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七 (20)
卷第七 (20)
1. 營實
味酸,溫、微寒,無毒。主癰疽,惡瘡,結肉,跌筋,敗瘡,熱氣,陰蝕不瘳,利關節。久服輕身益氣。根止泄痢腹痛,五臟客熱,除邪逆氣,疽癩,諸惡瘡,金瘡傷撻,生肉復肌。一名薔薇,一名薔麻,一名牛棘,一名牛勒,一名薔蘼,一名山棘。生零陵川穀及蜀郡。八月、九月採,陰乾。
陶隱居云:營實即是薔薇子,以白花者為良。根亦可煮釀酒,莖、葉亦可煮作飲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即薔薇也。莖間多刺,蔓生,子若杜棠子,其花有百,葉八出、六出,或赤,或白者,今所在有之。葛洪治金創方:用薔薇灰末一方寸匕,日三服之。藥性論云:薔薇,使,味苦。
子,治頭瘡白禿,主五臟客熱。日華子云:白薔微根,味苦、澀,冷,無毒。治熱毒風,癰疽,惡瘡,牙齒痛,治邪氣,通血經,止赤白痢,腸風瀉血,惡瘡疥癬,小兒疳蟲肚痛。野白者用良。
雷公云:今薔薇也。凡採得,去根並用粗布拭黃毛了,用刀於槐砧上細銼,用漿水拌令濕。蒸一宿,至明出,日乾用。外臺秘要:治鯁及刺不出。薔薇根末,水服方寸匕,日三。又方:治折箭刺入肉,膿囊不出,堅慘及鼠僕。服十日,鯁刺皆穿皮出。又方:治少小睡中遺尿不自覺。
以根隨多少,銼,以酒飲之。千金方:治口瘡久不瘥及胸中並生瘡,三年以上不瘥。以根濃煮汁服之,稍稍咽效。冬取根,夏取莖、葉用之。又方:治壅熱,口中及舌生瘡爛。銼根濃煮汁,含漱之。冬用根皮,夏用枝葉。又方:諸癰腫發背及癰癤已潰爛,疼痛。薔薇殼更炙熨之,即愈。
又方:治小兒疳痢,行數暴多。生薔薇根洗淨切,以適多少濃煎汁,稍稍飲之瘥。肘後方:治口瘡。以根避風打去土,煮濃汁溫含,冷易。《聖惠》同。
白話文:
營實,味酸,性溫微寒,無毒。主治癰疽、惡瘡、腫塊、跌打損傷、潰瘍、熱毒、久治不愈的陰部潰瘍,以及促進關節活動。長期服用可輕身益氣。其根能治療泄瀉、腹痛、五臟積熱、邪氣逆亂、癰疽、各種惡瘡、刀傷、挫傷,並能生肌長肉。營實又名薔薇、薔麻、牛棘、牛勒、薔蘼、山棘,生長在零陵川穀和蜀郡。八月、九月採收,陰乾。
陶弘景認為,營實就是薔薇的果實,以白花者為佳。其根可釀酒,莖葉也可煮水飲用。蜀本圖經記載,營實就是薔薇,莖上有刺,蔓生,果實像杜棠果,花有白色和紅色兩種,葉子有八片或六片,各地都有生長。葛洪的方劑用薔薇灰治療金創。藥性論記載,薔薇味苦。
薔薇的果實能治療頭瘡、白禿,主治五臟積熱。日華子本草記載,白薔薇根味苦澀,性寒,無毒,能治療熱毒風、癰疽、惡瘡、牙痛,祛除邪氣,活血通經,止瀉,治療腸風下血、惡瘡疥癬、小兒疳積腹痛等,野生的白色薔薇根效果更好。
雷敩記載,薔薇採收後,需去除根部,用粗布擦去黃毛,再用刀在槐木砧板上細細切碎,拌入漿水使其濕潤,蒸一夜,第二天取出曬乾備用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,薔薇根末用水送服,可治療魚骨卡喉及刺入肉中拔不出的情況;也可用於治療箭刺入肉、膿腫不消、堅硬疼痛及鼠疫等,服用十天,卡在肉裡的魚骨或箭矢就能穿透皮膚出來;還能治療小兒睡夢中遺尿。
《千金方》記載,薔薇根可治療久治不愈的口瘡及胸中長瘡,以及三年以上不癒的瘡瘍;也能治療因燥熱引起的口舌生瘡。冬用根,夏用莖葉。薔薇殼炙烤後可熨敷治療癰腫、發背及已潰爛的癰疽,可止痛。薔薇根煎汁也能治療小兒疳積引起的腹瀉。肘後備急方記載,薔薇根可治療口瘡,需避風處理,將其洗淨,煮成濃汁溫服。聖惠方記載相同方法。
2. 天名精
味甘,寒,無毒。主瘀血,血瘕欲死,下血,止血,利小便,除小蟲,去痹,除胸中結熱,止煩渴,遂水大吐下。久服輕身,耐老。一名麥句姜,一名蛤蟆藍,一名豕首,一名天門精,一名玉門精。一名彘顱,一名蟾蜍蘭,一名覲。生平原川澤,五月採。(垣衣為之使。)
陶隱居云:此即今人呼為豨(音喜)薟(音杴),亦名豨首。夏月搗汁服之,以除熱病。味至苦,而云甘,恐或非是。唐本注云:鹿活草是也。《別錄》一名天蔓菁,南人名為地菘,味甘、辛,故有姜稱。狀如藍,故名蛤蟆藍,香氣似蘭,故名蟾蜍蘭。主破血,生肌,止渴,利小便,殺三蟲,除諸毒腫,疔瘡,瘻痔,金瘡內射。
身癢,癮疹不止者,揩之立已,其豨薟苦而臭,名精乃辛而香,全不相類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地菘也。《小品方》名天蕪菁,一名天蔓菁,聲並相近。夏秋抽條,頗似薄荷,花紫白色,味辛而香,其葉似山南菘菜。爾雅云:茢薽,豕首。釋曰:藥名也。一名麥句姜。
郭云:江東豨首,可以炒蠶蛹者。三蒼云:炒,熬也。藥性論云:麥句姜,使,味辛。治瘡,止血及鼻衄不止。陳藏器云:天名精,《本經》一名麥句姜。蘇云:鹿活草也。《別錄》云:一名天蔓菁,南人呼為地菘,與蔓菁相似,故有此名。《爾雅》云:大鞠,蘧麥。注云:麥句姜,蘧麥,即今之瞿麥,然終非麥句姜,《爾雅》注錯如此。
陶公注釣樟條云:有一草,似狼牙,氣辛臭,名為地菘,人呼為劉燼草,主金瘡,言劉燼昔曾用之。《異苑》云:青州劉燼,宋元嘉中,射一獐,剖五臟,以此草塞之,蹶然而起。燼怪而拔草,便倒,如此三度。燼密錄此草種之,主折傷多愈,因以名焉。既有活鹿之名,雅與獐事相會。
陶、蘇兩說俱是地菘,功狀既同,定非二物。
圖經曰:天名精,生平原川澤,今江湖間皆有之。夏秋抽條,頗如薄荷,花紫白色,葉如菘菜而小,故南人謂之地菘。香氣似蘭,故名蟾蠩蘭。狀如藍,故名蛤蟆藍。其味甘、辛,故名麥句姜,一名豕首。《爾雅》所謂茢(音列)薽(音真),豕首是也。江東人用此以炒(音炒)蠶蛹。五月採此草。既名地菘,下品又有地菘條。
白話文:
天名精味甘、性寒,無毒。主治瘀血、血塊阻塞導致瀕死、出血、止血、利尿、殺蟲、消除痹症、去除胸中鬱熱、止煩渴,能促進嘔吐和腹瀉。長期服用能輕身延年。它還有麥句姜、蛤蟆藍、豕首、天門精、玉門精、彘顱、蟾蜍蘭、覲等別名。生長在平原和沼澤地帶,五月採收。
陶弘景認為,天名精就是現在人們稱為豨薟的植物,也叫豨首。夏天搗汁服用,可以治療熱病。但天名精味苦,古籍卻記載其味甘,可能有所錯誤。唐代本草注認為它是鹿活草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它又名天蔓菁,南方人稱它為地菘,味甘辛,故有姜的稱謂。它的形狀像藍,所以叫蛤蟆藍;香味像蘭花,所以叫蟾蜍蘭。它能破血、生肌、止渴、利尿、殺蟲,還能治療各種毒腫、疔瘡、廔管、痔瘡和刀傷內射。
對於皮膚瘙癢、癮疹不止的症狀,用它擦拭就能立即止癢。但豨薟味苦而臭,而天名精味辛香,兩者特徵完全不同。禹錫等學者考證,《蜀本圖經》記載它是地菘,《小品方》稱它為天蕪菁或天蔓菁,名稱相近。夏秋季節抽莖,形似薄荷,花呈紫白色,味辛香,葉子像山南的菘菜。《爾雅》記載茢薽即豕首,是一種藥材,又名麥句姜。
郭璞說,江東地區的豨首可以用來炒蠶蛹。「炒」指煎熬。 《藥性論》記載麥句姜味辛,能治療瘡瘍、止血,以及鼻出血不止。《陳藏器》說天名精,《本經》又名麥句姜。蘇頌認為它是鹿活草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它又名天蔓菁,南方人稱它為地菘,與蔓菁相似,所以有此名稱。《爾雅》記載大鞠、蘧麥,注釋說麥句姜、蘧麥就是今天的瞿麥,但這與麥句姜終究不同,《爾雅》的注釋在這點上是錯誤的。
陶弘景在《釣樟條》注中記載:有一種草,像狼牙,氣味辛辣臭,名為地菘,人們也稱它為劉燼草,主治金瘡。據說劉燼曾用它治療過刀傷。《異苑》記載:青州人劉燼在宋元嘉年間,射中一隻獐子,剖開其內臟,用這種草塞進去,獐子就站起來了。劉燼感到奇怪,拔出草,獐子又倒下,如此三次。劉燼便秘密地種植這種草,治療骨折效果很好,因此以此命名。既有鹿活草之名,也與獐子的故事相呼應。
陶弘景和蘇頌都認為是地菘,功效相同,肯定不是兩種不同的藥物。
《圖經》記載:天名精生長在平原和沼澤地帶,如今江河湖泊之間都有。夏秋季節抽莖,像薄荷,花是紫白色的,葉子像菘菜但較小,所以南方人稱之為地菘。香氣似蘭花,所以叫蟾蜍蘭;形狀像藍,所以叫蛤蟆藍;它味甘辛,所以叫麥句姜,也叫豕首。《爾雅》所謂茢薽,豕首,就是指它。江東人用它來炒蠶蛹。五月採收。既然叫地菘,下品中還有地菘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