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七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七 (23)

1. 飛廉

味苦,平,無毒。主骨節熱,脛重痠疼,頭眩頂重,皮間邪風如蜂螫針刺,魚子細起,熱瘡癰疽痔,濕痹,止風邪咳嗽,下乳汁。久服令人身輕,益氣,明目,不老,可煮可干。一名漏蘆,一名天薺,一名伏豬,一名飛輕,一名伏菟,一名飛雉,一名木禾。生河內川澤。正月採根,七月、八月採花,陰乾。(得烏大良,惡麻黃。)

陶隱居云:處處有,極似苦芺(烏老切),唯葉下附莖,輕有皮起似箭羽,葉又多刻缺,花紫色。俗方殆無用,而道家服其枝莖,可得長生,又入神枕方。今既別有漏蘆,則非此別名爾。唐本注云:此有兩種:一是陶證,生平澤中者。其生山崗上者,葉頗相似,而無疏缺,且多毛,莖亦無羽,根直下,更無旁枝,生則肉白皮黑,中有黑脈,日乾則黑如玄參。用葉莖及根,療疳蝕,殺蟲,與平澤者俱有驗。

今俗以馬薊以苦芺為漏蘆,並非是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葉似苦芺,莖似軟羽,紫花,子毛白。今所在平澤皆有,五月、六月採,日乾。藥性論云:飛廉,使,味苦,咸,有毒。主留血。蕭炳云:小兒疳痢,為散,以漿水下之,大效。

雷公云:凡使,勿用赤脂蔓,與飛廉形狀相似,只赤脂蔓見酒色便如血色,可表之。凡修事,先刮去粗皮了,杵,用苦酒拌之一夜,至明漉出,日乾,細杵用之。千金翼:治疳䘌食口齒及下部。飛廉蒿燒灰搗篩,以兩錢匕著痛處,甚痛忍之;若不痛,非疳也。下部蟲如馬尾大,相纏出無數。十日瘥,二十日平復。

白話文:

飛廉味苦性平,無毒。主治骨節發熱、脛骨沉重酸痛、頭暈目眩、頭頂沉重、皮膚有如蜂螫針刺般的邪風,皮膚起細小的疹子,熱瘡、癰疽、痔瘡、濕痹,以及止風邪咳嗽,催乳。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身體輕盈,益氣、明目、延年益壽。可煮食或曬乾服用。飛廉別名漏蘆、天薺、伏豬、飛輕、伏菟、飛雉、木禾。生長在河內地區的河流和沼澤地帶。正月採收根部,七月、八月採收花朵,陰乾保存。(與烏頭相輔相成,忌與麻黃同用。)

陶弘景說:飛廉各地都有,極其類似苦芺,但飛廉葉下靠近莖的部分,輕微隆起,像箭羽一樣,葉子也有許多缺刻,花是紫色的。民間方劑幾乎沒有用到它,但道家卻服用它的枝莖以求長生,也用於神枕方。現在既然另有漏蘆這種藥材,那麼飛廉就不應再用這個別名了。唐代本草注說:飛廉有兩種:一種是陶弘景所記載的,生長在平澤地區的;另一種生長在山崗上,葉子很相似,但沒有缺刻,而且多毛,莖也沒有羽狀物,根直直向下生長,沒有旁枝,新鮮時肉白色,皮黑色,中間有黑色脈絡,曬乾後則變成黑色,像玄參一樣。其葉、莖和根都能治療疳蝕,殺蟲,療效和生長在平澤地區的飛廉一樣。

現在民間常用馬薊和苦芺代替漏蘆,這是錯誤的。臣禹錫等謹按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飛廉葉子像苦芺,莖像柔軟的羽毛,花是紫色的,種子上的毛是白色的。現在各地平澤地區都有,五月、六月採收,曬乾。藥性論記載:飛廉味苦鹹,有毒,主治留血。蕭炳說:治療小兒疳痢,用飛廉研磨成散劑,用米漿水送服,療效很好。

雷公說:使用飛廉時,不要誤用赤脂蔓,因為它和飛廉形狀相似,只是赤脂蔓遇酒則呈血紅色,可以以此區分。使用飛廉前,先刮去粗皮,搗碎,用苦酒拌合一夜,第二天濾出酒渣,曬乾,再研磨細碎使用。《千金翼方》記載:治療疳疾引起的口腔潰瘍及下體疾病,可用飛廉蒿燒成灰,研磨過篩,取兩錢用藥匙敷在患處,即使很痛也要忍耐;如果不痛,就不是疳疾。下體的蟲子像馬尾巴一樣粗,互相纏繞,數量很多。十天就能痊癒,二十天就能完全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