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三 (12)
卷第十三 (12)
1. 沒藥
味苦,平,無毒。主破血止痛,療金瘡杖瘡,諸惡瘡痔漏,卒下血,目中翳暈痛膚赤。生波斯國。似安息香,其塊大小不定,黑色。(今附)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沒藥單用亦得。味苦、辛。能主打搕損,心腹血瘀,傷折踒跌,筋骨瘀痛,金刃所損,痛不可忍。皆以酒投飲之。良。日華子云:破癥結,宿血,消腫毒。
圖經曰:沒藥,生波斯國,今海南諸國及廣州或有之。木之根之株皆如橄欖,葉青而密。歲久者,則有膏液流滴在地下,凝結成塊,或大或小,亦類安息香。採無時。今方:多用治婦人內傷痛楚,又治血暈及臍腹㽲刺者。沒藥一物,研細,溫酒調一錢,便止。又治歷節諸風,骨節疼痛,晝夜不可忍者。
沒藥半兩,研,虎脛骨三兩塗酥炙黃色,先搗羅為散,與沒藥同研令細。溫酒調二錢,日三服,大佳。
海藥:謹按徐表《南州記》:生波斯國,是彼處松脂也。狀如神香,赤黑色。味苦、辛,溫,無毒。主折傷馬墜,推陳置新,能生好血。凡服皆須研爛,以熱酒調服,近效。墮胎心腹俱痛及野雞漏痔,產後血氣痛,並宜丸散中服爾。
衍義曰:沒藥,大概通滯血。打撲損疼痛,皆以酒化服。血滯則氣壅淤,氣壅淤則經絡滿急,經絡滿急故痛且腫。凡打撲著肌肉須腫脹者,經絡傷,氣血不行壅淤,故如是。
白話文:
沒藥
沒藥味苦,性平,無毒。能活血止痛,治療外傷(金瘡、杖瘡)、各種瘡瘍腫毒、痔漏、突然下血、眼睛裡有翳障、眼睛紅腫疼痛等症狀。原產波斯國,外形類似安息香,塊狀大小不一,顏色黑色。
單獨使用沒藥也有療效,味苦辛。能治療挫傷、心腹瘀血、跌打損傷、筋骨瘀痛、刀傷等疼痛難忍的症狀,通常用酒送服。 沒藥還能破除癥結,清除陳舊瘀血,消腫解毒。
沒藥產自波斯國,現在海南等地和廣州也可能產出。植株外形像橄欖樹,葉子青綠茂密。樹齡久的樹會分泌樹脂狀膏液滴落在地面,凝結成大小不一的塊狀,形似安息香。採收沒有特定時間。現代常用於治療婦女內傷疼痛、血暈、腹部絞痛等症狀,研末後用溫酒調服一錢即可止痛。也用於治療各種關節疼痛,以及日夜難忍的骨節疼痛。
治療骨節疼痛的方劑:沒藥半兩研末,與三兩塗上酥油炙烤至黃色的虎脛骨(研磨成粉)混合研細,用溫酒調服二錢,一日三次,療效顯著。
據《南州記》記載,沒藥產自波斯,是當地松樹的樹脂。形似神香,顏色赤黑,味苦辛,性溫,無毒。能治療骨折、墜馬損傷,促進新陳代謝,生成好的血液。服用時需研磨成粉末,用熱酒調服,效果迅速。治療流產後心腹疼痛、痔漏、產後血氣疼痛等症狀,都宜製成丸劑或散劑服用。
總而言之,沒藥主要功效是疏通經絡,治療瘀血阻滯。跌打損傷疼痛,都可用酒送服。瘀血阻滯則氣機不通,氣機不通則經絡阻塞,經絡阻塞就會疼痛腫脹。跌打損傷導致肌肉腫脹,是因為經絡受損,氣血運行不暢而淤積堵塞。
2. 龍眼
味甘,平,無毒。主五臟邪氣,安志厭食,除蟲去毒。久服強魂聰明,輕身不老,通神明。一名益智。其大者似檳榔。生南海山谷。
陶隱居云:廣州別有龍眼,似荔枝而小,非益智,恐彼人別名,今者為益智爾。食之並利人。唐本注云:益智似連翹子頭未開者。味甘、辛。殊不似檳榔。其苗、葉、花、根,與豆蔻無別,唯子小爾。龍眼一名益智,而益智非龍眼也。其龍眼樹似荔枝,葉若林檎,花白色。子如檳榔,有鱗甲,大如雀卵。
味甘、酸也。今注按此樹高二丈餘,枝葉凌冬不凋。花白色。七月始熟。一名亞荔枝。大者形似檳榔而小,有鱗甲,其肉薄於荔枝,而甘美堪食。《本經》云一名益智者。蓋甘味歸脾而能益智,非今益智子爾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龍眼,除蠱毒,去三蟲。
圖經曰:龍眼,生南海山谷,今閩、廣、蜀道出荔枝處皆有之。木高二丈許,似荔枝而葉微小,凌冬不凋。春末夏初,生細白花。七月而實成,殼青黃色,文作鱗甲,形圓如彈丸,核若無患而不堅,肉白有漿,甚甘美。其實極繁,每枝常三、二十枚。荔枝才過,龍眼即熟,故南人目為荔枝奴。
一名益智,以其味甘歸脾而能益智耳。下品自有益智子,非此物也。《東觀漢記》云:南海舊獻龍眼、荔枝,十里一置,五里一候,奔馳險阻,道路為患。孝和時,汝南唐羌為臨武長,縣接南海,上書言狀。帝下詔太官,勿復受獻,由是而止。其為世所貴重久矣。今人亦甚珍之,曝乾。
寄遠,北中以為佳果,亞於荔枝。
衍義曰:龍眼,《經》曰:一名益智。今專為果,未見入藥,《補註》不言。《神農本草》編入木部中品,果部中復不曾收入。今除為果之外,別無龍眼。若謂為益智子,則專調諸氣,今為果者,復不能也。矧自有益智條,遠不相當。故知木部龍眼,即便是今為果者。按《今注》云:甘味歸脾,而能益智,此說甚當。
白話文:
龍眼味甘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五臟的邪氣,改善食欲不振和厭食,還能殺蟲解毒。長期服用能增強記憶力、使人聰明,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,甚至能通達神明。龍眼也叫益智。較大的龍眼果實像檳榔,生長在南海的山谷。
陶弘景說:廣州還有另一種龍眼,它像荔枝但較小,不是益智,可能是當地人另取的名字,現在卻被稱為益智。食用對人有益。唐代的注釋說:益智像連翹的果實未開裂的樣子,味道甘辛,與檳榔完全不同。它的枝葉、花朵、根都與豆蔻相似,只是果實較小。龍眼又名益智,但益智並不是龍眼。龍眼樹像荔枝樹,葉子像林檎樹的葉子,花是白色的。果實像檳榔,有鱗甲,大小如雀卵。
龍眼的滋味甘酸。現今的注釋記載:這種樹高約兩丈多,枝葉冬天也不凋謝。花是白色的,七月開始成熟。龍眼也叫亞荔枝。較大的果實形似檳榔但較小,有鱗甲,果肉比荔枝薄,但甘甜美味。《本經》中稱它為益智,大概是因其甘味入脾,能益智,但並不是現在所說的益智子。臣禹錫等謹按:蜀地的龍眼能去除蠱毒,殺死三種蟲害。
圖經記載:龍眼生長在南海的山谷,現在福建、廣東、四川等盛產荔枝的地方也都有。樹高約兩丈,像荔枝樹但葉子較小,冬天不落葉。春末夏初開細小的白花。七月果實成熟,果皮青黃色,有鱗甲狀紋理,果實圓形如彈丸,果核像無患子但沒有那麼堅硬,果肉白色多汁,非常甘甜美味。果實很多,每枝通常有三、二十個。荔枝剛過季,龍眼就成熟了,所以南方人稱它為「荔枝奴」。
龍眼又名益智,是因為它味甘入脾,能益智。另有一種藥材叫益智子,屬於下品藥材,與龍眼不是同一種東西。《東觀漢記》記載:以前南海地區進貢龍眼和荔枝,十里設一驛站,五里設一哨卡,人員奔波於險阻的山路,道路阻塞成災。孝和帝時期,汝南人唐羌擔任臨武縣令,該縣與南海接壤,他上書陳述此事。皇帝下令朝廷官員不再接受進貢,於是進貢才停止。由此可見,龍眼在當時就非常珍貴。現在人們也十分珍視龍眼,將其曬乾,以便遠距離運輸。北方地區的人們視其為上品水果,僅次於荔枝。
衍義說:龍眼,《本經》中稱它為益智。現在主要作為水果食用,很少用於藥材,《補註》中未提及。收錄在《神農本草經》木部中品中,果部中卻沒有收錄。現在除了作為水果之外,沒有其他用途的龍眼。如果認為它是益智子,那它主要功效是調和氣血,而現在作為水果的龍眼卻沒有這種功效。況且益智子另有專條記載,兩者相差甚遠。因此可知,木部中記載的龍眼,就是現在作為水果食用的龍眼。根據《今注》記載:甘味入脾,能益智,這種說法很正確。
3. 安息香
味辛、苦,平,無毒。主心腹惡氣,鬼疰。出西戎。似松脂,黃黑色,為塊。新者亦柔韌(音刃)。(唐本先附)
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:燒之去鬼來神。段成式酉陽雜俎云:安息香樹,出波斯國,波斯呼為辟邪樹。長三丈,皮色黃黑。葉有四角,經寒不凋。二月開花,黃色,花心微碧,不結實。刻其樹皮,其膠如飴,名安息香。六、七月堅凝乃取之。燒之通神,闢眾惡。日華子治邪氣魍魎,鬼胎血邪,闢蠱毒,腎氣,霍亂,風痛,治婦人血噤併產後血暈。
海藥:謹按《廣州記》云:生南海波斯國,樹中脂也,狀若桃膠,以秋月採之。又方:云:婦人夜夢鬼交,以臭黃合為丸,燒熏丹穴,永斷。又主男子遺精,暖腎,辟惡氣。
白話文:
安息香味辛、苦,性平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治療心腹脹痛和鬼怪作祟引起的疾病。產自西域,外形像松脂,顏色黃黑,呈塊狀。新鮮的安息香也柔軟有韌性。
古籍記載,焚燒安息香可以驅邪招神。波斯國盛產安息香樹,當地人稱之為辟邪樹。樹高約十米,樹皮黃黑色,葉子呈四角形,冬天也不會凋零。二月開花,花色為黃色,花蕊略帶碧綠,但不結果實。人們刻劃樹皮,收集其分泌出的樹脂,即安息香。樹脂在六月、七月凝固後採收。焚燒安息香可以通神,驅除邪惡。 安息香還能治療邪氣、魍魎、鬼胎、血邪、蠱毒、腎虛、霍亂、風濕痛,以及婦女血崩和產後血暈等症狀。
另有記載指出,安息香產於南海的波斯國,是樹木分泌的樹脂,形狀像桃膠,在秋收時節採集。 也有人用安息香治療婦女夢到與鬼交合的症狀,將其與臭黃(一種藥材)混合製成丸藥,焚燒熏於丹田穴位,可以永久斷絕此症。 此外,安息香還可治療男子遺精,溫暖腎臟,驅除邪氣。
4. 仙人杖
味鹹,平(一云冷),無毒。主噦氣嘔逆,闢痁,小兒吐乳,大人吐食,並水煮服,小兒驚癇及夜啼,安身伴睡良。又主痔病,燒為末,服方寸匕。此是筍欲成竹時立死者,色黑如漆,五、六月收之。苦桂竹多生此。
又別一種仙人杖,味甘,小溫,無毒。久服長生,堅筋骨,令人不老。作茹食之,去痰癖,除風冷。生劍南平澤。葉似苦苣,叢生。陳子昂《觀玉篇序》云:夏四月,次於張掖河州草木無他異者,皆仙人杖。往往叢生,予家世代服食者,昔嘗餌之,及此行也。息意茲味,戎人有薦嘉蔬者,此物存焉,豈非將欲扶吾壽也。(新補),見陳藏器、日華子。
圖經曰:文具枸杞條下。
白話文:
仙人杖
此物味鹹,性平(也有人說是性寒),無毒。能治呃逆嘔吐,驅除邪氣,小兒吐奶,大人嘔吐食物,都可用水煮後服用。對小兒驚癇及夜啼也有效,可以陪伴孩子睡覺,使其安心。此外,還能治療痔瘡,將其燒成灰末,每次服用一錢(約3克)。這種仙人杖是竹筍將要長成竹子時枯死而成的,顏色黑如漆,在五月、六月採收。苦桂竹叢中多生長此物。
還有一種仙人杖,味甘,性微溫,無毒。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,強筋健骨,讓人不老。可以像吃蔬菜一樣食用,能去除痰癖,消除風寒。生長在劍南平澤地區。葉子像苦苣菜,叢生。陳子昂在《觀玉篇序》中記載:夏四月,我在張掖河州一帶,所見草木與其他地方並無不同,唯獨仙人杖,往往叢生,我家世代服用,我以前也吃過,這次旅行也再次見到。細細品味,當地人推薦的美味野菜,就是它,難道是上天要幫助我長壽嗎?(新補充內容),見陳藏器、日華子所著書籍記載。
圖書記載:詳見枸杞條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