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七 (30)
卷第七 (30)
1. 茵陳蒿
衍義曰:茵陳蒿,張仲景治傷寒,熱甚發黃者,身面悉黃,用之極效。又一僧因傷寒後發汗不澈,有留熱,身面皆黃,多熱,期年不愈。醫作食黃治之,治不對病,不去。問之,食不減。尋與此藥,服五日,病減三分之一,十日減三分之二,二十日病悉去。方用山茵陳、山梔子各三分,秦艽、升麻各四錢,末之。
每用三錢,水四合,煎及二合,去滓,食後溫服,以知為度。然此藥以茵陳蒿為本,故書之。
白話文:
茵陳蒿,張仲景用來治療傷寒,對於熱到發黃的病症,全身都黃的狀況,使用效果非常好。另外有個和尚,因為傷寒之後發汗沒完全,還有殘留的熱,導致全身都黃,而且很熱,一年都沒好。醫生用治療黃疸的食物來治療,但方法不對症,病都沒有好。問他,食慾沒有減少。後來給他服用這個藥,服用五天,病情減輕了三分之一,十天減輕了三分之二,二十天病就完全好了。這個藥方用山茵陳、山梔子各三份,秦艽、升麻各四錢,磨成粉末。
每次用三錢,用水四合煎到剩二合,濾掉藥渣,飯後溫熱服用,以知道藥效為標準。這個藥方以茵陳蒿為主要藥材,所以記錄下來。
2. 杜若
味辛,微溫,無毒。主胸脅下逆氣,溫中,風入腦戶,頭腫痛,多涕淚出,眩倒目𥉂𥉂(莫郎切),止痛,除口臭氣。久服益精,明目,輕身,令人不忘。一名杜衡,一名杜蓮,一名白連,一名白芩,一名若芝。生武陵川澤及冤句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(得辛夷、細辛良,惡柴胡、前胡。)
陶隱居云:今處處有。葉似姜而有文理,根似高良薑而細,味辛香。又絕似旋覆根,殆欲相亂,葉小異爾。《楚詞》云:山中人兮芳杜若。此者一名杜衡,今復別有杜衡,不相似。唐本注云:杜若,苗似廉姜,生陰地,根似高良薑,全少辛味。陶所注旋覆根,即真杜若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苗似山姜,花黃赤,子赤色,大如棘子,中似豆蔻。
今出硤州、嶺南者甚好。範子計然云:杜衡、杜若,出南郡、漢中,大者大善。
圖經曰:杜若,生武陵川澤及冤句,今江湖多有之。葉似姜花赤色,根似高良薑而小辛味,子如豆蔻。二月、八月採根曝乾用。謹按此草一名杜衡,而中品自有杜衡條。杜衡,《爾雅》所謂土滷者也。杜若,《廣雅》所謂楚衡者也。其類自別,然古人多相雜引用。《九歌》云:採芳洲兮杜若。
又《離騷》云:雜杜衡與芳芷。王逸輩皆不分別。但云香草也。古方或用,而今人罕使,故亦少有識之者。
雷公云:凡使,勿用鴨喋草根,真相似,只是味效不同。凡修事,採得後,刀刮上黃赤皮了,細銼,用二、三重絹作袋盛,陰乾。臨使以蜜浸一夜,至明漉出用。爾雅一曰杜若,土滷,香草也。
白話文:
杜若味辛、微溫,無毒。主治胸脅逆氣、溫中、風邪侵入腦部導致頭腫痛、流涕淚、頭暈目眩、止痛、去除口臭。長期服用可益精、明目、輕身,增強記憶力。杜若別名杜衡、杜蓮、白連、白芩、若芝,生長在武陵川澤和冤句等地。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備用。它與辛夷、細辛相配伍效果較好,但忌與柴胡、前胡同用。
古人記載,杜若各地都有。葉子像薑,但有紋理,根像高良薑但較細,氣味辛香。它與旋覆花根極為相似,容易混淆,但葉子略有不同。《楚辭》中提到的“山中人兮芳杜若”,指的就是杜若,但現今還有另一種植物也叫杜衡,與杜若不同。 唐代本草注中記載,杜若的莖葉像蘘荷,生長在陰濕之地,根像高良薑,但辛味較少。陶弘景所記載的旋覆根,其實就是真正的杜若。蜀本圖經記載,杜若莖葉像山薑,花黃赤色,果實紅色,大小如棘子,內部像豆蔻。
現在硤州、嶺南出產的杜若品質最好。範子計然記載,杜衡、杜若產於南郡、漢中,大的品質更好。
古籍記載,杜若生長在武陵川澤和冤句,現在江河湖泊地區很多。葉子像薑,花是赤色,根像高良薑但較小且辛味較淡,果實像豆蔻。二月、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使用。 需要注意的是,杜若也叫杜衡,但本草中另有記載一種杜衡,與之區別。《爾雅》中將杜若稱為土滷,《廣雅》中稱之為楚衡。雖然種類不同,但古人常常混用。《九歌》和《離騷》中也提到了杜若,但古人並沒有明確區分,只認為是香草。雖然古方中曾使用杜若,但現代人很少使用,因此認識它的人也少。
雷公(古代醫家)提醒,使用杜若時,不要用與它長相極為相似,但功效不同的鴨喋草根。處理杜若時,採收後需刮去黃赤色的外皮,切碎,用兩到三層絲絹袋盛裝,陰乾。使用前用蜂蜜浸泡一夜,第二天濾去蜂蜜再使用。《爾雅》也記載杜若即土滷,是一種香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