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6)
卷第十四 (6)
1. 郁李仁
味酸,平,無毒。主大腹水腫,面目四肢浮腫,利小便水道。
根,主齒齦腫,齲(丘禹切)齒,堅齒,去白蟲。一名爵李,一名車下李,一名棣。生高山川穀及丘陵上。五月、六月採根。
陶隱居云:山野處處有。子熟赤色,亦可啖之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甚甘香,有少澀味也。又《圖經》云:樹高五、六尺,葉、花及樹並似大李:唯子小若櫻桃,甘、酸。爾雅疏云:常棣,一名棣。郭云:今山中有棣樹,子如櫻桃,可食。《詩·小雅》云:常棣之華。陸機云:許慎曰,白棣樹也,如李而小如櫻桃,正白,今官園種之。
又有赤棣樹,亦似白棣,葉如刺榆葉而微圓,子正赤,如郁李而小,五月始熟,關西、天水、隴西多有之。藥性論云:郁李仁,臣,味苦、辛。能治腸中結氣,關格不通。根治齒痛,宣結氣,破結聚。日華子云:郁李仁。通泄五臟,膀胱急痛,宣腰胯冷膿,消宿食,下氣。又云根,涼,無毒。
治小兒熱發,作湯浴,風蚛牙,濃煎含之。
圖經曰:郁李仁,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但云生高山川穀及丘陵上,今處處有之。木高五、六尺,枝條、花、葉皆若李;唯子小若櫻桃,赤色而味甘、酸,核隨子熟。六月採根並實,取核中仁用。陸機《草木疏》云:唐棣,即奧李也。一名雀梅,亦曰車下李。所在山中皆有。
其華或白或赤,六月中成實如李子,可食。今近京人家園圃植一種,枝莖作長條,花極繁密而多葉,亦謂之郁李,不堪入藥用。韋宙《獨行方》療腳氣浮腫,心腹滿,大小便不通,氣急喘息者。以郁李仁十二分,搗碎,水研取汁,薏苡仁(搗碎如粟米)取三合,以汁煮米作粥。
空腹餐之,佳。《必效方》療癖。取車下李仁,微湯退去皮及並仁者,與乾麵相拌,搗之為餅。如猶乾和淡水,如常搜面作餅,大小一如病人掌。為二餅,微炙使黃,勿令至熟。空腹食一枚,當快利。如不利,更食一枚,或飲熱粥汁,以利為度。若至午後痢不止,即以醋飯止之。
利後當虛。病未盡者,量力一、二日更進一服,以病盡為限。小兒亦以意量之,不得食酪及牛、馬肉等。無不效。但病重者,李仁與面相半,輕者以意減之,病減之後,服者亦任量力,累試神驗。
雷公云:凡採得,先湯浸,然削上尖、去皮令淨,用生蜜浸一宿,漉出陰乾,研如膏用。食療:云:氣結者,酒服仁四十九粒,更瀉尤良。又破癖氣,能下四肢水。外臺秘要:張文仲齲齒。
以郁李根白皮切,水煮濃汁含之。冷即易,吐出蟲。姚和眾:治小兒多熱不痊後。熟湯研郁李仁如杏酪,一日服二合。又方:治卒心痛。郁李仁三七枚爛嚼,以新汲水下之,飯溫湯尤妙。須臾痛止,卻煎薄鹽湯熱呷之。楊氏產乳:療身體腫滿水氣急,臥不得。郁李仁一大合搗為末,和麥面搜作餅子與吃,入口即大便通,利氣,便瘥。
衍義曰:郁李仁,其子如御李子,至紅熟堪啖,微澀。其仁,湯去皮,研極爛,入生龍腦,點赤目。陝西甚多。根煎湯,渫風蚛牙。
白話文:
郁李仁味酸性平,無毒。主要用於治療大腹水腫、四肢面部浮腫,以及促進小便排出。
其根則能治療牙齦腫痛、蛀牙,使牙齒堅固,並去除口腔中的白蟲。郁李仁又名爵李、車下李、棣。它生長在高山、溪谷和丘陵之上。五月、六月採收其根。
據陶弘景記載,郁李仁在山野間隨處可見。果實成熟時呈紅色,可食用。據蜀地記載,其味甘香,略帶澀味。《圖經》記載,郁李樹高約五、六尺,葉、花及樹木都像大李子,只是果實小如櫻桃,味道甘酸。《爾雅疏》記載,常棣即郁李,郭璞也說山中有棣樹,果實像櫻桃,可以食用。《詩經·小雅》中也提到了“常棣之華”。陸機說,許慎稱之為白棣樹,形似李子但比櫻桃小,果實為白色,現在官園裡也有種植。
此外,還有一種赤棣樹,也類似於白棣樹,葉子像刺榆葉但略圓,果實呈紅色,像郁李但更小,五月成熟,關中、天水、隴西地區較多。 《藥性論》記載,郁李仁味苦辛,能治療腸道氣滯不通。其根能治療牙痛,疏通氣滯,消散腫塊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,郁李仁能通利五臟,治療膀胱急痛,疏通腰胯冷痛,消食化積,降氣。其根性涼無毒,可治療小兒發熱,用其煎湯沐浴;也能治療風蟲牙痛,濃煎後含漱。
《圖經》記載,《本經》未記載郁李仁的產地,只說它生長在高山、溪谷和丘陵之上,現在各地都有。樹高五、六尺,枝條、花、葉都像李子;只是果實小如櫻桃,呈紅色,味甘酸,果核隨著果實成熟。六月採收根和果實,取核中仁入藥。陸機《草木疏》記載,唐棣即奧李,又名雀梅,也叫車下李,山中皆有。
其花有白色和紅色兩種,六月中旬結果,形似李子,可食用。現在京城附近人家園圃中種植的一種,枝莖長而條狀,花繁密葉多,也稱為郁李,但不能入藥。韋宙《獨行方》記載,治療腳氣浮腫、心腹脹滿、大小便不通、氣急喘息,可用郁李仁十二分搗碎,研磨取汁,再取搗碎成小米大小的薏苡仁三合,用汁煮米作粥,空腹食用。
《必效方》記載,治療癖證,可用車下李仁,用溫水除去果皮和仁衣,與乾麵混合,搗成餅狀,如麵餅般大小,做成兩個餅,微烤至黃色,不要烤熟。空腹食用一個,能通便。如不通,再食用一個,或喝點熱粥,以通便為度。若午後腹瀉不止,則用醋飯止瀉。
通便後會感覺虛弱,病症未完全痊癒者,可根據體力情況,一到兩天後再服用一次,直至病癒為止。兒童也要根據情況調整用量,不可食用酪和牛肉、馬肉等。效果甚佳。但病情嚴重者,李仁和麵粉比例為一比一,病情輕者可酌減。病情減輕後,用量也要根據體力調整。經多次試驗,效果神奇。
雷公記載,採集後,先用溫水浸泡,削去尖端,去除果皮,使其乾淨,再用生蜜浸泡一夜,瀝乾陰乾,研磨成膏狀使用。食療方記載,氣滯者,可用酒送服郁李仁四十九粒,效果更佳;也能治療癖證,能消除四肢水腫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,張文仲治療蛀牙,用郁李根白皮切片,水煮成濃汁含漱,冷了就換,吐出蟲子。姚和眾記載,治療小兒發熱不癒,用溫水研磨郁李仁成杏酪狀,每日服用兩合。另一方治療突然心痛,用郁李仁三十七枚嚼爛,用新汲水送服,溫熱米湯效果更佳,片刻疼痛即止,再喝點溫熱淡鹽湯。楊氏產後乳汁淤積方:治療身體腫脹,水腫嚴重,臥床不起,用郁李仁一大合搗碎成末,和麥麵做成餅食用,入口即大便通暢,氣機通利,病情即愈。
《衍義》記載:郁李仁,其果實像御李子,成熟時呈紅色,可食用,略帶澀味。其仁,用溫水除去果皮,研磨成糊狀,加入生龍腦,滴入眼中治療紅眼病。陝西地區較多。根煎湯,洗治風蟲牙痛。
2. 莽草
味辛,苦,溫,有毒。主頭風癰腫,乳癰疝瘕,除結氣疥瘙。殺蟲魚。療喉痹不通,乳難。頭風癢,可用沐,勿令入眼。一名葞,一名春草。生上谷山谷及冤句。五月採葉,陰乾。
陶隱居云:今東間處處皆有,葉青新烈者良。人用搗以和米,納水中,魚吞即死浮出,人取食之無妨。莽草字亦作䒽(音罔)字,今俗呼為䒽草也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葞,春草。釋曰:藥草也,今俗呼為䒽草。郭云:一名芒草者,所見本異也。藥性論云:䒽草,臣。能治風疽,疝氣腫墜凝血,治瘰癧,除濕風,不入湯服。
主頭瘡白禿,殺蟲。與白蘞、赤小豆為末,雞子白調如糊,㶸毒腫,干即更易上。日華子云:治皮膚麻痹,並濃煎湯淋,風蚛牙痛,喉痹。亦濃煎汁含後淨漱口。
圖經曰:莽草,亦曰䒽草。出上谷及冤句,今南中州郡及蜀川皆有之。木若石南而葉稀,無花實。五月、七月採葉,陰乾。一說:藤生,繞木石間。古方:治風毒痹厥諸酒,皆用䒽草。今醫家取其葉煎湯,熱含少頃間吐之,以治牙齒風蚛甚效。此木也。而《爾雅·釋草》云:䒽,春草。
釋曰:藥草,莽草也。郭璞云:一名芒草,䒽音近故爾。然謂之草者,乃蔓生者是也。
唐本余治難產。雷公云:凡使,採得後便取葉細銼,又,生甘草、水蓼二味並細銼之,用生稀絹袋盛毒木葉,於甑中上,甘草、水蓼同蒸一日,去諸藥二件,取出曬乾用之。勿用尖有孿生者。聖惠方:治牙齒蚛孔,疼痛及有蟲。用䒽草為末,綿裹納蚛孔中,或於痛處咬之,低頭吐津勿咽之,疼痛便定。
又方:治瘰癧發腫而堅結成核。用䒽草一兩為末,雞子白和敷於帛上,貼之,日二易之,便瘥。肘後方:治癰瘡未潰。䒽草末,雞子白塗紙厚貼上,燥復易,得痛良。又風齒疼,頰腫。用五兩,水一斗煮取五升,熱含漱吐之,一日盡。梅師方:治齒腫痛。䒽草、郁李仁各四兩,水六升,煎取二升,去滓,熱含冷吐。
周禮翦氏掌除蠹物,以䒽草熏之則死。
衍義曰:莽草,今人呼為䒽草。濃煎湯,淋渫皮膚麻痹。《本經》一名春草。諸家皆謂為草,今居木部,《圖經》亦然。今世所用者,皆木葉也。如石南,枝、梗干則縐,揉之,其嗅如椒。《爾雅·釋草》云:䒽,春草。釋曰:今莽草也。與《本經》合,今當具言之。石南條中,陶隱居注云:似䒽草,凌冬不凋。誠木無疑。
白話文:
莽草味辛、苦,性溫,有毒。能治療頭痛、瘡瘍腫痛、乳腺炎、疝氣、腹塊,以及去除瘀積、疥瘡、瘙癢等症。還能殺死蟲魚。可用於治療喉嚨阻塞不通、難產等。若頭部有風引起的瘙癢,可用莽草煎水洗頭,但要注意避免藥液入眼。莽草別名葞、春草,生長在上谷山谷及冤句等地。五月採摘葉片,陰乾備用。
陶弘景說:現在東方的許多地方都有莽草,葉子青綠新鮮而氣味濃烈的品質較好。人們將它搗碎和米一起放入水中,魚吃了就會立即死亡並浮出水面,人食用則無妨。莽草的字也可寫作「䒽」(音wǎng),現在民間俗稱䒽草。據《爾雅》記載:葞,即春草,是種藥草,現在民間稱為䒽草。郭璞說:也有人稱它為芒草,可能是所見種類不同。而《藥性論》記載:䒽草能治療風疽、疝氣腫痛、瘀血、瘰癧,以及去除濕邪引起的風痛,但不可內服。
莽草能治療頭瘡、白禿,以及殺蟲。將莽草、白蘞、赤小豆研磨成粉末,用雞蛋清調成糊狀,敷在患處,待藥膏乾燥後再更換。 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莽草能治療皮膚麻痺,可用濃煎的藥汁淋洗患處;也能治療風蟲牙痛、喉嚨阻塞,方法是用濃煎的藥汁含漱後吐掉。
《圖經本草》記載:莽草,又稱䒽草,產於上谷及冤句,現在南方各州郡和四川也都有。它像石南,但葉子稀疏,沒有花和果實。五月、七月採摘葉片,陰乾備用。也有人說它是藤本植物,纏繞在樹木或岩石間生長。古方中,治療風毒引起的痺症、厥逆等,都使用䒽草。現在醫生常用它的葉子煎湯,熱含少許時間後吐出,治療牙齒風蟲引起的疼痛很有效。它是一種木本植物。《爾雅·釋草》記載:䒽,即春草,釋義是:藥草,即莽草。郭璞說:也有人稱它為芒草,因為讀音相近。但稱它為草,是因為它蔓生。
唐代的本草書中記載莽草能治療難產。《雷公炮炙論》記載:使用莽草時,採摘後立即將葉子切碎,再將生甘草、水蓼也切碎,用生的薄絹袋裝入莽草葉,與甘草、水蓼一起放在蒸籠中蒸一天,然後取出這兩種藥材,曬乾莽草葉備用。不要使用帶有分叉的莽草。 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牙齒蟲洞、疼痛以及蟲蛀,可用莽草研磨成粉末,用棉花包裹後塞入蟲洞中,或直接咬在疼痛處,低頭將唾液吐出不要吞咽,疼痛就會減輕。
另有一方:治療瘰癧發腫、堅硬成核,可用莽草一兩研磨成粉末,用雞蛋清調和後敷在布上,貼在患處,每天更換兩次,很快就能痊癒。《肘後方》記載:治療癰瘡未潰,可用莽草研磨成粉末,用雞蛋清調和後塗在厚紙上貼在患處,乾燥後再更換,疼痛就會減輕。又治療風齒痛、面頰腫脹,可用莽草五兩,加水一斗,煎煮至五升,熱敷含漱後吐出,一天用完。 《梅師集驗方》記載:治療牙齒腫痛,可用莽草、郁李仁各四兩,加水六升,煎煮至二升,濾去藥渣,熱敷含漱後吐出。
《周禮》記載:翦氏負責清除蠹蟲,用莽草熏蒸就能殺死它們。
《本草衍義》記載:莽草,現在人們稱之為䒽草。濃煎藥汁,淋洗皮膚麻痺。《本經》記載,莽草別名春草。許多書籍都將它列為草本,但現在它屬於木本,《圖經本草》也這樣記載。現在人們使用的都是它的木葉。它像石南,枝幹乾燥後會皺縮,揉碎後聞起來像胡椒。《爾雅·釋草》記載:䒽,即春草,釋義是:現在的莽草。這與《本經》記載一致,現在應該詳細說明。陶弘景在《本草經集注》中說,石南枝條像䒽草,冬天也不枯萎。所以它確實是木本植物,無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