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39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六 (39)

1. 薏(音薏)苡(音以)仁

每服以水二升煮兩匙末作粥,空腹食之。後漢《馬援傳》:馬援在交阯,常餌薏苡實,用能輕身省欲,以勝瘴氣。南方薏苡實,援欲以為種,軍還載之一車。

衍義曰:薏苡,此李商隱《太倉銘》中所謂薏苡似珠,不可不虞者也。取仁用。《本經》云:微寒,主筋急拘攣。拘攣有兩等,《素問》注中,大筋受熱,則縮而短,縮短故攣急不伸。此是因熱而拘攣也。故可用薏苡仁。若《素問》言因寒即筋急者,不可更用此也。凡用之,須倍於他藥,此物力勢和緩,須倍加用即見效。

蓋受寒,即能使人筋急。受熱,故使人筋攣。若但熱而不曾受寒,亦能使人筋緩。受濕則又引長無力。

白話文:

薏苡仁,每次服用時,用兩升水煮兩匙薏苡仁粉末成粥,在空腹時食用。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記載,馬援在交趾時,經常服用薏苡實,因此能使身體輕盈、減少慾望,來抵抗瘴氣。南方的薏苡實,馬援想用來當作種子,在軍隊回程時,用一車載運。

衍義說:薏苡,就是李商隱《太倉銘》中說的「薏苡像珠子」,不可不防備的東西。取其籽仁來使用。《本草經》說:薏苡仁性微寒,主要治療筋脈拘急、攣縮。拘攣有兩種情況,《素問》的註解中說,大筋受到熱,就會收縮變短,變短就會攣縮、抽筋伸不直。這是因為熱而造成的拘攣,所以可以用薏苡仁來治療。但如果像《素問》說的,是因為寒冷導致筋脈拘急,就不能再用薏苡仁了。凡是使用薏苡仁,用量都要比其他藥物加倍,因為薏苡仁的藥效比較和緩,需要加倍用量才會見效。

大概來說,受到寒冷,就會使人的筋脈拘急;受到熱,就會使人的筋脈攣縮。如果只是受到熱,而沒有受到寒冷,也能使人的筋脈鬆弛。受到濕氣,又會使筋脈拉長而無力。

2. 澤瀉

味甘、咸,寒,無毒。主風寒濕痹,乳難,消水,養五臟,益氣力,肥健,補虛損五勞,除五臟痞滿,起陰氣,止泄精、消渴、淋瀝,逐膀胱三焦停水。久服耳目聰明,不飢,延年,輕身,面生光,能行水上。扁鵲云:多服病人眼。一名水瀉,一名及瀉,一名芒芋,一名鵠瀉。生汝南池澤。五月、六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(畏海蛤、文蛤。)

,味鹹,無毒。主大風,乳汁不出,產難,強陰氣。久服輕身。五月採。

,味甘,無毒。主風痹、消渴,益腎氣,強陰,補不足,除邪濕。久服面生光,令人無子。九月採。

陶隱居云:汝南郡屬豫州。今近道亦有,不堪用,唯用漢中、南鄭、青弋,形大而長,尾間必有兩歧為好。此物易朽蠹,常須密藏之。葉狹長,叢生諸淺水中。《仙經》服食斷谷皆用之。亦云身輕,能步行水上。唐本注云:今汝南不復採用,唯以涇州、華州者為善也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蕍,蕮。

疏云:蕍,一名蕮,即藥草澤瀉也。藥性論云:澤瀉,君,味苦。能主腎虛精自出,治五淋,利膀胱熱,宣通水道。日華子云:治五勞七傷,主頭旋,耳虛鳴,筋骨攣縮,通小腸,止遺瀝,尿血,催生,難產,補女人血海,令人有子。葉壯水臟,下乳,通血脈。

圖經曰:澤瀉,生汝南池澤,今山東、河、陝、江、淮亦有之,以漢中者為佳。春生苗,多在淺水中,葉似牛舌草,獨莖而長。秋時開白花,作叢似穀精草。五月、六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今人秋末採,曝乾用。此物極易朽蠹,常須密藏之。漢中出者,形大而長,尾間有兩歧最佳。

《爾雅》謂之蕍(羊朱切),一名蕮(與舄同,私夕切)。《素問》身熱解墮,汗出如浴惡風少氣,名曰酒風。治之以澤瀉、術各十分,麋銜五分,合以二指撮,為後飯。後飯者,飯後藥先,謂之後飯。張仲景治雜病,心下有支飲,苦冒,澤瀉湯主之。澤瀉五兩,術二兩,水二升,煎取半升,分溫再服。

治傷寒有大、小澤瀉湯,五苓散輩。皆用澤瀉,行利停水為最要。深師治支飲,亦同用澤瀉、術,但煮法小別。先以水二升煮二物,取一升,又以水一升煮澤瀉,取五合,合此二汁,為再服。病甚欲眩者,服之必瘥。仙方亦單服澤瀉一物,搗篩,取末,水調,日分服六兩,百日體輕,久而健行。

雷公曰:不計多少,細銼酒浸一宿,漉出,曝乾,任用也。經驗方:常服澤瀉,皂莢水煮爛,焙乾為末,煉蜜為丸如桐子大。空盡以溫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,甚妙。治腎臟風,生瘡尤良。

衍義曰:澤瀉,其功尤長於行水。張仲景曰:水搐渴煩,小便不利,或吐或瀉,五苓散主之。方用澤瀉,故知其用長於行水。《本經》又引扁鵲云,多服病人眼,誠為行去其水。張仲景八味丸用之者,亦不過引接桂、附等歸就腎經,別無他意。凡服澤瀉散人,未有不小便多者,小便既多,腎氣焉得復實?今人止泄精,多不敢用。

白話文:

澤瀉味甘鹹,性寒,無毒。主治風寒濕痺、乳汁不通、消腫利水、滋養五臟、增強體力、使人肥壯、補益虛損和勞累過度、消除五臟痞滿、提升陰氣、止瀉精、治消渴症、淋病、排除膀胱和三焦積聚的水分。長期服用能使耳目聰明、不感到飢餓、延年益壽、身體輕盈、容光煥發,甚至能行走水上。扁鵲說:長期服用會使病人眼睛不舒服。澤瀉又名水瀉、及瀉、芒芋、鵠瀉,生長在汝南的池澤中。五月、六月、八月採收根部,陰乾保存。(忌與海蛤、文蛤同用)

澤瀉葉味鹹,無毒。主治大風病、乳汁不下、難產,增強陰氣。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。五月採收。

澤瀉的果實味甘,無毒。主治風痺、消渴症、益腎氣、增強陰氣、補益不足、去除邪濕。長期服用能使容光煥發,但可能導致不孕。九月採收。

陶弘景說:汝南郡屬豫州。現在附近地區也有澤瀉,但品質不好,只有漢中、南鄭、青弋產的澤瀉才能入藥,其形狀大而長,根尾部必須有兩個分叉才是上品。澤瀉容易腐爛生蟲,必須妥善保存。澤瀉葉狹長,叢生於淺水中。《仙經》記載服用澤瀉可以斷谷,也能使身體輕盈,行走水上。唐代注釋說:現在汝南地區已不再採收澤瀉,只有涇州、華州所產的品質較好。臣禹錫等謹按《爾雅》記載:蕍,蕮。

疏解說:蕍,又名蕮,就是藥材澤瀉。《藥性論》記載:澤瀉,君藥,味苦,能治療腎虛精液自遺、五種淋症、膀胱熱症,以及疏通水道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澤瀉能治療五勞七傷、頭暈、耳鳴、筋骨攣縮、通利小腸、止遺精、尿血,催生、治難產,補益婦女血虛,使人受孕。澤瀉葉能壯水臟、催乳、通血脈。

圖經記載:澤瀉生長在汝南池澤,現在山東、河、陝、江、淮地區也有,但漢中所產的最好。春天發芽,多生長在淺水中,葉子像牛舌草,單莖而長。秋天開花,白色,叢生狀,像穀精草。五月、六月、八月採收根部,陰乾。現在人們多在秋末採收,曬乾使用。澤瀉極易腐爛生蟲,必須妥善保存。漢中產的澤瀉,形狀大而長,尾部有兩個分叉的最佳。

《爾雅》稱澤瀉為蕍,又名蕮。《素問》記載:身熱、出汗像洗澡一樣、怕風、氣短,稱為酒風病,可用澤瀉、山藥各十分,麋茸五分,混合在一起,飯後服用。《傷寒雜病論》記載張仲景治療心下有支飲、胸悶的澤瀉湯,用澤瀉五兩,山藥二兩,水二升,煎至半升,分溫服。治療傷寒有大小澤瀉湯、五苓散等方劑,都用澤瀉利水消腫。《仙方》記載單獨服用澤瀉,搗碎過篩取末,用水調服,每日六兩,服用百日,身體輕盈,久服能健步如飛。

雷公說:澤瀉用量不限,切碎後用酒浸泡一夜,瀝乾,曬乾後再用。經驗方:常服澤瀉,將皂莢水煮爛,焙乾研末,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,空腹時用溫酒送服十五至二十丸,效果甚好,治療腎臟風、生瘡尤其有效。

衍義說:澤瀉的功效尤長於利水。張仲景說:水腫、口渴、煩躁、小便不利、嘔吐或腹瀉,用五苓散治療。此方用澤瀉,可見其利水之功。《本經》又引用扁鵲的話說,長期服用會使病人眼睛不舒服,正是因為它能利水消腫。張仲景八味丸中用澤瀉,也只是引導桂枝、附子等藥歸於腎經,並無其他用意。服用澤瀉的人,無不小便增多的,小便多了,腎氣又怎能充實呢?現在人用澤瀉治療遺精,多不敢大量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