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一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一 (14)

1. 上合藥分劑料理法則

臣禹錫等謹按徐之才《藥對》、孫思邈《千金方》、陳藏器《本草拾遺》序例如後。

夫眾病積聚,皆起於虛也。虛生百病。積者,五臟之所積;聚者,六腑之所聚。如斯等疾,多從舊方,不假增損。虛而勞者,其弊萬端,宜應隨病增減。古之善為醫者,皆自採藥,審其體性所主,取其時節早晚;早則藥勢未成,晚則盛勢已歇。今之為醫,不自採藥,且不委節氣早晚,又不知冷熱消息,分兩多少;徒有療病之名,永無必愈之效,此實浮惑,聊復審其冷熱,記增損之主爾。虛勞而頭痛復熱,加枸杞、萎蕤。

虛而欲吐,加人參。虛而不安,亦加人參。虛而多夢紛紜,加龍骨。虛而多熱,加地黃、牡蠣、地膚子、甘草。虛而冷,加當歸、芎藭、乾薑。虛而損,加鍾乳、棘刺、蓯蓉、巴戟天。虛而大熱,加黃芩、天門冬。虛而多忘,加茯神、遠志。虛而驚悸不安,加龍齒、沙參、紫石英、小草,若冷,則用紫石英、小草;若客熱,即用沙參、龍齒;不冷不熱皆用之。虛而口乾,加麥門冬、知母。

虛而吸吸,加胡麻、覆盆子、柏子仁。虛而多氣兼微咳,加五味子、大棗。虛而身強腰中不利,加磁石、杜仲。虛而多冷,加桂心、吳茱萸、附子、烏頭。虛而勞,小便赤,加黃芩。虛而客熱,加地骨皮、白水黃耆(白水,地名。)虛而冷,用隴西黃耆。虛而痰、復有氣,用生薑、半夏、枳實。

虛而小腸利,加桑螵蛸、龍骨、雞䏶胵虛而小腸不利,加茯苓、澤瀉。虛而損、溺白,加厚朴。諸藥無有一一歷而用之,但據體性冷熱,的相主對,聊敘增損之一隅。夫處方者宜准此。

凡諸藥子仁,皆去皮尖及雙仁者,仍切之。

凡烏梅皆去核,入丸散,熬之。大棗擘去核。

凡用麥櫱、曲、大豆黃卷、澤蘭、蕪荑、殭蠶、乾漆、蜂房,皆微炒。

凡湯中用麝香、犀角、鹿角、羚羊角、牛黃、蒲黃、丹砂,須熟末如粉,臨服納湯中,攪令調和服之。

凡茯苓、芍藥,補藥須白者,瀉藥唯赤者。

凡石蟹,皆以槌極打令碎,乃入臼;不爾,搗,不可熟。牛膝、石斛等入湯酒,拍碎用之。

凡菟絲子,暖湯淘汰去沙土,干,漉,暖酒漬,經一宿漉出,曝,微白,皆搗之;不盡者,更以酒漬,經三、五日乃出,更曬微干,搗之,須臾悉盡,極易碎。

凡斑貓等諸蟲,皆去足翅微熬,用牡蠣熬令黃。

凡諸湯用酒者,皆臨熟下之。

凡用銀屑,以水銀和成泥。

凡用鍾乳等諸石,以玉槌水研三日三夜,漂煉,務令極細。

諸藥有宣、通、補、泄、輕、重、澀、滑、燥、濕,此十種者,是藥之大體,而《本經》都不言之,後人亦所未述,遂令調合湯丸,有昧於此者。至如宣可去壅,即薑、橘之屬是也。通可去滯,即通草、防己之屬是也。補可去弱,即人參、羊肉之屬是也。泄可去閉,即葶藶、大黃之屬是也。

白話文:

臣子禹錫等人謹慎地參考了徐之才的《藥對》、孫思邈的《千金方》、陳藏器的《本草拾遺》等書籍,整理出以下關於藥物配伍和劑量調整的法則:

大多數疾病的積聚,都是從虛弱開始的。虛弱會導致各種疾病。所謂「積」,是指五臟的積累;所謂「聚」,是指六腑的聚結。對於這類疾病,大多沿用舊有的處方,不需要增減藥物。但如果是因虛弱而導致的勞損,情況千變萬化,就應該根據病情來調整藥物的用量。古代善於醫術的醫生,都是自己採集藥材,了解它們的特性和主要功效,並選擇在適當的時節採摘。太早採摘藥效尚未形成,太晚則藥效已經衰退。現在的醫生,不自己採藥,也不注意節氣時令,更不知道藥物的寒熱屬性,以及用量的多少。只是徒有治療疾病的名聲,卻永遠無法達到治癒的效果。這實在是太過於浮誇了。因此,我來稍作整理,說明藥物的寒熱屬性,以及增減藥物的原則。

如果虛勞導致頭痛發熱,可以加入枸杞和萎蕤。

如果虛弱而想嘔吐,可以加入人參。如果虛弱而感到不安,也加入人參。如果虛弱而多夢紛亂,可以加入龍骨。如果虛弱而多熱,可以加入地黃、牡蠣、地膚子和甘草。如果虛弱而怕冷,可以加入當歸、川芎和乾薑。如果虛弱而耗損,可以加入鐘乳、棘刺、肉蓯蓉和巴戟天。如果虛弱且發高燒,可以加入黃芩和天門冬。如果虛弱而健忘,可以加入茯神和遠志。如果虛弱而驚悸不安,可以加入龍齒、沙參、紫石英和小草。如果怕冷,就用紫石英和小草;如果因為外來熱邪引起,就用沙參和龍齒;不冷不熱就都用。如果虛弱而口乾,可以加入麥門冬和知母。

如果虛弱而呼吸短促,可以加入胡麻、覆盆子和柏子仁。如果虛弱而多氣兼有輕微咳嗽,可以加入五味子和大棗。如果虛弱而身體僵硬、腰部不適,可以加入磁石和杜仲。如果虛弱而特別怕冷,可以加入桂心、吳茱萸、附子和烏頭。如果虛弱且勞損、小便赤黃,可以加入黃芩。如果虛弱且有外來熱邪,可以加入地骨皮和白水黃耆(白水是一個地名)。如果虛弱而怕冷,可以使用隴西黃耆。如果虛弱而有痰又兼有氣喘,可以使用生薑、半夏和枳實。

如果虛弱而導致小腸排泄過多,可以加入桑螵蛸、龍骨和雞內金。如果虛弱而導致小腸排泄不利,可以加入茯苓和澤瀉。如果虛弱而損耗、小便白濁,可以加入厚朴。各種藥物並不是要一一歷數使用,而是要根據身體的寒熱屬性,正確地選擇搭配使用。我只是在此簡述一些增減藥物的原則。凡是開藥方的人,應該以此為準則。

凡是藥材中的種子或果仁,都要去掉外皮、尖端和雙仁的部分,然後切開。

凡是用烏梅,都要去掉果核,再放入丸散中,並進行熬煮。大棗則要掰開去核。

凡是用麥芽、神麴、大豆黃卷、澤蘭、蕪荑、僵蠶、乾漆和蜂房,都要稍微炒過。

凡是在湯藥中使用麝香、犀角、鹿角、羚羊角、牛黃、蒲黃和丹砂,都要磨成細粉,在藥湯煮好後放入攪勻,然後服用。

凡是茯苓和芍藥,補藥要用白色的,瀉藥才用紅色的。

凡是用石蟹,都要用槌子敲碎,然後再放入臼中搗碎;如果直接搗碎,不容易熟透。牛膝、石斛等藥材放入湯藥或酒中,要拍碎使用。

凡是用菟絲子,要用溫水洗去泥沙,晾乾後撈起,用溫酒浸泡一夜,然後撈出,曬至微白,搗碎。如果沒有完全搗碎,可以再次用酒浸泡三到五天,然後撈出曬乾,再搗碎,很快就能完全搗碎。

凡是斑蝥等各種蟲類藥材,都要去掉腳和翅膀,稍微炒一下,然後用牡蠣炒黃後使用。

凡是湯藥中要用到酒的,都要在藥湯快煮好時再加入。

凡是用銀屑,要用水銀調成泥狀。

凡是用鐘乳等各種礦物類藥材,要用玉槌用水研磨三日三夜,並漂洗煉製,務必使其非常細。

各種藥物有宣、通、補、泄、輕、重、澀、滑、燥、濕這十種特性,這是藥物的大體分類。《本經》沒有提到這些,後人也沒有詳加論述,所以導致在配製湯藥和丸藥時,對這些藥性不甚了解。例如,「宣」可以去除壅塞,如生薑、橘皮之類。「通」可以去除滯礙,如通草、防己之類。「補」可以去除虛弱,如人參、羊肉之類。「泄」可以去除閉塞,如葶藶子、大黃之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