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8)
卷第十四 (8)
1. 槲(音斛)若
味甘、苦,平,無毒。主痔,止血,療血痢,止渴。取脈炙用之。
皮,味苦。水煎濃汁,除蠱及瘻,俗用甚效。(唐本先附)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槲皮亦可單用。主治惡瘡,煎湯洗之良。日華子云:槲皮,味澀。能吐瘰癧,澀五臟。
圖經曰:槲若,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今處處山林多有之。木高丈餘,若即葉也,與櫟相類,亦有鬥,但小不中用耳。不拘時採。其葉並皮用。葛洪洗諸敗爛瘡、乳瘡,並用此皮切三升,水一斗,煮五升,春夏冷用,秋冬溫用,洗瘡,洗畢乃敷諸膏,謂之赤龍皮湯。又治毒攻下部生瘡者,槲皮合櫸,煮汁如飴糖,以導之。
《千金翼方》療蠱毒,以槲木北陰白皮一大握,長五寸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空腹分服,即吐蠱出也。
聖惠方:治冷淋,小腸不利,莖中急痛。用槲葉搗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蔥白七寸,煎六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又方:治螻蛄瘻。用槲葉燒灰細研,以泔別浸槲葉,取洗瘡拭之,納少許灰於瘡中。孫真人備急方:孩子淋疾。槲葉三片,煎湯服一雞子,小便當時下。簡要濟眾治吐血。
槲葉不拘多少搗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取五、七分,和滓服。又方:若鼻中外查瘤膿血。槲葉灰,先以泔清煮榆葉取汁洗,拭乾,納灰瘡中,良。子母秘錄:治小兒及大人赤白痢。新槲皮一斤,去黑皮,細切,以水一斗,煎取五升,去滓,更煎如膏,和酒服,立愈。
衍義曰:槲若,亦有鬥,但不及櫟木,雖堅而不堪充材。葉微炙,炒槐花減槲葉之半,同為末,米飲調服,治初得腸風及血痔,熱多者尤佳。亦堪為炭,但不及櫟木。
白話文:
槲若味甘苦,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痔瘡,止血,治療血痢,止渴。取其枝幹,炙後使用。
槲樹的樹皮味苦,用水煎成濃汁,可以治療蠱毒和廔管,民間應用效果很好。單獨使用槲皮,也能治療惡瘡,煎湯洗患處效果很好。槲皮味澀,能治療瘰癧,收斂五臟。
槲樹,《本經》未記載產地,現在各地山林中很多。樹高約一丈多,葉子像櫟樹葉,也有果實,但小,沒什麼用。不拘採集季節,葉子和樹皮都可入藥。葛洪用槲皮治療各種潰爛瘡、乳腺炎,用三升槲皮切片,加一斗水,煮成五升,春夏冷敷,秋冬溫敷,洗完瘡患後再敷藥膏,稱為「赤龍皮湯」。也用槲皮和櫸樹皮一起煮成像飴糖一樣的汁液,治療毒邪侵犯下體生瘡的病症。
《千金翼方》記載,治療蠱毒,用一大把(約五寸長)槲樹北面陰處的白色樹皮,加三升水煮成一升,空腹服用,就能把蠱毒吐出來。
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冷淋、小腸不通、尿道疼痛,用槲葉搗成粉末,每次服三錢,用水一盞,加七寸蔥白,煎成六分,去渣,飯前溫服。另一方治療螻蛄瘻,用槲葉燒成灰研細,用淘米水浸泡槲葉,取汁洗患處,再將少許槲葉灰放入瘡中。孫真人《備急方》記載:治療小兒尿淋,用槲葉三片煎湯,沖服一個雞蛋,小便就能馬上通暢。治療吐血,用適量槲葉搗成粉末,每次服二錢,用水一盞煎成五、七分,連渣服用。治療鼻腔内外腫瘤出血,用槲葉灰,先用淘米水煮榆葉取汁洗患處,擦乾,再將槲葉灰放入瘡中。
《子母秘錄》記載:治療大人小孩赤白痢,用一斤新鮮槲皮,除去黑皮,切碎,加一斗水煎成五升,去渣,再煎成膏狀,加酒服用,很快就能痊癒。
槲樹也有果實,但不如櫟樹,雖然堅硬,但不能做建築材料。葉子略微炙烤,炒槐花減半量槲葉,混合研磨成粉,用米湯調服,治療初期腸風和血痔,熱症者效果更好。槲樹也可製成炭,但不如櫟樹。
2. 白楊樹皮
味苦,無毒。主毒風腳氣腫,四肢緩弱不隨,毒氣遊易(音翼)在皮膚中,痰癖等酒漬服之。
取葉圓大,蒂小,無風自動者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白楊去風痹宿血,折傷,血瀝在骨肉間,痛不可忍,及皮膚風瘙腫,雜五木為湯,捋浸損處。北土極多,人種墟墓間,樹大皮白。或云葉無風自動,此是栘(音移)楊,非白楊也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味酸,冷。
治撲損瘀血,並須酒服。煎膏,可續筋骨。非尋常楊、柳並松楊樹,葉如梨者是也。
圖經曰:白楊,舊不載所出州土,今處處有之,北土尤多,人種於墟墓間。株大葉圓如梨,皮白,木似楊,故名白楊。採其皮無時。此下又有水楊條,《經》云:葉圓闊而赤,枝條短梗,多生水岸旁,其形如楊柳相似,以生水岸,故名水楊。《爾雅》所謂旄,澤柳。其云生水旁,形如楊柳,即今蒲楊是也。
楊柳之類亦多。崔豹《古今注》曰:白楊葉圓,青楊葉長,柳葉亦長細,栘(時題切)楊圓葉弱蒂,微風則大搖。一名高飛,一曰獨搖。蒲柳生水邊,葉似青楊,亦曰蒲楊;亦日栘柳;亦曰蒲栘焉。水楊即蒲楊也。枝莖勁韌(音刃)作矢用。又有赤楊,霜降葉赤,材理亦赤也。
然今人鮮能分別之,余並見柳華條。《必效方》療腹滿癖堅如石,積年不損者。取白楊木東南枝去蒼皮,護風細銼五升,熬令黃,以酒五升淋訖,即以絹袋盛滓,還納酒中,密封再宿。每服一合,日三。
雷公云:凡使,以銅刀刮粗皮,蒸,從巳至未出。用布袋盛,於屋東掛乾用。外臺秘要治口吻瘡。以嫩枝於鐵上燒作灰,脂敷之。千金方:治妊娠下痢。白楊皮一斤,水一斗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梅師方:治牙疼,白楊皮醋煎含之。孫真人主口瘡。以白楊枝,漿水煎,和鹽含之。
衍義曰:白楊,陝西甚多,永、耀間居人修蓋,多此木也。然易生根,斫木時碎札入土即下根,故易以繁植,非止墟墓間,於人家舍前後及夾道,往往植之,土地所宜爾。風才至,葉如大雨聲,葉梗故如是。又謂無風自動,則無此事。嘗官永、耀間,熟見之。但風微時,當風逕者,其葉孤絕處,則往往獨搖,以其蒂細長,葉重大,微風雖過故往來卒已時,勢使然也。其葉面青光,背白,木身微白,故曰白楊,非如粉之白。
白話文:
白楊樹皮
白楊樹皮味苦,無毒。主要治療毒風引起的腳氣腫脹、四肢麻痺無力、毒氣在皮膚遊走,以及痰飲癖塊等症狀,需用酒送服。
要選擇葉片圓大、葉柄短小,即使無風也會自行搖動的樹葉。根據陳藏器《本草》記載:白楊能治療風痺、陳舊瘀血、跌打損傷(瘀血滯留在骨肉之間,疼痛難忍)、皮膚風瘙腫等症狀,可將白楊和其他幾種木材一起煎湯,清洗患處。北方地區白楊樹很多,常種植在墳墓附近,樹幹粗壯,樹皮潔白。有人說葉子無風自動的是栘楊,而非白楊。
日華子記載:白楊樹皮味酸,性寒,治療跌打損傷瘀血,也需用酒送服。煎成膏藥,可以接續筋骨。這可不是普通的楊樹、柳樹或松楊樹,葉片像梨樹葉的那種才是。
圖經記載:白楊樹,古書未記載產地,現今各地都有,北方地區尤其多,常種植在墳墓附近。樹幹粗壯,葉片圓大如梨葉,樹皮潔白,木材像楊樹,所以叫做白楊。採集樹皮沒有特定時節。此外還有水楊,經書記載:葉片圓闊而呈紅色,枝條短而粗,多生長在水邊,形狀像楊柳,因生長在水邊,所以稱為水楊。《爾雅》中稱之為旄,澤柳。生長在水邊,形狀像楊柳的,就是現在的蒲楊。
楊柳類植物種類繁多。崔豹《古今注》記載:白楊葉圓,青楊葉長,柳葉也細長,栘楊葉圓而葉柄弱,微風就會大幅搖動。栘楊又名高飛、獨搖。蒲柳生長在水邊,葉子像青楊,也叫蒲楊、栘柳、蒲栘。水楊就是蒲楊,枝幹堅韌,可以用來製作箭矢。還有赤楊,霜降時葉子變紅,木材也是紅色的。
但現在人們很少能區分它們,我也只見過柳樹的花和枝條。《必效方》記載,治療腹部脹滿、堅硬如石,多年不愈的症狀,可用白楊樹東南枝,除去粗皮,切成細末五升,熬至呈黃色,用五升酒沖泡,用絹袋盛裝藥渣,再放回酒中,密封放置一夜。每次服用一合,一天三次。
雷公記載:使用白楊樹皮時,要用銅刀刮去粗皮,蒸煮,從巳時到未時取出。用布袋盛裝,掛在屋東晾乾備用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,治療口角瘡,用嫩枝在鐵器上燒成灰,塗抹患處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治療孕婦腹瀉,用白楊樹皮一斤,水一斗,煮至二升,分三次服用。《梅師方》記載,治療牙痛,用白楊樹皮醋煎後含漱。孫真人記載,治療口瘡,用白楊樹枝和漿水煎煮,加鹽含漱。
衍義記載:白楊樹在陝西很多,永州、耀州之間的居民蓋房子,多用這種木材。白楊樹容易生根,砍伐時掉落的碎屑埋入土中就能生根,所以很容易繁殖,不僅僅在墳墓附近,在人家房屋前後和路邊也常常種植,這是由於當地土壤適合它的生長。風一吹來,葉子沙沙作響,像大雨一樣,這是因為葉柄的緣故。至於說無風自動,那是沒有的事。我曾在永州、耀州任職,對此十分熟悉。只是微風吹拂的時候,迎風的樹葉,特別是那些孤立的葉子,會單獨搖動,因為它的葉柄細長,葉片較大,即使微風吹過,也很快就能再次搖動,這是它的自然特性。葉子正面青綠有光澤,背面白色,樹幹略白,所以叫做白楊,並不是像粉末那樣的白色。
3. 桄(音光)榔(音郎)子
味苦,平,無毒。主宿血。其木似栟櫚堅硬。斫其內有面,大者至數槲,食之不飢。其皮堪作綆。生嶺南山谷。(今附)
圖經曰:桄榔,生嶺南山谷,今二廣州郡皆有之,人家亦植於庭除間。其木似栟櫚而堅硬,斫其間有面,大者至數石,食之不飢。其皮至柔,堅韌可以作綆。其子作穗生木端,不拘時月採之。《嶺表錄異》云:桄榔木、枝葉並茂,與棗、檳榔等小異。然葉下有須如粗馬尾,廣人採之以織巾子;其須尤宜鹹水浸漬,即粗脹而韌,故人以此縛舶,不用釘線。木性如竹,紫黑色,有紋理,工人解之,以制博弈局。
又其木剛,作⿱艹鈠鋤,利如鐵,中石更利,唯中蕉椰致敗耳。
陳藏器云《華陽國志》云:郡少谷,取桄榔面,以牛酪食之。《臨海志》曰:桄榔木作⿱艹鈠鋤,利如鐵,中石更利,唯中蕉根破之,物之相伏如此。其中有似米粉,中作餅餌食之得飽。有權木,皮中亦有白粉如白米,干搗之,水淋屑者,可作麵餅。《吳都賦》云:文欀根橿是也。
又有莎木面,溫補,久服不飢長生。嶺南山谷,大者四、五圍,面數槲,土人取次為餅。《蜀志》曰:莎木高大,生山膚嶺南中。《八郡志》曰:莎水皮出面,大者百槲,色黃,鳩人部落食之。《廣志》曰:樹多枝、葉如鳥翼,其面色白,樹收面不過一槲,搗篩如面,則不磨屑為飯。
海藥:云謹按《嶺表錄》云:生廣南山谷。樹身、皮、葉與蕃棗、檳榔等小異。然葉下有發如粗馬尾,廣人用織巾子。木皮內有面,食之極有補益,虛贏乏損,腰腳無力,久服輕身辟穀。《錄異》云:桄榔蓋以此也。
白話文:
桄榔子味苦性平,無毒,主治宿血。桄榔樹木質堅硬,像棕櫚樹。砍開樹幹內部有澱粉質的物質,大的可以有幾十斤,食用後不易飢餓。它的樹皮可以製作繩索,生長在嶺南的山谷中。
圖書記載:桄榔生長在嶺南山谷,現在兩廣地區都有,人們也種植在庭院中。樹木像棕櫚樹一樣堅硬,砍開後裡面有澱粉質的物質,大的可以有幾十斤,食用後不易飢餓。樹皮柔軟而堅韌,可以製作繩索。它的果實像穗狀,長在樹梢,不分季節都可以採摘。《嶺表錄異》記載:桄榔樹木枝葉茂盛,與棗、檳榔略有不同,但葉子下面有像粗馬尾一樣的鬚,廣州人採集它來織巾子;這些鬚用鹽水浸泡後會變得粗大而韌,所以人們用它來捆綁船舶,不用釘子和線。桄榔木質地像竹子,紫黑色,有紋理,工匠們會將其加工製作成棋盤。
此外,桄榔木堅硬,可以製作成農具,鋒利如鐵,砍石頭更鋒利,唯獨砍蕉芋類植物時容易損壞。
陳藏器引述《華陽國志》記載:郡縣缺少糧食時,就取用桄榔的澱粉,用牛奶一起食用。《臨海志》記載:桄榔木可以製作成農具,鋒利如鐵,砍石頭更鋒利,唯獨砍蕉根時會損壞,這就是物性相剋的例子。桄榔樹幹內部有像米粉一樣的物質,可以做成餅食用,可以讓人吃飽。還有一種叫做莎木的樹,樹皮裡面也有像大米一樣的白粉,曬乾後搗碎,用水沖洗掉碎屑,可以做成麵餅。《吳都賦》中提到的文欀根橿指的就是這種樹。
還有一種莎木,其澱粉溫和滋補,長期服用可以讓人不飢餓,延年益壽。嶺南山谷中生長的莎木,大的樹幹周長可達四五圍,澱粉可達幾十斤,當地人隨便就做成餅食用。《蜀志》記載:莎木高大,生長在嶺南山區。《八郡志》記載:莎木樹皮裡面的澱粉,大的可以有幾百斤,顏色發黃,鳩人部落的人食用。《廣志》記載:莎木枝葉繁茂,像鳥的翅膀,其澱粉顏色潔白,一棵樹收穫的澱粉通常只有一二十斤,搗碎過篩後像麵粉一樣,可以不磨碎直接煮成飯。
海藥方書記載:根據《嶺表錄異》記載:桄榔生長在廣南山谷。樹幹、樹皮、樹葉與蕃棗、檳榔略有不同,但葉子下面有像粗馬尾一樣的鬚,廣州人用它來織巾子。樹皮內有澱粉,食用後有很好的滋補作用,對於體虛乏力、腰腿無力的人,長期服用可以輕身辟穀。《錄異》記載:桄榔大概就是指這種植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