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七 (12)
卷第七 (12)
1. 黃耆
味甘,微溫。無毒。主癰疽久敗瘡,排膿止痛,大風癩疾,五痔鼠瘻,補虛,小兒百病,婦人子臟風邪氣,逐五臟間惡血,補丈夫虛損,五勞羸瘦,止渴,腹痛,泄痢,益氣,利陰氣。生白水者冷,補。其莖葉療渴,及筋攣,癰腫疽瘡。一名戴糝,一名戴椹,一名獨椹,一名芰草,一名蜀脂,一名百本。
生蜀郡山谷、白水、漢中,二月、十月採,陰乾。(惡龜甲。)
陶隱居云:第一齣隴西叨陽,色黃白,甜美,今亦難得。次用黑水宕昌者,色白,肌膚粗,新者,亦甘,溫,補。又有蠶陵白水者,色理勝蜀中者而冷補。又有赤色者,可作膏貼用,消癰腫,俗方多用,道家不須。唐本注云:此物葉似羊齒,或如蒺藜。獨莖,或作叢生。今出原州及華原者最良,蜀漢不復採用之。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葉似羊齒草,獨莖,枝扶疏,紫花,根如甘草,皮黃肉白,長二、三尺許。今原州者好,宜州、寧州亦佳。藥性論云:黃耆,一名王孫。治發背,內補,主虛喘,腎衰,耳聾,療寒熱。生隴西者下,補五臟。蜀白水赤皮者,微寒,此治客熱用之。蕭炳云:出原州華原穀子山,花黃。
日華子云:黃耆,惡白蘚皮。助氣壯筋骨,長肉,補血,破症癖,瘰癧癭贅,腸風,血崩,帶下,赤白痢,產前後一切病,月候不勻,消渴,痰嗽,並治頭風,熱毒赤目等。藥中補益,呼為羊肉。又云白水耆,涼,無毒。排膿,治血及煩悶熱毒,骨蒸勞。功次黃耆。赤水耆,涼,無毒。
治血,退熱毒,余功用並同上。木耆,涼,無毒。治煩,排膿。力微於黃耆,遇闕即倍用之。
圖經曰:黃耆,生蜀郡山谷、白水、漢中,今河東、陝西州郡多有之。根長二、三尺以來。獨莖,作叢生,枝稈去地二、三寸。其葉扶疏作羊齒狀,又如蒺藜苗。七月中開黃紫花,其實作莢子,長寸許。八月中採根用。其皮折之如綿,謂之綿黃耆。然有數種:有白水耆、有赤水耆、有木耆,功用並同,而力不及白水耆。
木耆短而理橫。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黃耆,折皮亦似綿,頗能亂真。但苜蓿根堅而脆,黃耆至柔韌,皮微黃褐色,肉中白色,此為異耳。唐·許裔宗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,柳太后感風不能言,脈沉而口噤。裔宗曰:既不能下藥,宜湯氣熏之,藥入腠理,周時可瘥。乃造黃耆防風湯數斛,置於床下,氣如煙霧,其夕便得語。
藥力熏蒸,其效如此,因附著之。使善醫者,知所取法焉。
雷公云:凡使,勿用木耆,草真相似,只是生時葉短並根橫。先須去頭上皺皮了,蒸半日,出後,用手擘令細,於槐砧上銼用。聖惠方:治肺壅得吐。以黃耆二兩,杵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中盞,煎至六分,溫服,日三、四服。又方:治緩疽。以一兩杵散,不計時候,溫水調下二錢匕。
白話文:
黃耆,味道甘甜,藥性稍微溫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癰疽(皮膚毒瘡)久治不癒、膿瘡不收口,有排膿止痛的效果;也用於治療癩病(麻風病)等大風疾病、痔瘡、鼠瘻(肛門周圍的膿瘍);能補虛弱,治療小兒各種疾病,婦女子宮受風邪入侵的病症;可以清除五臟之間的惡血,補充男子虛弱的體質,治療五勞(五種過勞)造成的身體消瘦;有止渴、止腹痛、止瀉痢、增強體力、通利陰氣的作用。生長在白水地區的黃耆,藥性偏涼,有補益的作用。它的莖葉可以治療口渴、筋脈攣縮以及癰腫瘡瘍。黃耆又名戴糝、戴椹、獨椹、芰草、蜀脂、百本。
主要產於蜀郡的山谷、白水、漢中等地,通常在二月和十月採收,然後陰乾。(忌與龜甲同用。)
陶弘景說:最好的黃耆產於隴西的叨陽,顏色黃白,味道甘甜,現在很難找到了。其次是黑水宕昌產的,顏色白,表皮粗糙,新採收的也甘甜、溫和,有補益的功效。還有蠶陵白水產的,色澤和紋理比蜀地的好,但藥性偏涼,也有補益作用。另外還有紅色的黃耆,可以做成膏藥外敷,用來消腫,民間常用,但道家不使用。唐本草注釋說:這種植物的葉子像羊齒,有的像蒺藜,莖單生,有的叢生。現在產於原州和華原的黃耆品質最好,蜀地生產的已經不再採用了。
臣禹錫等人仔細查閱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黃耆的葉子像羊齒草,莖單生,枝條散開,開紫色的花,根像甘草,皮黃肉白,長約二、三尺。現在原州產的品質最好,宜州和寧州產的也很好。《藥性論》記載:黃耆又名王孫,可以治療背部發炎的疾病,有內補的作用;主要治療虛弱引起的喘氣、腎虛、耳聾,也能治療寒熱病。產於隴西的黃耆品質較好,可以補益五臟。蜀地白水產的紅皮黃耆,藥性稍微寒涼,可以治療因外感引起的發熱。蕭炳說:黃耆產於原州華原的穀子山,花是黃色的。
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黃耆忌與白蘚皮同用;可以幫助增強體力、強健筋骨、生長肌肉、補血;能破除體內的積塊、瘰癧(淋巴結結核)、癭贅(甲狀腺腫大)、腸風(腸道出血)、血崩、白帶、赤白痢、婦女產前產後一切疾病、月經不調、消渴症、痰嗽,還能治療頭風、熱毒引起的眼睛發紅等。在補益藥中,黃耆被稱為「羊肉」。又說:白水黃耆,藥性涼,沒有毒性,可以排膿,治療出血以及煩悶發熱的症狀、骨蒸勞熱(肺結核)。功效比黃耆稍差。赤水黃耆,藥性涼,沒有毒性,可以治療出血,退熱毒,其他功效與黃耆相同。木黃耆,藥性涼,沒有毒性,可以治療煩躁、排膿。藥力比黃耆弱,如果用量不足,需要加倍使用。
《圖經》說:黃耆產於蜀郡的山谷、白水、漢中,現在河東、陝西等州郡也有很多。根長二、三尺左右。莖單生,有的叢生,枝幹離地面二、三寸。葉子散開,形狀像羊齒,也像蒺藜的幼苗。七月中開黃紫色的花,結莢果,長約一寸。八月中採收根部使用。它的皮折斷時像棉絮,所以叫綿黃耆。黃耆有很多種:有白水耆、赤水耆、木耆,功效相同,但藥力不及白水耆。
木耆短而紋理橫向。現在很多人用苜蓿的根來冒充黃耆,折斷後皮也像棉絮,很容易混淆。但苜蓿的根堅硬易斷,而黃耆非常柔軟有韌性,皮略帶黃褐色,肉是白色的,這是兩者的區別。唐朝時,許裔宗剛開始在陳朝為官,擔任新蔡王的外兵參軍,當時柳太后患了風病,不能說話,脈象沉細,口噤。許裔宗說:既然不能用藥,應該用湯藥的蒸氣熏蒸,使藥物通過皮膚毛孔進入體內,很快就能治好。於是製作了幾斛黃耆防風湯,放在床下,蒸氣像煙霧一樣瀰漫,當天晚上太后就能說話了。
藥物熏蒸,效果如此顯著,所以記載下來,以便讓好的醫生知道可以借鑒的方法。
雷公說:凡是使用黃耆,不要用木黃耆,外形與黃耆很相似,只是生長時葉子較短且根橫向生長。先要去除頭部的皺皮,蒸半天,取出後用手撕細,在槐木砧板上挫碎使用。《聖惠方》:治療肺氣壅塞引起的嘔吐。用黃耆二兩,搗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碗煎至六分,溫服,每天服用三、四次。又一個方子:治療緩慢生成的癰疽。用黃耆一兩搗成散劑,不計時間,用溫水調服二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