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å·ç¬¬åä¸ (8)
å·ç¬¬åä¸ (8)
1. èãè¦ð£»
茗,味甘、苦,微寒,無毒。主瘻瘡,利小便,去痰熱、渴,令人少睡。春採之。
苦𣘻,主下氣,消宿食。作飲,加茱萸、蔥、姜等良。
唐本注云:《爾雅·釋木》云:檟,苦𣘻。注:樹小似梔子。冬生葉,可煮作羹飲。今呼早採者為茶晚取者為茗,一名荈,蜀人名之苦荼。生山南漢中山谷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茗、苦𣘻,寒。破熱氣,除瘴氣,利大小腸。食之宜熱,冷即聚痰。𣘻是茗嫩葉,搗成餅,並得火良。久食令人瘦,去人脂,使不睡。(唐本先附)
圖經曰:茗、苦𣘻,舊不著所出州郡,今閩浙、蜀荊、江湖、淮南山中皆有之。《爾雅》所謂檟,苦𣘻。郭璞云:木小似梔子。冬生葉,可煮作羹飲,今呼早採者為荼,晚取者為茗。茗、荈,蜀人謂之苦荼是也。今通謂之茶。茶、荼聲近,故呼之。春中始生嫩葉,蒸焙去苦水,末之乃可飲。
白話文:
茶,味道甘甜帶苦,性微寒,無毒。可以治療瘻瘡,促進排尿,清除痰熱,解渴,讓人不容易睡覺。春季採摘最佳。
苦茶,可以降氣,消除積食。煮茶時,可以加入茱萸、蔥、姜等藥材,效果更佳。
唐朝本草注中記載:《爾雅·釋木》說:檟,就是苦茶。注釋說:這種樹木很小,像梔子樹。冬天長出葉子,可以用來煮湯或做飲料。現在人們稱早採摘的茶葉為荼,晚採摘的茶葉為茗,也叫荈,蜀地人稱之為苦荼。這種植物生長在漢中南部的山谷里。現在根據陳藏器本草的記載,茶和苦茶性寒,可以消除熱氣,去除瘴氣,促進大小腸蠕動。食用茶葉時,最好用熱水沖泡,用冷水沖泡會容易積痰。苦茶是茶葉的嫩葉,搗碎成餅狀,經過火烤後會更佳。長期食用茶葉可以讓人消瘦,減脂,不易入睡。(唐朝本草注先附上這段文字)
圖經上記載:茶和苦茶,以前沒有記載其產地,現在閩浙、蜀荊、江湖、淮南等地的山區都有。在《爾雅》中,所謂的檟,就是苦茶。郭璞注釋說:這種樹木很小,像梔子樹。冬天長出葉子,可以用來煮湯或做飲料,現在人們稱早採摘的茶葉為荼,晚採摘的茶葉為茗。茗,荈,蜀地人稱之為苦荼。現在人們通常都稱之為茶。茶和荼的發音相近,因此人們就這麼稱呼它了。春天茶葉剛開始長出嫩芽,需要蒸焙去除苦味,磨成粉末才能飲用。
與古所食,殊不同也。《茶經》曰:茶者,南方:佳木。自一尺、二尺至數十尺,其巴川峽山有兩人合抱者,伐而掇之。木如爪蘆,葉如梔子,花如白薔薇,實如栟櫚,蒂如丁香,根如胡桃。其名一曰荼,二曰檟,三曰蔎(音設),四曰茗,五曰荈。又曰:茶之別者,有枳殼芽、枸杞芽、枇杷芽,皆治風疾。
又有皂莢芽、槐芽、柳芽,乃上春摘其芽和茶作之。故今南人輸官茶,往往雜以眾葉。唯茅蘆、竹箬之類不可入,自余山中草木芽葉,皆可和合,椿、柿尤奇。真茶性極冷,惟雅州蒙山出者,溫而主疾。《茶譜》云:蒙山有五頂,頂有茶園,其中頂曰上清峰。昔有僧人病冷且久,遇一老父謂曰:蒙之中頂茶,當以春分之先後,多構人力,俟雷之發聲,並手採摘,三日而止。
白話文:
古代人吃的東西跟現在大不相同。茶經說,茶是南方一種優良樹木,從一尺、二尺到幾十尺都有,巴川峽山甚至有兩人合抱那麼粗的茶樹,人們砍伐採摘它。茶樹枝條像爪蘆,葉子像梔子,花像白薔薇,果實像栟櫚,蒂像丁香,根像胡桃。茶的名字很多,有荼、檟、蔎、茗、荈等。另外,還有枳殼芽、枸杞芽、枇杷芽,都能治風疾。
還有皂莢芽、槐芽、柳芽,在春天摘取嫩芽與茶葉混合製作。因此現在南方人繳納的茶葉,經常混雜著其他葉子。只有茅蘆、竹箬之類的不能混入,其他山上的草木芽葉,都可以混合,椿、柿尤其特別。真正的茶性極冷,只有雅州蒙山產的茶,性溫可以治病。茶譜說,蒙山有五個山峰,峰上有茶園,其中最高的一座峰叫上清峰。以前有個僧人久病體寒,遇到一個老人告訴他,蒙山最高峰的茶,應該在春分前後,多花人力採摘,等到雷聲響起,就開始用手採摘,三天後停止。
若獲一兩,以本處水煎服,即能祛宿疾,二兩當限前無疾,三兩固以換骨,四兩即為地仙矣。其僧如說,獲一兩餘,服未盡而病瘥。其四頂茶園,採摘不廢。唯中峰草木繁密,雲霧蔽虧,鷙獸時出,故人跡不到矣。近歲稍貴此品,製作亦精於他處。其性似不甚冷,大都飲茶少,則醒神思,過多則致疾病。
故唐母景茶飲序云:釋滯消壅,一日之利暫佳;瘠氣侵精,終身之累斯大是也。
食療:云:茗葉,利大腸,去熱解痰。煮取汁,用煮粥良。又,茶主下氣,除好睡,消宿食,當日成者良。蒸、搗經宿。用陳故者,即動風發氣。市人有用槐、柳初生嫩芽雜之。外臺秘要:治卒頭痛如破,非中冷,非中風,其病是胸膈有痰,厥氣上衝所致,名為厥頭痛。吐之即瘥。
白話文:
如果得到一兩這種草藥,用當地水煎服,就能祛除宿疾。兩兩就能預防疾病,三兩可以換骨,四兩就相當於地仙了。那位僧人說,他得到了一兩多的草藥,還沒吃完病就好了。他們在四頂茶園採摘茶葉從未間斷。只有中峰草木茂盛,雲霧遮蔽,猛獸時常出沒,所以人跡罕至。近年來,這種草藥價格逐漸升高,製作也比其他地方精細。它的性狀似乎不太寒涼,大多數人喝茶量少,就能提神醒腦,喝太多就會導致疾病。
唐朝母景茶飲序中說:茶葉可以消滯通便,一天的益處暫時很好;但如果茶葉過量,就會耗損精氣,終身造成很大的傷害。
食療方面記載:茶葉能通利大腸,去熱解痰。煮取茶汁,用來煮粥很好。另外,茶葉能降氣、消除嗜睡、消宿食,當天採摘的茶葉效果最好。蒸煮或搗碎後過夜的茶葉,就會引起風氣。市面上有人用槐樹和柳樹的嫩芽混在茶葉中。外臺秘要中記載:治療突然發生的頭痛,不是寒症,也不是中風,病因是胸膈有痰,厥氣上衝導致,稱為厥頭痛。吐出來就能好。
單煮茗,作飲二、三升,適冷暖,飲一、二升,須臾吐,吐畢又飲,能如此數過,劇者須吐膽汁乃止,不損人,待渴即瘥。食醫心鏡:主赤白痢及熱毒痢。好茶一斤,炙搗末,濃煎一、二盞吃,瘥。如久患痢,亦宜服。又主氣壅暨腰痛轉動不得。煎茶五合,投醋二合,頓服。
經驗方:治陰囊上瘡。用蠟麵茶為末,先以甘草煎水,洗後用貼,妙。兵部手集:治心痛不可忍,十年、五年者。煎湖州茶,以頭醋和,服之良。勝金方:治蠼螋尿人成瘡,初如糝粟,漸大如豆,更大如火烙漿疱,疼痛至甚。速用草茶並蠟茶俱可,以生油調敷上,其痛藥至立止,妙。
白話文:
單獨煮茶,製作成兩三升的茶水,待其冷熱適宜,喝下一兩升,過一會兒就吐出來,吐完再喝,如此反覆多次,症狀嚴重的需要吐出膽汁才能停止,這樣做不會損害身體,等感到口渴時病就會痊癒。此方主治赤白痢及熱毒痢。取優質茶葉一斤,焙乾研磨成粉,用濃水煎煮一兩杯服用,即可痊癒。若是久患痢疾,也適合服用此方。此外,此方還主治氣鬱及腰痛難以轉動。煎煮五合茶水,加入二合醋,一次服下。
經驗方:治療陰囊上的瘡。將蠟麵茶研磨成粉,先用甘草煎水洗患處,然後將藥粉敷上,效果顯著。兵部手集:治療心痛難忍,已患十年、五年者。將湖州茶煎煮,加入頭醋調和,服用效果很好。勝金方:治療蠼螋尿人造成的瘡,初期像小米粒大小,逐漸增大如豆粒,再大就如火烙的漿泡,疼痛難忍。迅速用草茶和蠟茶一起,用生油調和敷在患處,疼痛會立即止住,效果極佳。
別說云:謹按《唐本》注引《爾雅》云:葉可作羹,恐非此也。其嫩者是今之茶芽,經年者又老硬,二者安可作羹,是知恐非此。《圖經》今閩浙、蜀荊、江湖、淮南山中皆有之,然則性類各異。近世蔡襄蜜學所述極備。閩中唯建州北苑數處產此,性味獨與諸方:略不同。今亦獨名臘茶,研治作餅,日得火愈良。
其他者或為芽、葉,或為末收貯,微若見火便更,不可以收,其色味皆敗。唯鼎州一種芽茶,其性味略類建州,今京師及河北、京西等處磨為末,亦冒臘茶名者是也。近人以建茶治傷暑,合醋治泄瀉,甚效。則余者皆可比用信之。其不同者多矣。今建州上供品第,備見《茶經》。
白話文:
古人說茶葉可以做羹湯,但這可能指的是別的植物。嫩茶芽可以用來做茶,但老茶葉則堅硬,根本不能做羹湯。茶樹各地生長環境不同,性狀也各異。蔡襄對茶的學問研究很深,他寫了很多關於茶的著作。福建建州北苑是茶葉產地,這裡的茶葉獨特,品質也比其他地方的茶葉好。當地人將茶葉製成茶餅,用火烘烤後品質更好。其他地區的茶葉,有的只用嫩芽,有的用葉子,有的則直接用茶末儲存,這些茶葉不能用火烘烤,否則會變色變味。只有鼎州的芽茶,性質和建州茶葉類似,現在京城、河北、京西等地也用鼎州茶葉製作成茶末,冒充建州茶葉。近年來,人們發現建州茶葉可以治療中暑,與醋一起服用可以治療腹瀉,效果很好,其他茶葉也具有類似的功效。不同地方的茶葉品質各不相同,建州茶葉是上供貢品,詳細的記載可以在《茶經》中找到。
衍義曰:茗、苦𣘻,今茶也。其文有陸羽《茶經》、丁謂《北苑茶錄》、毛文錫《茶譜》、蔡宗顏《茶山節對》,其說甚詳。然古人謂其芽為雀舌、麥顆,言其至嫩也。又有新牙一發,便長寸余,微粗如針。唯牙長為上品,其根干、水土力皆有餘故也。如雀舌、麥顆又下品,前人未盡識,誤為品題。
唐人有言曰:釋滯消壅,一日之利暫佳,斯言甚當,飲茶者宜原其始終。又晉溫嶠上表,貢茶千斤,茗三百斤。郭璞曰:早採為茶,晚採為茗。茗或曰荈(尺充切),葉老者也。
白話文:
古代人把茶叫做“茗”或“苦𣘻”,現在我們都叫它“茶”。關於茶的記載有很多,像陸羽的《茶經》、丁謂的《北苑茶錄》、毛文錫的《茶譜》、蔡宗顏的《茶山節對》等等,都對茶的知識做了詳細的描述。古人認為茶的嫩芽像雀舌、麥粒一樣,說明它非常嫩。還有一種茶芽,剛長出來就有一寸多長,細細的像針一樣。只有這種長出來的茶芽才是最好的,因為它的根莖、水土都非常充足。像雀舌、麥粒這樣的茶芽其實是次等的,古人對茶的品質理解還不夠全面,所以才會有這樣的錯誤觀點。
唐朝人曾經說過,喝茶可以消食去滯,短期效果很好,但這句話其實不太全面,喝茶要考慮它的長期影響。晉朝的溫嶠曾經上書獻茶,其中一千斤是茶,三百斤是茗。郭璞說,早採的茶叫做“茶”,晚採的茶叫做“茗”。茗也叫“荈”,指的是老葉。
2. 秦皮
味苦,微寒、大寒,無毒。主風寒濕痹,洗洗寒氣,除熱,目中青翳白膜,療男子少精,婦人帶下,小兒癇,身熱。可作洗目湯。久服頭不白,輕身,皮膚光澤,肥大有子。一名岑皮,一名石檀。生廬江川穀及冤句。二月、八月採皮,陰乾。(大戟為之使,惡吳茱萸。)
陶隱居云:俗是樊槻(音規)皮,而水漬以和墨書,色不脫,微青。且亦殊薄,恐不必爾。俗方:唯以療目,道家亦有用處。唐本注云:此樹似檀,葉細,皮有白點而不粗錯,取皮水漬便碧色,書紙看皆青色者是。俗見味苦,名為苦樹。亦用皮療眼,有效。以葉似檀,故名石檀也。
白話文:
苦味,性微寒或大寒,無毒。能治療風寒濕痹、寒氣、熱症、眼部青翳白膜、男性少精、女性帶下、小兒癇症、發燒等。可製成洗眼藥水。長期服用可以防止頭髮變白,輕身健體,使皮膚光澤潤滑,身體豐腴,且有助於生育。又名岑皮或石檀,生長在廬江川穀和冤句一帶。二月和八月採集樹皮,陰乾保存。(大戟為其配伍藥物,忌與吳茱萸同用。)
陶隱居說:民間常用樊槻皮,用水浸泡後可以和墨汁書寫,顏色不會脫落,且略帶青色。不過這種皮質地較薄,恐怕不是真正的石檀皮。民間主要用它來治療眼疾,道家也有一些用法。唐代本草注中記載:這種樹木類似檀木,葉子細小,樹皮上有白色斑點,不粗糙,取皮用水浸泡後就會呈現碧綠色,用來寫字,字跡會呈青色,這就是真正的石檀皮。民間也稱它為苦樹,因為其味道苦。也用它的樹皮治療眼疾,效果不錯。因為它的葉子類似檀木,所以得名石檀。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秦白皮,平。惡苦瓠、防葵。主明目,去肝中久熱,兩目赤腫疼痛,風淚不止。治小兒身熱,作湯浴瘥。皮一升,水煎澄清,冷洗赤眼極效。日華子云:洗肝益精明目,小兒熱驚,皮膚風痹,退熱。一名盆桂。
圖經曰:秦皮,生廬江川穀及冤句,今陝西州郡及河陽亦有之。其木大都似檀。枝幹皆青綠色。葉如匙頭許大而不光。並無花實,根似槐根。二月、八月採皮,陰乾。其皮有白點而不粗錯,俗呼為自樳木。取皮漬水便碧色,書紙看之青色,此為真也。
白話文:
臣禹錫等謹按《藥性論》記載:秦皮,性平。忌與苦瓠、防葵同用。主治明目,去除肝臟久熱,雙目赤腫疼痛,風淚不止。治療小兒發熱,可用秦皮煮湯沐浴,可使病癒。取秦皮一升,水煎煮澄清後,待冷卻後用來洗赤眼,效果極佳。
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秦皮可洗肝益精明目,治療小兒熱驚,皮膚風痺,退熱。又名盆桂。
《圖經》記載:秦皮,生長於廬江川谷及冤句,如今陝西州郡及河陽也出產。樹木形狀大多似檀木。枝幹皆呈青綠色。葉片大小如匙頭,但表面不光滑。無花實,根部似槐根。二月、八月採收樹皮,陰乾。秦皮表面有白色斑點,不粗糙,民間稱之為自樳木。取秦皮浸泡於水中,水會變成碧綠色,用它來浸泡書紙,書紙會呈現青色,此為真秦皮。
外臺秘要:治赤眼及睛上瘡。秦皮一兩,清水一升,於白碗中浸,春夏一食時以上,看碧色出,即以箸頭纏綿,仰臥點所患眼,仍先從大眥中滿眼著,微痛不畏,良久,三五飯間,即側臥瀝卻熱汁。每日十度以上著,不過兩日瘥。又方:治眼因赤瘥後翳暈。秦皮一兩,切,水一升五合,煮取七合,澄清。
用漬目中。淮南子:梣木色青,翳而羸痛蝸脘,此皆治目之藥也。注:梣,苦歷木。水浸皮青用洗眼,效。沈存中秦皮,治天蛇毒。似癩而非癩也。天蛇,即草間黃花蜘蛛是也。人補其螫,仍為露水所濡,乃成此疾,遂煮汁一斗,飲之瘥。
白話文:
古代醫書《外臺秘要》記載,治療眼睛紅腫和眼瘡,可以用秦皮一兩,清水一升,在白碗中浸泡,春夏時節泡一食時以上,待出現碧綠色時,用筷子頭沾取汁液,仰臥著點患眼,從眼角開始,慢慢地塗滿整個眼睛,輕微疼痛不用擔心,持續一段時間,三五餐之間,側臥將熱汁滴掉。每天重複十次以上,最多兩天就能痊癒。
另一方治眼睛因紅腫痊癒後留下的翳膜,可以用秦皮一兩切碎,水一升五合,煮至七合,澄清後用來浸泡眼睛。
《淮南子》中也提到梣木(苦歷木)的青色樹皮,可以治療眼睛翳膜和疼痛,可以用水浸泡樹皮,取汁洗眼,效果很好。
沈存中記載,秦皮還可以治療天蛇毒,這種毒症看起來像癩病,但卻不是癩病。天蛇,就是草叢中黃色的蜘蛛。人被它咬傷,又遇上露水,就會患上這種病。可以用秦皮煮汁一斗,喝下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