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七 (29)
卷第七 (29)
1. 茵陳蒿
味苦,平、微寒,無毒。主風濕,寒熱,邪氣,熱結,黃疸,通身發黃,小便不利,除頭熱,去伏瘕。久服輕身,益氣耐老,面白悅長年。白兔食之仙。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。五月及立秋採,陰乾。
陶隱居云:今處處有,似蓬蒿而葉緊細,莖,冬不死,春又生。唯入療黃疸用。《仙經》云:白蒿,白兔食之仙。而今茵陳乃云此,恐是誤爾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茵陳本功外,通關節,去滯熱,傷寒用之。雖蒿類,苗細經冬不死,更因舊苗而生,故名因陳,後加蒿字也。今又詳:此非菜中茵陳也。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葉似青蒿而背白,今所在皆有,採苗陰乾。藥性論云:茵陳蒿,使,味苦、辛,有小毒。治眼目通身黃,小便赤。日華子云:石茵陳,味苦,涼,無毒。治天行時疾,熱狂,頭痛頭旋,風眼冬,瘴瘧,女人癥瘕,並閃損乏絕。又名茵陳蒿、山茵陳。
本出和州及南山、嶺上皆有。
圖經曰:茵陳蒿,生泰山及丘陵坡岸上,今近道皆有之,而不及泰山者佳。春初生苗,高三、五寸,似蓬蒿而葉緊細,無花實,秋後葉枯,莖稈經冬不死,至春更因舊苗而生新葉,故名茵陳蒿。五月、七月採莖葉陰乾,今謂之山茵陳。江寧府又有一種茵陳,葉大根粗,黃白色,至夏有花實。
階州有一種名白蒿,亦似青蒿而背白,本土皆通入藥用之。今南方醫人用山茵陳,乃有數種。或著其說云:山茵陳,京下及北地用者,如艾蒿,葉細而背白,其氣亦如艾,味苦,干則色黑。江南所用,莖葉都似家茵陳而大,高三、四尺,氣極芬香,味甘、辛。俗又名龍腦薄荷。
吳中所用,乃石香葇也,葉至細,色黃,味辛,甚香烈,性溫。誤作解脾藥服之,大令人煩。以本草論之,但有茵陳蒿,而無山茵陳。本草注云:茵陳蒿葉似蓬蒿而緊細。今京下北地用為山茵陳者是也。大體世方用山茵陳療腦痛,解傷寒發汗,行肢節滯氣,化痰利膈,治勞倦最要。
詳本草正經,唯療黃疸,利小便,與世方都不應。今試取京下所用山茵陳,為解肌發汗藥,灼然少效;江南山茵陳,療傷寒腦痛絕勝。此見諸醫議論,謂家茵陳亦能解肌下膈,去胸中煩。方家少用,但可研作飲服之。本草所無,自出俗方。茵陳蒿復當別是一物,主療自異,不得為山茵陳,此說亦未可據。
但以功較之,則江南者為勝。以經言之,則非本草所出。醫方所用,且可計較功效,本草之義,更當考論爾。
雷公云:凡使,須用葉有八角者,採得陰乾,去根細銼用,勿令犯火。千金方:治遍身風癢,生瘡疥。茵陳不計多少,煮濃汁洗之,立瘥。食醫心鏡茵陳,主除大熱,黃疸,傷寒頭痛,風熱瘴癘,利小便。切煮羹,生食之亦宜人。
白話文:
茵陳蒿味苦,性平微寒,無毒。主治風濕、寒熱、邪氣、熱結、黃疸、全身發黃、小便不利、頭痛、腹部腫塊。長期服用可輕身健體,益氣延年,使面色紅潤,延年益壽。傳說白兔吃了它會成仙。它生長在太山以及丘陵坡岸上。五月和立秋時節採收,陰乾備用。
古籍記載,茵陳蒿各地皆有,外形類似蓬蒿,但葉片較細密,莖幹冬天不枯死,春天又會重新生長。主要用於治療黃疸。《仙經》記載白蒿是白兔吃了能成仙的藥草,但如今茵陳蒿被認為是此物,恐有誤。陳藏器《本草》記載,茵陳蒿除了上述功效外,還能通利關節,去除滯熱,治療傷寒。因其苗細小,冬天不枯死,春天從舊苗上長出新芽,故名「茵陳」,後加「蒿」字以示其種類。需注意,這並非菜蔬中的茵陳。
不同文獻記載的茵陳蒿略有差異。蜀本圖經記載,茵陳蒿葉子像青蒿,但背面是白色的,各地都有。藥性論記載,茵陳蒿味苦辛,微毒,可治療全身發黃,小便赤等症。日華子本草記載,石茵陳味苦涼,無毒,主治流行性感冒、熱狂、頭痛頭暈、風眼、瘴瘧、婦女癥瘕以及閃挫傷。石茵陳也稱茵陳蒿、山茵陳。
茵陳蒿產自和州以及南山、嶺南等地。圖經記載,茵陳蒿生長在泰山以及丘陵坡岸,各地皆有,但泰山產的品質最佳。春天長出新苗,高度約三到五寸,像蓬蒿,但葉片細密,沒有花和果實,秋天葉子枯萎,莖幹則過冬不死,春天從舊苗上長出新葉,因此得名茵陳蒿。五月和七月採收莖葉陰乾,稱為山茵陳。江寧府還有一種茵陳,葉子大而粗,呈黃白色,夏天會開花結果。
階州有一種叫做白蒿的植物,也像青蒿但背面是白色的,當地都入藥使用。南方醫生使用的山茵陳,種類繁多。有些文獻記載,山茵陳在京師和北方地區使用的,像艾蒿,葉子細小而背面呈白色,氣味也像艾蒿,味苦,乾燥後顏色變黑。江南地區使用的山茵陳,莖葉都像家茵陳,但更大,高度達三到四尺,氣味芬芳,味甘辛,俗稱龍腦薄荷。
吳地使用的山茵陳是石香薷,葉子非常細小,黃色,味辛,香氣濃烈,性溫。誤用作健脾藥服用,會讓人非常煩躁。根據本草記載,只有茵陳蒿,沒有山茵陳。本草注記載,茵陳蒿葉子像蓬蒿,但更細密,京師和北方地區所用的山茵陳就是這種。大部分醫方用山茵陳來治療頭痛,解傷寒發汗,疏通關節氣滯,化痰利膈,治療疲勞。
然而,與本草經記載的茵陳蒿相比,只有治療黃疸和利尿的功能相符,其他功效與世方記載的不一致。試驗京師所用的山茵陳,作為解肌發汗藥,效果微弱;而江南的山茵陳,治療傷寒和頭痛的效果卻很好。這說明各地的醫生認為家茵陳也能解肌、下膈、去除胸中煩悶,但方劑中較少使用,通常研磨成粉末沖服。本草中沒有記載,僅出自民間方劑。茵陳蒿可能另有所指,主治功效也與山茵陳不同,因此不能將其等同於山茵陳,這種說法也未必可信。
但從功效比較,江南的山茵陳更勝一籌。從經籍記載,它並非本草記載的茵陳蒿。醫方所用,應該比較其功效;本草記載,還需進一步考證。
雷公記載,使用茵陳蒿時,需選擇葉片有八角的,採收後陰乾,去根切碎使用,不可用火烘烤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治療全身風癢,生瘡疥,用茵陳不限量,煮濃汁清洗,即可痊癒。《食醫心鏡》記載,茵陳主治去除大熱,黃疸,傷寒頭痛,風熱瘴癘,利小便。可以切碎煮成羹,也可以生吃。
衍義記載,張仲景用茵陳蒿治療傷寒,熱盛發黃,全身皮膚發黃的病症,療效極佳。還記載一位僧人因傷寒後發汗不透,餘熱未清,全身發黃,高熱,一年未癒。醫生用食黃治療,卻無效。後改用茵陳蒿,服藥五日,病情減輕三分之一,十日減輕三分之二,二十日痊癒。方劑使用山茵陳、山梔子各三分,秦艽、升麻各四錢,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水四合,煎至二合,去渣,飯後溫服,按病情調整劑量。因本方以茵陳蒿為主藥,故記載於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