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17)
卷第十四 (17)
1. 藥實根
味辛,溫,無毒。主邪氣,諸痹疼酸,續絕傷,補骨髓。一名連木。生蜀郡山谷。採無時。
唐本注云:此藥子也,當今盛用,胡名那綻,出通州、渝州。《本經》用根。恐誤載根字。子、味辛,平,無毒。主破血,止痢,消腫,除蠱疰蛇毒。樹生,葉似杏,花紅白色,子肉味酸、甘,用其核仁。
圖經文具黃藥條下。
白話文:
藥實根味辛溫,無毒。能治療邪氣入侵、各種痹症引起的疼痛酸楚,以及接續斷裂的傷口,並能補益骨髓。它也叫連木,生長在蜀郡的山谷中,全年皆可採集。
唐代的註解說:實際上使用的是它的果實,現在很盛行,胡人稱之為那綻,產於通州、渝州。《本經》記載用的是根,可能記載錯誤。果實味辛平,無毒,能破血、止痢、消腫、解蠱毒、蛇毒。植株的葉子像杏樹葉,花是紅白色,果肉酸甜,藥用的是它的核仁。
圖經的記載與黃藥條的描述一致。
2. 釣藤
微寒,無毒。主小兒寒熱,十二驚癇。
陶隱居云:出建平。亦作吊藤字。唯療小兒,不入余方。唐本注云:出梁州。葉細長,莖間有刺,若釣鉤者是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味苦。藥性論云:釣藤,臣,味甘,平。能主小兒驚啼,瘛瘲熱擁。日華子云:治客忤胎風。
圖經曰:釣藤,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蘇恭云:出梁州,今亦興元府有之。葉細莖長,節間有刺若釣鉤。三月採。字或作吊。葛洪治小兒方:多用之。其赤湯治卒得癇,用吊藤、甘草炙各二分,水五合,煮取二合。服如小棗大,日五、夜三。大良。又《廣濟》及《崔氏方》療小兒驚癇諸湯飲,皆用吊藤皮。
衍義曰:釣藤,中空,二《經》不言之。長八、九尺,或一、二丈者。湖南、北,江南、江西山中皆有。小人有以穴隙間致酒甕中盜取酒,以氣吸之,酒既出,涓涓不斷。專治小兒驚熱。
白話文:
釣藤性微寒無毒,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寒熱和驚癇等疾病。
古代文獻記載,釣藤產自建平(或梁州),莖細長,節間有刺,形似釣鉤。 不同文獻記載其藥性略有不同,有的說味苦,有的說味甘性平。 它能治療小兒驚啼、抽搐發熱等症狀,以及客忤(小兒症狀,類似於驚厥)、胎風(產後疾病,類似於產後風)等。
圖經記載,釣藤的產地《本經》未記載,但蘇恭說產自梁州(今興元府),葉細莖長,節間有刺,像釣鉤一樣。 三月採收,字體有時也寫作「吊」。葛洪治療小兒的處方中常用到它,例如用釣藤和炙甘草治療突然發作的驚癇。 許多治療小兒驚癇的方劑,例如《廣濟方》和《崔氏方》,也都使用釣藤皮。
釣藤的莖是中空的,長度可達八、九尺甚至一、二丈。湖南、湖北、江南、江西的山區都有生長。 民間曾有人利用釣藤中空的特性,將其插入酒甕的縫隙中吸取酒水。釣藤專治小兒驚熱。
3. 欒華
味苦,寒,無毒。主目痛淚出,傷眥,消目腫。生漢中川穀。五月採。(決明為之使。)
唐本注云:此樹,葉似木槿而薄細,花黃似槐而小長大。子殼似酸漿,其中有實如熟豌豆,圓黑堅硬,堪為數珠者,是也。五月、六月花可收,南人取合黃連作煎,療目赤爛,大效。花以染黃色,甚鮮好。
圖經曰:欒華,生漢中川穀,今南方:及都下園圃中或有之。葉似木槿而薄細。花黃似槐而稍長大。子殼似酸漿,其中有實如熟豌豆,圓黑堅,堪為數珠者。五月採。其花亦可染黃,南人取以合黃連作煎,療目赤爛,甚效。
衍義曰:欒華,今長安山中亦有,其子即謂之木欒子,攜至京都為數珠,未見其入藥。
白話文:
欒華味苦、性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眼睛疼痛流淚、眼角受傷、以及消除眼腫。它生長在漢中的山谷裡,五月採收。(決明子是它的配伍藥物。)
古籍記載:這種樹木,葉子像木槿但更薄更細,花朵是黃色的,像槐花但稍長一些。果實的殼像酸漿果,裡面有像熟豌豆一樣的種子,圓形、黑色、堅硬,可以做成念珠。五月、六月可以採收花朵,南方人用它和黃連一起煎煮,治療眼睛紅腫潰爛,效果非常好。它的花朵可以染成黃色,顏色非常鮮豔好看。
另一本古籍記載:欒華生長在漢中的山谷,現在南方和京城花園裡也可能找到。葉子像木槿但更薄更細,花朵是黃色的,像槐花但稍長一些。果實的殼像酸漿果,裡面有像熟豌豆一樣的種子,圓形、黑色、堅硬,可以做成念珠。五月採收。它的花朵也可以染成黃色,南方人用它和黃連一起煎煮,治療眼睛紅腫潰爛,效果很好。
另一本古籍記載:欒華現在長安山裡也有,它的果實就是所謂的木欒子,被帶到京都做成念珠,但很少見它被用於藥物。
4. 蔓椒
味苦,溫,無毒。主風寒濕痹,歷節疼,除四肢厥氣,膝痛。一名豕椒,一名豬椒,一名彘椒,一名狗椒。生雲中川穀及丘塚間。採莖、根,煮釀酒。
陶隱居云:山野處處有,俗呼為樛,似椒、欓(音黨),小不香爾。一名豨椒。可以蒸病出汗也。
圖經文具蜀椒條下。
食療主賊風攣急。
白話文:
蔓椒味苦性溫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風寒濕痺引起的關節疼痛,以及四肢冰冷、膝蓋疼痛等症狀。蔓椒也叫豕椒、豬椒、彘椒、狗椒。它生長在雲中地區的山谷和丘陵墓地附近。採收它的莖和根,用來煮酒。
陶弘景說:蔓椒在山野到處都有,民間俗稱它為樛,外形類似花椒和欓,只是比較小,香味不濃。它也叫豨椒,可以用來蒸汗治療疾病。
圖經記載的內容與蜀椒的條目放在一起。
蔓椒在食療方面,可以治療賊風引起的肌肉攣縮疼痛。
5. 感藤
味甘,平,無毒。調中益氣,主五臟,通血氣,解諸熱,止渴,除煩悶,治腎釣氣。如木防己。生江南山谷。如雞卵大,斫藤斷,吹氣出一頭,其汁甘美如蜜。葉生研,敷蛇蟲咬瘡。一名甘藤。甘、感聲近,又名甜藤也。(新補,見陳藏器、日華子。)
白話文:
感藤味甘性平,無毒。能調理脾胃、增強體力,滋養五臟,促進血液循環,消除各種熱症,止渴生津,解除煩悶,治療腎臟虛弱導致的氣喘。其功效與木防己相似。生長在江南的山谷中,果實大小如雞蛋。將藤蔓砍斷,吹氣於斷口一端,則可見其汁液,甘甜如蜜。其葉子研磨後,敷於蛇蟲咬傷的傷口上。感藤又名甘藤,因「甘」、「感」音近,也有人稱它為甜藤。
6. 赤檉木
無毒。主剝驢馬血入肉毒。取火炙用熨之。亦可煮汁浸之。其木中脂,一名檉乳,入合質汗用之。生河西沙地。皮赤色,葉細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爾雅疏云:檉,一名河柳。郭云:今河旁赤莖小楊。陸機云:生水旁,皮正赤如絳,一名雨師。枝、葉似松。日華子云:赤檉木,溫。
圖經文具柳華條下
衍義曰:赤檉木,又謂之三春柳,以其一年三秀也。花肉紅色,成細穗,河西者,戎人取滑枝為鞭,京師亦甚多。
白話文:
赤檉木無毒。能治療驢馬血液進入肌肉引起的腫毒,方法是用火烤炙後熨患處,也可以煮沸後浸泡患處。赤檉木的樹脂,稱為檉乳,可以加入藥方中治療汗症。它生長在河西的沙地,樹皮呈紅色,葉子細小。
古籍記載,赤檉木也稱為河柳,枝幹呈紅色,像小楊樹;它生長在水邊,樹皮鮮紅如絳,也叫雨師,枝葉像松樹。性溫。
赤檉木也叫三春柳,因為它一年能發三次芽。它的花是肉紅色,呈細穗狀。河西地區的人用它光滑的枝條做鞭子,京師也很多。
7. 突厥白
味苦。主金瘡,生肉止血,補腰續筋。出突厥國,色白如灰,乃雲石灰共諸藥合成之。夷人以合金瘡,中國用之。
今醫家見用經效者,潞州出焉。其根黃白色,狀似茯苓而虛軟。苗高三、四尺,春夏葉如薄荷。花似牽牛而紫,上有白稜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(今附)
白話文:
突厥白味苦,可以治療金屬造成的傷口,生用能止血,還能補腰強筋。它產自突厥國,顏色白如石灰,是由雲母和其它藥材混合製成的。西方夷人用它來治療金屬造成的傷口,中國也有人使用。
現在醫家發現效果好的,是潞州產的。它的根是黃白色,形狀像茯苓但較鬆軟。植株高三到四尺,春夏葉子像薄荷。花朵像牽牛花,顏色是紫色,上面有白色的稜角。二月份和八月份採收它的根,曬乾。
8. 賣子木
味甘、微咸,平,無毒。主折傷血內溜,續絕,補骨髓,止痛,安胎,生山谷中。
唐本注云:其葉似柿。出劍南、邛州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今渠州歲貢作買子木。
圖經曰:賣子木,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注云出劍南、邛州,今唯渠州有之。每歲土貢,謂之買子木。株高五、七尺,木徑寸許。春生嫩枝條,葉尖,長一、二寸,俱青綠色,枝梢淡紫色。四、五月開碎花,百十枝圍簇作大朵,焦紅色。隨花便生子如椒目,在花瓣中黑而光潔,每株花裁三、五大朵耳。五月採其枝、葉用。
雷公云:凡採得後粗搗,用酥炒令酥盡為度,然入用。每一兩用酥二分為度。
白話文:
賣子木味甘微鹹,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骨折出血淤積、接續斷裂的骨骼、補益骨髓、止痛、安胎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唐代的註解說:它的葉子像柿子葉。產於劍南、邛州。現在渠州每年都進貢這種植物,叫做買子木。
圖經記載:賣子木,《本經》沒有記載它的產地,註解說產於劍南、邛州,現在只有渠州有。每年作為土貢,稱為買子木。植株高五到七尺,樹幹粗細約一寸。春天長出嫩枝條,葉子尖,長一到二寸,都是青綠色,枝梢呈淡紫色。四、五月開花,許多小花簇擁成一大朵,顏色焦紅。花朵裡同時長出像胡椒一樣的果實,黑而光亮,每株有三四到五朵花。五月採摘它的枝葉入藥。
雷公說:採摘後要粗略搗碎,用酥油炒,直到酥油完全被吸收為止,然後再使用。每使用一兩的藥材,用二分的酥油。
9. 婆羅得
味辛,溫,無毒。主冷氣塊,溫中,補腰骨,破痃癖,可染髭發令黑。樹如柳,子如萆(音卑)麻。生西國。(今附)
海藥:云謹按徐氏云:生西海波斯國。似中華柳樹也,方家多用。
白話文:
婆羅得味辛溫,無毒性。能治療寒邪凝滯、溫暖中焦、補益腰腎、消除痃癖(腹部腫塊),還能使鬚髮烏黑。這種植物像柳樹,果實像萆麻。原產於西方國家。(現代補充)
海藥:據徐氏記載:產於西海波斯國,外形類似中國的柳樹,中醫師常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