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三 (9)
卷第十三 (9)
1. 秦椒
味辛,溫,,生溫熟寒,有毒。主風邪氣,溫中除寒痹,堅齒髮,明目,療喉痹,吐逆,疝瘕,去老血,產後余疾腹痛,出汗,利五臟。久服輕身,好顏色,耐老增年通神。生太山川穀及秦嶺上,或琅邪。八月、九月採實。(惡栝蔞、防葵、畏雌黃。)
陶隱居云:今從西來。形似椒而大,色黃黑,味亦頗有椒氣。或呼為大椒。又云:即今樛(居虯切)樹。而樛子是豬椒,恐謬。唐本注云:秦椒樹,葉及莖、子都似蜀椒,但味短實細。藍田南、秦嶺間大有也。臣禹錫等謹按範子計然云:蜀椒出武都,赤色者善;秦椒出天水隴西,細者善。
藥性論云:秦椒,君,味苦、辛。能治惡風遍身,四肢𤸷痹,口齒浮腫搖動,主女人月閉不通,治產後惡血痢,多年痢,主生髮,療腹中冷痛。孟詵云:秦椒,溫。滅瘢,長毛,去血。若齒痛,醋煎含之。又損瘡中風者,以面作餛飩,灰中燒之使熱,斷使口開,封其瘡上,冷即易之。
白話文:
秦椒性辛溫,生食溫熱,熟食寒涼,有毒。可治風寒,溫暖脾胃,驅寒除痺,堅固牙齒和頭髮,明目,治療喉痺、嘔吐逆氣、疝氣、瘕積、去除陳舊血塊,以及產後餘疾腹痛、多汗等症,還能滋養五臟。長期服用可輕身健體,容光煥發,延緩衰老,增強體質,甚至通靈。生長於太山、山谷和秦嶺等地,也出產於琅邪。八月、九月採收果實。忌與栝蔞、防葵同用,畏雌黃。
陶隱居說,現在從西方傳來的秦椒,外形像花椒但更大,顏色黃黑,味道也帶有花椒味,有人稱之為大椒。他又說,這其實是樛樹,而樛子才是豬椒,恐有謬誤。唐代本草注中記載,秦椒樹的葉子、莖和果實都像蜀椒,但味道較淡,果實較小。藍田以南、秦嶺一帶盛產。臣禹錫等人考證範子計然所說,蜀椒產於武都,紅色者為上品;秦椒產於天水隴西,細小的為上品。
《藥性論》中記載,秦椒為君藥,味苦辛。能治療全身風寒、四肢麻痺、口齒浮腫搖動等症,主治婦女月經閉止不通,以及產後惡血痢、多年痢疾等,還能生髮,治療腹部冷痛。孟詵說,秦椒性溫,可消除瘢痕,促進毛髮生長,去除瘀血。若牙齒疼痛,可將其用醋煎煮後含漱。如果受傷部位有風寒,可將秦椒研成麵粉做成餛飩,放入灰燼中燒熱,切開餛飩,使傷口張開,將熱餛飩敷在傷口上,冷了就換新的。
又法:去閉口者水洗,面拌煮作粥。空腹吞之,以飯壓之,重者可再服,以瘥為度。
圖經曰:秦椒,生泰山川穀及秦嶺上或琅邪,今秦、鳳、及明、越、金、商州皆有之。初秋生花秋末結實,九月、十月採。陶隱居云:似椒而大,色黃黑,或呼大椒。蘇恭云:葉及莖、子都似蜀椒,但實細味短。《爾雅》云:檓,大椒。郭璞云:椒叢生,生實大者名為檓。《詩·唐風》云:椒聊且。
陸機疏云:椒似茱萸,有針刺。莖葉堅而滑。蜀人作茶,吳人作茗,皆合煮其葉以為香。今成皋諸山謂之竹葉椒,其木亦如蜀椒,少毒熱,不中合藥,可著飲食中。又用蒸雞、豚最佳。東海諸島上亦有椒,枝、葉皆相似。子長而不圓,甚香,其味似橘皮。島上獐、鹿食其葉,其肉自然作椒、橘香。
白話文:
治療閉口的方法是將它用水洗淨,然後與麵粉混合煮成粥,空腹食用,並用飯壓住,病情嚴重者可以再服用一次,直到症狀消失為止。
《圖經》記載:秦椒生長於泰山山谷、秦嶺和琅邪等地,現在秦州、鳳州、明州、越州、金州、商州等地都有產。初秋開花,秋末結果,九月、十月採收。陶隱居說:它長得像花椒,但個頭更大,顏色黃黑,也叫大椒。蘇恭說:它的葉子、莖和果實都像蜀椒,但果實細小,味道淡薄。《爾雅》記載:檓就是大椒。郭璞說:花椒叢生,果實大的叫做檓。《詩經·唐風》記載:椒聊且。
陸機疏解說:花椒像茱萸,有針刺,莖葉堅硬光滑。蜀地人用它做茶,吳地人用它做茗,都將葉子煮來當香料。現在成皋山一帶稱它為竹葉椒,它的樹木也像蜀椒,毒性較小,性溫,不適合入藥,可以放在飲食中。用它來蒸雞、豬肉最好。東海諸島上也有花椒,枝葉都相似。果實細長,不圓,香味濃郁,味道像橘皮。島上的獐、鹿吃它的葉子,肉就會自然帶有花椒和橘子的香味。
而今南北所生一種椒,其實大於蜀椒,與陶及郭、陸之說正相合,當以實大者為秦椒。其云蜀、吳作茶、茗,皆煮其葉,今不復如此。蓋古人所食,與今異者多矣。故苦𣘻(與茶同條)云。作飲加茱萸、蔥、姜等良是也。相傳椒可以來水銀。又云椒氣好下,言餌之益下,不上衝也。
服食藥當用蜀椒。
肘後方:手足心風腫。椒、鹽末等分,醋和敷之,良。傷寒類要:治膏癉,其人飲少小便多方:秦椒一分出汗,瓜蒂二分末。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續十全方:治蟲入耳。椒末一錢,醋半盞浸良久,少少灌耳,蟲自耳出。
白話文:
現在南北各地都產一種辣椒,果實比蜀椒大,這與陶、郭、陸等人的記載相符,應該以果實大的為秦椒。古人說蜀地和吳地製作茶葉,都是煮其葉子,現在已經不再這樣了。古代人吃的東西,與現代人不同的很多。所以《苦𣘻》一書中說,將茱萸、蔥、姜等加入茶飲,是正確的。傳說辣椒可以來水銀。又說辣椒氣味向下,意思是吃辣椒有利於排泄,不會向上衝。
服用藥物應該用蜀椒。
《肘後方》:手腳心風腫。辣椒、鹽末等量,用醋調和塗敷,效果很好。
《傷寒類要》:治療膏癉,病人飲水少,小便多的方子:秦椒一分,出汗,瓜蒂二分,研末。用水送服,每次方寸匕,一天服三次。
《十全方》:治療蟲入耳。辣椒末一錢,醋半盞浸泡很久,少量灌入耳中,蟲就會從耳中出來。
衍義曰:秦椒,此秦地所實者,故言秦椒。大率椒株皆相似,秦椒但葉差大,椒粒亦大而紋低,不若蜀椒皺紋高為異也。然秦地亦有蜀種椒。如此區別。
白話文:
解釋如下:
「衍義」說:秦椒,指的是在秦地產出的椒類,因此稱之為秦椒。大抵上,椒樹的外觀都相像,只是秦椒的葉子稍微大一些,椒粒也大且紋路較低,與蜀椒的紋路較高有所不同。然而,秦地也有栽種蜀地的椒類。這就是兩者的區別所在。
2. 山茱萸
味酸,平、微溫,無毒。主心下邪氣,寒熱,溫中,逐寒濕痹,去三蟲,腸胃風邪,寒熱疝瘕,頭風,風氣去來,鼻塞,目黃,耳聾,面皰,溫中下氣,出汗,強陰益精,安五臟,通九竅,止小便利。久服輕身,明目,強力長年。一名蜀棗,一名雞足,一名鬾(音妓)實。生漢中山谷及琅邪、冤句、東海承縣。
九月、十月採實,陰乾。(蓼實為之使,惡桔梗、防風、防己。)
陶隱居云:出近道諸山中大樹。子初熟未乾,赤色,如胡蘈子,亦可啖;既干,皮甚薄,當以合核為有爾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山茱萸,使,味鹹、辛,大熱。治腦骨痛,止月水不定,補腎氣,興陽道,堅長陰莖,添精髓,療耳鳴,除面上瘡,主能發汗,止老人尿不節。日華子云:暖腰膝,助水臟,除一切風,逐一切氣,破癥結,治酒渣。
白話文:
山茱萸的功效與特性
山茱萸的味道是酸的,性平偏溫,無毒。
它能治療心胸部位的邪氣,寒熱症狀,溫暖中焦,驅散寒濕痺痛,去除三種腸道寄生蟲,治療腸胃風寒,寒熱疝氣,頭痛,風邪來往,鼻塞,眼睛發黃,耳朵發聾,面部瘡皰。還能溫暖中焦,降氣,促進汗液分泌,增強腎陽,益精,安定五臟,暢通九竅,止住小便頻繁。
長期服用山茱萸可以減輕體重,明亮眼睛,增強體力,延年益壽。山茱萸還有其他別名,分別叫做蜀棗、雞足、鬾實。
山茱萸主要生長在漢中山谷,以及琅邪、冤句、東海承縣等地。
九月、十月採摘果實,陰乾儲存。山茱萸的配伍禁忌是:使藥為蓼實,忌與桔梗、防風、防己同用。
陶隱居說:山茱萸生長在近路的山上,長在高大的樹木上。果實剛成熟時,未乾透,呈紅色,形狀像胡蘈子,可以食用。乾燥後,果皮很薄,幾乎只剩下果核了。
臣禹錫等根據《藥性論》記載:山茱萸的性味是鹹、辛,性大熱。它能治療腦骨疼痛,止住月經不調,補腎氣,壯陽道,堅硬延長陰莖,添補精髓,治療耳鳴,去除面部瘡,還能發汗,止住老人尿頻。
日華子說:山茱萸能溫暖腰膝,滋補水臟,去除一切風邪,驅散一切氣邪,破除癥結,治療酒渣鼻。
陳藏器云:胡蘈子,熟赤,酢澀。小兒食之當果子。止水痢,生平林間,樹高丈餘,葉陰白,冬不凋,冬花春熟,最早諸果。莖及葉煮汁飼狗,主瘑。又有一種大相似,冬凋春實夏熟,人呼為木半夏,無別功。根,平,無毒。根皮煎湯,洗惡瘡疥並馬瘑瘡。
圖經曰:山茱萸,生漢中山谷及琅邪、冤句、東海承縣,今海州亦有之。木高丈餘,葉似榆,花白。子初熟未乾,赤色,似胡蘈子,有核,亦可啖;既干,皮甚薄。九月、十月採實,陰乾。吳普云:一名鼠矢。葉如梅,有刺毛。二月花如杏。四月實如酸棗,赤。五月採實。與此小異也。
白話文:
陳藏器說:胡頹子果實成熟時呈紅色,味道酸澀。小孩子可以當水果吃。它可以止瀉止痢,生長在山林中,樹木高達一丈多,葉子背面呈白色,冬天不凋謝,冬天開花春天結果,是各種果實中最早成熟的。莖和葉煮汁餵狗,可以治狗癬。還有一種植物非常像胡頹子,冬天凋謝春天結果夏天成熟,人們稱之為「木半夏」,沒有其他功效。它的根性平,無毒。根皮煎湯,可以洗治惡瘡疥瘡和馬癬。
《圖經》記載:山茱萸生長在漢中山谷、琅邪、冤句、東海承縣等地,現在的海州也有。樹木高達一丈多,葉子像榆樹葉,花是白色的。果實剛成熟時還沒幹,呈紅色,像胡頹子,有核,也可以吃;乾燥之後,果皮很薄。九月、十月採摘果實,陰乾。吳普說:山茱萸又名鼠矢。葉子像梅樹葉,有刺毛。二月開花,花朵像杏花。四月結果,果實像酸棗,呈紅色。五月採摘果實。與以上描述略有不同。
舊說當合核為用。而雷斅《炮炙論》云:子一斤去核,取肉皮用,只秤成四兩半,其核八稜者名雀兒蘇,別是一物,不可用也。
雷公云:凡使,勿用雀兒蘇,真似山茱萸,只是核八稜,不入藥用。使山茱萸,須去內核。每修事去核了,一斤取肉皮用,只秤成四兩以來,緩火熬之方:用。能壯元氣,秘精。核能滑精。
衍義曰:山茱萸,與吳茱萸甚不相類。山茱萸色紅,大如枸杞子。吳茱萸如川椒,初結子時,其大小亦不過椒,色正青。得名則一,治療又不同,未審當日何緣如此命名。然山茱萸補養腎臟,無一不宜。《經》與《注》所說備矣。
白話文:
以前說山茱萸要連核一起使用。但雷斅在《炮炙論》裡提到:一斤山茱萸去除核,只取肉皮使用,重量約為四兩半,那些八稜的核叫做雀兒蘇,是另外一種東西,不能用。
雷公也說:使用山茱萸時,不要用雀兒蘇,雖然它看起來很像山茱萸,但核是八稜的,不能入藥。使用山茱萸,一定要去除內核。每次處理山茱萸去除核後,一斤取肉皮使用,重量約為四兩,然後用小火慢慢熬,才能使用。它能補益元氣,固精。而山茱萸的核卻有滑精的副作用。
有人解釋說:山茱萸和吳茱萸差異很大。山茱萸顏色是紅色的,大小跟枸杞子差不多。吳茱萸則像川椒,剛開始結子時,大小跟川椒差不多,顏色是青色的。雖然名字都帶個“茱萸”,但用途卻完全不同,不知道古時候為什麼要這樣命名。不過山茱萸補養腎臟,沒有什麼禁忌,《本草經》和《注》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