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4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六 (43)

1. 巴戟天

味辛、甘,微溫,無毒。主大風邪氣,陰痿不起,強筋骨,安五臟,補中,增志,益氣,療頭面遊風,小腹及陰中相引痛,下氣,補五勞,益精,利男子。生巴郡及下邳山谷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(覆盆子為之使,惡朝生、雷丸、丹參。)

陶隱居云:今亦用建平、宜都者,狀如牡丹而細,外赤內黑,用之打去心。唐本注云:巴戟天苗,俗方名三蔓草。葉以茗,經冬不枯,根如連珠,多者良,宿根青色,嫩根白紫,用之亦同。連珠肉厚者為勝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巴戟天,使。能治男子夜夢,鬼交泄精,強陰,除頭面中風,主下氣,大風血癩。

病人虛損,加而用之。日華子云:味苦。安五臟,定心氣,除一切風,治邪氣,療水腫。又名不凋草,色紫如小念珠,有小孔子,堅硬難搗。

圖經曰:巴戟天,生巴郡及下邳山谷,今江淮、河東州郡亦有之,皆不及蜀州者佳。葉似茗,經冬不枯,俗名三蔓草,又名不凋草。多生竹林內。內地生者,葉似麥門冬而厚大,至秋結實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,今多焙之。有宿根者青色,嫩根者白色,用之皆同,以連珠肉厚者勝。

今方家多以紫色為良。蜀人云:都無紫色者。彼方人採得,或用黑豆同煮,欲其色紫,此殊失氣味,尤宜辨之。一說蜀中又有一種山律根,正似巴戟,但色白。土人採得,以醋水煮之乃紫,以雜巴戟,莫能辨也。真巴戟,嫩者亦白,干時亦煮治使紫,力劣弱,不可用。今兩種,市中皆是。

但擊破視之,其中而紫鮮潔者,偽也。真者擊破,其中雖紫,又有微白慘如粉色,理小暗也。

雷公曰:凡使,須用枸杞子湯浸一宿,待稍軟漉出,卻用酒浸一伏時,又漉出,用菊花同熬令焦黃,去菊花,用布拭令乾用。

衍義曰:巴戟天,本有心,干縮時,偶自落,或可以抽摘,故中心或空,非自有小孔子也。今人慾要中間紫色,則多偽以大豆汁沃之,不可不察。外堅難染,故先從中間紫色。有人嗜酒,日須五、七杯。後患腳氣甚危,或教以巴戟半兩,糯米同炒,米微轉色,不用米,大黃一兩,銼、炒,同為末,熟蜜為丸,溫水服五、七十丸,仍禁酒,遂愈。

白話文:

巴戟天味辛甘,性微溫,無毒。主治大風邪氣,陽痿,強健筋骨,滋養五臟,補益中氣,增強意志,益氣,治療頭面遊風,小腹及陰部牽引疼痛,降氣,治療五勞七傷,益精,對男性有益。生長在巴郡及下邳的山谷。二月、八月採挖根部,陰乾。(配伍覆盆子,忌與朝生、雷丸、丹參同用。)

古籍記載:現今也使用建平、宜都產的巴戟天,形狀像牡丹根但較細,外皮赤紅內里黑褐,使用時需去除根心。唐代注釋說:巴戟天的莖葉,民間俗稱三蔓草。葉子像茶葉,冬天也不枯萎,根莖如連珠狀,根莖越多越好,老根青色,嫩根白紫色,均可入藥。連珠狀根部肉質厚實者為佳。古代醫家記載:巴戟天能治療男子遺精、夢遺,壯陽,治療頭面中風,降氣,治療大風、血癩等症。

虛損病人,可酌情添加巴戟天使用。古籍記載:味苦,滋養五臟,安定心氣,祛除一切風邪,治療邪氣,治療水腫。又名不凋草,顏色紫褐色,像小念珠,有小孔,堅硬難以搗碎。

圖書記載:巴戟天生長在巴郡及下邳山谷,如今江淮、河東等地也有,但都不及蜀州所產的品質好。葉子像茶葉,冬天也不枯萎,民間俗稱三蔓草,又名不凋草。多生長在竹林裡。內地生長的巴戟天,葉子像麥冬但較厚大,秋天結果實。二月、八月採挖根部,陰乾,現在多用烘烤的方法乾燥。老根青色,嫩根白色,均可入藥,以連珠狀根部肉質厚實者為佳。

現在藥家用紫色巴戟天為佳。蜀地人說:蜀地根本沒有紫色的巴戟天。其他地方的人採挖到巴戟天,有時會用黑豆一起煮,使其顏色變紫,這樣會損失其藥性及味道,應當注意區分。有人說蜀地還有一種山藥根,外形很像巴戟天,但顏色潔白。當地人採挖到後,用醋水煮後顏色才會變紫,常被混雜在巴戟天中,難以辨別。真正的巴戟天,嫩的也是白色的,乾燥後煮過也會變紫,但藥效較弱,不宜使用。現在市場上兩種巴戟天都有。

只需將巴戟天敲碎觀察,裡面顏色鮮豔紫紅者為偽品。真品敲碎後,裡面雖然也是紫色,但還帶有略微慘白的粉紅色,紋理細小且暗淡。

古代醫家記載:使用巴戟天時,需用枸杞子湯浸泡一夜,待其稍微軟化後撈出,再用酒浸泡一伏時(約12小時),再撈出,與菊花一起煎熬至焦黃色,去除菊花,用布擦乾後使用。

古籍記載:巴戟天原本是有根心的,乾燥時,根心偶爾會自然脫落,或者可以手工去除,所以中心有時是空的,並不是天生就有小孔。現在有些人為了讓巴戟天中間呈現紫色,常會用大豆汁浸泡,需謹慎辨別。巴戟天外皮堅硬難以染色,所以先從中間染色。曾有一人嗜酒如命,每日需飲酒五七杯,後來患上腳氣病,病情危急,有人建議他用巴戟天半兩,與糯米一起炒,直到米粒略微變色,不用米,再用大黃一兩,切碎炒制,研磨成粉,用熟蜜做成藥丸,溫水服用五七十丸,並且戒酒,病症隨之痊癒。

2. 白英

味甘,寒,無毒。主寒熱,八疸,消渴,補中益氣。久服輕身延年。一名谷菜,一名白草。生益州山谷。春採葉,夏採莖,秋採花,冬採根。

陶隱居云:諸方藥不用。此乃有蔛(音斛)菜,生水中,人蒸食之。此乃生山谷,當非是。又有白草,葉作羹飲,甚療勞,而不用根、華。益州乃有苦菜,土人專食之,皆充健無病,疑或是此。唐本注云:此鬼目草也。蔓生,葉似王瓜,小長而五椏。實圓,若龍葵子,生青,熟紫黑,煮汁飲,解勞。

東人謂之白草。陶云白草,似識之而不的辨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白英,主煩熱,風疹,丹毒,瘧瘴寒熱,小兒結熱。煮汁飲之。一名鬼目。《爾雅》云:苻,鬼目。注:似葛,葉有毛,子赤如耳璫珠,若雲子熟黑,誤矣。又按別本注云:今江東人夏月取其莖、葉煮粥,極解熱毒。

白話文:

白英味甘、性寒,無毒。能治療寒熱、黃疸、消渴症,並能滋補身體、益氣。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延年。白英又名谷菜、白草,生長在益州的山谷中。春天採集葉子,夏天採集莖,秋天採集花,冬天採集根。

陶弘景說:許多藥方都沒有使用白英。市面上有一種叫做蔛(音斛)的蔬菜,生長在水中,人們蒸煮後食用。而生長在山谷中的白英,應該與蔛菜不同。還有一種叫做白草的植物,它的葉子可以做成羹食用,非常有效地治療疲勞,但不用它的根和花。益州還有一種苦菜,當地人經常食用,身體都很健康沒有疾病,我懷疑它可能就是白英。唐代的本草書注釋說:白英就是鬼目草。它蔓生,葉子像王瓜葉,但較小且細長,葉片分成五個裂片。果實圓形,像龍葵的果實,生時青色,成熟時紫黑色,煮汁飲用可以解勞。

東部地區的人們稱它為白草。陶弘景雖然提到白草,但似乎認識卻未能準確辨識。現在根據陳藏器所著的《本草》記載:白英可以治療煩熱、風疹、丹毒、瘧疾寒熱以及小兒發熱。將其煮汁飲用即可。白英又名鬼目。《爾雅》中記載:苻,就是鬼目。注釋說:它像葛藤,葉子有毛,果實紅色像耳環上的珠子,成熟後變成黑色,但這說法有誤。另據其他版本的注釋記載:現在江東地區的人們在夏天用白英的莖葉煮粥,非常有效地解熱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