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三 (10)
卷第十三 (10)
1. 紫薇(音威)
味酸,微寒,無毒。主婦人產乳余疾,崩中,癥瘕血閉,寒熱羸瘦,養胎。
莖、葉,味苦,無毒。主痿蹶,益氣。一名陵苕,一名蕟華。生西海川穀及山陽。
陶隱居云:李云是瞿麥根,今方:用至少。《博物志》云:郝晦行(音杏)華草,於太行山北,得紫薇華。必當奇異,今瞿麥華乃可愛,而處處有,不應乃在太行山。且有樹,其莖、葉恐亦非瞿麥根。《詩》云:有苕之華。郭云凌霄,亦恐非也。唐本注云:此即凌霄花也。及莖、葉俱用。
按《爾雅·釋草》云:苕,一名陵苕。黃花蔈(必曜切);白華蕟。郭云:一名陵時。又名凌霄。《本經》云:一名陵苕。蕟華即用花,不用根也。山中亦有白花者。按瞿麥花紅,無黃、白者。且紫薇、瞿麥,皆《本經》所載。若用瞿麥根為紫薇,何得復用莖、葉?體性既與瞿麥乖異,生處亦不相關。
白話文:
瞿麥味酸,性微寒,無毒。能治療婦女產後乳汁不通、月經不調、血塊瘀積、經閉、寒熱交替、體虛瘦弱等症狀,也有助於孕婦養胎。 瞿麥的莖葉味苦,無毒,能治療四肢無力、氣虛等症狀。瞿麥又名陵苕、蕟華,生長在西海、川穀和山陽地區。
郭云凌霄,此為真說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紫薇,臣,一名女薇,畏滷咸,味甘。主熱風風癇,大小便不利,腸中結實,止產後奔血不定淋瀝,安胎。日華子云:根,治熱風身癢,遊風風疹,治瘀血帶下。花、葉功用同。又云凌霄花,治酒渣熱毒風刺風,婦人血膈遊風,崩中帶下。
圖經曰:紫薇,陵霄花也。生西海川穀及山陽,今處處皆有,多生山中,人家園圃亦或種蒔。初作藤蔓生,依大木,歲久延引至巔而有花。其花黃赤,夏中乃盛。陶隱居云:《詩》有苕之華。郭云陵霄。又蘇恭引《爾雅·釋草》云:苕,陵苕。郭云又名陵霄。按今《爾雅》注:苕,一名陵時。
白話文:
紫薇,又名女薇,性畏鹽滷,味甘,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的功效。可治熱風引起的风痫、大小便不利、腸胃積滯、产后出血不止、安胎等。其根可治热风引起的皮肤瘙痒、游风引起的疹子,以及瘀血引起的带下。花和叶的功效与根相似。凌霄花则可治酒渣鼻引起的热毒风刺、婦女血虛引起的游风、崩漏和带下等。紫薇又名凌霄花,生长在西海川谷和山阳,现今各地都有,多生于山区,人们也会在园圃中种植。它最初以藤蔓的形式生长,依附于大树,年久后会延至树梢开花。花色黄赤,夏季盛开。《诗经》中提到的“苕之華”,郭璞认为是凌霄花。蘇恭引用《爾雅》中的“苕,陵苕”,郭璞也认为是凌霄花。现今《爾雅》的注釋中,将“苕”解释为“陵時”。
本草云而無陵霄之說,豈古今所傳書有異同邪?又據陸機及孔穎達疏義亦云:苕,一名陵時。陵時乃是鼠尾草之別名,郭又謂苕為陵時。本草云:今紫薇無陵時之名,而鼠尾草有之。乃知陶、蘇所引,是以陵時作陵霄耳。又陵霄,非是草類,益可明其誤矣。今醫家多采其花干之,入婦人血崩風毒藥,又治少女血熱風毒,四肢、皮膚生癮疹。
並行經脈方:陵霄花不以多少,搗羅為散。每服二錢,溫酒調下,食前服甚效。
斗門方:治暴耳聾。凌霄葉,爛杵自然汁,灌耳內,瘥。
衍義曰:紫薇,今蔓延而生,謂之為草。又有木身,謂之為木。又須物而上。然幹不逐冬斃,亦得木之多也,故分入木部為至當。唐·白樂天詩,有木名凌霄,擢秀非孤標,由是益知非草也。《本經》又云:莖、葉味苦,是與瞿麥別一種甚明。《唐本》注云:且紫薇、瞿麥皆《本經》所載,若用瞿麥根為紫薇,何得復用莖、葉?此說盡矣。然其花赭黃色,本條雖不言其花,又卻言莖、葉味苦,則紫薇為花,故可知矣。
白話文:
古籍中沒有提到「陵霄」這個名稱,難道古今傳承的書籍存在差異嗎?根據陸機和孔穎達的註釋,也說「苕」又叫做「陵時」,而「陵時」正是鼠尾草的別名,郭璞也認為「苕」就是「陵時」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現在的紫薇沒有「陵時」這個名字,而鼠尾草卻有,可見陶弘景和蘇頌引用的資料,把「陵時」誤寫成了「陵霄」。另外,陵霄並非草類,更可以證明這是錯誤的說法。現在醫生常用它的花曬乾,加入藥方治療婦女血崩、風毒,以及少女血熱風毒、四肢皮膚長疹子等病症。
治療方法:
-
將陵霄花搗碎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溫酒調服,飯前服用效果最好。
-
治療暴聾:將凌霄葉搗爛取汁,滴入耳中,直到痊癒。
紫薇現在是指一種蔓延生長的植物,可以稱為草本植物;也有一種木質莖的,可以稱為木本植物。它需要依附別的物體向上生長,但它的莖不會隨著冬天而枯死,說明它有許多木本植物的特性,所以將它歸入木部非常合適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提到一種名為「凌霄」的樹木,說明它不是草類。另外,《本經》記載,紫薇的莖和葉有苦味,這與瞿麥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植物。唐代本草書中註解說,紫薇和瞿麥都是《本經》記載的藥物,如果用瞿麥根當作紫薇,為什麼還要用它的莖和葉呢?這已經很清楚了。雖然本段文字沒有提到紫薇的花,但卻說它的莖和葉有苦味,這就說明紫薇是開花的植物。
2. 胡桐淚
味鹹、苦,大寒,無毒。主大毒熱,心腹煩滿,水和服之,取吐。又主牛馬急黃黑汗,水研三、二兩灌之,立瘥。又為金銀焊藥。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。形似黃礬而堅實。有夾爛木者,云是胡桐樹滋淪入土石鹼(音減)鹵地作之。其樹高大,皮、葉似白楊、青桐、桑輩。
故名胡桐木,堪器用。又名胡桐律。律、淚聲訛也。《西域傳》云:胡桐似桑而曲。(唐本先附,草部今移)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涼州以西有之。初生似柳,大則似桑、桐之間。津下入地,與土石相染,狀如姜石,極鹹苦,得水便消,若礬石、類石類也。冬採之。日華子云:治風蚛牙齒痛。有二般:木律不中入藥用;石律形如小石片子,黃土色者為上。即中入齒藥用,兼殺火毒並面毒。
白話文:
這種藥物味道鹹苦,性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中毒發熱、心腹煩悶,用水調和服用,可以催吐。也可以治療牛馬急黃、黑汗症,用水研磨三到二兩灌服,立刻就會痊癒。它還可以用作金銀焊接的藥物。產自肅州以西的平澤和山谷之中。形狀像黃礬,但質地堅實。有些夾雜著腐爛的木頭,據說是由胡桐樹的汁液滲入土中,與石鹼鹵地混合形成的。這種樹木高大,樹皮和葉子像白楊、青桐、桑樹等。
所以稱為胡桐木,可以用於製作器物。也叫做胡桐律。律字,是淚字的音訛。 《西域傳》說:胡桐樹像桑樹,但樹枝彎曲。
臣禹錫等人謹慎考證蜀本圖經記載:涼州以西有這種藥材。剛生長的時候像柳樹,長大之後像桑樹和桐樹之間的樣子。它的汁液滲入地下,與泥土和岩石相互沾染,形狀像姜石,非常鹹苦,遇到水就會溶解,像礬石、石類一樣。冬天採集。日華子說:可以治療風齒、牙痛。有兩種:木律不能入藥;石律形狀像小石片,黃土色的是上品。可以用於治療牙齒疾病,還可以殺滅火毒和面部毒素。
圖經曰:胡桐淚,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,今西蕃亦有商人貨之者。相傳其木甚高大,皮似白楊、青桐輩。其藥初生似柳,漸大則似桑、桐輩。其津液淪入地中,與大石相著,冬月採得之,狀如黃礬、姜石,味極鹹苦,得水便消,如硝石也。古方:稀用,今治口齒家為最要之物。一名胡桐律。律、淚聲近也。然有一種木律極相類,不堪用也。
海藥:謹按《嶺表記》云:出波斯國。是胡桐樹脂也,名胡桐淚。又有石淚,在石上採也。主風疳䘌齒牙疼痛,骨槽風勞,能軟一切物。多服令人吐也。作律字非也。通典:西戎樓國,多出檉柳、胡桐、白草。白草,牛馬所嗜也。胡桐亦似蟲食其樹而津下流出者,俗名為胡桐淚,可以焊金銀,俗訛呼淚為律。
白話文:
胡桐淚產自肅州以西的平原和山谷,現在西蕃商人也販售這種藥材。傳說胡桐樹高大,樹皮像白楊和青桐。胡桐淚剛長出來時像柳樹,慢慢長大就會像桑樹、桐樹。它的汁液滲入地下,與大石頭結合,冬天採收,形狀像黃礬、姜石,味道又鹹又苦,遇水就溶解,像硝石。古時候很少使用胡桐淚,現在治療口腔疾病最常用它。胡桐淚又名胡桐律,律和淚的發音相似。但是,有一種叫做木律的樹木,外觀很像胡桐淚,卻不能使用。
胡桐淚也叫做海藥,據《嶺表記》記載,產自波斯國,是胡桐樹的樹脂。另外還有一種石淚,是在石頭上採集的。胡桐淚可以治療風寒、疳積、牙痛、骨槽風、勞損,能軟化一切東西。服用過多會導致嘔吐。稱呼胡桐淚為胡桐律是不正確的。據《通典》記載,西戎樓國盛產檉柳、胡桐和白草。白草是牛馬愛吃的草。胡桐樹好像是被蟲子吃了樹幹,流出汁液,俗稱胡桐淚,可以用來焊接金銀,民間把淚誤寫成律。
3. 棘刺花
味苦,平,無毒。主金瘡內漏。冬至後百二十日採之。
實,主明目,心腹痿痹,除熱,利小便。生道旁,四月採。一名菥蓂,一名馬朐,一名刺原。又有棗針,療腰痛,喉痹不通。
陶隱居云:此一條又相違越,恐俚言多是,然復道其花一名菥蓂,此恐別是一物,不關棗針也。今俗人皆用天門冬苗,吾亦不許,門冬苗乃是好作飲,益人,正自不可當棘刺爾。唐本注云:棘有赤、白二種。亦猶諸棘色類非一,後條用花,斯不足怪。以江南無棘,李云用棘針。
白話文:
刺梨味苦,性平,無毒。主要治療金瘡內漏。冬至後一百二十天採收。刺梨根主治明目、心腹痿痹、除熱、利小便。生長於路旁,四月採收。又名菥蓂、馬朐、刺原。另外還有棗針,可以治療腰痛、喉痹不通。
天門冬苗一名顛棘,南人以代棘針,陶不許。今用棘刺,當用白者為佳。花即棘花,定無別物。然刺有兩種:有鉤者,有直者。補益宜用直者,療腫宜用鉤者。又云:棘在棗部,南人昧於棗棘之別,所以同用棘條中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棘有赤白二種。《切韻》曰:棘,小棗也。
田野間多有之,叢高三、二尺,花、葉、莖、實俱似棗也。
圖經文具白棘條下。
聖惠方:治小兒一切疳。用刺針、瓜蒂等分末,吹入鼻中,日二。
白話文:
天門冬的幼苗叫做顛棘,南方人用它代替棘針,陶弘景不認可這種做法。現在使用棘刺,應該選用白色的比較好。棘花就是指這種植物的花,沒有其他的。棘刺有兩種:一種帶鉤,一種筆直。補益身體宜用筆直的,治療腫毒宜用帶鉤的。另外,棘屬於棗屬植物,南方人不知道棗和棘的區別,所以用棘條的時候,都混在一起。臣禹錫等人考證,蜀本注中記載:棘有紅色和白色兩種。《切韻》說:棘,就是小棗。田野間有很多這種植物,叢高約三、二尺,花、葉、莖、實都像棗。圖經中也記載了白棘條的資訊。聖惠方記載:治療小兒一切疳病,可用棘刺針和瓜蒂等量研末,吹入鼻中,每天兩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