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三 (4)

1. 檳榔

味辛,溫,無毒。主消穀逐水,除痰癖,殺三蟲、伏屍,療寸白。生南海。

陶隱居云:此有三、四種。出交州,形小而味甘。廣州以南者,形大而味澀。核亦有大者,名豬檳榔。作藥皆用之。又小者,南人名蒳子,俗人呼為檳榔孫,亦可食。唐本注云:檳榔生者極大,停數日便爛。今人北來者,皆先灰汁煮熟,仍火熏使干,始堪停久。其中仁主腹脹,生搗末服,利水穀道。

敷瘡,生肌肉止痛。燒為灰,主口吻白瘡。生交州、愛州及崑崙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白檳榔,君,味甘,大寒。能主宣利五臟六腑擁滯,破堅滿氣,下水腫,治心痛,風血積聚。廣志云:木實白檳榔樹,無枝略如柱,其顛生檖而秀,生棘針,重疊其下,彼方珍之,以為口實。陳藏器云:蒳子,小檳榔也。

生收火干,中無人者,功劣於檳榔。顧徵《廣州記》云:山檳榔,形小而蟧細。蒳子,土人呼為檳榔孫。日華子云:檳榔,味澀。除一切風,下一切氣,通關節,利九竅,補五勞七傷,健脾調中,除煩,破癥結,下五膈氣。南海藥論云:檳榔仁,赤者味苦。殺蟲兼補。

圖經曰:檳榔,生南海。今嶺外州郡皆有之。大如桄榔,而高五、七丈,正直無枝,皮似青桐,節如桂竹。葉生木巔,大如楯頭,又似甘蕉葉。其實作房,從葉中出,旁有刺若棘針,重疊其下。一房數百實,如雞子狀,皆有皮殼。肉滿殼中,正白。味苦澀,得扶留藤與瓦屋子灰同咀嚼之,則柔滑而甘美。

嶺南人啖之以當果實。其俗云:南方地溫,不食此無以祛瘴癘。其實春生,至夏乃熟。然其肉極易爛。欲收之,皆先以灰汁煮熟,仍火焙熏干,始堪停久。此有三、四種,有小而味甘者,名山檳榔。有大而味澀核亦大者,名豬檳榔。最小者名蒳子。其功用不說有別。又云:尖長而有紫紋者名檳,圓而矮者名榔,檳力小,榔力大。

今醫家不復細分,但取作雞心狀、有坐正穩心不虛、破之作錦紋者為佳。其大腹所出,與檳榔相似,但莖、葉、根、干小異,並皮收之,謂之大腹檳榔。或云:檳榔難得真者,今賈人貨者,多大腹也。

海藥:謹按《廣志》云:生東海諸國。樹、莖、葉、根、干與大腹小異耳。

又云:如棕櫚也。葉茜似芭蕉狀。隱弘景雲:向陽曰檳榔,向陰曰大腹。味澀,溫,無毒。主賁豚諸氣,五膈氣,風冷氣,宿食不消。《腳氣論》云:以沙牛尿一盞,磨一枚,空心暖服,治腳氣壅毒,水腫浮氣。秦醫云:檳榔二枚,一生一熟,搗末。酒煎服之,善治膀胱諸氣也。

食療:多食發熱,南人生食。閩中名橄欖子。所來北者,煮熟、熏干將來。雷公云:凡使,取好存坐穩、心堅紋如流水,碎破內紋如錦紋者妙。半白半黑並心虛者,不入藥用。凡使須別檳與榔,頭圓身形矮眥者是榔,身形尖紫紋粗者是檳。檳力小,榔力大。欲使先以刀刮去底,細切。

勿經火,恐無力效。若熟使,不如不用。聖惠方:治口吻生白瘡。用二枚燒灰細研,敷之妙。又方:治胎動腰痛搶心,或有血下。用一兩為末,非時水煮蔥白濃汁,調下一錢匕。外臺秘要:若腳氣,非冷非熱,老人、弱人脹滿者。檳榔仁為末,以檳榔殼汁或茶飲、或豉汁中調服方寸匕,甚利。

經驗方治金瘡。白檳榔、黃連少許為末,敷之即瘥。梅師方:治醋心。檳榔四兩,桔皮二兩,細搗為散。空心生蜜湯下方寸匕。孫真人食忌:治嘔吐。以白檳一顆,煨,桔皮一分,炙為末。水一盞,煎半盞服。斗門方治腰重痛。用檳榔為末,酒下一錢。又方:治本藏氣。以雞心檳榔,小便濃磨半個服。

或用熱酒調一錢匕,效。簡要濟眾治諸蟲在臟腑久不瘥。檳榔半兩炮,搗為末。每服一錢至二錢,蔥、蜜煎湯調下,空心服。又方:治腳氣衝心。白檳榔一個,雞心大者為末,用童子小便,生薑汁,溫酒共半盞調,只作一服,無時服。廣利方治腳氣衝心,致悶亂不識人。白檳榔十二分,為末。

分三服,空心暖小便五大合調服,日再服。御藥院治痰涎。檳榔為末,白湯點一錢。齊民要術檳榔下氣及宿食,白蟲,消穀,痰飲。

衍義曰:檳榔,二書所說甚詳。今人又取尖長者入藥,言其快銳速效。屢嘗試之,果如其說。

2. 梔子

味苦,寒、大寒,無毒。主五內邪氣,胃中熱氣,面赤酒疱,渣鼻白癩,赤癩瘡瘍,療目熱赤痛,胸心大小腸大熱,心中煩悶,胃中熱氣。一名木丹,一名越桃。生南陽川穀。九月採實,曝乾。

陶隱居云:解玉支毒。處處有。亦兩、三種小異,以七稜者為良。經霜乃取之,今皆入染用於藥甚稀。玉支,即羊躑躅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山梔子,殺䗪蟲毒。去熱毒風,利五淋,主中惡,通小便,解五種黃病,明目,治時疾,除熱及消渴口乾,目赤腫病。

圖經曰:梔子,生南陽川穀,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。木高七、八尺。葉似李而厚硬,又似樗蒲子。二、三月生白花,花皆六出,甚芬香,俗說即西域詹匐也。夏秋結實如訶子狀。生青熟黃,中仁深紅。九月採實,曝乾。南方人競種以售利。《貨殖傳》云:卮茜千石,亦比千乘之家,言獲利之博也。

此亦有兩、三種,入藥者山梔子,方書所謂越桃也。皮薄而圓小,刻房七稜至九稜為佳。其大而長者,乃作染色。又謂之伏屍梔子,不堪入藥用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及古今諸名醫治發黃,皆用梔子、茵陳、香豉、甘草等四物作湯飲。又治大病起勞復,皆用梔子、鼠矢等湯,並小利而愈。

其方極多,不可悉載。梔子亦療血痢挾毒熱下者。葛洪方以十四枚去皮,搗,蜜丸服,如梧子三丸,日三。大效。又治霍亂轉筋。燒梔子三枚,末服立愈。時行重病後勞發,水煮十枚飲汁,溫臥徹汗乃愈。挾食加大黃別煮汁臨熟納之合飲,微利遂瘥。

雷公云:凡使,勿用顆大者,號曰伏屍梔子,無力。須要如雀腦,並須長有九路赤色者上。凡使,先去皮、須了,取仁,以甘草水浸一宿,漉出焙乾,搗篩如赤金末用。食療:主喑啞,紫癜風,黃疸,積熱心躁。又方:治下鮮血。梔子仁燒灰,水和一錢匕,服之,量其大小多少服之。

千金方:治火瘡未起。梔子仁灰,麻油和封,厚乃佳。已成瘡,燒白糖灰粉之燥,即瘥。

肘後方:治霍亂,心腹脹痛,煩滿短氣,未得吐下,若轉筋。燒梔子二七枚研末,熟水調服。

梅師方:治火丹毒,搗和水調敷之。又方:治熱毒下血,或因食物發動,以三十枚擘,水三升,煎取一升,去滓服。又方:治熱病新瘥,早起及多食後發。以十枚,水三升,煎取一升,去滓。溫服。臥令微汗,若食不消,加大黃三兩。又方:治傷寒瘥後交接發動,因欲死,眼不開,不能語。

梔子三十枚,水三升,煎取一升,服。又方:治猘犬咬。梔子皮燒末,石硫黃等分,同研為末,敷瘡上,日三、二敷之,瘥。博濟方治冷熱氣不和,不思飲食,或腹痛㽲剌。山梔子、川烏頭等分,生搗為末,以酒糊丸如梧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炒生薑湯下。如小腹氣痛。炒茴香、蔥、酒任下二十丸。

兵部手集:治頭痛不可忍,是多風痰所致。梔子末和蜜濃敷舌上,吐即止。勝金方:治婦人臨產痢。不限多少燒灰,細末。空心熟水調一匙頭,甚者不過五服。孫尚藥:治傷寒下痢後更煩,按之心下蟧者,虛煩也。梔子十四枚,擘,豉四合,上二味以水四升,煎梔子取二升半,內豉更煎取一升,去滓,分再服,得吐余勿服,嘔有癰膿者膿者不可服,嘔膿盡乃愈。古今錄驗:秦王散胃疸食多喜飲,梔子實主之。

丹房鏡源梔子柔金。

衍義曰:梔子,仲景治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。若劇者,必反復顛倒,心中懊憹,梔子豉湯治之。虛,故不用大黃,有寒毒故也。梔子雖寒無毒,治胃中熱氣,既亡血、亡津液,腑臟無潤養,內生虛熱,非此物不可去,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已著。又治心經留熱,小便赤澀,去皮山梔子火炮、大黃、連翹、甘草炙,等分末之,水煎三、二錢匕,服之無不效。

白話文:

梔子味苦,性寒,無毒。主治五臟的邪氣、胃中熱氣、臉紅酒糟鼻、白斑、紅斑瘡瘍、眼睛紅腫疼痛、胸膛和大小腸積熱、心中煩悶、胃中熱氣。又名木丹、越桃,生長在南陽的溪谷。九月採收果實,曬乾。

陶弘景說:梔子能解羊躑躅的毒。各地都有,但種類略有差異,七棱的最好。需等到經霜後採收,現在大多用於染色,入藥的很少。羊躑躅,就是指羊躑躅這種植物。臣禹錫等人謹按《藥性論》記載:山梔子能殺死䗪蟲的毒,去除熱毒風邪,利尿通淋,主治中惡(食物中毒),通利小便,解治五種黃疸病,明目,治療時疫,消除熱症及消渴口乾、眼睛紅腫等病症。

圖經記載:梔子生長在南陽的溪谷,現在南方和西蜀等地都有。樹高七、八尺,葉子像李樹葉但較厚硬,也像樗蒲樹的葉子。二、三月開白花,花朵都是六瓣,非常芬芳,民間說它是西域的詹匐。夏秋季節結出果實,形狀像訶子,生時青色,熟時黃色,種子深紅色。九月採收果實,曬乾。南方人競相種植梔子來獲利。《貨殖傳》說:「梔子年產千石,也能比得上擁有千輛兵車的富貴人家」,說明梔子的利潤豐厚。

梔子也有兩三種,入藥的是山梔子,方書上所說的越桃也是指它。皮薄而圓小,刻有七到九條棱的最好。那些又大又長的梔子,是用來染色的,又稱為伏屍梔子,不能入藥。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和其他歷代名醫的治療黃疸的方劑,都用梔子、茵陳、香豉、甘草等四味藥煎湯服用。又治療大病初癒後體力恢復的方劑,也用梔子、鼠矢等煎湯,服用後會略微通便而痊癒。

梔子的方劑很多,無法一一列舉。梔子也能治療因毒熱引起的痢疾下血。葛洪的方劑用十四枚梔子去皮搗爛,加蜜做成丸藥,如梧子般大小,每次服三丸,一日三次,療效很好。還能治療霍亂引起的抽筋。燒三枚梔子研末服用,立刻痊癒。治療時疫大病後勞累引起的疾病,水煮十枚梔子飲用汁液,溫暖躺臥,出透汗就好了。若伴有食積,另加些大黃一起煎煮,臨熟時加入梔子汁一起服用,輕微通便後就能痊癒。

雷敩說:使用梔子時,不要用顆粒大的,稱為伏屍梔子,療效差。必須像麻雀腦那樣大小,而且要長有九道紅色條紋的最好。使用時,先去皮、毛,取種仁,用甘草水浸泡一夜,撈出曬乾,搗碎過篩,研成像赤金一樣細的粉末使用。食療方面:主治喑啞、紫癜風、黃疸、積熱心煩。又一方:治療下鮮血,用梔子仁燒成灰,用水調和一錢,服用,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量。

《千金方》:治療火瘡未起,用梔子仁燒成灰,與麻油調和敷上,厚一些更好。如果已經成瘡,用燒焦的白糖灰粉乾燥治療,就能痊癒。

《肘後方》:治療霍亂、心腹脹痛、煩悶氣短,未吐未瀉,或伴有抽筋,燒二七枚梔子研末,用溫水調服。

梅師的方劑:治療火丹毒,搗爛後加水調和敷患處。又一方:治療熱毒下血,或因食物引起,用三十枚梔子掰開,加水三升,煎成一升,去渣服用。又一方:治療熱病痊癒後,清晨或進食後復發,用十枚梔子,加水三升,煎成一升,去渣,溫服,臥床使微微出汗。如果食物消化不良,加大黃三兩。又一方:治療傷寒痊癒後因房事而復發,因慾望而致死,眼睛睜不開,不能說話,用三十枚梔子,加水三升,煎成一升,服用。又一方:治療狂犬咬傷,用梔子皮燒成灰,與硫磺等量混合研末,敷在傷口上,一日敷兩三次,直到痊癒。

《博濟方》:治療寒熱不調,不想吃東西,或腹痛刺痛。山梔子、川烏頭等量,生搗研末,用酒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十五丸,用炒過的生薑湯送服。如果小腹部疼痛,用炒茴香、蔥、酒送服二十丸。

《兵部手集》:治療頭痛劇烈難忍,多是風痰引起的,用梔子末和蜂蜜調成濃稠膏狀敷在舌面上,吐出來就好了。

《勝金方》:治療婦女臨產時痢疾,不論多少梔子,燒成灰,研成細末,空腹用溫水調和一匙服用,嚴重者最多服用五次。

孫尚藥的方劑:治療傷寒後下痢,並且煩躁,按壓心窩部有蟲爬感,這是虛煩。用十四枚梔子掰開,加四合豉,用四升水煎梔子,煎至二升半,加入豉再煎成一升,去渣,分兩次服用。如果吐出東西,剩下的不要再服,嘔吐出膿液者不能服用,吐盡膿液後就痊癒了。

《古今錄驗》:秦王散治療胃部黃疸,食慾旺盛,嗜酒,梔子實主治。

《丹房鏡源》:梔子柔金。

《衍義》說:梔子,張仲景治療發汗、下瀉後虛煩失眠。如果很嚴重,一定會反覆輾轉難眠,心中煩悶,用梔子豉湯治療。因為是虛症,所以不用大黃,因為有寒毒。梔子雖然性寒無毒,能治療胃中熱氣,如果已經失血、失津液,腑臟沒有滋潤,內生虛熱,非梔子不可去除,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已經記載。還能治療心經鬱熱,小便赤澀,用去皮的山梔子炮製後,與大黃、連翹、炙甘草等量研末,每次水煎服三、二錢,服用後都很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