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38)
卷第六 (38)
1. 薏(音薏)苡(音以)仁
味甘,微寒,無毒。主筋急拘攣,不可屈伸,風濕痹,下氣,除筋骨邪氣不仁,利腸胃,消水種,令人能食。久服輕身益氣。其根,下三蟲。一名解蠡,一名屋菼(音毯),一名起實,一名𧆐(音感)。生真定平澤及田野。八月採實,採根無時。
陶隱居云:真定縣屬常山郡,近道處處有,多生人家。交阯者子最大,彼土呼為稈(音干)珠。馬援大取將還,人讒以為真珠也。實重累者為良。用之取中仁。今小兒病蛔蟲,取根煮汁糜食之。甚香,而去蛔蟲大效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薏苡收子,蒸令氣餾,曝乾,磨取仁,炊作飯及作面。
主不飢,溫氣,輕身。煮汁飲之,主消渴。又按別本注云:今多用梁漢者,氣力劣於真定,取青水色者良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能治熱風,筋脈攣急,能令人食。主肺痿肺氣,吐膿血,咳嗽涕唾,上氣,昔馬援煎服之,破五溪毒腫。種於彼取仁甑中蒸,使氣餾,曝於日中,使干,挪之得仁矣。
孟詵云:性平,去幹濕腳氣,大驗。
圖經曰:薏苡仁,生真定平澤及田野,今所在有之。春生苗,莖高三、四尺。葉如黍。開紅白花作穗子。五月、六月結實,青白色,形如珠子而稍長,故呼意珠子。小兒多以線穿如貫珠為戲。八月採實,採根無時。今人通以九月、十月採,用其實中仁。古方大抵心肺藥多用之。
韋丹治肺癰,心胸甲錯者,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濃,微溫頓服之。肺有血當吐愈。《廣濟方》:治冷氣,薏苡仁飯粥法:細舂其仁,飲為飯,氣味欲習如麥飯乃佳。或煮粥亦好,自任無忌。根之入藥者,葛洪治卒心腹煩滿,又胸脅痛者,銼根濃煮汁,服三升乃定。今人多取葉為飲,香益中空膈,甚勝其雜他藥用者。
張仲景治風濕身煩疼日晡劇者,與麻黃杏仁薏苡仁湯:麻黃三兩,杏仁三十枚,甘草、薏苡仁各一兩,四物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分溫再服。又治胸痹偏緩急者,薏苡仁附子散方:薏苡仁十五兩,大附子十枚炮,二物杵末,每服方寸匕,日三。
陳藏器余主消渴,煞蛔蟲。根煮服,墮胎。雷公云:凡使,勿用𥽇米,顆大無味,其𥽇米,時人呼為粳𥽇是也。若薏苡仁,顆小色青,味甘,咬著黏人齒。夫用一兩,以糯米二兩同熬,令糯米熟,去糯米取使,若更以鹽湯煮過,別是一般修制亦得。外臺秘要:治牙齒風痛。薏苡根四兩,水四升,煮取二升,含冷易之,齦便生。
又方:咽喉卒癰腫,吞薏苡仁二枚。又方:蛔蟲攻心腹痛。薏苡根二斤切,水七升,煮取三升。先食盡服之,蟲死盡出。梅師方:肺疾唾膿血。取薏仁十兩杵碎,以水三升,煎取一升,入酒少許服之。食醫心鏡:治筋脈拘攣,久風濕痹,下氣,除骨中邪氣,利腸胃,消水腫,久服輕身,益氣力。薏苡仁一升,搗為散。
白話文:
薏苡仁味甘微寒,無毒。能治療筋脈拘攣、無法屈伸、風濕痹痛等症狀,還能降氣、去除筋骨邪氣、通利腸胃、消除水腫,並增進食慾。長期服用能輕身益氣。其根部可驅除體內寄生蟲。薏苡仁別名解蠡、屋菼、起實、感。主要生長在真定、平澤等地的田野,八月採收果實,根部則隨時可採。
據陶弘景記載,真定縣(屬常山郡)及其附近地區廣泛種植薏苡仁,多生長於人家附近。交趾地區出產的薏苡仁顆粒最大,當地人稱之為「稈珠」。據說馬援曾大量採集薏苡仁帶回,有人誤認為是珍珠。顆粒飽滿沉重的薏苡仁品質較佳,使用時取其內仁。現在小兒患蛔蟲病,常用薏苡仁根煮汁服用,氣味芳香,驅蟲效果顯著。陳藏器記載,應採收薏苡仁後蒸煮使其氣味揮發,曬乾後磨取內仁,可煮粥或製成麵食,食用後能消除飢餓感、溫補氣血、輕身健體。煮汁飲用可治療消渴症。許多人使用梁漢地區出產的薏苡仁,但其藥效不如真定地區所產,青綠色的薏苡仁品質較佳。據《藥性論》記載,薏苡仁可治療熱風、筋脈攣急,增進食慾,主治肺痿、肺氣虛弱、咳吐膿血、咳嗽痰多、上氣等症狀。馬援曾煎服薏苡仁以治療五溪地區的毒腫。將薏苡仁放在甑中蒸煮,使其氣味揮發,曬乾後取出內仁。
孟詵記載,薏苡仁性平,治療濕腳氣效果顯著。
圖經記載,薏苡仁生長在真定、平澤等地的田野,現今各地都有種植。春天發芽,莖高三、四尺,葉片像黍,開紅白花,結成穗狀果實。五月、六月果實成熟,青白色,形似珠子但稍長,因此也被稱為意珠子。孩童常將其穿成串珠玩耍。八月採收果實,根部則隨時可採。現今多在九月、十月採收,使用果實內仁。古方中,許多心肺藥物都使用薏苡仁。
韋丹用薏苡仁治療肺癰、心胸疼痛等症狀,將薏苡仁用淳苦酒煮至濃稠,溫服。對於肺部積血需要吐出的患者,效果甚佳。《廣濟方》記載,薏苡仁飯粥可治療虛寒。將薏苡仁研磨成細末,煮成飯或粥食用,口感應類似麥飯,或直接煮粥,皆可自行選擇。薏苡仁根部亦可入藥,葛洪用其治療心腹脹滿、胸脅疼痛等症狀,將根部切碎煮汁服用。現今許多人將薏苡仁葉製成飲品,芳香可口,能調理脾胃,效果比其他藥物更好。
張仲景用薏苡仁治療風濕所致的身體酸痛,以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薏苡仁等藥材組成麻黃杏仁薏苡仁湯。也用薏苡仁和附子配伍,組成薏苡仁附子散治療胸痹。
陳藏器記載,薏苡仁可治療消渴,殺滅蛔蟲,其根部則有墮胎之效。雷公指出,使用薏苡仁時,不可使用顆粒大且無味的劣質薏苡仁(粳薏)。好的薏苡仁顆粒小、顏色青綠,味甘,咬起來會黏牙。使用薏苡仁時,可與糯米同煮,待糯米煮熟後,再將糯米去除,只取薏苡仁使用。也可先用鹽水煮過再使用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,薏苡仁根可治療牙齒風痛,也可治療咽喉腫痛。薏苡仁根也可治療蛔蟲病。梅師方記載,薏苡仁可治療肺病咳吐膿血。
《食醫心鏡》記載,薏苡仁可治療筋脈拘攣、久年風濕痹痛、降氣、去除骨中邪氣、通利腸胃、消除水腫,長期服用能輕身益氣。後漢《馬援傳》記載,馬援在交趾期間常食用薏苡仁,因此身體輕盈,慾望減退,能抵抗瘴氣。他還將薏苡仁帶回作為種子。
衍義記載,薏苡仁如李商隱《太倉銘》中所述,如同珍珠般珍貴。使用時取其內仁。《本經》記載,薏苡仁微寒,主治筋脈拘攣。拘攣分兩種情況,《素問》註釋中提到,大筋受熱則收縮變短,導致拘攣,這是因熱而引起的拘攣,可以使用薏苡仁治療。但如果因寒而引起的筋急,則不宜使用薏苡仁。使用薏苡仁時,劑量應比其他藥物多,因為其藥力平和緩慢,需加大劑量才能見效。受寒會導致筋急,受熱會導致筋攣,單純受熱而未受寒則會使筋脈鬆弛,受濕則會使筋脈無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