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七 (13)
卷第七 (13)
1. 黃耆
外臺秘要:主甲疽瘡,腫爛生腳指甲邊,赤肉出,時瘥時發者。以黃耆二兩,䕡茹三兩,苦酒浸一宿,以豬脂五合,微火上煎取三合,絞去滓,以封瘡上,日三、兩度,其肉即消。肘後方:治酒疸,心懊痛,足脛滿,小便黃,飲酒發赤黑黃斑,由大醉當風,入水所致。黃耆二兩,木蘭一兩,為末。
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梅師方:補肺排膿。以黃耆六兩,銼碎,以水三升,煎取一升,去滓服。初虞世治陷甲生入肉,常有血,疼痛。黃耆、當歸等分為末,貼瘡上。若有惡肉,更研少硫黃末同貼。孫用和:治腸風瀉血。黃耆、黃連等分,右為末,麵糊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三十丸,米飲下。
席延賞:治虛中有熱,咳嗽膿血,口舌咽乾,又不可服涼藥。好黃耆四兩,甘草一兩,為末。每服三錢,如茶點、羹、粥中亦可服。別說云:謹按黃耆本出綿上為良,故名綿黃耆。今《圖經》所繪憲水者即綿上,地相鄰爾。若以謂柔韌如綿,即謂之綿黃耆,然黃耆本皆柔韌,若偽者,但以乾脆為別爾。
衍義曰:防風、黃耆,世多相須而用。唐許嗣(嗣本羊晉切,犯廟諱,今改為嗣)宗為新蔡王外兵參軍,王太后病風,不能言,脈沉難對,醫告術窮。嗣宗曰:餌液不可進。即以黃耆、防風煮湯數十斛,置床下,氣如霧重薄之,是夕語。
白話文:
黃耆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黃耆主要治療甲疽瘡,也就是腳指甲邊緣腫脹潰爛,紅肉外露,時好時壞的情況。用黃耆二兩、䕡茹三兩,用苦酒浸泡一晚,再加入豬油五合,用微火煎煮至剩三合,濾去藥渣,用藥油塗在瘡口,一天塗抹三兩次,紅肉就會消退。
《肘後方》記載:黃耆能治療因酒導致的黃疸病,症狀有心胸煩悶疼痛、腿腳腫脹、小便黃赤,飲酒後皮膚出現紅黑黃色斑點,這些都是因為大醉後吹風或下水造成的。用黃耆二兩、木蘭一兩,磨成粉末。每次用酒送服一方寸匕的藥粉,一天服用三次。
《梅師方》記載:黃耆能補益肺氣、排除膿液。用黃耆六兩,切碎,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,濾去藥渣後服用。
初虞世記載:黃耆能治療指甲嵌入肉中,經常出血疼痛的情況。用黃耆、當歸等量磨成粉末,敷在瘡口。如果有腐爛的肉,再加入少量硫磺粉一起敷。
孫用和記載:黃耆能治療腸風下血。用黃耆、黃連等量磨成粉末,用麵糊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
席延賞記載:黃耆能治療虛弱體質兼有內熱的症狀,例如咳嗽膿血、口乾舌燥、咽喉乾燥,且不宜服用寒涼藥物的情況。用上好的黃耆四兩、甘草一兩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可以用茶水、羹湯或粥送服。
另外一種說法是:仔細考究,黃耆以產於綿上的品質最好,因此稱為綿黃耆。《圖經》中繪製的憲水黃耆就是產於綿上附近的,兩地相鄰。如果說黃耆像棉花一樣柔軟韌性,因此稱其為綿黃耆,但其實黃耆本身都具有柔軟韌性,如果遇到乾燥易碎的,反而可能是偽品。
李衍義說:防風、黃耆常常一起配伍使用。唐朝的許嗣宗,是新蔡王的外兵參軍,當時王太后得了風病,不能說話,脈搏微弱難以診斷,醫生束手無策。許嗣宗認為不宜用湯藥灌服,於是就用黃耆、防風煮湯數十斛,放在床下,讓藥氣像濃霧一樣瀰漫,當天晚上太后就能說話了。
2. 肉蓯蓉
味甘、酸、咸,微溫,無毒。主五勞七傷,補中。除莖中寒熱痛,養五臟,強陰,益精氣,多子,婦人癥瘕,除膀胱邪氣,腰痛,止痢。久服輕身。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。五月五日採,陰乾。
陶隱居云:代郡雁門屬幷州,多馬處便有,言是野馬精落地所生。生時似肉,以作羊肉羹,補虛乏極佳,亦可生啖。芮芮河南間至多。今第一齣隴西,形扁廣,柔潤,多花而味甘。次出北國者,形短而少花。巴東建平間亦有,而不如也。唐本注云:此注論草蓯蓉,陶未見肉者。
今人所用亦草蓯蓉,刮去花用代肉爾。《本經》有肉蓯蓉,功力殊勝。比來醫人,時有用者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出肅州祿福縣沙中,三月、四月掘根,切取中央好者三、四寸,繩穿陰乾。八月始好,皮如松子鱗甲,根長尺余。其草蓯蓉,四月中旬採,長五、六寸至一尺以來,莖圓紫色,採取壓令扁,日乾。
原州、秦州、靈州皆有之。吳氏云:肉蓯蓉,一名肉鬆蓉。神農、黃帝:咸。雷公:酸。季氏:小溫。生河西山陰地,長三、四寸,叢生。或代郡,二月至八月採。藥性論云:肉蓯蓉,臣。益髓,悅顏色,延年,治女人血崩,壯陽,日御過倍大補益。主赤白下,補精敗,面黑,勞傷。
用蓯蓉四兩,水煮令爛。薄切細研,精羊肉分為四度,五味,以米煮粥,空心服之。日華子云:治男絕陽不興,女絕陰不產,潤五臟,長肌肉,暖腰膝,男子泄精,尿血,遺瀝,帶下,陰痛。據本草云:即是野馬精餘瀝結成。採訪人方知㪍落樹下並土塹上,此即非馬交之處,陶說誤耳。
又有花蓯蓉,即是春抽苗者,力較微耳。
圖經曰:肉蓯蓉,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,今陝西州郡多有之,然不及西羌界中來者,肉厚而力緊。舊說是野馬遺瀝落地所生。今西人云大木間及土塹垣中多生此,非遊牝之所而乃有,則知自有種類耳。或凝其初生於馬瀝,後乃滋殖。如茜根生於人血之類是也。皮如松子,有鱗甲。
苗下有一細扁根,長尺余,三月採根,採時掘取中央好者,以繩穿,陰乾。至八月乃堪用。《本經》云:五月五日採。五月恐已老不堪,故多三月採之。西人多用作食品啖之,刮去鱗甲,以酒淨洗,去黑汁,薄切,合山芋、羊肉作羹,極美好益人,食之勝服補藥。又有一種草蓯蓉,極相類,但根短,莖圓,紫色。
比來人多取,刮去花,壓令扁,以代肉者,功力殊劣耳。又下品有列當條云:生山南岩石上,如藕根,初生掘取,陰乾,亦名草蓯蓉。性溫,補男子。疑即是此物。今人鮮用,故少有辨之者,因附見於此。
陳藏器序云:強筋健髓,蓯蓉、鱔魚為末,黃精酒丸服之,力可十倍。此說出《干寧記》。雷公云:凡使,先須用清酒浸一宿,至明,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盡,劈破中心,去白膜一重,如竹絲草樣。是此偏隔人心前氣不散,令人上氣不出。凡使用,先須酒浸,並刷草了,卻蒸,從午至酉,出,又用酥炙得所。
白話文:
肉蓯蓉味甘酸鹹,性微溫,無毒。能治療五勞七傷,滋補身體。主治莖中寒熱疼痛,滋養五臟,壯陽,益精氣,促進生育,治療婦女癥瘕,去除膀胱邪氣,腰痛,以及痢疾。長期服用可輕身延年。生長在河西山谷和代郡雁門,五月五日採收,陰乾。
古籍記載,代郡雁門(屬幷州)多馬的地方就有肉蓯蓉,相傳是野馬精液落地所生。新鮮時像肉一樣,可用來做羊肉羹,補虛乏效果極佳,也可直接生吃。河南芮芮地區也很多。現今以隴西產的最好,形狀扁平寬大,柔潤,花多味甘;其次是北地所產,形狀較短,花少;巴東建平也有,但質量不如前兩種。唐代注釋說:此注論述的是草蓯蓉,陶隱居未見過真正的肉蓯蓉。
現在常用的是草蓯蓉,刮去花朵後代替肉蓯蓉使用。《本經》記載的肉蓯蓉,藥效更勝一籌。近來醫生有時也會使用。據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肉蓯蓉產於肅州祿福縣的沙地中,三月四月挖取根部,選取中間最好的三寸到四寸長的部分,穿繩陰乾。八月成熟,其皮如松子鱗甲,根長約一尺。草蓯蓉則在四月中旬採收,長五到六寸甚至一尺,莖圓形紫色,採收後壓扁曬乾。
原州、秦州、靈州都有肉蓯蓉。吳氏記載:肉蓯蓉,又名肉鬆蓉。神農、黃帝本草記載其味鹹;雷公本草記載其味酸;季氏本草記載其性微溫。生長在河西山陰地,長三到四寸,叢生。或產於代郡,二月到八月採收。《藥性論》記載:肉蓯蓉能滋補骨髓,使面色紅潤,延年益壽,治療女性血崩,壯陽,即使房事過度也能大補元氣。主治赤白帶下,補益精氣,治療面黑,以及勞傷。
使用方法:取四兩肉蓯蓉,水煮至爛,切薄細研,與精羊肉分四次服用,加入五味調料,煮成粥,空腹食用。據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能治療男性陽痿,女性不孕,滋潤五臟,增強肌肉,溫暖腰膝,治療男性遺精、尿血、遺尿、帶下、陰部疼痛等症狀。據《本草》記載:肉蓯蓉是野馬精液餘瀝凝結而成。實際採集者發現,肉蓯蓉多生長在樹下和土塹上,並非馬匹交配的地方,陶隱居的說法有誤。
還有一種花蓯蓉,是春天抽出的苗,藥效較弱。
《圖經》記載:肉蓯蓉生長在河西山谷和代郡雁門,現在陝西各州郡也有,但不如西羌地區產的質量好,西羌產的肉厚而緊實。舊說認為是野馬遺精落地所生。現在西域人說肉蓯蓉多生長在大樹下或土塹垣中,並非馬匹交配的地方,說明肉蓯蓉有其自身的生長規律,可能是最初由馬的精液凝結而成,後來才繁衍生息,如同茜草根生於人血一樣。其皮如松子,有鱗甲。
肉蓯蓉的根細而扁平,長約一尺,三月採收根部,選取中間最好的部分,穿繩陰乾,至八月才能使用。《本經》記載五月五日採收,但五月可能已老,故多在三月採收。西域人常將其作為食物食用,刮去鱗甲,用酒清洗乾淨,去除黑汁,切薄,與山芋、羊肉一起做成羹,味道極佳,益人身體,食用勝過服用補藥。還有一種草蓯蓉,與肉蓯蓉極為相似,但根短,莖圓,紫色。
近來人們常取草蓯蓉,刮去花朵,壓扁後代替肉蓯蓉使用,但藥效遠不如肉蓯蓉。下品還有列當,生長在山南岩石上,像藕根,初生時採挖,陰乾,也叫草蓯蓉,性溫,補益男性。可能也是肉蓯蓉的一種,但現今很少使用,因此少有辨識,故在此附錄。
陳藏器記載:強筋健髓,可將蓯蓉和鱔魚研末,用黃精酒製成丸藥服用,功效可增十倍,此說出自《干寧記》。雷公記載:使用肉蓯蓉前,須先用清酒浸泡一夜,次日用棕刷刷去沙土和浮皮,劈開中心,去除一層白膜,使其如竹絲草樣。若不這樣處理,會阻礙心氣流通,導致胸悶氣短。使用前必須酒浸,刷洗乾淨,再蒸,從中午到酉時(下午五點到七點),取出後再用酥油炙烤。
另有記載:圖經記載肉蓯蓉皮如松子,有鱗,子字應為殼字。用酒清洗,去除黑汁後做羹,但黑汁去除後,氣味也會消失。只有嫩的肉蓯蓉才能做羹,老的則苦澀。入藥,用量少則無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