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一 (16)
卷第一 (16)
1. 補註所引書傳
《補註本草》所引書傳:內醫書十六家,援據最多。今取撰人名氏,及略述義例,附於末卷,庶使覽之者,知所從來。余非醫家所切,不復存此,具列如下。
《開寶新詳定本草》:(開寶六年,詔尚藥奉御劉翰、道士馬志、翰林醫官翟煦、張素、王從蘊、吳復圭、王光祐、陳昭遇、安自良等九人,詳校諸本,仍取陳藏器拾遺諸書相參,頗有刊正別名及增益品目,馬志為之註解,仍命左司員外郎知制誥扈蒙、翰林學士盧多遜等刊定,凡二十卷。御製序,鏤板於國子監。)
《開寶重定本草》:(開寶七年,詔以新定本草所釋藥類,或有未允。又命劉翰、馬志等重詳定,頗有增損,仍命翰林學士李昉、知制誥王祐、扈蒙等重看詳,凡神農所說,以白字別之;名醫所傳,即以墨字。並目錄,共二十一卷。)
《唐新修本草》:(唐·司空英國公李績等奉敕修。初,陶隱居因《神農本經》三卷,增修為七卷。顯慶中,監門府長史蘇恭表請修定,因命太尉趙國公長孫無忌、尚藥奉御許孝崇與蘇恭等二十二人重廣定為二十卷,今謂之《唐本草》。)
《蜀重廣英公本草》:(偽蜀·翰林學士韓保升等,與諸醫工取《唐本草》並圖經相參校,更加刪定,稍增註釋,孟昶自為序。凡二十卷,今謂之《蜀本草》。)
《吳氏本草》:(魏·廣陵人吳普撰。普,華佗弟子,修《神農本草》成四百四十一種。唐《經籍志》尚存六卷,今廣內不復有。唯諸子書,多見引據。其說藥性寒溫、五味,最為詳悉。)
《藥總訣》:(梁·陶隱居撰,論次藥品五味、寒熱之性,主療疾病,及採蓄時月之法,凡二卷。一本題云《藥像斆訣》不著撰人名氏,文字並相類。)
《藥性論》:(不著撰人名氏,集眾藥品類,分其性味、君臣、主病之效,凡四卷。一本題曰:陶隱居撰。然所記藥性、功狀,與本草有相戾者,疑非隱居所為。)
《藥對》:(北齊·尚書令、西陽王徐之才撰。以眾藥名品、君臣、佐使、性毒、相反,及所主疾病,分類而記之,凡二卷。舊本草多引以為據,其言治病、用藥最詳。)
《食療本草》(唐·同州刺史孟詵撰。張鼎又補其不足者八十九種,並舊為二百二十七條,凡三卷。)
《本草拾遺》(唐開元中,京兆府三原縣尉陳藏器撰。以《神農本經》雖有陶、蘇補集之說,然遺逸尚多,故別為序例一卷,拾遺六卷,解紛三卷,總曰《本草拾遺》,共十卷。)
《四聲本草》:(唐·蘭陵處士,蕭炳撰。取本草藥名每上一字,以四聲相從,以便討閱,凡五卷。前進士王收撰序。)
《刪繁本草》:(唐·潤州醫博士兼節度隨軍楊損之撰。以本草諸書所載藥類頗繁,難於看檢,刪去其不急,並有名未用之類,為五卷。不著年代,疑開元后人。)
白話文:
補註所引書傳
本書引用的醫書典籍,以十六種內科醫書為主,引用次數最多。為方便讀者了解資料來源,以下列出各書撰寫者姓名及簡要說明,並附於卷末。本人非醫學專家,故不贅述,僅列出如下:
《開寶新詳定本草》:開寶六年(公元973年),奉皇帝旨意,由尚藥奉御劉翰、道士馬志、翰林醫官翟煦、張素、王從蘊、吳復圭、王光祐、陳昭遇、安自良等九人,詳加校對各版本,並參考陳藏器《本草拾遺》等書,對藥物名稱及種類進行增刪修訂,馬志撰寫註解,再由左司員外郎知制誥扈蒙、翰林學士盧多遜等校定,共二十卷。有皇帝御製序文,並刻板於國子監。
《開寶重定本草》:開寶七年(公元974年),認為《開寶新詳定本草》中部分藥物記載尚有不完善之處,再次由劉翰、馬志等人進行詳加校訂,增刪內容,並由翰林學士李昉、知制誥王祐、扈蒙等再次審閱校對。神農本草經的記載以白字標識,名醫傳說的記載則以墨字標識,另附目錄,共二十一卷。
《唐新修本草》:唐朝司空英國公李績等人奉命修訂。起初,陶弘景根據《神農本經》三卷增修為七卷。顯慶年間(公元656-661年),監門府長史蘇恭上書請求修訂,於是太尉趙國公長孫無忌、尚藥奉御許孝崇與蘇恭等人共二十二人,擴充修訂為二十卷,今稱之為《唐本草》。
《蜀重廣英公本草》:後蜀時期,翰林學士韓保升等人,參考《唐本草》及相關圖經,進行校對增刪,並略加註釋,孟昶為之作序。共二十卷,今稱之為《蜀本草》。
《吳氏本草》:魏晉時期廣陵人吳普所撰。吳普是華佗的弟子,他修訂《神農本草》,增至四百四十一種藥物。唐代《經籍志》記載尚存六卷,但如今已不復存在。僅見於後世諸多書籍的引用。該書關於藥物寒熱溫涼、五味等性質的記載十分詳盡。
《藥總訣》:梁朝陶弘景撰寫,論述藥物五味、寒熱性質,主治疾病,以及採集和貯藏的時節方法,共二卷。有一種版本題為《藥像斆訣》,不署撰寫者姓名,但文字內容大致相同。
《藥性論》:不署撰寫者姓名,彙集各種藥物,按其性質、功效、主治疾病等分類記述,共四卷。有一種版本題為陶弘景撰寫,但其中藥物特性及功效與其他本草書有出入,因此懷疑並非陶弘景所作。
《藥對》:北齊尚書令、西陽王徐之才撰寫。將各種藥物名稱、君臣佐使、藥性毒性、藥物配伍禁忌以及主治疾病等,分類記載,共二卷。舊有的本草書籍多引用此書,其關於治療疾病和用藥的論述十分詳盡。
《食療本草》:唐朝同州刺史孟詵撰寫。張鼎補充了八十九種藥物,加上原有的二百二十七條,共三卷。
《本草拾遺》:唐朝開元年間,京兆府三原縣尉陳藏器撰寫。認為《神農本經》即使有陶弘景、蘇恭的補充,但遺漏的仍有很多,因此另撰序例一卷,拾遺六卷,解紛三卷,合稱《本草拾遺》,共十卷。
《四聲本草》:唐朝蘭陵處士蕭炳撰寫。將本草藥物名稱按四聲歸類,方便查找,共五卷。進士王收撰寫序文。
《刪繁本草》:唐朝潤州醫博士兼節度隨軍楊損之撰寫。認為本草書籍記載的藥物過於繁雜,難以查閱,因此刪去不必要的內容和名稱未用的藥物,共五卷。年代不詳,推測為開元年間以後的人所作。
《本草性事類》:京兆醫工杜善方撰寫。年代不詳,按藥物種類解釋藥物名稱,刪去重複內容,並將藥物炮製方法、配伍禁忌、解毒方法、相反相宜等歸為一類,共一卷。
《南海藥譜》:不署撰寫者姓名,雜記南方藥物的產地和療效,內容比較雜亂。推測為唐朝末期的人所作,共二卷。
《食性本草》:唐朝陪戎副尉劍州醫學助教陳士良撰寫。由於古代有食醫官職,以食療治病,因此參考《神農本經》以及陶弘景、蘇恭、孟詵、陳藏器等人的著作中關於飲食的內容,並加入自己的見解,同時記載食療方劑以及四季養生方法,集賢殿學士徐鍇為之作序。
《日華子諸家本草》:國初開寶年間,四明人撰寫。不署姓名,只稱日華子大明。彙集各家本草和當時常用的藥物,按照寒溫、性味、植物、動物等分類,內容多為當時常用的藥物,功效記載詳細,共二十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