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三 (3)

1. 玉屑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除胃中熱、喘息、煩懣,止渴。屑如麻豆服之,久服輕身,長年。生藍田。採無時。(惡鹿角。)

陶隱居云:此云玉屑,亦是以玉為屑,非應別一種物也。《仙經》:服㲄玉,有搗如米粒,乃以苦酒輩,消令如泥,亦有合為漿者。凡服玉,皆不得用已成器物,及塚中玉璞也。好玉出藍田及南陽徐善亭部界中,日南、盧容水中,外國於闐、疏勒諸處皆善,《仙方》名玉為玄真,潔白如豬膏,叩之鳴者,是真也。其比類甚多相似,宜精別之。

所以燕石入笥,卞氏長號也。唐本注云:餌玉,當以消作水者為佳。屑如麻豆服之,取其精潤臟腑,滓穢當完出也。又為粉服之者,使人淋壅。屑如麻豆,其義殊深。臣禹錫等謹按抱朴子云:玉屑,服之與水餌之,懼令人不死。所以不及金者,令人數數發熱,似寒食散狀也。

若服玉屑者,宜十日輒一服,雄黃、丹砂各一刀圭,散發洗沐寒水,迎風而行,則不發熱也。日華子云:玉,潤心肺、明目,滋毛髮,助聲喉。

圖經曰,玉,按《本經》玉泉生藍田山谷,玉屑生藍田。陶隱居注云:好玉出藍田及南陽徐善亭部界中,日南、盧容水中,外國於闐、疏勒諸處皆善;今藍田、南陽、日南不聞有玉,禮器及乘輿服御多是于闐國玉。晉·金州防禦判官平居誨,天福中為鴻臚卿張鄴(本二名上一字犯太祖廟諱上字)使于闐,判官回作《行程記》,載其國採玉之地云:玉河,在於闐城外。其源出崑山,西流一千三百里,至於闐界牛頭山,乃疏為三河。

一曰白玉河,在城東三十里;二曰綠玉河,在城西二十里;三曰烏玉河,在綠玉河西七里。其源雖一,而其玉隨地而變,故其色不同。每歲五、六月大水暴漲,則玉隨流而至。玉之多寡,由水之大小。七、八月水退,乃可取,彼之謂之撈玉。其國之法,官未採玉,禁人輒至河濱者,故其國中器用服飾,往往用玉。

今中國所有,多自彼來耳。陶隱居云:玉泉是玉之精華,白者質色明澈,可消之為水,故名玉泉。世人無復的識者,唯通呼為玉爾。玉屑是以玉為屑,非應別是一物。《仙經》服㲄玉,有搗如米粒,乃以苦酒輩消令如泥,亦有合為漿者。蘇恭云:玉泉者,玉之泉液也,以仙室池中者為上。

其以法化為玉漿者,功劣於自然泉液也。餌玉當以消作水者為佳。又屑如麻豆服之,取其精潤臟腑,滓穢當完出。若為粉服之,即使人淋壅。《周禮》玉府王齊,則供食玉。鄭康成注云:玉是陽精之純者,食之以御水氣,王齊當食玉屑。《正義》云:玉屑研之乃可食,然則玉泉今固無有。

玉屑,醫方亦稀用。祥符中先帝嘗令工人碎玉如米豆粒,製作皆如陶、蘇之說,然亦不聞以供膳餌。其云研之乃食,如此恐非益人,誠不可輕服也。方書中面膏,有用玉屑者,此恐是研粉之乃可用,既非服餌用之,亦不害也。書傳載玉之色曰:赤如雞冠,黃如蒸慄,白如截肪,黑如純漆,謂之玉符,而青玉獨無說焉。又其質溫潤而澤,其聲清越以長,所以為貴也。

今五色玉,清白者常有,黑者時有,黃、赤者絕無,雖禮之六器,亦不能得其真。今儀州出一種石,如蒸栗色,彼人謂之慄玉,或云亦黃玉之類,但少潤澤,又聲不清越,為不及耳。然服玉、食玉,唯貴純白,它色亦不取焉。

海藥云:按《異物志》云:出崑崙。又《淮南子》云:出鐘山。又云:藍田出美玉,燕口出壁玉,味鹹,寒,無毒。主消渴,滋養五臟,止煩躁。宜共金、銀、麥門冬等,同煎服之,甚有所益。《仙經》云:服玉如玉化水法,在淮南三十六水法中載。又《別寶經》云:凡石韞玉,但夜將石映燈看之,內有紅光,明如初出日,便知有玉。

楚記卞和三獻玉,不鑑所以遭刖足,後有辯者,映燈驗之,方知玉在石內,乃為玉璽,價可重連城也。李預每羨古人餐玉之法,乃採訪藍田,躬往掘得若環壁雜器形者,大小百餘枚,稍粗黑,皆光潤可玩,預乃捶七十枚成屑,日食之,經年,云有效驗,而世事寢息,並不禁節。

又加之以好酒損志,及疾篤,謂妻子曰:服玉當屏居山林,排棄嗜欲,或當有大神力,而吾酒色不絕,自致於死,非藥之過也。屍體必當有異於人,勿使速殯,令後人知餐服之驗。時七月中旬,長安毒熱,預停屍四宿,而體色不變,其妻常氏,以玉珠二枚,含之,口閉因囑,其口都無穢氣。寶藏論:玉玄,真者餌之,其命無極,令人舉身輕飛,不但地仙而已。

然其道遲成,服一、二百斤乃可知也。玉,可以烏米酒及地榆酒化之為水,亦可以蔥漿水消之為黏,亦可餌以為丸,可燒為粉服,一年以上,入水中不濡。王莽遺孔休玉,休不受,莽曰:君面有疵,美玉可以滅瘢,休猶不受。莽曰:君嫌其價逐捶碎進休,休方受之。青霞子:玉屑一升,地榆草一升,稻米一升。

三物,取白露二升,置銅器中煮米熟,絞取汁。玉屑化為水,名曰玉液。以藥納杯中美醴,所謂神仙玉漿也。天寶遺事:唐貴妃含玉咽津,以解肺渴。葉天師枕中記:玉屑,味甘,和,無毒。屑如麻豆,久服輕身長壽。惡鹿角。馬鳴先生金丹訣:玉屑常服,令人精神不亂。丹房鏡源:玉末養丹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