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七 (26)
卷第七 (26)
1. 蛇床子
味苦、辛、甘,平,無毒。主婦人陰中腫痛,男子陰痿,濕癢,除痹氣,利關節,癲癇,惡瘡,溫中下氣,令婦人子臟熱,男子陰強。久服輕身,好顏色,令人有子。一名蛇粟。一名蛇米,一名虺床,一名思益,一名繩毒,一名棗棘,一名牆蘼。生臨淄川穀及田野。五月採實,陰乾。(惡牡丹、巴豆、貝母。)
陶隱居云:近道田野墟落間甚多。花、葉正似蘼蕪。唐本注云:《爾雅》一名盱(音籲)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似小葉芎藭,花白,子如黍粒,黃白色。生下濕地,今所在皆有,出揚州、襄州者良。採子曝乾。爾雅云:盱,虺床。注:蛇床也,一名馬床。藥性論云:蛇床仁,君,有小毒。
治男子、女人虛,濕痹,毒風𤸷痛,去男子腰疼,浴男女陰,去風冷,大益陽事。主大風身癢,煎湯浴之瘥。療齒痛及小兒驚癇。日華子云:治暴冷,暖丈夫陽氣,助女人陰氣,撲損瘀血,腰跨疼,陰汗,濕癬,四肢頑痹,赤白帶下,縮小便。凡合藥服食,即挪去皮殼,取仁微炒殺毒,即不辣。
作湯洗病則生使。
圖經曰:蛇床子,生臨淄川穀及田野。今處處有之,而揚州、襄州者勝。三月生苗,高三、二尺,葉青碎作叢似蒿枝。每枝上有花頭百餘,結同一窠似馬芹類。四、五月開白花,又似散水。子黃褐色如黍米,至輕虛。五月採實,陰乾。《爾雅》謂之盱,一名虺床。
雷公云:凡使,須用濃藍汁,並百部草根自然汁,二味同浸三伏時,漉出日乾。卻用生地黃汁相拌蒸,從午至亥,日乾。用此藥只令陽氣盛數,號曰鬼考也。千金方:治產後陰下脫。蛇床子絹袋盛,蒸熨之,亦治陰戶痛。又方:治小兒癬瘡。杵蛇床末,和豬脂塗之。金匱方溫中坐藥蛇床子散方:蛇床子仁為末,以白粉少許和令勻相得,如棗大,綿裹納之,自然溫矣。
白話文:
蛇床子味苦、辛、甘,性平,無毒。主治婦女陰部腫痛、男子陽痿、濕疹瘙癢,能除痺氣、利關節,治療癲癇、惡瘡,溫中下氣,使婦女子宮溫暖,男子性功能強壯。長期服用可輕身健體,容光煥發,有助於生育。別名有蛇粟、蛇米、虺床、思益、繩毒、棗棘、牆蘼。生長在臨淄的河谷和田野間。五月採收果實,陰乾。(忌與牡丹、巴豆、貝母同用。)
陶弘景說:它在田野村落附近很常見,花葉很像蘼蕪。唐代本草注引《爾雅》說,它也叫盱(音籲)。禹錫等據《蜀本圖經》記載,蛇床子像小葉芎藭,花白色,果實像黍米,黃白色。生長在潮濕的地方,現在各地都有,揚州、襄州所產的最好。採收果實曬乾。《爾雅》說:盱,就是虺床,注釋說:就是蛇床,也叫馬床。《藥性論》記載:蛇床子仁,藥性較強,略帶小毒。
能治療男女虛弱、濕痺、毒風引起的疼痛,能緩解男子腰痛,用於清洗男女外陰,去除風寒,大補陽氣。主治大風引起的皮膚瘙癢,煎湯洗浴可治癒。治療牙痛和小兒驚癇。日華子說:能治療暴感風寒,溫暖男子陽氣,滋補女子陰氣,治療跌打損傷瘀血、腰痛、陰部出汗、濕疹、四肢頑痹、赤白帶下、尿頻。服用時,需去除果皮,取仁微炒殺毒,這樣就不會辛辣了。
用於湯劑洗浴治療疾病時,需使用生品。
圖經記載:蛇床子生長在臨淄的河谷和田野間。現在各地都有,但揚州、襄州所產的最好。三月發芽,植株高三尺左右,葉子青綠細碎叢生,像蒿枝。每枝上有百餘個花序,結果實時聚生在一起,像馬芹。四、五月開花,花白色,也像散水。果實黃褐色,像黍米,很輕。五月採收果實,陰乾。《爾雅》稱它為盱,又名虺床。
雷公說:使用時,需用濃藍靛汁和百部草根的汁液浸泡於三伏天,撈出曬乾,再用生地黃汁拌勻蒸製,從中午到晚上,曬乾。使用此藥只能讓陽氣增強到一定程度,稱為「鬼考」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治療產後陰部脫垂,用蛇床子裝在絹袋中,蒸熱後熨敷,也可治療陰部疼痛。另有一方:治療小兒癬瘡,將蛇床子研磨成粉,和豬油塗抹。 《金匱要略》溫中坐藥蛇床子散方:用蛇床子仁研磨成粉,加少許白粉混合均勻,製成棗核大小的藥丸,用棉布包裹,放在穴位上,自然溫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