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六 (5)
卷第十六 (5)
1. 羊乳
溫。補寒冷虛乏。
陶隱居云:牛乳、羊乳實為補潤,故北人皆多肥健。唐本注云:北人肥健,不啖咸腥,方:土使然,何關飲乳?陶以未達,故屢有此言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羊乳,臣,味甘,無毒。潤心肺,治消渴。孟詵云:羊乳,治卒心痛,可溫服之。日華子云:羊乳,利大腸。含,療口瘡,小兒驚癇疾。
陳藏器補虛,小兒含之主口瘡。不堪入藥,為其膻。食療補肺腎氣,和小腸,亦主消渴,治虛勞,益精氣,合脂作羹食,補腎虛,亦主女子與男子中風。蚰蜒入耳,以羊乳灌耳中即成水。又主小兒口中爛瘡,取羖羊生乳,含五、六日瘥。外臺秘要主小兒噦。羊乳一升煎減半,分五服。
牛乳亦得。千金方:小兒舌腫,羊乳汁飲之瘥。又方:主幹嘔。取羊乳一杯,空心飲之。千金翼漆瘡,羊乳敷之。經驗方:治蜘蛛咬,遍身生絲。羊乳一件飲之。正元十年,崔員外從質云:目擊有人被蜘蛛咬,腹大如孕婦,其家棄之,乞食於道。有僧遇之,教飲羊乳,未幾日而平。
白話文:
羊乳性溫,能滋補寒冷虛弱之體。
古人認為牛乳、羊乳都有滋養潤澤的功效,所以北方人普遍體格肥壯。但也有不同意見認為北方人強健與否與飲用乳類無關,而是環境因素使然。
羊乳味甘,無毒,能滋潤心肺,治療消渴症。它還能治療突然發生的心痛,溫服即可。羊乳還有通利大腸的作用,含在口中能治療口瘡,以及小兒驚癇。
羊乳能補虛,小兒含服可治口瘡。雖然羊乳略帶膻味,不太適合入藥,但它能滋補肺腎之氣,調理小腸,也能治療消渴症、虛勞,並能益精氣。將羊乳與脂肪一起熬成羹食用,能補腎虛,還能治療男女中風。若有蚰蜒鑽入耳中,可用羊乳灌入耳中使其溶解。羊乳也可用於治療小兒口腔潰瘍,用母山羊的生乳含服五到六天即可痊癒。羊乳還能治療小兒呃逆,方法是用一升羊乳煎煮至半升,分五次服用。牛乳也有同樣的功效。
羊乳還能治療小兒舌腫,飲用即可痊癒;也能治療幹嘔,空腹飲用一杯羊乳即可。羊乳還能治療漆瘡,將其敷於患處。還有經驗方指出,羊乳能治療蜘蛛咬傷後全身起絲的症狀。據記載,曾有人被蜘蛛咬傷,腹部腫脹如孕婦,被家人遺棄,後經僧人指點飲用羊乳後不久便痊癒。
2. 牛乳
微寒。補虛羸,止渴。
陶隱居云:𤚩牛為佳,不用新飲者。唐本注云:水牛乳,造石蜜須之,言作酪濃厚,味勝𤚩牛。𤚩牛乳,性平。生飲令人痢,熟飲令人口乾,微似溫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牛乳,味甘,無毒。孟詵云:牛乳,寒。患熱風人宜服之。日華子云:黃牛乳、髓,冷。潤皮膚,養心肺,解熱毒。
圖經文具牛黃條下。
陳藏器黃牛乳,生服利人,下熱氣,冷補,潤膚,止渴。和酥煎三、五沸食之,去冷氣痃癖,羸瘦。凡服乳,必煮一、二沸,停冷啜之,熱食即壅。不欲頓服,欲得漸消。與酸物相反,令人腹中結症。凡以乳及溺屎去病,黑牛勝黃牛。食療患冷氣人不宜服之。烏牛乳酪,寒。
主熱毒,止渴,除胸中熱。聖惠方:主小兒煩熱噦方:以牛乳二合,薑汁一合,銀器中慢火煎過五、六沸,一歲兒飲半合,量兒大小加減服之。孫真人合生魚食作瘕。食醫心鏡主消渴,口乾。牛乳微寒,補虛羸。廣利方:消渴,心脾中熱,下焦虛冷,小便多,漸羸瘦。生牛、羊乳。
渴即飲之三、四合。太平廣記貞觀中,太宗苦於氣痢,眾醫不效。詔問殿廷左右,有能治其疾者,當重賞之。有術士進以乳汁煎蓽茇,服之立瘥。
白話文:
牛乳性微寒,能滋補虛弱的身體,並止渴。
陶弘景認為水牛奶最好,不宜飲用新鮮的。唐代的註釋則說水牛奶製成酥酪後,濃稠且味道勝過水牛奶。水牛奶性平,生飲會導致腹瀉,煮熟後飲用則會口乾,略帶溫性。蜀地本草記載牛乳味甘無毒。孟詵認為牛乳性寒,患熱病的人適合服用。日華子則記載黃牛乳及牛乳髓性寒,能滋潤皮膚,養護心肺,解熱毒。
陳藏器認為生飲黃牛乳可通便,瀉熱氣,有補益、潤膚、止渴的功效。將牛乳和酥一起煎煮三到五沸後食用,可去除寒氣及痃癖,治療羸瘦。服用牛乳需煮沸一到兩沸後放涼再飲用,熱飲容易導致脹氣。不宜一次喝太多,應少量多次飲用。牛乳與酸性食物相剋,會導致腹痛。用牛乳、尿液及糞便治療疾病,黑色牛乳比黃色牛乳效果好。患有寒症的人不宜服用牛乳。烏牛乳酪性寒,可治療熱毒、止渴、消除胸中煩熱。
有方劑用牛乳治療小兒煩熱、口渴。另有方劑用牛乳治療消渴、口乾。牛乳微寒,能補虛弱。 還有方劑用牛乳治療消渴、心脾積熱、下焦虛寒、多尿、日漸消瘦等症狀。口渴時可飲用三到四合的生牛乳或羊奶。 據記載,唐太宗曾患氣痢,眾醫束手無策,後有人用牛乳煎煮蓽茇治癒。
3. 酥(音蘇)
微寒。補五臟,利大腸,主口瘡。
陶隱居云:酥出外國,亦從益州來。本是牛、羊乳所為,作之自有法。佛經稱乳成酪,酪成酥,酥成醍醐。醍醐色黃白,作餅,甚甘肥。亦時至江南。唐本注云:酥,掏(吐刀切)酪作之,其性猶與酪異,今通言功,是陶之未達。然酥有牛酥、羊酥,而牛酥勝羊酥。其犛(音茅)牛復優於家牛也。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酥,味甘。孟詵云:寒,主胸中熱,補五臟,利腸胃。日華子云:牛酥,涼。益心肺,止渴嗽,潤毛髮,除肺痿,心熱並吐血。
圖經文具牛黃條下。
陳藏器酥,堪合諸膏摩風腫,踠跌血瘀。食療寒。除胸中熱,補五臟,利腸胃。水牛酥功同,寒,與羊酪同功。羊酥真者勝牛酥。聖惠方:主蜂螫人,以酥敷之愈。又方:主惡蟲咬,以酥和鹽敷之。
白話文:
酥性微寒,具有滋補五臟、潤滑腸道、治療口瘡的功效。
古籍記載,酥來自外國,也產自益州(今四川),是由牛羊乳汁製作而成,其製作方法獨特。佛經中提到,牛奶製成酪,酪製成酥,酥再製成醍醐。醍醐顏色黃白,可製成餅,味道甘甜肥美,也偶爾會運到江南地區。古代注釋中提到酥是從酪中提煉出來的,其性質與酪有所不同,現代人普遍認為酥的功效,是古代文獻中所未完全闡述的。牛酥和羊酥各有不同,牛酥優於羊酥,而犛牛的酥又比普通家牛的酥更好。
其他文獻記載,酥味甘,性寒,能治療胸中煩熱,滋補五臟,潤腸胃。牛酥性涼,能益心肺、止渴止咳、滋養頭髮、治療肺痿(肺部虛弱)、心熱和吐血。
圖書典籍中,酥的記載常與牛黃放在一起。
另有記載指出,酥可以和其他藥膏一起使用,治療風腫、扭傷和瘀血。食用酥有寒性,能清除胸中煩熱,滋補五臟,潤腸胃。水牛酥的功效與羊酥相似,都性寒,與羊酪功效相同。但優質的羊酥比牛酥更好。古方記載,酥可以治療蜂螫,將酥塗抹在患處即可痊癒;也可以治療蟲咬,將酥與鹽混合塗抹在患處。
4. 酪
味甘、酸,寒,無毒。主熱毒,止渴,解散發利,除胸中虛熱,身面上熱瘡,肌瘡。
唐本注云:按牛、羊、馬、水牛乳並爾言。驢乳尤冷,不堪作酪也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牛酪,冷。止煩渴熱悶,心膈熱痛。
圖經文具牛黃條下。
食療寒,主熱毒,止渴,除胃中熱,患冷人勿食羊乳酪。千金翼療丹癮疹方:酪和鹽熱煮以摩之,手下消。孫真人食忌患痢人不可食。廣利方:療蚰蜒入耳。以牛酪灌耳中,須臾蟲出。入腹即飲酪二升,自消為黃水。陳藏器濕酪止渴。味酸,寒,無毒。主馬黑汗,和水灌之,瘥為度。乾酪強於濕酪,牛者為上。
白話文:
酪的滋味甘酸,性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熱毒、止渴、促進排泄、消除胸中虛熱、治療臉上和身上的熱瘡。
古籍記載:牛、羊、馬、水牛的乳汁都可以製成酪。驢奶性寒,不適合製作酪。牛酪性寒,能止煩渴、熱悶、心膈熱痛。
圖經裡記載在牛黃條目下。
酪性寒,能治療熱毒、止渴、消除胃中熱邪,但體質虛寒的人不宜食用羊奶酪。古方記載:酪和鹽一起煮熱,用來擦拭丹毒疹子,能使疹子消退。患痢疾的人不宜食用酪。古方也記載:可以用牛酪灌入耳中治療蚰蜒入耳,蟲子很快就會出來;如果蚰蜒進入腹部,則喝下兩升的酪,就能使蟲子自行溶解成黃水排出。陳藏器記載:濕酪可以止渴。酪味酸,性寒,無毒,可以治療馬的黑色汗斑,用水調和後灌服,直到病癒為止。乾酪的療效強於濕酪,而用牛乳製成的酪最好。
5. 醍醐
味甘,平,無毒。主風邪痹氣,通潤骨髓。可為摩藥。性冷利,功優於酥。生酥中。
唐本注云:此酥之精液也。好酥一石,有三、四升醍醐,熟抨(普利切)煉貯器中待凝,穿中至底便津出得之。陶云黃白為餅,此乃未達之言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一說:在酥中,盛冬不凝,盛夏不融者,是也。日華子云:醍醐,止驚悸,心熱頭疼,明目,敷腦頂心。
圖經文具牛黃條下。
陳藏器性滑,以物盛之皆透;唯雞子殼及其葫瓢盛之不出。雷公云:是酪之漿。凡用,以綿重濾過,於銅器中沸三、兩沸了用。食療平。主風邪,通潤骨髓。性冷利,乃酥之本精液也。聖惠方:治中風煩熱,皮膚瘙癢。用醍醐四兩,每服酒調下半匙。食醫心鏡治一切肺病,咳嗽,膿血不止。
好酥五斤熔三遍,停取凝,當出醍醐,服一合瘥。又方:主補虛,去風濕痹。醍醐二大兩,暖酒一杯,和醍醐一匙服之。
衍義曰:醍醐,作酪時,上一重凝者為酪面;酪面上,其色如油者為醍醐。熬之即出,不可多得,極甘美,雖如此取之,用處亦少。唯潤養瘡痂最相宜。
白話文:
醍醐味甘、性平,無毒。它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痹症和氣滯,能滋潤骨髓,也可作為按摩藥物。醍醐性寒而通利,功效優於酥油。它存在於酥油之中。
古籍記載,醍醐是酥油的精華液。一石好酥油,大約能提煉出三到四升的醍醐。製作方法是將熟酥油充分熬煉,然後靜置容器中使其凝固,從中間穿孔,醍醐的精華就會流出來。有些古籍記載醍醐為黃白色餅狀,這是尚未提煉完全的說法。另一種說法是:醍醐存在於酥油中,冬天不凝固,夏天不融化。另有記載說,醍醐可以治療驚悸、心煩熱、頭痛、目不明,並可敷於頭頂。
一些古方記載,醍醐性滑,容易滲漏,唯有雞蛋殼和葫蘆瓢可以盛裝。醍醐是酪漿的精華,使用前需用棉布過濾,然後在銅器中煮沸三到兩沸才能使用。食用醍醐性平,可治療風邪,通潤骨髓,性寒而通利,是酥油最精華的部分。
有些醫方用醍醐治療中風引起的煩熱、皮膚瘙癢等症狀;也可用於治療各種肺病、咳嗽、咳血不止等症狀;還可補虛、祛風濕痹症。 醍醐在製作酥酪時,會在酪面上凝結,顏色像油一樣,就是醍醐。熬煉後即可取得,但數量稀少,味道極其甘美。雖然取得不易,但用途也較少,主要用於滋養瘡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