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七 (27)
卷第七 (27)
1. 地膚子
味苦,寒,無毒。主膀胱熱,利小便,補中益精氣,去皮膚中熱氣,散惡瘡疝瘕,強陰。久服耳目聰明,輕身耐老,使人潤澤。一名地葵,一名地麥。生荊州平澤及田野。八月、十月採實,陰乾。
陶隱居云:今田野間亦多,皆取莖苗為掃帚。子微細,入補丸散用,《仙經》不甚須。唐本注云:地膚子,田野人名為地麥草,葉細莖赤。多出熟田中。苗極弱,不能勝舉。今云堪為掃帚,恐人未識之。《別錄》云:搗絞取汁,主赤白痢,洗目去熱,暗雀盲澀痛。苗灰,主痢亦善。
北人亦名涎衣草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葉細莖赤,初生薄地,花黃白,子青白色,今所在有。藥性論云:地膚子,君。一名益明。與陽起石同服,主丈夫陰痿不起,補氣益力,治陰卵㿉疾,去熱風,可作湯沐浴。日華子云:治客熱,丹腫。又名落帚子。色青,似一眠起蠶沙矣。
圖經曰:地膚子,生荊州平澤及田野,今蜀川、關中近地皆有之。初生薄地五、六寸,根形如蒿,莖赤葉青,大似荊芥。三月開黃白花,八月、九月採實,陰乾用。神仙七精散云:地膚子,星之精也。或曰其苗即獨掃也,一名鴨舌草。陶隱居謂莖苗可為掃帚者。蘇恭云:苗極弱,不能勝舉。
二說不同,而今醫家便以為獨掃是也。密州所上者,其說益明。雲根作叢生,每窠有二、三十莖,莖有赤有黃,七月開黃花,其實地膚也。至八月而䕸稈成,可採,正與此地獨掃相類。若然,恐西北所出者短弱,故蘇注云爾。其葉味苦,寒,無毒。主大腸泄瀉,止赤白痢,和氣,澀腸胃,解惡瘡毒。
三、四月、五月採。
外臺秘要:治目痛及眯忽中傷,因有熱暝者。取地膚子白汁注目中。又方:療手足煩疼。地膚草三兩,水四升,煮取二升半。分三服,日一劑。肘後方:治積年久𤻞腰痛,有時發動。六月、七月取地膚子乾末,酒服方寸匕,日五、六服。子母秘錄治妊娠患淋,小便數,去少,忽熱痛酸索,手足疼煩。
地膚子十二兩,初以水四升,煎取二升半,分溫三服。楊氏產乳:療小便數多,或熱痛酸楚,手足煩疼。地膚草三兩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。
白話文:
地膚子味苦、性寒,無毒。主治膀胱濕熱、促進排尿、滋補元氣、清解皮膚熱毒、散瘀消腫,以及增強男性性功能。長期服用可使耳目聰明、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,並使皮膚潤澤。地膚子又名地葵、地麥,生長在荊州的平澤和田野中。農曆八月、十月採收成熟的果實,陰乾備用。
古籍記載,田野間常見的地膚子,其莖葉常被用作掃帚。果實細小,常用於丸散藥劑中,但仙經中記載其用量並不多。古代文獻記載,地膚子又名地麥草,葉子細小,莖呈紅色,多生長在成熟的田地裡,植株纖細,難以採集。另有記載,搗碎地膚子取汁,可治療赤白痢疾,洗眼可清熱明目,治療目疾。地膚子的灰燼,也有治療痢疾的功效。
北方地區也稱地膚子為涎衣草。古籍記載,地膚子葉細莖赤,初生時貼地而長,花朵呈黃白色,果實呈青白色,各地皆有生長。另有記載,地膚子單用,或與陽起石同服,可治療男性陽痿,補益氣力,治療陰部濕熱及熱風,也可煎湯沐浴。另有記載,地膚子可治療外感發熱及丹毒腫痛,也稱作落帚子,其顏色青綠,形似蠶沙。
古籍記載,地膚子生長在荊州的平澤和田野,如今蜀川、關中地區也有生長。初生時貼地而長,高五到六寸,根部形似艾蒿,莖呈紅色,葉子青綠,形似荊芥。三月開花,花朵呈黃白色,八月、九月採收成熟的果實,陰乾備用。古籍中也稱地膚子的莖葉為獨掃,又名鴨舌草。關於地膚子莖葉是否可作掃帚,古籍記載不一,但現代醫家多認為獨掃即為地膚子。北方地區所產的地膚子,根部叢生,每叢有二三十根莖,莖有紅色和黃色兩種,七月開花,花朵呈黃色,八月果實成熟,可採收,與獨掃的特徵相符。若如此,則西北地區所產的地膚子可能植株較矮小。地膚子的葉子味苦、性寒,無毒,主治大腸瀉泄、赤白痢疾,具有和氣、澀腸胃、解毒的功效。
三、四月、五月採收地膚子。古籍記載,地膚子白汁可治療目痛及眼部外傷引起的視力模糊,也可治療手足煩熱疼痛。古籍也記載,地膚子可治療多年腰痛,以及妊娠期尿頻、尿痛等症狀。
2. 千歲虆
(力軌切)汁,
味甘,平,無毒。主補五臟,益氣,續筋骨,長肌肉,去諸痹。久服輕身不飢,耐老,通神明。一名虆蕪。生泰山川穀。
陶隱居云:作藤生,樹如葡萄,葉如鬼桃,蔓延木上,汁白。今俗人方藥,都不復識用此,《仙經》數處須之。而遠近道俗咸不識此,非甚是異物,正是未研訪尋識之爾。唐本注云即蘡(音纓)薁(音隩)藤汁也。此藤有得千歲者,莖大如碗,冬唯葉凋,莖終不死。藤汁味甘,子味甘、酸,苗似葡萄,其莖主噦(於月切)逆大善,傷寒後嘔噦更良。
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千歲虆,陶云藤生,樹如葡萄,葉如鬼桃,蔓延木上,汁白。人不復識,仙方或須。唐本注即云:蘡薁藤得千歲者,汁甘,子酸。按蘡薁是山蒲桃,斫斷藤,吹氣出一頭如通草。以水浸,吹取氣,滴目中,去熱翳赤障,更無甘汁,《本經》云汁甘,明非蘡薁也。
千歲虆似葛蔓,葉下白,子赤,條中有白汁。《草木疏》云:一名苣荒,連蔓而生,子赤可食。《毛詩》云:葛虆。注云:似葛之草也。此藤大者盤薄,故云千歲虆。謂蘡薁者,深是妄言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今處處有,取汁用,當在夏秋也。日華子云:味甘、酸。止渴,悅色。
年多大者佳,莖葉同用,又名蘡薁藤。
圖經曰:千歲虆,生泰山川穀。作藤生,蔓延木上,葉如葡萄而小。四月摘其莖,汁白而甘。五月開花,七月結實,八月採子,青黑微赤。冬唯凋葉。此即《詩》云葛虆者也。蘇恭謂是蘡薁藤,深為謬妄。陶隱居、陳藏器說最得之。
衍義曰:千歲虆,唐開元末,訪隱民姜撫,已幾百歲。召至集賢院。言服常春藤,使白髮還鬒,則長生可致藤。生太湖,終南往往有之。帝遣使多取,以賜老臣。詔天下使自求之。擢撫銀青光祿大夫,號沖和先生。又言終南山有旱藕,餌之延年,狀類葛粉。帝取之作湯餅,賜大臣。
右驍騎將軍甘守誠曰:常春者千歲虆也,旱藕者牡蒙也。方家久不用,撫易名以神之。民間以酒漬藤飲者,多暴死,乃止。撫內慚,請求藥牢山,遂逃去。今書之以備世疑。
白話文:
千歲虆是一種植物,汁液味甘,性平,無毒。它能滋補五臟,益氣,修復筋骨,增強肌肉,治療各種痹症。長期服用可以輕身不飢,延年益壽,使人神清氣爽。它也叫做虆蕪,生長在泰山山谷中。
陶隱居記載它是一種藤蔓植物,像葡萄樹,葉子像鬼桃樹葉,攀附在樹木上,汁液為白色。現在民間的藥方很少使用它,但一些仙家秘方卻需要用到它,然而卻很少有人認識它,這並不是因為它很稀奇,而是因為人們沒有去研究和尋找它。唐代的注釋說它就是蘡薁藤,這種藤蔓有的可以存活千年,莖幹粗如碗口,冬天只有葉子會凋落,莖幹卻不會死去。它的汁液味甘,果實味甘酸,幼苗像葡萄,莖幹對於治療嘔逆非常有效,尤其是在傷寒痊癒後出現嘔逆的情況下效果更好。
陳藏器在《本草》中也記載了千歲虆,描述與陶隱居相似,認為它鮮為人知,卻被一些仙方用到。唐代注釋認為它就是蘡薁藤,但據考證,蘡薁藤(山蒲桃)的汁液並非甘甜,因此與千歲虆有所不同。
千歲虆的樣子像葛藤,葉子背面是白色的,果實是红色的,莖中含有白色的汁液。《草木疏》中稱它為苣荒,成蔓狀生長,果實可以食用。《詩經》中提到的“葛虆”,注釋中解釋為像葛類的植物。千歲虆的藤蔓粗大,盤根錯節,故名“千歲虆”。認為它是蘡薁藤的說法是錯誤的。蜀地本草圖經記載,千歲虆各地都有,取汁使用,以夏秋季節為佳。日華子記載它味甘酸,能止渴美容。多年生的植株更好,莖葉都能入藥,它也叫蘡薁藤。
圖經記載:千歲虆生長在泰山山谷中,是一種藤蔓植物,攀附在樹木上,葉子像葡萄葉但較小。四月採摘莖幹,汁液白色甘甜。五月開花,七月結果,八月採收果實,果實青黑色略帶紅色。冬天只有葉子凋落。這就是《詩經》中所說的“葛虆”。蘇恭認為它是蘡薁藤,這是錯誤的。陶隱居和陳藏器的說法最為準確。
此外,記載唐朝開元年間,一個名叫姜撫的隱士,活了幾百歲,他自稱服用常春藤(即千歲虆)使白髮變黑,因此長生不老。這種藤蔓生長在太湖和終南山,唐朝皇帝派人採集賜給老臣,並下令天下百姓自行尋找。姜撫被封為銀青光祿大夫,號稱沖和先生。他还提到终南山有旱藕(即牡蒙),食用可延年益寿,形状像葛粉。皇帝取来制作汤饼,赏赐给大臣。
甘守誠將軍指出,常春藤就是千歲虆,旱藕就是牡蒙。由於很久沒有人使用千歲虆,姜撫故意將其神化。民間曾有人用酒浸泡千歲虆飲用,結果很多人暴亡,此事便不了了之。姜撫因此內疚,請求去藥牢山修行,最終逃離了朝廷。記載此事,只是為了避免後世誤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