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14)
卷第十四 (14)
1. 小天蓼
味甘,溫,無毒。主一切風虛贏冷,手足疼痹,無論老幼輕重,浸酒及煮汁服之。十許日,覺皮膚間風出如蟲行。生天目山、四明山。樹如梔子,冬不凋,野獸食之。更有木天蓼,出山南。大樹。今市人貨之云:久服促壽,當是其逐風損氣故也。《本經》有木天蓼,即是此也。
蘇注云:藤生,子辛。與木又異,應是復有藤天蓼。江淮南山間,有木天蓼。作藤著樹,葉如梨,光而薄,子如棗,辛、甘。大主風血贏痹,腰腳疼冷。取皮釀酒即是蘇引為天蓼注者。夫如是,則有三天蓼,俱能逐風,其中優劣,小者最為勝。(今附)
圖經文具木天蓼條下。
白話文:
這種藥材味道甘甜,性溫,無毒。主要用於治療各種因風寒虛弱引起的症狀,例如手腳疼痛麻木,不論年齡大小,輕重程度皆可使用。可以浸酒或煮水服用,服用十天左右,就能感覺到體表風氣外散,就像蟲子在爬一樣。它生長在天目山、四明山,樹木像梔子樹,冬天不會枯萎,野獸也會吃它。還有一種叫木天蓼的藥材,產於山南,樹木很大。現在市場上有人販售它,說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,這應該是它驅風損氣的特性導致的。《本經》中提到的木天蓼就是指這種藥材。
蘇頌注釋說:這種植物是藤本,果實辛辣,與木本的木天蓼不同,應該是另外一種藤本的天蓼。江淮南方的山區,也有木天蓼,是藤蔓攀附在樹木上生長,葉子像梨葉,光滑而薄,果實像棗子,辛辣甘甜。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血虛引起的麻痹、腰腿疼痛寒冷等症狀。取它的樹皮釀酒就是蘇頌所說的這種天蓼。由此可知,有三种天蓼,都能驅風,其中最小的天蓼效果最好。
圖經中也有關於木天蓼的記載。
2. 小柏
味苦,大寒,無毒。主口瘡疳䘌,殺諸蟲,去心腹中熱氣。一名山石榴。
唐本注云:其樹枝、葉與石榴無別,但花異,子細黑圓如牛李子爾。生山石間,所在皆有,襄陽峴山東者為良。陶於柏木附見二種,其一是此。陶云皮黃,其樹乃皮白。今太常所貯乃葉多刺者,名白剌柏,非小柏也。今注陳藏器本草云:凡是柏木皆皮黃。今既不黃,而自然非柏。
小櫱如石榴,皮黃,子赤如枸杞子,兩頭尖,人銼枝以染黃。若雲子黑而圓,恐是別物,非小柏也。(唐本先附)
圖經文具柏木條下。
白話文:
這種中藥苦味,性寒,無毒。主治口瘡、疳積、殺除蟲害,去除心腹熱氣。它還有個別稱叫「山石榴」。
據唐代本草記載,這種植物的枝葉與石榴無異,但花朵不同,果實細小呈黑色圓形,像牛李子一樣。它生長在山石之間,各地都有,其中襄陽峴山東部的品質最佳。陶弘景在《本草經集注》中記載了兩種柏木,其中一種就是這種。陶弘景說它的樹皮是黃色的,而真正的柏木樹皮是白色的。現在太常寺儲藏的柏木葉子上有刺,叫做白刺柏,並不是這種小柏木。陳藏器在《本草拾遺》中記載,所有柏木的樹皮都是黃色的。既然現在這種樹皮不是黃色的,那麼它肯定不是柏木。
這種植物的幼苗像石榴,樹皮黃色,果實紅色,形狀像枸杞子,兩頭尖,人們用它的枝條來染黃色。如果果實是黑色的圓形,那麼可能是別的植物,不是小柏木。
這段文字出自《圖經本草》的柏木條目下。
3. 莢蒾(音迷)
味甘、苦,平,無毒。主三蟲,下氣消穀。
唐本注云:葉似木槿及似榆,作小樹,其子如溲疏,兩兩相併,四四相對,而色赤味甘。煮樹枝汁和作粥,甚美,以飼小兒殺蛔蟲。不入方用。陸機《草木疏》名擊迷,一名羿先。蓋檀、榆之類也。所在山谷有之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莢蒾,主六畜瘡中蛆,煮汁作粥灌之,蛆立出。皮堪為索。生北土山林間。(唐本先附)
白話文:
這種植物的味道甘甜帶苦,性平,無毒。可以驅除三種寄生蟲,幫助消化食物。它的葉子像木槿或榆樹,長成小樹,果實像溲疏,兩兩相連,四個相對,顏色是紅色,味道甘甜。可以煮樹枝的汁液做成粥,非常美味,可以用來餵食小孩,可以殺死蛔蟲。雖然不常用於藥方,但它仍然是一種有用的植物。陸機在《草木疏》中稱它為「擊迷」,又名「羿先」,屬於檀木和榆樹類,生長在山谷之中。陳藏器在《本草》中記載它為「莢蒾」,可以用來治療牲畜的瘡中蛆蟲,煮汁做粥灌服,蛆蟲就會立刻出來。它的皮還可以做繩索,主要生長在北方山林之中。
4. 紫荊木
味苦,平,無毒。主破宿血,下五淋,濃煮服之。今人多於庭院間種者,花豔可愛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紫珠,寒。主解諸毒物,癰疽喉痹,飛屍蠱毒,腫下瘻,蛇虺、蟲、蠶、狂犬等毒,並煮汁服。亦煮汁洗瘡腫,除血長膚。一名紫荊。樹似黃荊,葉小無椏,非田氏之荊也。至秋子熟,正紫,圓如小珠。生江東,林澤間有之。日華子云:紫荊木、通小腸。皮、梗同用。花功用亦同。
圖經曰:紫荊,舊不著所生州郡,今處處有之,人多於庭院間種植。木似黃荊,葉小無椏,花深紫可愛。或云田氏之荊也。至秋子熟,如小珠,名紫珠。江東林澤間尤多。
白話文:
紫珠的味道苦,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陳舊瘀血,以及五淋症,將紫珠濃煮後服用。現在許多人都在庭院裡種植紫珠,因為它的花朵鮮豔美麗。
陳藏器記載:紫珠性寒,可以解毒,治療癰疽、喉痺、飛屍蠱毒、腫下瘻、蛇虺、蟲、蠶、狂犬等毒,可以將紫珠煮汁服用。也可以用紫珠煮汁洗滌瘡腫,可以除血生肌。紫珠又稱為紫荊。紫珠的樹木形狀類似黃荊,但葉子較小且沒有枝椏,不是田氏的荊。秋季果實成熟時,呈紫色,圓形如同小珠子。紫珠生長在江東地區的森林和沼澤地。
日華子記載:紫荊木可以通暢小腸。紫荊的樹皮和莖可以一起使用。紫荊的花也有相同功效。
圖經記載:紫珠過去沒有記載生長的地區,現在到處都有,許多人都在庭院裡種植。紫珠的樹木形狀類似黃荊,葉子較小且沒有枝椏,有人說它是田氏的荊。秋季果實成熟時,如同小珠子,稱為紫珠。江東地區的森林和沼澤地裡尤其多。
衍義曰:紫荊木,春開紫花,甚細碎,共作朵生,出無常處。或生於木身之上,或附根土之下,直出花;花罷葉出,光緊,微圓。園圃間多植之。
白話文:
解釋曰:紫荊木在春天開放紫色花朵,這些花朵非常細碎,並且聚集形成花朵,出現在不固定的地點。它們可能生長在樹木的本身上,也可能附著在根部或土壤之下,直接生成花朵。花朵凋謝後,葉子才會出現,葉片光亮且微圓。在園藝場所中,人們經常栽種這種植物。
5. 紫真檀
味鹹,微寒。主惡毒,風毒。
陶隱居云:俗人摩以塗風毒諸腫,亦效。然不及青木香。又主金瘡止血,亦療淋用之。唐本注云:此物出崑崙盤盤國也。雖不生中華,人間遍有之也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紫真檀無毒。
陳藏器云檀樹如檀。出海南。本功外,心腹痛,霍亂,中惡,鬼氣,殺蟲。外臺秘要止血止痛至妙。凡裹縛瘡,用故布帛,不寬不急,如系衣帶即好。千金方:治一切腫。以紫檀細碎,大醋和敷腫上,梅師方:治金瘡止血。急刮真紫檀末,敷之。
白話文:
紫檀味鹹微寒,可以治療惡毒、風毒。民間常用它來塗抹風毒引起的腫痛,效果不錯,但比不上青木香。它也能治療金瘡止血,並可用于治疗淋病。古籍记载,紫檀产自崑崙盤盤國,雖然不在中國本土生长,但市面上随处可见。醫典記載,紫檀無毒,可治心腹痛、霍亂、中惡、鬼氣、殺蟲等病症。外傷止血止痛效果極佳,可用舊布包裹傷口,不鬆不緊,就像繫腰帶一樣即可。紫檀也能治疗各种肿痛,可將其研成細末,用醋調和敷於腫處。此外,紫檀还能止血,可將其刮成粉末敷於伤口上。
6. 烏臼木根皮
味苦,微溫,有毒。主暴水,癥結積聚。生山南平澤。
唐本注云:樹高數仞,葉似梨、杏。花黃白。子黑色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烏臼葉好染皂。子多取壓為油,塗頭令黑變白,為燈極明。服一合,令人下痢,去陰下水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烏臼根皮,涼。治頭風,通大小便。以慢火炙令脂汁盡,黃干後用。又云子,涼,無毒。壓汁梳頭可染髮,炒作湯下水氣。
斗門方:治大便不通。用烏臼木方:停一寸來,劈破,以水煎取小半盞,服之立通。不用多吃。其功神聖,兼能取水。
衍義曰:烏臼,葉如小杏葉,但微薄而綠色差淡。子,八、九月熟,初青後黑,分為三瓣。取子出油,然燈及染髮。
白話文:
烏臼的味道苦,性微溫,有毒。可以治療暴發的水腫和積聚的症結。烏臼生長在山南平澤的地方。
古籍記載,烏臼樹高數丈,葉子像梨樹和杏樹的葉子,花是黃白色的,果實是黑色的。烏臼葉子可以用來染皂。果實可以榨油,用來塗抹頭髮,可以使頭髮變黑或變白,也可以用來點燈,光線非常明亮。服用一合烏臼果實,會讓人腹瀉,可以排出體內的積水。
另外,烏臼的根皮性涼,可以治療頭痛和大小便不通。可以用慢火烘烤烏臼根皮,直到油脂全部流出,變成黃色的乾燥物後使用。烏臼的果實性涼,無毒。可以用果實的汁液來梳頭,可以染髮。也可以將果實炒熟後,煮成湯服用,可以治療水腫。
有一個方子是用烏臼木來治療大便不通。取烏臼木,切成一寸長,劈開,用水煎煮,取小半杯服用,馬上就能通便。服用量不宜太多。烏臼木不僅有通便的功效,還具有取水的功能。
烏臼的葉子像小杏樹葉,但比較薄,顏色也比較淡綠。果實八、九月成熟,一開始是青色的,後來變成黑色,果實分成三瓣。可以從果實中提取油,用來點燈和染髮。
7. 南藤
味辛,溫,無毒。主風血,補衰老,起陽,強腰腳,除痹,變白,逐冷氣,排風邪。亦煮汁服,亦浸酒。冬月用之。生依南樹,故號南藤,莖如馬鞭有節,紫褐色。一名丁公藤。生南山山谷。《南史》:解叔謙,雁門人。母有疾,夜於庭中稽顙祈告,聞空中雲:得丁公藤治即瘥。
訪醫及本草皆無。至宜都山中,見一翁伐木,云是丁公藤,療風。乃拜泣求得之及漬酒法。受畢,失翁所在。母疾遂愈。(今附)
圖經曰:南藤即丁公藤也。生南山山谷,今出泉州、榮州。生依南木,故名南藤。苗如馬鞭有節,紫褐色,葉如杏葉而尖。採無時。此下又有千金藤云:生北地者根大如指,色黑似漆。生南土者,黃赤如細辛。又有榼藤子,生廣南山林間。木如通草藤,三年方熟,紫黑色。一名象豆。今醫家並稀用,故但附於其類。
陳藏器雲氣味辛烈,亦磨服之。變白不老,出藍田。八月採,曬乾用。
白話文:
丁公藤,味道辛辣,性溫,無毒。能治風血病,補益衰老,壯陽,強健腰腳,去除痺痛,使人面色變白,驅散寒氣,排出風邪。可以煮水喝,也可以浸酒服用。冬季使用最佳。它生長在南方樹木附近,因此又稱南藤,莖像馬鞭一樣有節,呈紫褐色。別名丁公藤,生長在南方的山谷中。《南史》記載,解叔謙是雁門人,他母親患病,他在庭院中叩頭祈禱,聽到空中有聲音說:“用丁公藤治療就會痊癒。”他遍尋醫書和藥草都沒有找到。後來他在宜都山中遇到一位伐木的老人,老人說那是丁公藤,可以治療風病。解叔謙跪拜哭求,老人便把丁公藤和浸酒的方法交給他。之後老人就不見了,他母親的病也痊癒了。
(附)
《圖經》記載:南藤就是丁公藤。生長在南方的山谷中,現在泉州、榮州都有出產。它依附在南方的樹木上生長,所以叫南藤。藤蔓像馬鞭一樣有節,呈紫褐色,葉子像杏葉一樣尖。沒有固定的採收時間。另外,還有千金藤,生長在北方地區的根部像手指一樣粗,顏色像漆一樣黑。生長在南方地區的根部則呈黃赤色,像細辛。還有一種榼藤子,生長在廣南的山林中。木質像通草藤一樣,三年才能成熟,呈紫黑色。也叫象豆。現在的醫生很少使用這幾種藥物,所以僅僅附在相關種類中。
陳藏器說,丁公藤的味道辛辣而強烈,也可以磨碎服用。可以使人面色變白,永葆青春,產於藍田。八月採收,曬乾備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