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七 (33)
卷第七 (33)
1. 雲實
味辛、苦,溫,無毒。主泄痢腸澼,殺蟲蠱毒,去邪惡結氣,止痛,除寒熱,消渴。
花,主見鬼精物,多食令人狂走,殺精物,下水。燒之致鬼。久服輕身通神明,益壽。一名員實,一名雲英,一名天豆。生河間川穀。十月採,曝乾。
陶隱居云:今處處有。子細如葶藶子而小黑,其實亦類莨菪。燒之致鬼,未見其法術。唐本注云:雲實大如黍及大麻子等,黃黑似豆,故名天豆。叢生澤旁,高五、六尺。葉如細槐,亦如苜蓿。枝間微刺。俗謂苗為草雲母。陶云似葶藶,非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葉似細槐,花黃白。其莢如大豆,實青黃色,大若麻子。今所在平澤中有。五月、六月採實。
圖經曰:雲實,生河間川穀。高五、六尺,葉如槐而狹長,枝上有刺。苗名臭草,又名羊石子草。花黃白色,實若麻子大,黃黑色,俗名馬豆。十月採,曝乾用。今三月、四月採苗,五月、六月採實,實過時即枯落。治瘧藥中多用之。
雷公云:凡使,採得後粗搗,相對拌渾顆橡實,蒸一日後出用。
白話文:
雲實味辛、苦,性溫,沒有毒性。主治泄瀉、痢疾、腸胃脹滿,能殺死蟲、蠱毒,去除邪氣,止痛,消除寒熱,治療消渴症。
它的花可以治療看見鬼怪精魅等症狀,但吃太多會讓人發狂亂跑,能殺死精魅,並能利尿。燒它可以驅鬼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通達神明,增益壽命。雲實別名員實、雲英、天豆,生長在河間的河流和山谷中。十月採收,曬乾備用。
陶弘景說:現在各地都有雲實。它的種子細小如葶藶子,但更小更黑,果實也類似莨菪。書上說燒它可以驅鬼,但具體方法未見記載。唐代的注釋說:雲實大小像黍米或大麻子,黃黑色,像豆子,所以叫天豆。它叢生在澤地旁,高五、六尺。葉子像細小的槐樹葉,也像苜蓿葉。枝條上有細小的刺。民間稱它的苗為草雲母。陶弘景說它像葶藶,這是錯誤的。臣禹錫等人謹慎考證蜀地本草圖經記載:葉子像細小的槐樹葉,花是黃白色的。它的莢果像大豆,種子青黃色,大小像麻子。現在各地平原澤地都有。五月、六月採收種子。
圖經記載:雲實生長在河間的河流和山谷中。高五、六尺,葉子像槐樹葉但較狹長,枝條上有刺。它的苗叫做臭草,也叫羊石子草。花是黃白色的,果實像麻子那麼大,黃黑色,俗稱馬豆。十月採收,曬乾使用。現在三月、四月採收它的苗,五月、六月採收種子,種子過了季節就會枯萎掉落。治療瘧疾的藥方中常用到它。
雷公說:使用雲實時,採收後要粗略搗碎,與橡實拌勻,蒸一天後再使用。
2. 王不留行
味苦、甘,平,無毒。主金瘡止血,逐痛出刺,除風痹內寒,止心煩,鼻衄,癰疽惡瘡瘻乳,婦人難產。久服輕身,耐老增壽。生泰山山谷,二月、八月採。
陶隱居云:今處處有。人言是蓼子,亦不爾。葉似酸漿,子似菘子。而多入癰瘻方用之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葉似菘藍等,花紅白色,子殼似酸漿,實圓黑似菘子,如黍粟。今所在有之。三月收苗,五月收子,曬乾。藥性論云:王不留行能治風毒,通血脈。日華子云:治發背遊風、風疹,婦人血經不勻及難產。
根、苗、花、子並通用,又名禁宮花,剪金花。
圖經曰:王不留行,生泰山山谷,今江浙及並河近處皆有之。苗莖俱青,高七、八寸以來。根黃色如薺根。葉尖如小匙頭,亦有似槐葉者。四月開花,黃紫色,隨莖而生,如松子狀,又似豬藍花。五月內採苗莖,曬乾用。俗間亦謂之剪金草。河北生者,葉圓花紅,與此小別。
張仲景治金瘡,八物王不留行散,小瘡粉其中,大瘡但服之,產婦亦服。《正元廣利方》療諸風痙,有王不留行湯最效。
雷公云:凡採得拌渾蒸,從巳至未,出,卻下漿水浸一宿,至明出,焙乾用之。梅師方:治竹木針刺在肉中不出,疼痛。以王不留行為末,熟水調服方寸匕,即出。
白話文:
王不留行味甘苦,性平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止血、消痛、排出刺物、治療風濕痺痛和內寒、止心煩、鼻出血、癰疽惡瘡、乳癰以及婦女難產。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健體,延年益壽。它生長在泰山山谷,二、八月採收。
現在各地都有王不留行,但它與蓼子不同。葉子像酸漿,種子像白菜子,常用於治療癰疽和瘻管。葉子也像菘藍,花是紅白色,果殼像酸漿,種子圓黑,像白菜子,大小如黍粟。各地都有,三月採收苗,五月採收種子,曬乾即可。王不留行可以治療風毒,通利血脈。它還能治療發背、遊走性風疹、婦女月經不調和難產。
王不留行的根、莖、葉、花、果實都能入藥,又名禁宮花、剪金花。它生長在泰山山谷,現在江浙和黃河附近地區也都有。莖葉青綠,高約七、八寸。根黃色,像薺菜根。葉子尖端像小湯匙,也有些像槐樹葉。四月開花,花黃紫色,沿莖生長,像松子,也像豬藍花。五月採收莖葉曬乾使用。民間也稱它為剪金草。河北地區生長的王不留行,葉子圓,花紅色,與其他地區略有不同。
張仲景用王不留行治療金瘡,在八物王不留行散中,小瘡用藥粉敷在傷口上,大瘡則服用藥物,產婦也可服用。在《正元廣利方》中,用王不留行湯治療各種風濕痙攣,效果最佳。
雷公說:採收後要拌勻蒸,從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,取出後用漿水浸泡一夜,第二天取出曬乾使用。梅師的方劑中,用王不留行治療竹木針刺入肉中拔不出來,疼痛難忍的情況,將王不留行磨成粉末,用溫水調服一小匙,就能將針拔出。
3. 鬼督郵
味辛、苦,平,無毒。主鬼疰、卒忤中惡,心腹邪氣,百精毒,溫瘧疫疾,強腰腳,益膂力。一名獨搖草。
唐本注云:苗唯一莖,葉生莖端若傘(音傘),根如牛膝而細黑。所在有之。有必叢生,今人以徐長卿代之,非也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徐長卿、赤箭之類。亦一名為鬼督郵,但主治不同,宜審用也。又《圖經》云:莖似細箭桿,高二尺以下。葉生莖端狀傘。蓋根橫而不生須,花生葉心,黃白色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所在皆有。
雷公云:凡採並細銼了,搗,用生甘草水煮一伏時,漉出用也。
白話文:
鬼督郵味辛苦,性平,無毒。能治鬼壓床、突然昏迷、中邪、心腹邪氣、各種毒素、溫疫、瘧疾,還能強健腰腳,增強體力。它也叫做獨搖草。
古籍記載,它只有一根莖,葉子長在莖頂,像一把傘一樣,根像牛膝但更細更黑,到處都有,通常叢生。現在有人用徐長卿代替它,這是錯誤的。
蜀地古籍記載,徐長卿和赤箭等藥物也稱為鬼督郵,但它們的功效不同,使用時需謹慎區分。另有記載說,鬼督郵的莖像細箭桿,高不到兩尺,葉子長在莖頂,像傘一樣。它的根橫向生長,沒有鬚根,花長在葉心,顏色黃白。 二月和八月採收它的根,各地都有。
雷公(古代著名醫家)說:採集鬼督郵後要切碎,搗爛,用生甘草水煮一小時,過濾後才能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