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14)
卷第十四 (14)
1. 小天蓼
味甘,溫,無毒。主一切風虛贏冷,手足疼痹,無論老幼輕重,浸酒及煮汁服之。十許日,覺皮膚間風出如蟲行。生天目山、四明山。樹如梔子,冬不凋,野獸食之。更有木天蓼,出山南。大樹。今市人貨之云:久服促壽,當是其逐風損氣故也。《本經》有木天蓼,即是此也。
蘇注云:藤生,子辛。與木又異,應是復有藤天蓼。江淮南山間,有木天蓼。作藤著樹,葉如梨,光而薄,子如棗,辛、甘。大主風血贏痹,腰腳疼冷。取皮釀酒即是蘇引為天蓼注者。夫如是,則有三天蓼,俱能逐風,其中優劣,小者最為勝。(今附)
圖經文具木天蓼條下。
白話文:
小天蓼味甘性溫,無毒。能治療各種因風寒虛弱引起的瘦弱、手腳疼痛麻木等症狀,不論男女老少、病情輕重皆可服用,可用酒浸泡或煮汁服用。服用十多天后,會感覺皮膚上有風氣排出,像蟲子在爬動一樣。小天蓼生長在天目山和四明山,植株像梔子樹,冬天不枯萎,野獸也吃它。此外還有木天蓼,產自南方山區,是一種大樹。現在市面上有人販賣,說長期服用能延年益壽,這大概是因為它能驅除風寒、補充元氣的緣故。《本經》記載的木天蓼,應該就是指這種植物。
蘇頌的註解說:藤本的小天蓼,果實辛辣,與木本的小天蓼不同,應該還存在藤本的小天蓼。江淮以南的山區,有木本的小天蓼,攀附在樹上生長,葉子像梨樹葉,光滑而薄,果實像棗子,味道辛辣帶甜。它主要治療因風寒血虛引起的麻痺、腰腿疼痛怕冷等症狀,可以取其樹皮釀酒。這就是蘇頌所注釋的天蓼。這樣看來,天蓼有三種,都能驅除風寒,但其中小天蓼的療效最佳。
(附圖經記載的木天蓼條目。)
2. 小柏
味苦,大寒,無毒。主口瘡疳䘌,殺諸蟲,去心腹中熱氣。一名山石榴。
唐本注云:其樹枝、葉與石榴無別,但花異,子細黑圓如牛李子爾。生山石間,所在皆有,襄陽峴山東者為良。陶於柏木附見二種,其一是此。陶云皮黃,其樹乃皮白。今太常所貯乃葉多刺者,名白剌柏,非小柏也。今注陳藏器本草云:凡是柏木皆皮黃。今既不黃,而自然非柏。
小櫱如石榴,皮黃,子赤如枸杞子,兩頭尖,人銼枝以染黃。若雲子黑而圓,恐是別物,非小柏也。(唐本先附)
圖經文具柏木條下。
白話文:
小柏味苦,性寒,無毒。可以治療口腔潰瘍、疳積,殺死體內寄生蟲,消除心腹積熱。它也叫做山石榴。
古書記載:小柏的枝葉和石榴樹相似,只是花朵不同,果實小而圓,顏色深黑,像牛李子一樣。它生長在山石之間,各地都有,但襄陽峴山東坡產的最好。陶弘景在《本草經》中記載了兩種柏木,其中一種就是小柏。陶弘景說小柏樹皮是黃色的,但實際上它的樹皮是白色的。現在太常寺儲存的,葉子帶刺的,叫做白刺柏,那並不是小柏。陳藏器在《本草》中說,所有的柏樹樹皮都是黃色的,但小柏樹皮不是黃色,所以它並不是柏樹。
小柏的幼苗像石榴樹,樹皮是黃色的,果實是紅色的,像枸杞子一樣,兩頭尖尖的,人們用它的枝條來染黃色。如果果實是黑色且圓形的,那可能是其他的植物,不是小柏。
圖譜中將小柏的描述附在柏木條目的下方。
3. 莢蒾(音迷)
味甘、苦,平,無毒。主三蟲,下氣消穀。
唐本注云:葉似木槿及似榆,作小樹,其子如溲疏,兩兩相併,四四相對,而色赤味甘。煮樹枝汁和作粥,甚美,以飼小兒殺蛔蟲。不入方用。陸機《草木疏》名擊迷,一名羿先。蓋檀、榆之類也。所在山谷有之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莢蒾,主六畜瘡中蛆,煮汁作粥灌之,蛆立出。皮堪為索。生北土山林間。(唐本先附)
白話文:
莢蒾味甘苦,性平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蟲疾,幫助消化,促進食慾。
唐代的註釋說:莢蒾的葉子像木槿也像榆樹,長成小樹的樣子,果實像溲疏,兩兩並生,四個果實相對著,果實呈紅色,味道甘甜。將它的樹枝煮成汁液加到粥裡,味道很好,可以給小孩子吃,能殺死蛔蟲。莢蒾不常用於藥方。陸機的《草木疏》中稱它為「擊迷」,又名「羿先」,大概屬於檀、榆樹一類。它生長在山谷間。現在查閱陳藏器的《本草》記載:莢蒾可以治療牲畜瘡傷裡的蛆蟲,將它煮成汁液做成粥灌服,蛆蟲就會立刻出來。莢蒾的樹皮可以做繩索。它生長在北方地區的山林中。
4. 紫荊木
味苦,平,無毒。主破宿血,下五淋,濃煮服之。今人多於庭院間種者,花豔可愛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紫珠,寒。主解諸毒物,癰疽喉痹,飛屍蠱毒,腫下瘻,蛇虺、蟲、蠶、狂犬等毒,並煮汁服。亦煮汁洗瘡腫,除血長膚。一名紫荊。樹似黃荊,葉小無椏,非田氏之荊也。至秋子熟,正紫,圓如小珠。生江東,林澤間有之。日華子云:紫荊木、通小腸。皮、梗同用。花功用亦同。
圖經曰:紫荊,舊不著所生州郡,今處處有之,人多於庭院間種植。木似黃荊,葉小無椏,花深紫可愛。或云田氏之荊也。至秋子熟,如小珠,名紫珠。江東林澤間尤多。
衍義曰:紫荊木,春開紫花,甚細碎,共作朵生,出無常處。或生於木身之上,或附根土之下,直出花;花罷葉出,光緊,微圓。園圃間多植之。
白話文:
紫荊木味苦,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陳舊血塊,以及各種尿路感染。將其煎煮濃縮後服用。現在許多人家都在庭院裡種植紫荊樹,因為它的花朵艷麗可愛。
古籍記載,紫珠性寒,能解毒,治療癰疽、喉嚨腫痛、中邪蠱毒、腫脹下垂的廔管,以及蛇、虺、蟲、蠶、狂犬等咬傷,需將其煎煮後服用。也可將其煎煮後清洗瘡腫,促進癒合生肌。紫珠又名紫荊。紫荊樹木和黃荊相似,但葉片較小,沒有枝椏,與一般的荊樹不同。秋天果實成熟,呈紫色,圓形如小珠。紫珠多生長在江東地區的樹林和沼澤地帶。
另有記載:紫荊木能通利小腸,樹皮和樹枝都能入藥,其花朵的功效也與樹皮樹枝相同。
圖鑑記載:紫荊樹過去沒有明確記載其產地,現在各地都有,許多人家在庭院中種植。樹木類似黃荊,葉片小而沒有枝椏,花朵深紫色,非常美麗。有人認為它就是古籍中提到的荊樹。秋天果實成熟,如小珠狀,稱為紫珠。江東地區的樹林和沼澤地帶尤其多見。
另有說明:紫荊木春天開紫色的花,花朵細小,簇擁成團狀生長,生長位置不固定,有的長在樹幹上,有的長在根部土壤附近,直接從地面長出花朵;花謝後才長葉子,葉子光滑緊湊,略呈圓形。園圃中多有栽種。
5. 紫真檀
味鹹,微寒。主惡毒,風毒。
陶隱居云:俗人摩以塗風毒諸腫,亦效。然不及青木香。又主金瘡止血,亦療淋用之。唐本注云:此物出崑崙盤盤國也。雖不生中華,人間遍有之也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紫真檀無毒。
陳藏器云檀樹如檀。出海南。本功外,心腹痛,霍亂,中惡,鬼氣,殺蟲。外臺秘要止血止痛至妙。凡裹縛瘡,用故布帛,不寬不急,如系衣帶即好。千金方:治一切腫。以紫檀細碎,大醋和敷腫上,梅師方:治金瘡止血。急刮真紫檀末,敷之。
白話文:
紫真檀味鹹性微寒,能治療惡毒和風毒引起的疾病。
民間常用它研磨後塗抹在風毒引起的腫痛處,也有一定的效果,但療效不如青木香。它還能止血,治療淋病。古籍記載,紫真檀產自崑崙山附近的盤盤國,雖然不是中國本土產物,但市面上卻很常見。 紫真檀無毒。
此外,紫真檀還能治療心腹疼痛、霍亂、中惡(食物中毒)、鬼氣(疑似指邪氣)和殺蟲。 古方記載,它止血止痛的效果極佳,用於包紮傷口時,只需用舊布包裹患處,綁紮鬆緊適中即可。 也有古方記載,紫真檀可以治療各種腫痛,使用方法是將紫真檀研磨成細末,用米醋調和後敷在腫痛處;還可用於治療金瘡止血,方法是將紫真檀迅速刮成細末敷於傷口。
6. 烏臼木根皮
味苦,微溫,有毒。主暴水,癥結積聚。生山南平澤。
唐本注云:樹高數仞,葉似梨、杏。花黃白。子黑色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烏臼葉好染皂。子多取壓為油,塗頭令黑變白,為燈極明。服一合,令人下痢,去陰下水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烏臼根皮,涼。治頭風,通大小便。以慢火炙令脂汁盡,黃干後用。又云子,涼,無毒。壓汁梳頭可染髮,炒作湯下水氣。
斗門方:治大便不通。用烏臼木方:停一寸來,劈破,以水煎取小半盞,服之立通。不用多吃。其功神聖,兼能取水。
衍義曰:烏臼,葉如小杏葉,但微薄而綠色差淡。子,八、九月熟,初青後黑,分為三瓣。取子出油,然燈及染髮。
白話文:
烏桕木根皮味苦、微溫,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暴瀉、腹中腫塊積聚等症狀,生長在山南和低窪濕地。
古籍記載,烏桕樹高數丈,葉子像梨樹或杏樹葉子,花是黃白色的,果實是黑色的。烏桕葉子可以染黑色,果實可以榨油,用來塗頭髮使頭髮變黑或變白,也可以作燈油,燃燒明亮。服用過量會導致腹瀉,排出陰部積水。另有記載烏桕根皮性涼,可以治療頭痛,還有通大小便的功效。使用時需以文火慢慢烘烤,烤至油脂完全流盡,呈黃褐色乾燥後再使用。烏桕果實性涼,無毒,榨汁後可以染髮,炒熟後煮水喝可以治療水腫。
有一種偏方是用烏桕木治療便秘:取約一寸長的烏桕木,劈開,加水煎煮,取半小碗服用,就能很快通便。但不能服用過量。此方法效果奇佳,還能利水。
烏桕葉子像小杏葉,但較薄,顏色也較淺。果實在八、九月成熟,初為青色,後變黑色,果實分成三瓣。果實可以榨油,用於點燈和染髮。
7. 南藤
味辛,溫,無毒。主風血,補衰老,起陽,強腰腳,除痹,變白,逐冷氣,排風邪。亦煮汁服,亦浸酒。冬月用之。生依南樹,故號南藤,莖如馬鞭有節,紫褐色。一名丁公藤。生南山山谷。《南史》:解叔謙,雁門人。母有疾,夜於庭中稽顙祈告,聞空中雲:得丁公藤治即瘥。
訪醫及本草皆無。至宜都山中,見一翁伐木,云是丁公藤,療風。乃拜泣求得之及漬酒法。受畢,失翁所在。母疾遂愈。(今附)
圖經曰:南藤即丁公藤也。生南山山谷,今出泉州、榮州。生依南木,故名南藤。苗如馬鞭有節,紫褐色,葉如杏葉而尖。採無時。此下又有千金藤云:生北地者根大如指,色黑似漆。生南土者,黃赤如細辛。又有榼藤子,生廣南山林間。木如通草藤,三年方熟,紫黑色。一名象豆。今醫家並稀用,故但附於其類。
陳藏器雲氣味辛烈,亦磨服之。變白不老,出藍田。八月採,曬乾用。
白話文:
南藤味辛性溫,無毒。主治風血病,滋補衰老體質,壯陽,強健腰腳,消除痺症,使頭髮變黑,驅除寒邪,排出風邪。可以煮汁服用,也可以浸酒服用。最好在冬季採集使用。它生長在南方樹木旁,因此稱為南藤,莖像馬鞭一樣有節,顏色紫褐。也叫做丁公藤,生長在南方的山谷中。《南史》記載:解叔謙的母親有病,夜裡在庭院叩頭祈禱,聽到空中有聲音說:用丁公藤治療就會痊癒。
當時找遍醫生和本草書都找不到。後來在宜都山中,遇到一位老翁砍柴,說那是丁公藤,可以治療風疾。解叔謙於是拜謝哭求,得到丁公藤並學習了浸酒的方法。得到藥物後,老翁就不見了。解叔謙的母親病也因此痊癒了。(以上為附錄)
圖經記載:南藤就是丁公藤。生長在南方的山谷,現在泉州、榮州也有出產。它依附南方樹木生長,因此稱為南藤。藤蔓像馬鞭一樣有節,顏色紫褐,葉子像杏葉但更尖。採集沒有時間限制。此外還記載了另一種植物千金藤:生長在北方地區的根莖粗如手指,顏色黑如漆;生長在南方地區的,顏色黃赤像細辛。還有一種榼藤子,生長在廣南的山林間,木質像通草藤,需要三年才能成熟,顏色紫黑色,也叫做象豆。現在醫家很少使用這些植物,所以只簡單記載在這裡。
陳藏器記載:南藤氣味辛辣,也可以磨成粉末服用。可以使頭髮變黑,延緩衰老,產於藍田。八月採集,曬乾後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