏慢者為山驢角,云時人亦用之。又以細如人指,長四、五寸,蹙紋細者為堪用。陳藏器云:羚羊夜宿以角桂木不著地,但取角彎中深銳緊小,猶有掛痕者是。
觀今市貨者,與《爾雅》所謂羱羊,陶注所謂山羊,唐注所謂山驢,大都相似。今人相承用之,以為羱羊其細角長四、五寸,如人指多節蹙蹙園繞者,其間往往彎中有磨角成痕處,京師極多,詳本草及諸家所出,此乃是真羱羊,而世多不用,不知其所以然者何也?又陳藏器謂:真角,耳邊聽之集集鳴者良。今牛羊諸角,但殺之者聽之皆有聲,不必專羚角也,自死角則無聲矣。
白話文:
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中解釋說,羚羊是一種大型的羊,但角很細。陶隱居認為角有很多節,緊緊地繞成圓形的是羚羊;而角非常長,只有一邊有節,節也比較疏鬆且大的是山羊。山羊,就是《爾雅》中所說的羱羊。唐代的註釋認為,一邊有密集的紋路,另一邊則疏鬆且平緩的角是山驢角,當時的人也用它。又認為細如人指,長四、五寸,紋路細密的角才是可以用來入藥的。陳藏器說,羚羊晚上睡覺時會用角頂著桂木不著地,只要取角彎曲處深而銳利,緊小且有掛痕的角就是好的。
觀察現在市面上的商品,與《爾雅》所說的羱羊、陶注所說的山羊、唐注所說的山驢,大多相似。現在的人沿襲著過去的做法,認為羱羊的細角長四、五寸,像人指一樣有很多節,緊緊地繞成圓形,而且在彎曲處經常有磨角留下的痕跡,京城裡非常多。詳細查看本草和其他醫書的記載,這才是真正的羱羊角,但世人卻大多不用,不知道這是為什麼。另外,陳藏器還說,真的羚羊角,靠近耳朵聽會發出集集的聲音,才是好的。現在牛羊的角,只要殺掉它們,聽都會有聲音,不必專門用羚羊角。只有死角才不會發出聲音。
雷公凡所用亦有神羊角。其神羊角長有二十四節,內有天生木胎。此角有神力,可抵千牛之力也。凡修事之時,勿令單用,不復有驗,須要不拆原對,以繩縛之,將鐵錯子錯之,旋旋取用,勿令犯風,錯未盡處,須三重紙裹,恐力散也。錯得了即單搗,搗盡,背風頭,重篩過,然入藥中用之,若更研萬匝了,用之更妙,免刮人腸也。食療傷寒熱毒,下血,末服之即瘥。
又療疝氣。外臺秘要治噎。羚羊角屑不拘多少自在末之,飲服方寸匕,亦可以角摩噎上,良。千金方:療產後心悶不識人,汗出。羚羊角燒末,以東流水服方寸匕,未瘥再服。肘後方:血氣逆心煩滿。燒羚羊角若水羊角末,水服方寸匕。子母秘錄:治胸脅痛及腹痛熱滿。燒羚羊角末,水服方寸匕。
白話文:
雷公所使用的羊角,叫做神羊角,長有二十四節,內有天然的木胎。這種羊角具有神奇的力量,能抵擋千頭牛的力量。使用時,不能單獨使用,否則就沒有效果,必須保持原來的形狀,用繩子捆綁,再用鐵錯子將其磨碎,旋轉著慢慢取用,不能讓它接觸風,磨碎後剩下的部分要裹上三層紙,以防力量散失。磨碎後單獨搗碎,搗成粉末,背著風向,反覆篩選過,再加入藥物中使用,如果再研磨一萬次,效果更佳,可以避免刮傷人的腸胃。可以用於治療傷寒、熱毒、下血等症狀,研磨成粉末服用即可痊癒。
神羊角還可以治療疝氣。外臺秘要中記載用於治療噎食,將羚羊角屑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小勺,也可以用羊角直接摩擦喉嚨,效果良好。千金方記載用於治療產後心悶、神志不清、出汗等症狀,將羚羊角燒成灰末,用東流水送服一小勺,未痊癒可再次服用。肘後方記載用於治療血氣逆、心煩意亂等症狀,將羚羊角或水羊角燒成灰末,用水送服一小勺。子母秘錄記載用於治療胸脅痛、腹部疼痛、熱氣上涌等症狀,將羚羊角燒成灰末,用水送服一小勺。
又方:治小兒洞下痢。羊角中骨燒末,飲服方寸匕。產寶令易產。羚羊角一枚,刮尖為末,以酒調方寸匕。
衍義曰:羚羊角,今皆取有掛痕者。陳藏器取耳邊聽之集集鳴者良。亦強出此說,未嘗遍試也。今將他角附耳,皆集集有聲,不如有掛痕一說盡矣。然多偽為之,不可不察也。
白話文:
另有一方可治小兒腹瀉,將羊角中的骨頭燒成灰,每次服用一小勺。產婦難產時,可以用羚羊角來幫助順產。取一整根羚羊角,削尖磨成粉,用酒調和,每次服用一小勺。
古籍中提到,現在的羚羊角都是有挂痕的,陳藏器認為耳朵邊能聽到「集集」聲的羚羊角才是最好的。這個說法雖然流傳已久,但並沒有經過廣泛的驗證。如果把其他角靠近耳朵,也能聽到「集集」聲,不如「有挂痕」的說法更可靠。不過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假冒的羚羊角,需要仔细辨別。
2. 犀角
味苦、酸、咸,寒、微寒,無毒。主百毒蠱疰,邪鬼瘴氣,殺鉤吻、鴆羽、蛇毒,除邪,不迷惑魘寐,療傷寒溫疫,頭痛寒熱,諸毒氣。久服輕身,駿健。生永昌山谷及益州。(松脂為之使,惡雚菌、雷丸。)
陶隱居云:今出武陵、交州、寧州諸遠山。犀有二角,以額上者為勝。又有通天犀,角上有一白縷,直上至端,此至神驗。或云是水犀角,出水中。《漢書》所云:駭雞犀者,以置米中,雞皆驚駭不敢啄;又置屋中,烏鳥不敢集屋上。又云:通天犀者,夜露不濡,以此知之。
凡犀見成物,皆被蒸煮,不堪入藥,唯生者為佳。雖是犀片亦是已經煮炙,況用屑乎?又有牸犀,其角甚長,紋理亦似犀,不堪藥用。唐本注云:牸是雌犀,紋理細膩,斑白分明,俗謂斑犀。服用為上,然充藥不如雄犀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犀肉,主諸蠱、蛇、獸咬毒,功用劣於角。
白話文:
犀牛角味苦、酸、鹹,性寒,微寒,無毒。可以治療百毒、蠱毒、疰氣、邪氣、瘴氣,解鉤吻、鴆羽、蛇毒,驅除邪氣,防止迷惑、惡夢,治療傷寒、溫疫、頭痛、寒熱以及各種毒氣。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健體。生長在永昌山谷和益州。松脂是它的使藥,忌食雚菌和雷丸。
古人陶隱居說,現在犀牛角產於武陵、交州、寧州等遠山。犀牛有兩隻角,額頭上的角最好。還有一種叫做通天犀的犀牛,角上有條白線直通角尖,這種犀牛角效果極佳。有人說通天犀角是水犀角,產於水中。《漢書》記載:把犀牛角放在米中,雞就會驚駭不敢啄食;放在屋中,烏鳥也不敢飛到屋頂上。還說:通天犀角放在露水裡也不會沾濕,可以用此來辨別。
所有經過加工的犀牛角都已經被蒸煮過,不能入藥,只有生犀角最好。即使是犀牛角片也是經過煮炙過的,更何況用犀牛角屑呢?還有一種叫牸犀的犀牛,角很長,紋理也像犀牛角,但不能入藥。唐代的注釋說:牸犀是雌犀,紋理細膩,斑點分明,俗稱斑犀。雖然服用斑犀效果很好,但藥效不如雄犀。現在根據陳藏器《本草》記載:犀牛肉可以治療各種蠱毒、蛇咬傷、獸咬傷,但效果不如犀牛角。
《本經》有通天犀,且犀無水陸二種,並以精粗言之。通天者,腦上角千歲者長且銳白星徹,端能出氣,通天則能通神,可破水、駭雞,故曰通天。《抱朴子》曰:通天犀,有白理如線者以盛米,雞即駭矣。其真者,刻為魚,銜入水,水開三尺。其鼻角,一名奴角,一名食角。
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《爾雅》云:兕似牛,一角。犀似豕,三角。復云多似象,復如豕三角。陶據《爾雅》而言,不知三角之誤也。又曰:雌者是兕而形不同,未知的實。藥性論云:牯犀角,君,味甘,有小毒。能辟邪精鬼魅,中惡毒氣,鎮心神,解大熱,散風毒,能治發背癰疽瘡腫,化膿作水,主療時疾熱如火,煩悶,毒入心中,狂言妄語。日華子云:犀角,味甘、辛。
白話文:
《本經》記載了通天犀角,犀牛並非水陸兩種,而是以精粗來區分。通天犀角指的是長在腦門上的角,角尖銳且呈白色,直通天靈蓋,能散發出氣息,通天則能通神,可以破水、使雞驚慌,因此稱為通天犀。據《抱朴子》記載,通天犀角,若有白色紋路如線,用來盛米,雞就會驚慌失措。真品通天犀角,可以雕刻成魚形,投入水中,水就會開裂三尺。犀牛鼻角,又稱奴角或食角。
臣禹錫等根據陳藏器所言,並參考《爾雅》記載,犀牛似牛,只有一隻角;犀牛似豬,有三個角。又說犀牛外形多似象,又像豬,有三個角。陶弘景據《爾雅》記載而說,不知三角之誤也。又說雌犀牛是兕,但外形不同,實情不明。藥性論記載:牯犀角,為藥材中的君藥,味甘,略帶小毒。能辟邪驅鬼,治療惡毒氣,鎮定心神,解熱散風,治療背部癰疽瘡腫,化膿消腫,主要用於治療熱病,神志煩躁,毒氣入心,胡言亂語。日華子記載:犀角,味甘辛。
治心煩,止驚,安五臟,補虛勞,退熱,消痰,解山瘴溪毒,鎮肝明目,治中風失音,熱毒風,時氣發狂。
圖經曰:犀角,出永昌山谷及益州,今出南海者為上,黔、蜀者次之。犀似牛,豬首、大腹、痹腳,腳有三蹄。色黑。好食棘。其皮每一孔皆生三毛。頂一角,或云兩角,或云三角。謹按郭璞《爾雅》注云:犀,三角,一在頂上,一在額上,一在鼻上。鼻上者即食角也,小而不橢(音墮)。
亦有一角者。《嶺表錄異》曰:犀有二角,一在額上為兕犀,一在鼻上為胡帽犀。牯犀亦有二角,皆為毛犀,而今人多傳一角之說。此數種俱有粟紋,以紋之粗細為貴賤。角之貴者,有通天花紋。犀有此角,必自惡其影,常飲濁水,不欲照見也。其紋理絕好者,則有百物之形。
白話文:
治療心煩意亂、驚悸不安,安穩五臟,補充虛勞,退燒,消除痰液,解救山瘴和溪流的毒氣,鎮定肝臟、明目,治療中風導致失音、熱毒風邪、時氣引發的狂躁。
古代書籍《圖經》記載:犀角產自永昌山谷和益州,現在產自南海的犀角品質最佳,黔州、蜀州的犀角次之。犀牛外形類似牛,長著豬一樣的頭、大肚子、粗壯的腿,每隻腳有三個蹄子。顏色為黑色。喜食棘刺類植物。其皮毛每個毛孔都長著三根毛髮。頭頂長有一隻角,有的說長著兩隻角,有的說長著三隻角。仔細查閱郭璞《爾雅》的註解,記載:犀牛有三個角,一個長在頭頂,一個長在額頭,一個長在鼻子上。鼻子上的是食角,比較小,而且不圓潤。
也有一些犀牛只有一隻角。《嶺表錄異》記載:犀牛有兩種角,一種長在額頭上,叫做兕犀;一種長在鼻子上,叫做胡帽犀。雄性犀牛也有兩隻角,都是毛犀,但現在人們大多傳說犀牛只有一隻角。這幾種犀牛的角都有粟紋,紋理粗細決定角的價值。最貴的角上有通天花紋。擁有這種角的犀牛,會因為害怕自己的影子,經常喝渾濁的水,不願意照鏡子。紋理絕佳的犀牛角,會呈現各種各樣的圖案。
或云犀之通天者是其病,理不可知也。紋有倒插者,有正插者,有腰鼓插者。其倒插者,一半以下通;正插者,一半以上通;腰鼓插者,中斷不通。其類極多,足為奇異。故波斯呼象牙為白暗,犀角為黑暗,言難識別也。犀中最大者墮羅犀,一株有重七、八斤者,云是牯犀額角,其花多作撒豆斑,色深者,堪帶胯;斑散而色淺者,但可作器皿耳。或曰:兕是犀之雌者,未知的否?凡犀入藥者,有黑、白二種,以黑者為勝,其角尖又勝。
方書多言生犀,相承謂未經水火中過者是,或謂不然。蓋犀有捕得殺而取者為生犀,有得其蛻角者為退犀,亦猶用鹿角法耳。唐相段文昌門下醫人吳士皋,因職於南海,見舶主言海人取犀牛之法,先於山路多植木,如豬羊棧。其犀以前腳直,常依木而息,多年植木爛,犀忽倚之,即水折犀倒,久不能起,因格殺而取其角。
白話文:
有人說犀牛通天的是病,原因不明。犀角的紋路有倒插、正插、腰鼓插等類型。倒插的犀角,通天處在下方一半以下;正插的犀角,通天處在上方一半以上;腰鼓插的犀角,則中間斷裂不通。犀角的種類繁多,令人驚嘆。因此波斯人稱象牙為白暗,犀角為黑暗,說明它們很難區分。犀角中最大的是墮羅犀,一根重達七、八斤的犀角,傳說是公犀牛的額角,花紋多像撒豆斑,顏色深的可以製作腰帶,斑點稀疏顏色淺的,只能做成器皿。也有人說,兕是犀牛的雌性,但這尚未得到證實。凡是入藥的犀角,有黑、白兩種,以黑色為優,角尖又更勝一籌。
藥書中常提到生犀,傳統認為未經水火處理的犀角是生犀,但也有不同意見。其實犀角有捕殺後取角的生犀,也有取得蛻落的角的退犀,就像使用鹿角一樣。唐朝宰相段文昌門下的醫生吳士皋,因職務關係曾在南海,聽海商說,海人捕捉犀牛的方法是,先在山路上種植很多樹木,就像豬羊的棧道。犀牛前腳筆直,常依附著樹木休息,多年後樹木腐爛,犀牛突然靠上去,就會跌倒,久久不能起來,人們就會趁機捕殺,取得犀角。
又云:犀每自退角,必培土埋之,海人知處,即潛作木寓角而易之,再三不離其處,時復有得者,若直取之,則犀去於別山退藏,不可尋也。未知今之取犀角,果如此否?
海藥:謹按《異物志》云:山東海水中,其牛樂聞絲竹。彼人動樂,牛則出來,以此採之。有鼻角、頂角,鼻角為上。大寒,無毒。主風毒攻心,毷氉熱悶,擁毒赤痢,小兒麩豆,風熱驚癇,並宜用之。凡犀屑了,以紙裹於懷中良久,合諸色藥物,絕為易搗。又按:通天犀,胎時見天上物命過,並形於角上,故云通天犀也。
欲驗,於月下以水盆映,則知通天矣。《正經》云:是山犀,少見水犀。《五溪記》云:山犀者,食於竹木,小便即竟日不盡,夷獠家以弓矢而採,故曰黔犀。又劉孝標言:犀墮角,里人以假角易之,未委虛實。雷公曰凡使,勿用奴犀、牸犀、病水犀、孿子犀、下角犀、淺水犀、無潤犀。
白話文:
據說,犀牛會定期脫落角,並將角埋入土中。海人知道這個習性,就會潛入水中,用木頭偽造角,偷偷地換掉真的角,並多次重複這個動作,直到成功取得真角。如果直接取角,犀牛就會跑到其他山區躲起來,再也找不到。不知道現在的取角方式,是不是還沿用這種方法?
海藥書上記載,山東海域的牛喜歡聽絲竹音樂。當地人會演奏音樂,牛就會游出來,他們藉此捕捉牛。牛有鼻角和頂角,鼻角品質較高。性寒,無毒。主治風毒入心、胸悶熱氣、熱毒赤痢、小兒麩豆中毒、風熱驚癇等病症。所有犀角屑都用紙包起來放好,時間久了,再與其他藥材一起研磨,更容易粉碎。據說,通天犀是指在母犀懷孕時,受到天象影響,其角上會出現特殊紋理,因此稱為通天犀。
可以用水盆照映月光,就能看到通天犀的紋理。正經書上說,山犀比較常見,水犀比較少見。五溪記上說,山犀吃竹子樹葉,小便可以持續一整天,當地人會用弓箭獵捕牠們,所以又稱黔犀。劉孝標說,犀牛掉角後,當地人會用假角交換,但真偽難辨。雷公說,使用犀角時,不要使用奴犀、牸犀、病水犀、孿子犀、下角犀、淺水犀、無潤犀等劣質角。
要使烏黑肌粗皺、坼裂光潤者上。凡修治之時,錯其屑入臼中,搗令細,再入缽中研萬匝,方入藥中用之。婦人有妊勿服,能消胎氣。凡修治一切角,大忌鹽也。食療此只是山犀牛,未曾見人得水犀取其角。此兩種者,功亦同也。其生角,寒。可燒成灰,治赤痢。研為末,和水服之。
又,主卒中惡心痛,諸飲食中毒,及藥毒,熱毒,筋骨中風,心風煩悶,皆瘥。又,以水磨取汁,與小兒服,治驚熱。鼻上角尤佳。肉,微溫,味甘,無毒。主瘴氣百毒,蠱疰邪鬼,食之入山林,不迷失其路。除客熱頭痛及五痔,諸血痢。若食過多,令人煩,即取麝香少許,和水服之,即散也。
白話文:
想要讓烏黑的犀牛角變得光滑潤澤,就要先將角屑研磨成細粉。將粉末放入研缽中,反覆研磨一萬次,才能加入藥材中使用。孕婦絕對不能服用,因為它會導致流產。修補犀牛角時,絕對不能使用鹽。只有山犀牛角可以入藥,還沒有人用過水犀牛角。兩種犀牛角的功效相同,性寒。可以將犀牛角燒成灰,用來治療赤痢。研磨成粉末,用水送服。
犀牛角也能治療中風、噁心疼痛、食物中毒、藥物中毒、熱毒、筋骨中風、心煩意亂等症狀。用水研磨取汁液,給小兒服用,可以治療驚熱。鼻角的效果最佳。犀牛肉性微溫,味甘,無毒。可以治療瘴氣、百毒、蠱毒、邪鬼等,食用後進入山林,不會迷路。還能消除客熱頭痛和痔瘡,治療各種血痢。如果食用過多,會令人感到煩躁,可以服用少許麝香配水服用,就能消除煩躁。
聖惠方:治雉肉作臛食之吐下。用生犀角末方寸匕,新汲水調下即瘥。外臺秘要服藥過劑及中毒,煩悶欲死。燒犀角末,水服方寸匕。千金方:有蠼螋蟲尿人影著處,便令人體病瘡,其狀如粟粒累累,一聚滲痛,身中忽有處燥痛如芒刺,亦如刺蟲所螫後細瘡㿔,作叢如茱萸子狀也。四畔赤,中央有白膿如黍粟,亦令人皮急,舉身惡寒壯熱,極者連起竟腰、脅、胸也。
治之法:初得磨犀角,塗之止。肘後方:臥忽不寤,若火照之則殺人。但痛齧其踵,又足拇指甲際,而多唾其面,即活。犀角枕佳。或以青木香內枕中並帶。廣利方:治孩子驚癇不知人,迷悶,嚼舌仰目者。犀角末半錢匕,水二大合,服之立效。抱朴子鄭君言,但習閉氣至千息,久久則能居水中一日許,得真通天犀角三寸以上者,刻為魚,銜之入水,水常為開,方:三尺,可得氣息水中。又,通天犀赤理如綖,自本徹末,以角盛米著地,群雞不敢啄輒驚,故南人名為駭雞犀。
白話文:
聖惠方記載:治療雉肉中毒導致的嘔吐和腹瀉,可以使用生犀角末,用新汲取的水調和服下,就能很快痊癒。外臺秘要記載:服用藥物過量或中毒,導致煩悶欲死的情況,可以用燒過的犀角末用水調和服下,每次服用方寸匕。千金方記載:蠼螋蟲的尿液會讓人身體出現病瘡,這些病瘡形狀像小米粒一樣密集,聚在一起就會滲出膿液,讓人感到刺痛。身體其他部位也會出現乾燥疼痛,如同被針刺或被蟲子叮咬後的細小瘡痕,聚集在一起就像茱萸子一樣。瘡周圍發紅,中央有白色的膿液,像小米粒一樣。這種病還會讓人皮膚緊繃,全身發冷發熱,嚴重者甚至會蔓延到腰、脅、胸部。
治療方法:剛開始發病時,可以用磨好的犀角粉塗抹患處,就能止痛。肘後方記載:如果人突然昏迷不醒,就像被火照射一樣,就會致命。但如果患者只是感到疼痛,並且咬自己的腳後跟和腳拇指指甲之間,並且大量流口水,那麼就能活命。用犀角做枕頭對這種病有益,也可以將青木香放在枕頭裡一起使用。廣利方記載:治療孩子驚癇、神志不清、迷糊、吐舌仰頭的病症,可以用犀角末,用水調和服下,效果很快。抱朴子記載:鄭君說,如果練習閉氣,直到一千次呼吸,就可以在水中待一天左右。如果能得到三寸以上真正通天犀角,把它刻成魚的形狀,銜在嘴裡下水,水就會自動為其開路。通天犀角的紅色紋理像絲線一樣,從根部貫穿到末端。用犀角盛米放在地上,雞群不敢啄食,反而會驚慌,所以南方人稱之為「駭雞犀」。
是故有蟲毒之鄉,於他家飲食,即以角攪之,白沫竦起,即為有毒,無沫,即無毒也。朝野僉載鴆食水處,有犀牛不濯角,其水物食之必死,為鴆食蛇之故也。晉·溫嶠過牛渚磯,水深不可測,世云其下多怪物,嶠遂燬犀角而照之,須臾見水族復火,奇形異狀,或乘馬車,著赤衣者。嶠其夜夢人謂己曰:與君幽明自別,何意相照也,意甚惡之,未旬而卒。
太平廣記通天犀為之駭雞犀,以角煮毒藥為湯,皆生白沫,無復毒勢。李司封宗易嘗言,石駙馬保吉知陳州,其州廨一皆新之,每毀舊屋,則坐於下風,塵自分去,人皆驚怪之,蓋其所服,帶闢塵犀也。歸田錄人氣粉犀。
白話文:
古人發現,若在有蟲毒的地方,用犀角攪拌他人家中的食物,若出現白沫,就代表有毒,反之則無毒。相傳,犀牛不願意在有毒的水中洗角,因為毒蛇會在水中吃掉它們。晉朝的溫嶠在牛渚磯看見深不可測的水域,傳說水底有很多怪物,他便燃燒犀角照亮水底,看見了許多奇形怪狀的水生物,甚至有人騎馬車穿著紅衣。當晚他夢到有人責怪他,說人與鬼神本應各自安好,為何要照亮他們?溫嶠感到不安,不久便去世了。
相傳,通天犀也稱駭雞犀,用它的角煮毒藥,會產生白沫,毒性消失。李司封宗易曾經說,石駙馬保吉擔任陳州刺史時,他所在的官署全部翻新,每次拆除舊屋,他總是坐在下風處,塵埃會自動飄走,眾人都感到驚奇,因為他穿戴著一種辟塵犀角。民間傳說,一種叫人氣粉的犀角也有奇特的功效。
衍義曰:犀角,凡入藥須烏色,未經湯水浸煮者,故曰生犀。川犀及南犀,紋皆細;烏犀尚有顯紋者露;黃犀紋絕少,皆不及西番所出,紋高、兩腳顯也。物像黃、外黑者為正透,物像黑、外黃者為倒透。蓋以烏為正,以形象肖物者為貴。既曰通犀,又須紋頭顯,黃黑分明,透不脫,有兩腳滑潤者為第一。
鹿取茸,犀取尖,其精銳之力盡在是矣。犀角尖,磨服為佳,若在湯散,則屑之。西蕃者佳。
白話文:
衍義說:犀牛角,凡是用來入藥的都必須是烏黑色的,沒有經過湯水浸煮的,所以叫做生犀。四川犀牛角和南方的犀牛角,紋路都比較細;烏黑的犀牛角還有一些明顯的紋路露出;黃色的犀牛角紋路很少,都比不上西番出產的,西番的犀牛角紋路高,而且有兩隻角都很明顯。物體表面是黃色,內部是黑色的叫做正透,物體表面是黑色,內部是黃色的叫做倒透。這是因為烏色是正色,而外觀形狀像犀牛角的才是最好的。既然叫做通犀,就必須紋路頭部顯眼,黃黑分明,透不脫,有兩隻角光滑潤澤的才是最好的。
鹿取茸,犀取尖,它們的精銳力量都在這裡了。犀牛角尖,磨成粉服用最好,如果是在湯藥或散劑中使用,就將它切碎。西番出產的犀牛角最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