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四 (13)

1. 溲(音搜)疏

味辛、苦,寒、微寒,無毒。主身皮膚中熱,除邪氣,止遺溺,通利水道,除胃中熱,下氣。可作浴湯。一名巨骨。生熊耳川穀及田野故丘墟地。四月採。(漏蘆為之使。)

陶隱居云:李云,溲疏一名楊櫨,一名牡荊,一名空疏。皮白中空,時時有節。子似枸杞子,冬月熟,色赤,味甘、苦。末代乃無識者。此實真也。非人籬援之楊櫨也。李當之此說,於論牡荊,乃不為大乖,而濫引溲疏,恐斯誤矣。又云:溲疏與空疏亦不同。掘耳疑應作熊耳。

熊耳,山名,都無掘耳之號。唐本注云:溲疏,形似空疏,樹高丈許,白皮。其子八、九月熟,色赤,似枸杞子,味苦,必兩兩相併,與空疏不同。空疏一名楊櫨子,為莢,不似溲疏。今注溲疏、枸杞,雖則相似,然溲疏有刺,枸杞無刺,以此為別爾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溲疏,使。

圖經文具枸杞條下。

白話文:

溲疏味辛、苦,性寒,無毒。能治療皮膚發熱、驅除邪氣、止尿失禁、利尿通便、消除胃熱、降氣。可以泡澡使用。它也叫巨骨,生長在熊耳山谷和田野的舊址廢墟中,四月採收。(漏蘆是它的配伍藥物。)

陶弘景說:李時珍說,溲疏又名楊櫨、牡荊、空疏。它的樹皮白色,中間空心,間有節。果實像枸杞子,冬天成熟,顏色紅色,味道甘苦。後世很多人不認識它。這才是真正的溲疏,不是人們籬笆旁種的楊櫨。李時珍關於牡荊的說法不算錯,但混淆了溲疏,恐怕是錯誤的。他又說:溲疏和空疏也不同。「掘耳」可能應該寫作「熊耳」。

熊耳是山名,沒有「掘耳」這個地名。唐代的本草書注釋說:溲疏的形狀像空疏,樹高約一丈,樹皮白色。果實八、九月成熟,紅色,像枸杞子,味道苦,果實總是兩兩相連,這與空疏不同。空疏又名楊櫨子,果實是莢果,和溲疏不一樣。現在注釋中將溲疏和枸杞混淆,雖然它們相似,但溲疏有刺,枸杞無刺,以此區分。臣禹錫等謹按《藥性論》所載:溲疏是使藥。

圖經記載在枸杞的條目下。

2. 鼠李

主寒熱,瘰癧瘡。

其皮,味苦,微寒,無毒。主除身皮熱毒。一名牛李,一名鼠梓,一名椑(音卑)。生田野,採無時。

唐本注云:此藥一名趙李,一名皂李,一名烏槎。樹皮主諸瘡,寒熱毒痹。子主牛馬六畜瘡中蟲,或生搗敷之,或和脂塗,皆效。子味苦,採取曬乾,九蒸。酒漬服三合,日再,能下血及碎肉,除疝瘕積冷氣,大良。皮、子俱有小毒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味苦,涼,微毒。治水腫,皮主風痹。

圖經曰:鼠李,即烏巢子也。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但云生田野,今蜀川多有之。枝、葉如李。子實若五味子,色𣿉黑,其汁紫色,味甘、苦,實熟時採,曬乾。九蒸,酒漬服,能下血。其皮採無時。一名牛李。劉禹錫《傳信方》主大人口中疳瘡併發背,萬不失一。用山李子根,亦名牛李子,薔薇根野外者佳。

各細切五升,以水五大斗,煎至半日以來,汁濃,即於銀、銅器中盛之,重湯煎至一、二升,看稍稠,即於瓷瓶子中盛。少少溫含咽之,必瘥。忌醬、醋、油膩、熱面,大約不宜食肉。如患發背,重湯煎令極稠,和如膏,以帛塗之瘡上,神效。襄州軍事柳岸妻竇氏患口疳十五年,齒盡落,齦亦斷壞,不可近,用此方:遂瘥。

食療云微寒。主腹脹滿。其根有毒,煮濃汁含之治䘌齒。並疳蟲蝕人脊骨者,可煮濃汁灌之良。其肉,主脹滿谷脹,和麵作餅子,空心食之,少時當瀉。其煮根汁,亦空心服一盞,治脊骨疳。

衍義曰:鼠李,即牛李子也。木高七、八尺,葉如李,但狹而不澤。子於條上四邊生,熟則紫黑色,生則青。葉至秋則落,子尚在枝。是處皆有,故《經》不言所出處。今關陝及湖南、江南北甚多。木皮與子兩用。

白話文:

鼠李

鼠李能治療寒熱、瘰癧(淋巴結腫大)和瘡瘍。

鼠李的樹皮味苦、微寒,無毒,能清除體內的熱毒。鼠李也叫牛李、鼠梓、椑(音同卑)。它生長在田野里,四季皆可採集。

古籍記載,鼠李也叫趙李、皂李、烏槎。樹皮能治療各種瘡瘍、寒熱、痺證(肢體麻木疼痛)。果實能治療牛馬等牲畜的瘡瘍和蟲害,可以搗碎敷在患處,或者和動物油脂一起塗抹,都有效。果實味苦,採摘後曬乾,再經過九次蒸煮。用酒浸泡後服用三合(約15毫升),每日服用兩次,能排出淤血和碎肉,去除疝氣、積聚和寒邪,療效很好。但樹皮和果實都略帶小毒。另有記載,鼠李味苦、性涼,微毒,能治療水腫,樹皮能治療風痺。

圖經記載:鼠李就是烏巢子。《本經》沒有記載鼠李的產地,只說它生長在田野,現在四川很多。它的枝葉像李樹,果實像五味子,顏色紫黑色,汁液呈紫色,味道甘苦。果實成熟時採摘,曬乾,經過九次蒸煮,用酒浸泡後服用,能排出淤血。樹皮四季皆可採集。鼠李也叫牛李。劉禹錫的《傳信方》記載,鼠李能治療成人口腔疳瘡及發背,療效極佳。治療方法是用鼠李根(也叫牛李子根),最好是野外生長的薔薇根。將藥材切碎,取五升,加水五大斗煎煮,至藥汁減半,濃縮後,盛放在銀器或銅器中,再用大火煎煮至一、二升,濃稠後裝入瓷瓶中。少量溫熱服用,能緩慢咽下,效果必佳。忌食醬、醋、油膩食物及熱麵,一般不宜吃肉。如果患有發背,則需將藥汁煎煮得更濃稠,像膏藥一樣,用布敷在患處,效果神奇。襄州柳岸軍事柳岸的妻子竇氏患有口疳十五年,牙齒全部脫落,牙齦也壞損嚴重,用此方後痊癒。

食療記載,鼠李微寒,能治療腹脹。鼠李根有毒,將其煮成濃汁含漱,能治療牙齒疾病;如果因疳蟲蛀蝕脊骨,也可將濃汁灌服,療效很好。鼠李的果肉能治療脹滿、穀脹,可以和麵做成餅子,空腹食用,很快就會腹瀉。空腹服用煮過的鼠李根汁一盞,能治療脊骨疳。

其他記載:鼠李就是牛李子。樹高七、八尺,葉子像李樹葉,但較窄且不光滑。果實著生於枝條的四面,成熟時紫黑色,生時青色。秋季葉子脫落,果實仍然留在枝條上。鼠李各地都有,所以《本經》沒有記載其產地。現在關中地區、湖南、江南地區北部很多。樹皮和果實都可以入藥。

3. 椰子皮

味苦,平,無毒。止血,療鼻衄,吐逆霍亂,煮汁服之。殼中肉,益氣去風。

漿,服之主消渴,塗頭益發令黑。生安南。樹如棕櫚,子殼可為器。《交州記》曰:椰子中有漿,飲之得醉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皮入藥炙用。

圖經曰:椰子,出安南,今嶺南州郡皆有之。木似桄榔無枝條,高數丈。葉在木末如束蒲。實大如瓠,垂於枝間,如掛物。實外有粗皮,如棕包。次有殼,圓而且堅。里有膚至白如豬肪,厚半寸許,味亦似胡桃。膚里有漿四、五合如乳,飲之冷而氛醺。人多取殼為器,甚佳。不拘時月採,其根皮用。南人取其肉,糖飴漬之,寄至北中作果,味甚佳也。

陳藏器理水。《廣志》曰,汁有餘,清如水,美如蜜,可食之。海藥:云謹按《交州記》云:生南海,狀若海棕。實名椰子,大如碗許大,外有粗皮,如大腹子、豆蔻之類。內有漿似酒,飲之不醉。主消渴,吐血,水腫,去風熱。雲南者亦好。武侯討雲南時,並令將士剪除椰樹,不令小邦有此異物。多食動氣也。

衍義曰:椰子,開之有汁如乳,蒸甘香,自別是一種氣味。中又有一塊瓤,形如瓜蔞,上有細壠起,亦白色,但微虛。紋若婦人裙褶,其味如其汁。又,著殼一重白肉,剮取之,皆可與瓤、糖煎為果汁,色如白酒,其味如瓤。然謂之酒者。好事者當日強名之。取其殼為酒器,如酒中有毒,則酒沸起。今人皆漆其里,則全失用椰子之意。

白話文:

椰子皮味苦,性平,無毒。具有止血的功效,可以治療鼻出血、嘔吐和霍亂,用法是將其煮汁服用。椰子殼裡面的果肉,可以益氣、祛風。

椰子汁可以治療消渴症,塗抹在頭髮上能使頭髮烏黑亮麗。椰子原產於安南(今越南),樹木像棕櫚樹一樣,果殼堅硬可用作器皿。《交州記》記載:椰子裡面的汁液,喝了會讓人微醺。

椰子皮入藥需炙烤後使用。

椰子產於安南,現在嶺南各州郡都有。樹木像桄榔樹,沒有枝條,高數丈,葉子長在樹頂,像一束蒲草。果實像瓠瓜一樣大,垂掛在枝間,像掛著東西一樣。果實外面有一層粗糙的皮,像棕櫚樹皮一樣包裹著。裡面是堅硬的殼,圓而堅固。殼內有一層白色的果肉,厚約半寸,像豬油一樣,味道也像胡桃。果肉裡面有四五合(約100-125ml)像乳汁一樣的汁液,喝起來清涼,略帶微醺感。人們常取其殼做成器皿,非常好用。椰子可以不分季節採收,根皮也可入藥。南方人將椰子肉用糖醃漬,運到北方出售,味道極佳。

椰子汁清澈如水,甘甜如蜜,可食用。

椰子產於南海,形狀像海棕,果實名為椰子,大小如碗,外面有一層粗糙的皮,像大腹子、豆蔻之類的果實。裡面有像酒一樣的汁液,喝了不會醉。可以治療消渴症、吐血、水腫,祛除風熱。雲南的椰子也很好。諸葛亮攻打雲南時,下令將士砍伐椰子樹,不讓小國擁有這種奇特的植物。但椰子吃多了容易動氣。

椰子剖開後,裡面有像乳汁一樣的汁液,蒸煮後香甜,風味獨特。裡面還有一塊果肉,形狀像瓜蔞,表面有細小的紋理,也是白色的,但略微鬆軟,紋理像女人的裙褶,味道和汁液相似。此外,還有一層白色的果肉緊貼著果殼,刮下來後,可以和果肉、糖一起煎煮成果汁,顏色像白酒,味道和果肉相似,但稱其為酒是好事者強行命名。人們常取其殼做酒器,如果酒中有毒,酒就會沸騰。現在人們都將其內部塗漆,就失去了椰子酒器的功效。

4. 枳(音止)椇(音矩)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頭風,小腹拘急。一名木蜜。其木皮,溫,無毒。主五痔,和五臟。以木為屋,屋中酒則味薄,此亦奇物。

唐本注云:其樹徑尺,木名白石,葉如桑柘。其子作房似珊瑚,核在其端,人皆食之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字或單作枸(音矩)。云木名,出蜀,近酒能薄酒味,江南人呼謂之木蜜也。

圖經文具接骨木條下。

食療云多食發蛔蟲。昔有南人修舍用此,誤有一片落在酒甕中,其酒化為水味。荊楚歲時記云《詩》有椇羞。《廣雅》枳椇實如珊瑚,十一月採,是白石木子,山中多有之。鹽荷裹一冬儲備,又以闢蟲毒。

白話文:

枳椇味甘性平,沒有毒性。能治療頭痛和腹部絞痛。它也叫木蜜。它的樹皮性溫,沒有毒性,可以治療痔瘡,還能調和五臟。用它的木材建屋,屋裡的酒就會變淡,這也是它奇特之處。

古書記載:這種樹的樹幹直徑能有一尺粗,樹木名稱是白石,葉子像桑樹和柘樹。果實成串,像珊瑚一樣,果核在果實的末端,人們都吃它。

另一古籍記載:字有時單寫作「枸」。這種樹木產於蜀地,靠近它會使酒變淡,江南人稱它為木蜜。

圖譜中將它列在接骨木條目下。

食療方面記載,多吃會導致蛔蟲滋生。以前有南方人用這種樹木蓋房子,不小心掉了一片木頭到酒甕裡,酒就變成了清水。古籍記載,《詩經》裡記載有枳椇的果實,《廣雅》則說枳椇的果實像珊瑚,十一月採收,是白石樹的果實,山裡很多。用鹽漬著儲藏過冬,還能驅除蟲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