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七 (18)
卷第七 (18)
1. 漏蘆
味苦、咸,寒、大寒,無毒。主皮膚熱,惡瘡,疽痔,濕痹,下乳汁,止遺溺,熱氣瘡癢如麻豆,可作浴湯。久服輕身益氣,耳目聰明,不老延年。一名野蘭。生喬山山谷。八月採根,陰乾。
陶隱居云:喬山應是黃帝所葬處,乃在上郡。今出近道亦有,療諸瘻疥,此久服甚益人,而服食方罕用之。今市人皆取苗用之。俗中取根,名鹿驪(力支切)根,苦酒摩,以療瘡疥。唐本注云:此藥俗名莢蒿,莖葉似白蒿,花黃,生莢,長似細麻,如箸許,有四、五瓣,七月、八月後皆黑,異於眾草蒿之類也。常用其莖、葉及子,未見用根。
其鹿驪,山南謂之木藜蘆,有毒,非漏蘆也。今按別本注云:漏蘆,莖箸大,高四、五尺,子房似油麻房而小。江東人取其苗用,勝於根。江寧及上黨者佳。陶注云:根名鹿驪,唐注云:山南人名木藜蘆,皆非也。漏蘆自別爾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葉似角蒿,今曹、兗州下濕地最多。
六月、七月採莖,日乾之,黑於眾草。藥性論云:漏蘆,君。能治身上熱毒風,生惡瘡,皮肌瘙癢,癮疹。陳藏器云:按漏蘆,南人用苗,北土多用根。樹生如茱萸。樹高二、三尺,有毒,殺蟲。山人洗瘡疥用之。日華子云:連翹為使。治小兒壯熱,通小腸,泄精,尿血,風赤眼,乳癰,發背,瘰癧,腸風,排膿,補血。
治撲損,續筋骨,敷金瘡,止血長肉,通經脈。花、苗並同用,俗呼為鬼油麻,形並氣味似干牛蒡,頭上有白花子。
圖經曰:漏蘆,生喬山山谷,今京東州郡及秦、海州皆有之。舊說莖葉似白蒿,有莢,花黃,生莢端,莖若箸大,其子作房,類油麻房而小,七、八月後皆黑,異於眾草。今諸郡所圖上,唯單州者差相類,沂州者花葉頗似牡丹。秦州者花似單葉寒菊,紫色,五、七枝同一稈幹上。
海州者花紫碧,如單葉蓮花,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,根黑色如蔓菁而細,又類蔥本,淮甸人呼為老翁花。三州所生,花雖別而葉頗相類,但秦、海州者,葉更作鋸齒狀耳。一物而殊類若此,醫家何所適從,當依舊說,以單州出者為勝,六月、七月採莖苗,日乾,八月採根,陰乾。南方用苗,北土多用根。
又此下有飛廉條云:生河內川澤,一名漏蘆,與苦芺(烏老切)相類,唯葉下附莖有皮起似箭羽,又多刻缺,花紫色,生平澤。又有一種生山崗上,葉頗相似而無疏缺,且多毛,莖亦無羽,根直下更旁枝生,則肉白皮黑,中有黑脈,日乾則黑如玄參。《經》云:七月、八月採花陰乾用。
蘇恭云:用莖葉及療疳蝕殺蟲有驗。據此所說,與秦州、海州所謂漏蘆者,花葉及根頗相近,然彼人但謂之漏蘆,今醫家罕有用飛廉者。既未的識,故不復分別,但附其說於下。
白話文:
漏蘆味苦鹹,性寒涼,無毒。主治皮膚發熱、惡瘡、疽、痔、濕痺、催乳、止遺尿,以及因熱氣引起的皮膚搔癢(像麻豆般)。可煎水沐浴。長期服用能輕身益氣,使耳目聰明,延年益壽。又名野蘭,生長在山谷中。八月採收根部,陰乾。
陶弘景說:喬山應是黃帝的陵墓所在,位於上郡。現在近道也有漏蘆產出,能治療各種瘻管和疥瘡,長期服用對人體大有益處,但方劑中很少使用它。現在市面上大多使用漏蘆的莖葉。民間則取其根,稱作鹿驪根,用苦酒磨碎,治療瘡疥。唐代本草注說:漏蘆俗名莢蒿,莖葉像白蒿,花黃色,結果莢,形狀像細麻,長度如筷子,有四五個瓣,七月八月後都變黑,與其他蒿類植物不同。常用其莖、葉和種子,未見用根。
所謂的鹿驪,山南地區稱之為木藜蘆,有毒,並非漏蘆。其他本草注記載:漏蘆莖粗如筷子,高四五尺,果實像油麻子但較小。江東地區的人使用其莖葉,效果比根部更好。江寧和上黨地區出產的漏蘆品質最佳。陶弘景注說:根部名鹿驪,唐代注說:山南地區的人稱之為木藜蘆,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,漏蘆是另一種植物。臣禹錫等謹按蜀地本草圖經記載:漏蘆葉子像角蒿,現在曹州、兗州的低濕地最多。
六月、七月採收莖部,曬乾,曬乾後顏色比其他草類更黑。藥性論記載:漏蘆為君藥,能治療全身熱毒風邪引起的惡瘡、皮膚瘙癢、癮疹等症。陳藏器說:南方人多用漏蘆的莖葉,北方則多用根部。漏蘆像茱萸一樣生長,植株高二三尺,有毒,能殺蟲。山區的人們用它來洗滌瘡疥。日華子記載:漏蘆配伍連翹,能治療小兒壯熱、通利小腸、遺精、尿血、風赤眼、乳癰、發背、瘰癧、腸風、排膿、補血。
能治跌打損傷,接續筋骨,敷治金瘡,止血生肌,通經活絡。花和莖葉都可以入藥,民間稱之為鬼油麻,形狀和氣味像乾燥的牛蒡,花序頂端有白色種子。
圖經記載:漏蘆生長在喬山山谷,現在京東各州郡以及秦州、海州都有。舊說莖葉似白蒿,有莢果,花黃色,生長在莢果頂端,莖粗如筷子,種子成簇,像油麻子但較小,七、八月後都變黑,與其他草類不同。現在各郡上交的圖樣中,只有單州的比較接近,沂州的漏蘆花葉有點像牡丹,秦州的漏蘆花像單瓣寒菊,紫色,五七枝花著生在同一莖幹上。
海州的漏蘆花紫碧色,像單瓣蓮花,花萼下方和根部周圍有白色茸毛包裹,根黑色,像蔓菁但更細,也像蔥的根莖,淮甸地區的人稱它為老翁花。三州所產漏蘆,花雖不同,但葉子比較相似,只是秦州、海州的葉子有鋸齒狀。同為一種植物卻有如此不同的形態,醫生們不知該如何取捨,應該依照舊說,以單州所產的漏蘆為最佳,六月、七月採收莖葉,曬乾,八月採收根部,陰乾。南方用苗,北方多用根。
飛廉條記載:飛廉生長在河內地區的濕地,也叫做漏蘆,與苦芺相似,只是葉片下部著生在莖上的部分有像箭羽一樣的突起,還有很多缺刻,花紫色,生長在濕地。還有一種生長在山崗上,葉子很相似但沒有缺刻,而且多毛,莖也沒有箭羽狀突起,根直伸向下,旁邊生出支根,肉白色,皮黑色,中間有黑色的紋理,曬乾後變成黑色,像玄參。《經方》記載:七月、八月採收花朵,陰乾使用。
蘇恭說:用莖葉治療疳疾、殺蟲有療效。根據這些記載,與秦州、海州的漏蘆,花葉和根都比較接近,但當地人只稱之為漏蘆,現在醫生很少使用飛廉。由於不能完全辨識,所以不再區分,只是附錄其說在這裡。
雷公說:使用漏蘆時,不要單獨使用,因為有一種植物與漏蘆相似,只是味道苦酸,誤服會導致嘔吐不止,必須仔細辨認。使用漏蘆時,應將其切碎,與生甘草拌勻蒸制,從巳時到申時,取出甘草,揀選乾淨後使用。聖惠方記載:治療小兒無辜疳,肚子脹或間歇性瀉痢,冷熱不調。用漏蘆一兩,搗成粉末。每次服用用豬肝一兩,漏蘆粉一錢,少許鹽,用水煮熟,空腹服用。外台秘要記載:治療蛔蟲,用漏蘆搗碎,用米粥調勻,服用一寸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