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47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六 (47)

1. 菥蓂(音錫覓)子

味辛,微溫,無毒。主明目,目痛淚出,除痹,補五臟,益精光,療心腹腰痛。久服輕身不老。一名蓂菥,一名大蕺,一名馬辛,一名大薺。生咸陽川澤及道旁。四月、五月採,曝乾。(得荊實、細辛良,惡乾薑、苦參。)

陶隱居云:今處處有之,人乃言是大薺子,俗用甚稀。唐本注云:《爾雅》云是大薺,然驗其味甘而不辛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似薺菜而細,俗呼為老薺。藥性論云:菥蓂子,苦參為使。能治肝家積聚,眼目赤腫。陳藏器云:菥蓂子,《本經》一名大薺。蘇引《爾雅》為注云:大薺。按大薺即葶藶,非菥蓂也。菥蓂大而褊,葶藶細而圓。二物殊別也。

圖經曰:菥蓂子,生咸陽川澤及道旁,今處處有之。《爾雅》云:菥蓂,大薺。郭璞云:似薺,細葉,俗呼之曰老薺。蘇恭亦云是大薺。又云:然菥蓂味辛,大薺味甘。陳藏器以大薺當是葶藶,非菥蓂,菥蓂大而褊,葶藶細而圓,二物殊也。而《爾雅》自有葶藶,謂之蕇(音典)。

注云:實、葉皆似薺,一名狗薺,大抵二物皆薺類。故人多不能細分,乃爾致疑也。四月、五月採,曝乾。古今眼目方中多用之。崔元亮《海上方》療眼熱痛,淚不止,以菥蓂子一物,搗篩為末,欲臥以銅箸點眼中,當有熱淚及惡物出,並去胬肉。可三、四十夜點之,甚佳。

白話文:

菥蓂子味辛微溫,無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明目,治療眼睛疼痛流淚,去除痺症,滋補五臟,增強精力,治療心腹腰痛。長期服用可以輕身不老。它還有蓂菥、大蕺、馬辛、大薺等別名。生長在咸陽的河流濕地和路邊,農曆四月、五月採收,曬乾即可入藥。它和荊實、細辛是良配,但忌與乾薑、苦參同用。

古籍記載中,菥蓂子在各地都有生長,民間常將其誤認為大薺子,實際應用並不多。有些古籍認為菥蓂子就是大薺,但實際上大薺的滋味是甘而非辛。也有古籍記載菥蓂子類似薺菜但更細小,民間稱為老薺。 有些醫書記載菥蓂子與苦參同用,可以治療肝臟積聚和眼目紅腫。不過,也有醫家認為古籍中所指的大薺實際上是葶藶,而非菥蓂子,兩者形狀不同,菥蓂子大而扁,葶藶細而圓。

圖經記載,菥蓂子生長在咸陽的河流濕地和路邊,如今各地皆有。古籍記載它也叫大薺,外形像薺菜但葉子較細,民間稱之為老薺。但菥蓂子味辛,而大薺味甘,因此與大薺有所區別。有人認為古籍中所謂的大薺其實是葶藶,菥蓂子與葶藶外形差異明顯。 古籍中也記載菥蓂子的葉子和種子都像薺菜,也叫狗薺,因此古人常將兩種植物混淆。 四月五月採收,曬乾使用。古今許多治療眼疾的藥方中都用到菥蓂子。 例如,某古方記載用菥蓂子治療眼熱痛、淚流不止的方法:將菥蓂子研磨成粉,睡前用銅筷子點入眼中,可以排出熱淚和異物,甚至去除胬肉。持續使用三四十天效果最佳。

2. 蓍實

味苦、酸,平,無毒。主益氣,充肌膚,明目,聰慧先知。久服不飢,不老,輕身。生少室山谷。八月、九月採實,日乾。

唐本注云:此草所在有之,以其莖為筮。陶誤用楮實為之。《本經》云味苦,楮實味甘,其楮實移在木部也。

圖經曰:蓍實,生少室山谷,今蔡州上蔡縣白龜祠旁,其生如蒿作叢,高五、六尺,一本一、二十莖,至多者三、五十莖,生便條直,所以異於眾蒿也。秋後有花出於枝端,紅紫色,形如菊,八月、九月採其實,日乾入藥。今醫家亦稀用。其莖為筮,以問鬼神知吉凶,故聖人贊之,謂之神物。

《史記·龜策傳》曰:龜千歲,乃遊於蓮葉之上,蓍百莖共一根,又其所生,獸無虎狼,蟲無毒螫。徐廣注曰:劉向云龜千歲而靈,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莖。又褚先生云:蓍生滿百莖者,其下必有神龜守之,其上常有青雲覆之。傳曰:天下和平,王道得而著莖長丈,其叢生滿百莖。

方今世取蓍者,不能中古法度,不能得滿百莖長丈者,取八十莖以上,蓍長八尺即難得也。人民好用卦者取滿六十莖以上,長滿六尺者,即可用矣。今蔡州所上者,皆不言如此。然則此類,其神物乎,故不常有也。

白話文:

蓍實味苦酸,性平,無毒。能益氣、滋養肌膚、明目、使人聰慧靈敏,預知吉凶。長期服用可以不飢餓、不衰老、身體輕盈。生長在少室山谷,八月九月採收果實,曬乾。

古代書籍記載,這種植物各地都有,其莖可用作占卜用的蓍草。陶弘景誤將構樹的果實當作蓍實。《本經》記載蓍實味苦,而構樹果實味甘,構樹果實的記載已移至木部。

圖書記載:蓍實生長在少室山谷,現在蔡州上蔡縣白龜祠附近也有。它像蒿草一樣叢生,高五到六尺,一株有十到二十莖,最多可達三、五十莖,莖幹筆直,與其他蒿草不同。秋天在枝頭開紅紫色的花,形狀像菊花。八月九月採收果實,曬乾入藥。現在醫生很少使用。其莖用於占卜,詢問鬼神吉凶,因此被聖人讚譽為神物。

《史記·龜策傳》記載:千年龜在蓮葉上遊玩,百莖蓍草共生一株,而且它生長的地方沒有猛獸毒蟲。徐廣注釋說:劉向說千年龜才靈驗,百年蓍草才長出一株百莖。褚先生也說:如果蓍草長到一百莖,其下必定有神龜守護,其上常有青雲覆蓋。傳說天下太平,王道昌盛時,蓍草莖長達一丈,一叢能長到一百莖。

現在人們採集蓍草,方法與古代不同,很難找到莖長一丈、百莖的蓍草,能採到八十莖以上,莖長八尺的就很難得了。民間用於占卜的人,會採集六十莖以上,莖長六尺的蓍草即可使用。現在蔡州上貢的蓍草,都不符合這些標準。因此,這種蓍草確實是神物,所以並非常見。

3. 赤芝

味苦,平,主胸中結,益心氣,補中,增智慧,不忘。久食輕身不老,延年神仙。一名丹芝。生霍山。

陶隱居云:南嶽本是衡山,漢武帝始以小霍山代之,非正也。此則應生衡山也。

英公云:安心神。

白話文:

赤芝味苦,性平,能治療胸中鬱結,益氣強心,補益身體,增強智慧,防止健忘。長期食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,達到延年益壽、成仙的目的。赤芝又名丹芝,生長在霍山。

陶弘景說:南嶽原本指的是衡山,漢武帝才開始用霍山代替南嶽,這是不正確的。所以赤芝應該生長在衡山。

李時珍(英公)說:赤芝能安定心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