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一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一 (13)

1. 梁·陶隱居序

犀角、羚羊角皆鎊刮作屑。諸齒骨並炙搗碎之。皂莢去皮、子炙之。

凡湯並丸散,用天雄、附子、烏頭、烏喙、側子,皆煻灰中炮令微坼,削去黑皮,乃稱之。唯姜附湯及膏酒中生用,亦削皮乃稱之,直理破作七八片。隨其大小,但削除處黑尖處令盡。

凡湯酒丸散膏中,用半夏皆且完,用熱湯洗去上滑,以手挪之皮釋隨剝去,更復易湯洗令滑盡。不爾,戟人咽喉。舊方云二十許過,今六、七過便足。亦可煮之,一、兩沸一易水,如此三、四過,仍挪洗畢,便曝乾;隨其大小,破為細片,乃稱之以入湯。若膏酒丸散,皆須曝燥,乃稱之。

凡丸散用阿膠,皆先炙,使通體沸起,燥,乃可搗。有不沸處,更炙之。

凡丸中用蠟,皆烊投少蜜中,攪調以和藥。若用熟艾,先細擘,合諸藥搗,令散。不可篩者,別搗納散中和之。

凡用蜜,皆先火煎,掠去其沫,令色微黃,則丸經久不壞。掠之多少,隨蜜精粗。

凡丸散用巴豆、杏仁、桃仁、葶藶、胡麻諸有膏膩藥,皆先熬黃黑,別搗令如膏,指㩢(莫結切)視泯泯爾,乃以向成散;稍稍下臼中,合研搗,令消散,仍復都以輕疏絹篩度之,須盡,又納臼中,依法搗數百杵也。湯膏中用,亦有熬之者,雖生並搗破之。

凡用桂心、厚朴、杜仲、秦皮、木蘭之輩,皆削去上虛軟甲錯處,取里有味者稱之。茯苓、豬苓,削除黑皮;牡丹、巴戟天、遠志、野葛等,皆槌破去心;紫菀洗去土皆畢,乃稱之;薤白、蔥白除青令盡;莽草、石南、茵芋、澤蘭,皆剔取葉及嫩莖,去大枝;鬼臼、黃連,皆除根毛;蜀椒去閉口者及目熬之。

凡狼毒、枳實、橘皮、半夏、麻黃、吳茱萸,皆欲得陳久者良。其餘須精新也。

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,粒有大小,當先去心皮,乃稱之,以一分准十六枚。附子、烏頭若干枚者,去皮畢以半兩准一枚。枳實若干枚者,去穰畢,以一分准二枚。橘皮一分准三枚。棗有大小,三枚准一兩。云乾薑一累者,以重一兩為正。

凡方云半夏一升者,洗畢稱五兩為正。蜀椒一升者,三兩為正。吳茱萸一升者,五兩為正。菟絲子一升,九兩為正。庵䕡子一升,四兩為正。蛇床子一升,三兩半為正。地膚子一升,四兩為正。此其不同也。云某子一升者,其子各有虛實、輕重,不可通以秤准,皆取平升為正。

凡方云用桂一尺者,削去皮畢,重半兩為正。甘草一尺者,重二兩為正。云某草一束者,以重三兩為正。云一把者,重二兩為正。云蜜一斤者,有七合。豬膏一斤者,有一升二合也。

白話文:

犀牛角、羚羊角都要刨刮成屑。各種牙齒骨頭都要烤過後搗碎。皂莢要去皮、去籽後烤過。

凡是煎湯、製作藥丸或散劑,使用天雄、附子、烏頭、烏喙、側子,都要先在熱灰中炮製,讓它們稍微裂開,然後削去黑色外皮,再秤重。只有在薑附湯以及藥酒中會使用生附子,也需要削皮後秤重,直接將附子縱向破開成七八片。根據大小,只要把黑色的尖端部位完全去除即可。

凡是煎湯、泡酒、製作藥丸、散劑或藥膏,使用半夏都要完整,用熱水洗去表面的黏滑物,用手搓揉,讓外皮鬆脫,隨即剝去,再換水清洗乾淨,務必將滑膩感完全去除。不然會刺激咽喉。舊的製法說要洗二十多次,現在洗六、七次就夠了。也可以煮過,煮滾一兩次就換水,如此三、四次,然後搓洗乾淨,再曝曬乾燥。根據大小,將半夏破開成小片,再秤重放入湯藥。如果製作藥膏、藥酒、藥丸或散劑,都必須曬乾後再秤重。

凡是製作藥丸使用的阿膠,都要先烤過,使阿膠整體沸騰起泡,乾燥後,才可以搗碎。如果還有沒起泡的地方,就要再烤過。

凡是藥丸中使用的蠟,都要融化後加入少許蜂蜜中,攪拌均勻後再和藥粉混合。如果要使用熟艾,先將其細細掰開,和其它藥材一起搗,讓它們散開。不能過篩的,就另外搗碎後加入藥粉中混合。

凡是使用蜂蜜,都要先用火煎熬,撈去泡沫,使其顏色微黃,這樣製成的藥丸才可久存而不壞。撈取泡沫的多少,要根據蜂蜜的精純程度來決定。

凡是製作藥丸或散劑,使用巴豆、杏仁、桃仁、葶藶、胡麻等含有油脂的藥材,都要先熬至黃黑色,然後另外搗成膏狀,用手指按壓,看起來光滑油潤,再將其加入已製成的藥粉中。少量多次地放入臼中,一起研磨搗碎,使其完全散開,然後用輕薄的絹布過篩,務必篩盡,再將其放入臼中,按照方法搗數百下。如果是湯藥或藥膏使用,也有將其熬過的,即使生用也要搗破。

凡是使用桂心、厚朴、杜仲、秦皮、木蘭等,都要削去表面虛軟腐朽的部分,取用內部有藥效的部分秤重。茯苓、豬苓要削去黑皮。牡丹、巴戟天、遠志、野葛等,都要槌碎後去除中心。紫菀洗淨泥土後才能秤重。薤白、蔥白要去除青色的部分。莽草、石南、茵芋、澤蘭等,都要剔取葉子和嫩莖,去除粗大的枝條。鬼臼、黃連,都要去除根鬚。蜀椒要去除閉口的以及種子,再烤過。

凡是狼毒、枳實、橘皮、半夏、麻黃、吳茱萸,都以陳放較久的為佳。其它的藥材則要新鮮的才好。

凡是藥方說巴豆幾枚,因為巴豆大小不一,應先去除果心和外皮,然後秤重,以一分重相當於十六枚計算。附子、烏頭幾枚,去皮後以半兩重相當於一枚計算。枳實幾枚,去瓤後以一分重相當於二枚計算。橘皮一分重相當於三枚計算。棗子大小不一,三枚相當於一兩重。藥方說乾薑一累,則以重一兩為準。

凡是藥方說半夏一升,洗淨後秤重以五兩為準。蜀椒一升,以三兩為準。吳茱萸一升,以五兩為準。菟絲子一升,以九兩為準。庵䕡子一升,以四兩為準。蛇床子一升,以三兩半為準。地膚子一升,以四兩為準。這些藥材的重量不一樣。藥方說某子一升,因為各種種子有虛實、輕重之分,不能都用秤來衡量,都要以平量一升為準。

凡是藥方說桂皮一尺,削去外皮後,以重半兩為準。甘草一尺,以重二兩為準。藥方說某草一束,以重三兩為準。說一把,以重二兩為準。藥方說蜂蜜一斤,約有七合。豬油一斤,約有一升二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