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七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七 (32)

1. 石龍芻

味苦,微寒,微溫,無毒。主心腹邪氣,小便不利,淋閉,風濕,鬼疰惡毒,補內虛不足,痞滿,身無潤澤,出汗,除莖中熱痛,殺鬼疰惡毒氣。久服補虛羸,輕身,耳目聰明,延年。一名龍鬚,一名草續斷,一名龍珠,一名龍華,一名懸莞,一名草毒。九節多味者良,生梁州山谷濕地。五月、七月採莖,曝乾。

陶隱居云:莖青細相連,實赤,今出近道水石處,似東陽龍鬚以作席者,但多節爾。唐本注云:《別錄》云,一名方賓。主療蛔蟲及不消食爾。今按別本注云:《別錄》云微溫,今之服用能除熱,蓋不溫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莖如綖,叢生,俗名龍鬚草。今人以為席者,所在有之。

八月、九月採根,曝乾。陳藏器云:按龍鬚作席,彌敗有垢者,取方尺煮汁服之。主淋及小便卒不通。今出汾州,亦處處有之。

白話文:

石龍芻味苦,性微寒偏溫,無毒。能治療心腹脹痛、小便不利、尿閉、風濕病、邪氣入侵等症狀,能補益身體虛弱、胸腹脹滿、皮膚乾燥、多汗等問題,還能治療生殖器炎症和驅除邪氣。長期服用可以補益虛弱的身體,使人輕盈,耳聰目明,延年益壽。它還有龍鬚、草續斷、龍珠、龍華、懸莞、草毒等別名。莖有九節且味道醇厚者最佳,生長在梁州山谷濕地。五月、七月採收莖部,曬乾。

陶弘景說:它的莖青綠細長相連,內部是紅色的。現在市面上常見於靠近水邊和岩石的地方,和東陽用來編席的龍鬚草很像,只是節數更多而已。唐代的注釋說:《名醫別錄》記載,它還有一個名字叫方賓,主治蛔蟲和消化不良。現在我們對照其他版本的注釋,發現《名醫別錄》記載其性味為微溫,但現在服用它卻能清熱,可見它並非溫性。臣禹錫等人謹按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它的莖像麻線一樣,叢生在一起,民間俗稱龍鬚草。現在人們用它編席,各地都有。

八月、九月採收根部,曬乾。陳藏器說:如果用來編席的龍鬚草已經污損破舊,可以取一尺見方煮水服用,能治療尿頻和尿閉。現在汾州有出產,其他地方也都有。

2. 薇銜

味苦,平、微寒,無毒。主風濕痹歷節痛,驚癇吐舌,悸氣賊風,鼠痿癰腫,暴症,逐水,療痿蹶。久服輕身明目。一名糜銜,一名承膏,一名承肌,一名無心,一名無顛。生漢中川澤及冤句、邯鄲。七月採莖、葉,陰乾。(得秦皮良。)

陶隱居云:俗用亦少。唐本注云:此草叢生,似茺蔚及白頭翁,其葉有毛,莖赤。療賊風大效。南人謂之吳風草,一名鹿銜草,言鹿有疾,銜此草瘥。又有大小二種,楚人猶謂大者為大吳風草,小者為小吳風草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婦人服之,絕產無子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葉似茺蔚,叢生,有毛,黃花,根赤黑也。

陳藏器云:一名無心草,非草無心者。南人名吳風草,方藥不用之。素問云黃帝曰:有病者身熱解墮,汗出如浴,惡風少氣,此為何病?岐伯曰:病名酒風。帝曰:治之奈何?歧伯曰:以澤瀉、術各十分,麋銜五分,合以三指撮,為後飯。

白話文:

薇銜味苦,性平微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風濕痹痛、關節疼痛、驚癇抽搐伴吐舌、心悸、中風、鼠疫腫痛、急性病症、水腫,以及治療痿弱無力。長期服用可以輕身明目。薇銜別名糜銜、承膏、承肌、無心、無顛。它生長在漢中地區的河流濕地以及冤句、邯鄲等地。農曆七月採收它的莖葉,陰乾保存。(與秦皮搭配效果更好。)

古人記載薇銜的應用較少。 它叢生,外形類似茺蔚和白頭翁,葉子有毛,莖是紅色的。治療中風效果顯著。南方人稱它為吳風草,也叫鹿銜草,據說鹿生病了會銜食此草而痊癒。薇銜分大小兩種,南方人稱大者為大吳風草,小者為小吳風草。另有記載說,婦女服用薇銜會導致不孕。 薇銜的葉子像茺蔚,叢生,有毛,開黃花,根是赤黑色的。

古代文獻記載,薇銜又名無心草,這「無心」並非指植物沒有心。南方人稱之為吳風草,但醫方中很少使用。 古籍中記載黃帝問岐伯:患者發熱、出汗像洗澡一樣、怕風、氣短,這是什麼病?岐伯答曰:這是酒風。黃帝問:如何治療?岐伯答曰:用澤瀉、術各十分,薇銜五分,混合在一起,每次服用量約為三指撮,飯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