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四 (15)

1. 鹽麩子

味酸,微寒,無毒。除痰飲瘴瘧,喉中熱結喉痹,止渴,解酒毒黃疸,飛屍蠱毒,天行寒熱,痰嗽,變白,生毛髮。取子干搗為末食之,嶺南人將以防瘴。

樹白皮,主破血,止血,蠱毒,血痢,殺蛔蠱。並煎服之。

根白皮,主酒疸。搗碎,米泔浸一宿,平旦空腹溫服一、二升。

葉如椿,生吳、蜀山谷。子秋熟為穗,粒如小豆。上有鹽似雪,食之酸鹹止渴。一名叛奴鹽,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子主頭風白屑效。日華子云:鹽麩葉上球子,治中蠱毒,毒藥,消酒毒。根用並同。

白話文:

這種草藥的果實,味道酸,性微寒,無毒。可以治痰飲、瘴瘧、喉嚨發炎、口渴、酒毒、黃疸、中邪、流行性感冒、咳嗽、白化病、頭髮稀疏。將果實曬乾磨成粉,可以食用,嶺南地區的人們常用它來預防瘴氣。

樹皮可以破血止血、解毒、治血痢、殺蛔蟲。煎服即可。

樹根的白色部分可以治療酒疸。將樹根搗碎,浸泡在米泔水中一夜,第二天早上空腹溫服一兩升。

這種植物的葉子像椿樹葉,生長在吳地和蜀地的山谷中。秋天結果,果實像小豆子一樣,上面附著像雪一樣的白色鹽,吃起來酸鹹,可以止渴。這種鹽又叫做叛奴鹽。

據陳藏器記載,果實可以治頭風和頭皮屑。日華子記載,這種植物的葉子上的白色球狀果實可以治中邪、毒藥、酒毒。樹根的功效與樹皮相同。

陳藏器云蜀人為之酸桶。《博物志》云:酸桶,七月出穗,蜀人謂之主音,穗上有鹽著,可為羹,亦謂之酢桶矣,吳人謂之為鹽也。

白話文:

陳藏器說,四川人用它來製作酸桶。《博物志》提到,酸桶在七月開花結果,四川人稱之為主音,它的果穗上沾有鹽,可以做成湯料,也被稱為酢桶。而吳地的人則將它稱為鹽。

2. 杉材

微溫,無毒。主療漆瘡。

陶隱居云:削作柿煮,以洗漆瘡。無不即瘥。又有鼠查,生去地高尺余許,煮以洗漆多瘥。又有漆姑,葉細細,多生石邊。亦療漆瘡。其雞子及蟹,並是舊方。唐本注云:杉材,水煮汁,浸捋腳氣腫滿。服之療心腹脹痛,去惡氣。其鼠查、漆姑有別功,列出下品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味辛。

治風毒,賁豚,霍亂,止氣。並煎湯服並淋洗,須是油杉及臭者良。

圖經曰:杉材,舊不載所出州土,今南中深山中多有之。木類松而勁直,葉附枝生,若剌針。《爾雅》云:柀(音彼),煔(與杉同)。郭璞注云:煔似松,生江南。可以為船及棺材,作柱埋之不腐也。又人家常用作桶板,甚耐水。醫師取其節煮汁,浸捋腳氣,殊效。唐·柳柳州纂《救三死方》云: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腳氣,夜半痞絕,脅有塊,大如石,且死,因大寒不知人三日,家人號哭。榮陽鄭洵美傳杉木湯,服半食頃大下,三下氣通塊散。

白話文:

這種藥材微溫性,無毒,主要用於治療漆瘡。陶隱居說,可以將它削成柿子狀煮沸,用來洗滌漆瘡,效果極佳。另外,還有一種叫鼠查的植物,生長在地面以上一尺多高的地方,用它煮水洗漆瘡也很有效。還有漆姑,葉子細小,多生長在石頭邊,也能治療漆瘡。雞子跟螃蟹雖然是舊方子裡記載的治療漆瘡的藥材,但[杉材]才是真正有效的藥材。唐本注記載,用[杉材]的水煮汁浸泡腳氣腫脹的地方,可以治療心腹脹痛,去除惡氣。鼠查跟漆姑有其他功效,因此被列在次等藥材裡。臣禹錫等人謹慎研究後發現,日華子記載這種藥材味辛,可以治療風毒、賁豚、霍亂,止氣。可以煎湯內服,也可以用來淋洗患處,其中以油杉跟臭杉效果最好。圖經記載,[杉材]以前沒記載產地,現在南方深山裡很多。它跟松樹一樣,木質堅硬挺直,葉子附著在枝幹上,像刺針一樣。《爾雅》記載,柀(音彼),煔(與杉同)。郭璞注釋說,煔像松樹,生長在江南,可以做船和棺材,做成柱子埋在土裡也不會腐爛。人們也常用它做桶板,非常耐水。醫生用它的枝節煮汁,浸泡腳氣,效果很好。唐朝柳宗元在《救三死方》中記載,元和十二年二月他得了腳氣,半夜昏迷,肋骨附近有塊狀腫物,大如石頭,眼看就要死了,昏迷了三天,家人痛哭不已。後來榮陽鄭洵美傳授了[杉木湯],服用後不久就大便通暢,排泄了三次後,腫塊消散,氣血通暢。

杉木節一大升,桔葉(切)一大升(北地無葉,可以皮代之),大腹檳榔七枚(合子碎子),童子小便三大升,共煮取一大升半,分兩服。若一服得快利,即停後服。以前三死,真死矣。會有教者,皆得不死。恐他人不幸有類余病,故傳焉。又杉菌,出宜州,生積年杉木上,若菌狀。

云:味苦,性微溫。主心脾氣疼及暴心痛。採無時。

斗門方:治霍亂。用黃杉木劈開作片一握,以水濃煎一盞,服之,瘥。

衍義曰:杉,其干端直,大抵如松,冬不凋,但葉闊成枝。廬山有萬杉寺,即此杉也。作屑煮汁,浸洗腳氣腫滿。今處處有。

白話文:

杉木節治病方

藥方:

  • 杉木節:一大升
  • 桔葉(切碎):一大升(北地無桔葉,可用桔皮代替)
  • 大腹檳榔:七枚(將果實及種子搗碎)
  • 童子小便:三大升

用法:

將以上藥材一起煮,煮至剩下一大升半,分兩次服用。若第一次服用後就見效,則停服第二次。此方以前曾救活許多瀕死之人,凡是遵照此方服用者,皆無性命之虞。由於擔心世人不幸患上類似疾病,故將此方傳承下來。

杉木菌:

  • 產地:宜州
  • 形態:生長在多年杉木上,形狀如菌
  • 性味:苦,微溫
  • 功效:主治心脾氣痛、暴心痛
  • 採收時間:全年皆可

斗門方:

  • 治霍亂:取黃杉木劈成片狀,約一把,以水濃煎至一盞,服用,可治癒。

衍義:

杉木,樹幹筆直,形狀與松樹相似,冬日不凋,但葉片較寬,呈枝狀。廬山有座萬杉寺,寺廟周圍種植的便是杉木。將杉木屑煮汁,用來浸泡腳氣腫脹的雙腳,可治癒。如今杉木各地皆有。

3. 接骨木

味甘、苦,平,無毒。主折傷,續筋骨,除風癢,齲齒,可作浴湯。

唐本注云:葉如陸英,花亦相似。但作樹高一、二丈許,木輕虛無心。斫枝插便生,人家亦種之。一名木蒴藋。所在皆有之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接骨木,有小毒。根皮主痰飲,下水腫及痰瘧。煮服之,當痢下及吐,不可多服。葉主瘧。小兒服三葉,大人服七葉,並生搗絞汁服,得吐為度。《本經》云:無毒誤也。

圖經曰:接骨木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近京皆有之。木高一、二丈許。花、葉都類陸英、水芹輩,故一名木蒴藋。其木輕虛無心。斫枝插土便生,人家亦種之。葉主瘧,研絞其汁飲之,得吐乃瘥。大人七葉,小兒三葉,不可過多也。又上有枳椇條云:其木徑尺,木名白石,葉如桑柘,其子作房似珊瑚,核在其端,人多食之。即《詩·小雅》所謂南山有枸是也。

白話文:

接骨木的味道甘苦,性平,無毒。它主要用於治療骨折、接續筋骨、去除風癢、治療齲齒,還可以用来泡澡。唐朝本草書注釋說,接骨木的葉子像陸英,花也類似,但它能長到一兩丈高,木頭輕而空,沒有心。砍斷枝條插在土裡就能生根,很多人家也種植它。接骨木也叫木蒴藋。它到處都有。

陳藏器記載,接骨木有微毒,根皮可以治療痰飲、水腫和痰瘧。煮着服用會引起腹瀉和嘔吐,不能過量服用。葉子可以治療瘧疾,小孩服用三片葉子,大人服用七片葉子,將葉子搗碎絞汁服用,吐出來就痊癒了。《本經》說接骨木無毒是錯誤的。

圖經記載,接骨木以前沒有記載產地,現在京郊都有。它能長到一兩丈高,花和葉都像陸英和水芹,所以也叫木蒴藋。它的木頭輕而空,沒有心。砍斷枝條插在土裡就能生根,很多人家也種植它。葉子可以治療瘧疾,研碎絞汁服用,吐出來就痊癒了。大人服用七片葉子,小孩服用三片葉子,不能過量服用。還有一種叫做枳椇的植物,它的樹枝粗細像尺子,樹木名叫白石,葉子像桑樹和柘樹,果實像珊瑚一樣成串,果核在末端,人們經常食用它。這就是《詩經·小雅》中所說的“南山有枸”的植物。

陸機云:枸,枝枸也。木似白楊,所在山中皆有,枝枸不直,啖之甘美如飴。八、九月熟,謂之木蜜。本從南方來。能敗酒。若以為屋柱,則一屋之酒皆薄。產書云治產後心悶,手腳煩熱,氣力欲絕,血暈連心頭硬,及寒熱不禁。接骨木破之如算子一握,以水一升,煎取半升,分溫兩服。

或小便數,惡血不止,服之即瘥。此木煮之三遍,其力一般。此是起死人方。

白話文:

陸機說:枸杞,就是枝枸杞。它的樹木像白楊樹,山裡到處都有。枝枸杞的枝條不直,吃起來甘甜可口,像蜜一樣。八、九月成熟,人們稱它為木蜜。它原本來自南方。枸杞能解酒。如果用它做屋樑,那麼整間屋子的酒都會變得淡薄。

《產書》記載:治療產後心悶,手腳發熱,體力衰竭,血暈連著心頭發硬,以及寒熱無度。取接骨木枝,切成像算盤珠子一樣大小的一把,用水一升,煎煮至半升,分兩次溫服。

或者小便頻數,惡露不止,服用此藥就能痊癒。這種木頭煮三次,藥效都一樣。這是起死回生的藥方。

4. 楓(音風)柳皮

味辛,大熱,有毒。主風,齲齒痛。出原州。

唐本注云:葉似槐,莖赤根黃。子六月熟,綠色而細。剝取莖皮用之。(唐本先附)

陳藏器云性澀。止水痢。蘇云:下水腫,腫非澀藥所治有殊,蘇為誤矣。又云有毒。轉明其謬,水煎止痢為最。梅師方:治中熱遊及水燒,除外痛。以柳白皮,燒為末敷之。兼治炙瘡亦同,妙。斗門方:治白虎風,所患不已,積年久治無效,痛不可忍者。用腦、麝不限多少,細銼焙乾。

浸酒常服,以醉為度,即瘥。今之寄生楓樹上者方堪用,其葉亦可制砒霜粉,尤妙矣。

白話文:

【性味】辛,大熱,有毒。

【功效】主治風症,齲齒疼痛。

【出處】來自原州。

【唐本注】葉片類似槐樹,莖呈紅色,根部黃色。子在六月成熟,呈綠色且細小。剝取莖皮後使用。

【陳藏器】認為此物性質澀。能止住水痢。

【蘇雲】可以消除水腫,但水腫並不是澀藥能治療的,蘇的說法有誤。同時指出它有毒性,更證明瞭之前的錯誤,水煎後使用最有效。

【梅師方】治療中熱遊及水燒所引起的疼痛。使用柳白皮,燒成粉末後敷於患處,也適用於炙瘡,效果極佳。

【鬥門方】治療白虎風,對症狀久治不愈、多年來無法有效治療、疼痛難忍的情況,使用腦、麝香不論多少,細銼後焙乾。

【浸酒常服】以飲至微醺為度,即可痊癒。現在在楓樹上寄生的這種植物可用於治療,其葉子也可製成砒霜粉,效果更佳。

5. 赤爪(側絞切)木

味苦,寒,無毒。主水痢,風頭身癢。生平陸,所在有之。

,味酸,冷,無毒。汁服,主水痢,沐頭及洗身上瘡癢。一名羊梂,一名鼠查。

唐本注云:小樹生,高五、六尺。葉似香葇,子似虎掌爪,大如小林檎,赤色。出山南申、安、隨等州。(唐本先附)

陳藏器云陶注於松條中。鼠查一名羊梂,即赤爪也。煮汁洗漆瘡效。《爾雅》云:櫟,其實梂。有梂草,自裹其子房生為梂。又爪木一名羊梂,一名鼠查梂,此乃名同耳。梂似小查而赤,人食之。生高原。

白話文:

這種植物味道苦,性寒,無毒。可以治療水痢和風頭身癢。它生長在平原和山地,到處都有。

另一種植物,味道酸,性冷,無毒。可以用汁液治療水痢,也可以用來洗頭和洗身上的瘡癢。它又叫做羊梂或鼠查。

古代記載說,這種植物長成小樹,高約五、六尺。葉子像香葇,果實像老虎的爪子,大小像小林檎,顏色是紅色的。它生長在山南的申州、安州、隨州等地。

也有記載說,這種植物長在松樹枝上。鼠查又叫做羊梂,也就是赤爪。用它煮汁洗漆瘡很有效。古書《爾雅》記載,櫟樹的果實叫做梂,有一種草叫做梂草,它會把自己的果實包起來,長成梂。另外,一種叫做羊梂或鼠查梂的植物,只是名字相同而已。梂的樣子像小查,但顏色是紅色的,可以吃。它生長在高原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