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一 (15)
卷第一 (15)
1. 上合藥分劑料理法則
輕可去實,即麻黃、葛根之屬是也。重可去怯,即磁石、鐵粉之屬是也。澀可去脫,即牡蠣、龍骨之屬是也。滑可去著,即冬葵、榆皮之屬是也。燥可去濕,即桑白皮、赤小豆之屬是也。濕可去枯,即紫石英、白石英之屬是也。只如此體,皆有所屬。凡用藥者,審而詳之,則靡所遺失矣。
凡五方之氣,俱能損人,人生其中,即隨氣受疾。雖習成其性,亦各有所資,乃天生萬物以與人,亦人窮急以致物。今嶺南多毒,足解毒藥之物,即金蛇、白藥之屬是也。江湖多氣,足破氣之物,即薑、橘、吳茱萸之屬是也。寒溫不節,足療溫之藥,即柴胡、麻黃之屬是也。
涼氣多風,足理風之物,即防風、獨活之屬是也。濕氣多痹,足主痹之物,即魚、鱉、螺、蜆之屬是也。陰氣多血,足主血之物,即地錦、石血之屬是也。嶺氣多瘴,足主瘴之物,即常山、鹽麩、涪醋之屬是也。石氣多毒,足主毒之物,即犀角、麝香、羚羊角之屬是也。水氣多痢,足主痢之物,即黃連、黃柏之屬是也。
野氣多蠱,足主蠱之物,即蘘荷、茜根之屬是也。沙氣多狐,足主短狐之物,即鸀鳿、鸂鶒之屬是也。大略如此,各隨所生,中央氣交,兼有諸病,故醫人之療,亦隨方之能;若易地而居,即致乖舛矣。故古方或多補養,或多導泄,或眾味,或單行。補養即去風,導泄即去氣,眾味則貴要,單行乃貧下。
豈前賢之偏有所好,或復用不遂其宜耳。
白話文:
上合藥分劑料理法則
輕的藥性可以去除身體的實證,例如麻黃、葛根之類。重的藥性可以去除身體的虛怯,例如磁石、鐵粉之類。澀的藥性可以阻止身體的脫失,例如牡蠣、龍骨之類。滑的藥性可以去除身體的滯礙,例如冬葵、榆皮之類。燥的藥性可以去除身體的濕氣,例如桑白皮、赤小豆之類。濕的藥性可以去除身體的枯槁,例如紫石英、白石英之類。像這樣,每一種藥性都有其對應的功效。凡是用藥的人,仔細研究並了解這些道理,就不會有遺漏了。
五種方位之氣都可能傷害人體,人生存在其中,就會隨著氣候而生病。雖然逐漸適應了這種氣候特性,但仍然各有其所需。這是上天孕育萬物以供人類使用,也是人類在困境中才懂得善用資源。現在嶺南地區多毒,因此有許多解毒的藥材,例如金蛇、白藥之類。江湖地區多氣,因此有許多破氣的藥材,例如薑、橘、吳茱萸之類。寒冷或溫熱沒有節制,因此有許多治療溫病的藥材,例如柴胡、麻黃之類。
涼氣多風,因此有許多治理風邪的藥材,例如防風、獨活之類。濕氣多痹,因此有許多治療痹症的藥材,例如魚、鱉、螺、蜆之類。陰氣多血症,因此有許多治療血症的藥材,例如地錦、石血之類。嶺南地區的瘴氣多,因此有許多治療瘴氣的藥材,例如常山、鹽麩、涪醋之類。石頭多的地方毒物多,因此有許多治療毒物的藥材,例如犀角、麝香、羚羊角之類。水氣多的地方容易腹瀉,因此有許多治療痢疾的藥材,例如黃連、黃柏之類。
野外之氣容易產生蠱毒,因此有許多治療蠱毒的藥材,例如蘘荷、茜根之類。沙地之氣容易產生狐惑病,因此有許多治療狐惑病的藥材,例如鸀鳿、鸂鶒之類。大致情況就是這樣,各種藥材都隨著其生長環境而有所不同。中央地區的氣候交雜,兼有各種疾病,所以醫生治病,也必須根據當地情況來用藥。如果換到其他地方,就會出現偏差了。所以古代的藥方,有的偏重補養,有的偏重疏泄,有的使用多種藥材,有的只用單一藥材。補養是為了去除風邪,疏泄是為了去除氣滯,多種藥材的配伍是為了取得其主要功效,單一藥材則適合較為貧困的人使用。
難道是前人有所偏好,或是因為用藥不符合實際情況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