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七 (6)
卷第七 (6)
1. 黃連
味苦,寒、微寒,無毒。主熱氣,目痛眥傷泣出,明目,腸澼腹痛,下痢,婦人陰中腫痛,五臟冷熱,久下泄澼膿血。止消渴、大驚,除水利骨,調胃厚腸,益膽,療口瘡。久服令人不忘。一名王連。生巫陽川穀及蜀郡、泰山,二月、八月採。(黃芩、龍骨、理石為之使,惡菊花、芫花、玄參、白蘚,畏款冬,勝烏頭,解巴豆毒。)
陶隱居云:巫陽在建平。今西間者,色淺而虛,不及東陽、新安諸縣最勝。臨海諸縣者不佳。用之當布裹挪去毛,令如連珠。俗方多療下痢及渴,道方服食長生。唐本注云:蜀道者粗大節平,味極濃苦,療渴為最。江東者節如連珠,療痢大善。今澧州者更勝。今注醫家見用宣州九節堅重、相擊有聲者為勝。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苗似茶,花黃叢生,一莖生三葉,高尺許,冬不凋。江左者節高若連珠。蜀都者,節下不連珠。今秦地及杭州、柳州者佳。藥性論云:黃連,臣。一名支連,惡白殭蠶,忌豬肉,惡冷水。殺小兒疳蟲,點赤眼昏痛,鎮肝去熱毒。蕭炳云:今出宣州絕佳,東陽亦有,歙州、處州者次。
陳藏器云:主羸瘦氣急。日華子云:治五勞七傷,益氣,止心腹痛,驚悸煩躁,潤心肺,長肉止血,並瘡疥,盜汗,天行熱疾。豬肚蒸為丸,治小兒疳氣。
圖經曰:黃連,生巫陽川穀及蜀郡、泰山,今江、湖、荊、夔州郡亦有,而以宣城者為勝,施、黔者次之。苗高一尺以來,葉似甘菊,四月開花,黃色。六月結實似芹子,色亦黃。二月、八月採根用。生江左者,根若連珠,其苗經冬不凋,葉如小雉尾草,正月開花作細穗,淡白微黃色,六、七月根緊始堪採。
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,胡洽方載九盞湯,主下痢,不問冷熱、赤白、谷滯、休息、久下悉主之。以黃連長三寸三十枚秤重一兩半,龍骨如棋子四枚重四分,附子大者一枚,乾薑一兩半,膠一兩半,並切。先以水五合,著銅器中,去火三寸,煎沸便下,著生土上,沸止又上水五合,如此九上九下;納諸藥著火上,沸輒下,著土上,沸止又復,九上九下,度可得一升,頓服即止。又香連丸亦主下痢,近世盛行。
其法以宣連、青木香分兩停同搗篩,白蜜丸如梧子,空腹飲下二、三十丸,日再,如神。其久冷人,即用煨熟大蒜作丸。此方本出李絳《兵部手集方》,嬰孺用之亦效。又治目方用黃連多矣,而羊肝丸尤奇異,取黃連末一大兩,白羊子肝一具,去膜,同於砂盆內,研令極細,眾手拈為丸如梧子。每食以暖漿水吞二七枚,連作五劑,瘥。
但是諸眼目疾及障翳、青盲皆主之,禁食豬肉及冷水。劉禹錫云,有崔承元者,因官治一死罪囚出活之,囚後數年以病自致死。一旦,崔為內障所苦,喪明逾年後,半夜嘆息獨坐,時聞階除間悉𦵸之聲,崔問為誰?曰是昔所蒙活者囚,今故報恩至此,遂以此方告訖而沒。崔依此合服,不數月,眼復明,因傳此方於世。
白話文:
黃連
味道苦,性寒或微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體內熱氣、眼睛疼痛、眼角損傷流淚、能使眼睛明亮、腸道積液腹痛、痢疾、婦女陰部腫痛、五臟虛寒或發熱、長期的腹瀉或膿血便。能止渴、鎮驚、消除水腫、強健骨骼、調理腸胃、增強膽的功能、治療口腔潰瘍。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記憶力增強。別名又叫王連。生長在巫陽的溪谷、蜀郡、泰山等地,二月和八月採摘。(黃芩、龍骨、理石是它的輔助藥,與菊花、芫花、玄參、白蘚相剋,畏懼款冬,能制服烏頭,能解巴豆的毒。)
陶弘景說:巫陽在建平。現在西邊產的黃連,顏色淺且質地鬆軟,不如東陽、新安等地出產的品質好。臨海等地出產的品質也不佳。使用時應該用布包好,去掉絨毛,使其像一串串的珠子。民間多用它來治療痢疾和口渴,道家用它來煉製長生不老的丹藥。唐朝的注釋說:蜀地出產的黃連粗大、節平,味道極苦,治療口渴的效果最好。江東出產的黃連節像連珠一樣,治療痢疾效果很好。現在澧州出產的品質更好。現在醫生們認為宣州出產的,有九節,堅硬且互相撞擊會有聲音的,品質最好。
劉禹錫等謹慎地考察蜀本圖經說:黃連的幼苗像茶樹,花黃色,成叢生長,一莖長三片葉子,高約一尺,冬天不會枯萎。江左一帶的黃連節高像連珠。蜀都一帶的黃連節不連在一起。現在秦地、杭州、柳州等地出產的黃連品質較好。《藥性論》說:黃連,屬臣藥。又名支連,與白殭蠶相剋,忌與豬肉同食,怕冷水。能殺死小孩的疳蟲,治療紅眼、眼睛昏花,鎮定肝火、消除熱毒。蕭炳說:現在宣州出產的黃連品質最好,東陽也有,歙州、處州出產的品質次之。
陳藏器說:黃連主要治療身體虛弱、氣喘。日華子說:能治療五勞七傷,補益氣血,止心腹疼痛、驚悸煩躁,滋潤心肺,促進肌肉生長、止血,治療瘡疥、盜汗、流行性熱病。用豬肚包裹黃連蒸熟後做成藥丸,能治療小兒疳積。
圖經上說:黃連生長在巫陽的溪谷和蜀郡、泰山,現在江、湖、荊、夔等州郡也有,其中以宣城出產的最好,施州、黔州出產的次之。幼苗高約一尺左右,葉子像甘菊,四月開黃色的花,六月結出像芹菜籽一樣的果實,顏色也是黃色的。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入藥。江左出產的黃連,根部像連珠一樣,幼苗冬天不會枯萎,葉子像小的雉雞尾巴草,正月開花,花呈細穗狀,淡白色或微黃色,六七月根部緊實時才可採摘。
古代醫方認為黃連是治療痢疾最好的藥物。胡洽的醫方記載有九盞湯,能治療各種痢疾,不論是寒熱、赤白痢、食物積滯、久痢等都能治療。用黃連長三寸,三十枚,秤重一兩半,龍骨像棋子四枚,重四分,附子大的一枚,乾薑一兩半,膠一兩半,都切成小塊。先用水五合,放在銅器中,離火三寸,煎沸後,把銅器放在地上,直到沸騰停止,再加入五合水,如此重複九次。再把藥物放在火上煎,煮沸就拿下來放在地上,如此反復九次,煎到剩下一升左右,一次全部服下痢疾就會停止。香連丸也主要治療痢疾,近代很流行。
做法是用宣州的黃連、青木香,等份搗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空腹用開水送服二、三十粒,每天服用兩次,效果非常好。如果身體虛寒的人,可以用煨熟的大蒜做成藥丸。這個方子出自李絳的《兵部手集方》,給小孩子服用也有效。還有很多治療眼疾的方子也用到黃連,其中羊肝丸最為奇特。取黃連末一大兩,白羊子肝一副,去掉薄膜,一起在砂盆裡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飯後用溫熱的米湯送服十四粒,連續服用五個療程,就能痊癒。
但是各種眼疾、眼翳、青盲等都可以用此方治療,但要禁食豬肉和冷水。劉禹錫說,有個叫崔承元的人,因公事救活一個死囚,囚犯數年後因病去世。有一天,崔承元得了內障眼病,失明一年多,半夜嘆息獨坐時,聽到台階下有窸窸窣窣的聲音,崔問是誰?回答說是以前被他救活的囚犯,今天特來報恩,於是將此藥方告訴崔承元後就消失了。崔承元按照此方配藥服用,沒過幾個月,眼睛就恢復了光明,因此將這個方子流傳於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