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七 (10)
卷第七 (10)
1. 絡石
日華子云:木蓮藤汁,敷白癜,癧瘍及風惡疥癬。又云常春藤,一名龍鱗薜荔。
圖經曰:絡石,生泰山川穀,或石山之陰,或高山岩上,或生人間,今在處有之。宮寺及人家亭圃山石間,種以為飾。葉圓如細橘,正青,冬夏不凋。其莖蔓延,莖節著處,即生根鬚,包絡石上,以此得名。花白子黑,正月採,或云六月、七月採莖、葉,日乾。以石上生者良。
其在木上者,隨木性而移。薜荔、木蓮、地錦、石血,皆其類也。薜荔與此極相類,但莖葉粗大,如藤狀。近人用其葉治背癰,乾末服之,下利即愈。木蓮更大如絡石,其實若蓮房,能壯陽道,尤勝。地錦葉如鴨掌,蔓著地上,隨節有根,亦緣木石上。石血極與絡石相類,但葉頭尖而赤耳。
雷公云:凡採得後,用粗布揩葉上莖蔓上毛了,用熟甘草水浸一伏時,出,切,日乾任用。外臺秘要:治喉痹,咽喉寒,喘息不通,須臾欲絕,神驗。以絡石草二兩,水一升,煎取一大盞,去滓,細細吃,須臾即通。背癰:《圖經》云:薜荔治背癰。晟頃寓宜興縣,張渚鎮有一老舉人聚村學,年七十餘,忽一日患發背,村中無他醫藥,急取薜荔葉,爛研絞汁,和蜜飲數升,以其滓敷瘡上,後以他藥敷貼,遂愈。醫者云:其本蓋得薜荔之力,乃知《圖經》所載不妄。
白話文:
日華子說:木蓮藤的汁液,可以用來塗抹白癜風、瘰癧瘡以及風邪引起的惡性疥癬。又說常春藤,也叫做龍鱗薜荔。
圖經上說:絡石,生長在泰山的山谷中,或者陰面的石山上,或者高山岩壁上,或者在人們居住的地方,現在到處都有。宮殿寺廟和人家花園裡的山石間,常種植它作為裝飾。葉子圓圓的像小橘子,顏色是正綠色,冬天夏天都不會凋謝。它的莖蔓延生長,在莖的節點處會長出根鬚,包覆在石頭上,因此得名。花是白色的,果實是黑色的,正月採摘,也有人說六月、七月採摘莖和葉,曬乾使用。其中,生長在石頭上的品質最好。
生長在樹木上的,會隨著樹的特性而有所變化。薜荔、木蓮、地錦、石血,都是它的同類。薜荔和絡石非常相似,只是莖葉比較粗大,像藤蔓一樣。現在人們用它的葉子來治療背部的癰瘡,將葉子磨成粉末服用,腹瀉後就會痊癒。木蓮比絡石更大,它的果實像蓮蓬,能夠增強性功能,效果更好。地錦的葉子像鴨子的腳掌,蔓延在地上,節點處會長出根,也能攀附在樹木或石頭上。石血和絡石非常相似,只是葉子的尖端是紅色。
雷公說:凡是採集到絡石後,要用粗布擦去葉子和莖蔓上的絨毛,然後用煮過的甘草水浸泡一個時辰,取出,切開,曬乾後就可以使用了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治療喉嚨腫痛、咽喉寒冷、呼吸困難、喘不過氣,快要斷氣的情況,效果非常好。用絡石草二兩,加水一升煎煮,取出一大碗,去除藥渣,慢慢喝下,一會兒就能通氣。關於背部癰瘡,《圖經》記載:用薜荔治療背部癰瘡。以前我住在宜興縣的時候,張渚鎮有一位老舉人,大概七十歲左右,他在村裡教書,有一天突然患了背部癰瘡,村裡沒有其他藥物,就趕緊採摘薜荔葉,搗爛絞汁,加入蜂蜜喝了幾升,又把藥渣敷在瘡上,之後再用其他藥物敷貼,病就好了。醫生說:這主要是因為薜荔的功效,才知道《圖經》記載的內容不是虛假的。
2. 蒺藜子
味苦、辛,溫、微寒,無毒。主惡血,破癥結積聚,喉痹,乳難,身體風癢,頭痛,咳逆傷肺,肺痿,止煩下氣,小兒頭瘡,癰腫陰㿉,可作摩粉。其葉主風癢,可煮以浴。久服長肌肉,明目,輕身。一名旁通,一名屈人,一名止行,一名豺羽,一名升推,一名即藜,一名茨。生馮翊平澤或道旁。七月、八月採實,曝乾。(烏頭為之使。)
陶隱居云:多生道上,而葉布地,子有刺,狀如菱而小。長安最饒,人行多著木屐。今軍家乃鑄鐵作之,以布敵路,亦呼蒺藜。《易》云:據於蒺藜。言其凶傷。《詩》云:牆有茨,不可掃也。以刺梗穢也。方用甚稀爾。今按別本注云:《本經》云溫,《別錄》云寒。此藥性宣通,久服不冷而無壅熱,則其溫也。
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茨,蒺藜。注:布地蔓生,細葉,子有三角刺人。藥性論云:白蒺藜子,君,味甘,有小毒。治諸風癧瘍,破宿血,療吐膿,主難產,去躁熱,不入湯用。日華子云:治奔豚,腎氣,肺氣,胸膈滿,催生並墮胎,益精,療腫毒及水臟冷,小便多,止遺瀝泄精,溺血。入藥不計丸散,並炒去刺用。
圖經曰:蒺藜子,生馮翊平澤或道旁。七月、八月採實,曝乾。又冬採。黃白色,類軍家鐵蒺藜。此《詩》所謂牆有茨者。郭璞注《爾雅》云:布地蔓生,細葉,子有三角刺人是也。又一種白蒺藜,今生同州沙苑,牧馬草地最多,而近道亦有之。綠葉細蔓,綿布沙上,七月開花,黃紫色,如豌豆花而小。
九月結實,作莢子,便可採。其實味甘而微腥,褐綠色,與蠶種子相類而差大。又與馬薸子酷相類,但馬薸子微大,不堪入藥,須細辨之。今人多用。然古方云:蒺藜子皆用有刺者,治風明目最良。神仙方亦有單餌蒺藜,云不問黑白,但取堅實者,舂去刺用。兼主痔漏,陰汗及婦人髮乳,帶下。
葛洪治卒中五屍,搗蒺藜子,蜜丸,服如胡豆二枚。日三,愈。
雷公云:凡使,採後淨揀,擇了蒸,從午至酉,出,日乾。於木臼中舂,令皮上刺盡,用酒拌再蒸,從午至酉,出,日乾用。聖惠方:治鼻塞多年,不聞香臭,水出不止。以蒺藜二握,當道車碾過,以水一大盞,煮取半盞。仰臥,先滿口含飯,以汁一合灌鼻中。不過再灌之,嚏出一兩個息肉,似赤蛹蟲,即瘥。
外臺秘要:治急引腰脊痛。搗末蜜和丸,酒服如胡豆大二丸,日三服。又方:補肝散:治三十年失明。蒺藜子七月七日收,陰乾搗散。食後水服方寸匕。又方:治腫。蒺藜子一升熬令黃,搗篩,以麻油和如泥,炒令焦黑,以塗故布上,剪如腫大,勿開頭㰦上。又方:治蛔蟲攻心如刺,吐清汁。
七月七日採蒺藜子,陰乾作灰。先食服方寸匕,日三。又方:治一切疔腫。蒺藜子一升作灰,以釅酢和封頭上,如破,塗之佳。又方:備急小兒蠼螋瘡,繞身匝即死。以蒺藜搗葉敷之,無葉用子亦可。千金方:塗瘡腫。蒺藜蔓洗,三寸截之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去滓,納銅器中,又煮取一升,納小器中,如稠糖下,取敷瘡腫上。又方:治遍身風癢,生瘡疥。
白話文:
蒺藜子,味道苦、辛,藥性溫和或稍帶寒性,沒有毒性。主要能治療體內不好的瘀血,破除身體內的腫塊和積聚,也能治療喉嚨腫痛、產婦乳汁難下、身體皮膚發癢、頭痛、咳嗽氣逆傷肺、肺虛萎縮,還能止住煩躁、使氣下行,對於小孩的頭瘡、癰腫、陰部瘡腫也有療效,可以磨成粉外用。它的葉子主要治療皮膚風癢,可以用來煮水沐浴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肌肉生長,使眼睛明亮,身體輕盈。它又名旁通、屈人、止行、豺羽、升推、即藜、茨。生長在馮翊平原或道路旁。七、八月採摘果實,曬乾。(烏頭是它的使藥。)
陶弘景說:蒺藜多生長在路邊,葉子鋪在地上,果實有刺,形狀像菱角但比較小。長安最多,人們走路時多穿木屐。現在軍隊用鐵鑄成蒺藜,佈置在敵人行進的道路上,也叫蒺藜。《易經》說:「被蒺藜所傷」,形容它會造成傷害。《詩經》說:「牆上有茨,不能掃掉」,說明它像刺一樣髒亂難除。現在一般很少使用蒺藜。但根據其他版本的註解,《本經》說蒺藜藥性溫和,《別錄》則說它藥性寒涼。這種藥的藥性是宣散通暢的,長期服用不會感到寒冷也不會感到熱壅,所以說它是溫性的。
臣禹錫等人謹慎地查閱《爾雅》記載:「茨,就是蒺藜。」註解說:蒺藜是蔓生的植物,葉子細小,果實有三角刺。藥性論說:白蒺藜子,是君藥,味道甘甜,有小毒。能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皮膚疾病,破除體內舊有的瘀血,治療吐膿,主要用於治療難產,去除躁熱,不適合煎湯服用。日華子說:能治療奔豚(一種腹部氣體上衝的疾病)、腎氣病、肺氣病、胸膈脹滿,能催生也能墮胎,能補益精氣,治療腫毒以及腎臟虛冷、小便多,止住遺精、小便出血。入藥不論是製成丸劑還是散劑,都要炒過並去除刺再使用。
圖經說:蒺藜子,生長在馮翊平原或道路旁。七月、八月採摘果實,曬乾,也有冬天採摘的。顏色黃白,像軍隊用的鐵蒺藜。《詩經》所說的「牆有茨」就是指它。郭璞註解《爾雅》說:蒺藜蔓生於地面,葉子細小,果實有三角刺。還有一種白蒺藜,現在生長在同州的沙苑,是放牧馬匹的草地中最多見的,靠近道路的地方也有。它的葉子是綠色的,蔓延於沙地上,七月開花,花是黃紫色的,像豌豆花但比較小。
九月結成果實,是莢果狀,就可以採摘了。果實的味道甘甜而帶有腥味,是褐綠色的,像蠶種子但稍微大一些。又很像馬薸的種子,但馬薸的種子稍大,不能入藥,需要仔細辨別。現在人們多使用它。然而古方說:蒺藜子都使用有刺的,治療風邪和明目效果最好。神仙方中也有單獨服用蒺藜的,說不論黑白,只要取堅實的,舂去刺就可以用。還可以治療痔瘡、陰汗、婦女的乳房疾病和白帶。
葛洪治療突然昏迷的五屍病,用搗碎的蒺藜子,加蜂蜜做成丸子,每次服用兩粒,像胡豆大小,一天三次,可以痊癒。
雷公說:凡是使用蒺藜,採摘後要挑選乾淨的,蒸一下,從中午到傍晚,取出曬乾。在木臼中搗,使皮上的刺盡量脫落,用酒拌一下再蒸,從中午到傍晚,取出曬乾使用。聖惠方說:治療鼻子堵塞多年,聞不到香臭,鼻涕流個不停。用蒺藜兩把,在路上讓車子碾過,用水一大杯,煮到剩半杯。仰臥,先含滿一口飯,把藥汁一合灌入鼻子中。最多灌兩次,打噴嚏排出一些像紅色蛹蟲一樣的息肉,就會痊癒。
外臺秘要說:治療突然引起的腰背疼痛。將蒺藜子搗成末,用蜂蜜調和成丸,用酒送服,每次兩粒,像胡豆大小,一天三次。還有一個方子,補肝散:治療失明三十年。七月七日採收蒺藜子,陰乾搗成散。飯後用水送服一小勺。又有一個方子,治療腫痛。蒺藜子一升炒黃,搗成粉末,用麻油調成泥狀,再炒到焦黑,塗在布上,剪成腫痛大小的形狀,貼在腫痛處,不要弄破瘡口。還有一個方子,治療蛔蟲侵犯心臟,像針刺一樣疼痛,並吐出清液。
七月七日採摘蒺藜子,陰乾做成灰。先吃飯再服用一小勺,一天三次。又有一個方子,治療一切疔瘡腫痛。蒺藜子一升做成灰,用濃醋調和封在瘡口,如果破了,就塗抹上去。還有一個方子,治療小兒蠼螋瘡,這種瘡繞身一圈就會致命。用搗爛的蒺藜葉敷在患處,沒有葉子用蒺藜子也可以。千金方:塗抹瘡腫。把蒺藜的藤蔓洗淨,截取三寸長,用水五升煮到剩兩升,去除殘渣,放入銅器中,再煮到剩下一升,裝入小容器中,像濃糖一樣,取出來敷在瘡腫上。又有一個方子,治療全身風癢,生瘡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