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37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六 (37)

1. 薯蕷

用薯蕷於砂盆中細研,然後下於銚中,先以酥一大匙熬令香,次旋添酒一盞煎,攪令勻,空心飲之。食醫心鏡主下焦虛冷,小便數,瘦損無力。生薯蕷半斤。刮去皮,以刀切碎,研令細爛,於鐺中著酒,酒沸下薯蕷,不得攪,待熟著少鹽、蔥白,理添酒,空腹飲三、二杯,妙。

衍義曰:山藥,按本草,上一字犯英廟諱,下一字曰蕷,唐代宗名預,故改下一字為藥,今人遂呼為山藥。如此則盡失當曰本名,慮歲久,以山藥為別物,故書之。此物貴生干,方入藥,其法:冬月以布裹手,用竹刀子剮去皮,於檐下風逕處,盛竹篩中,不得見日色。一夕干五分,俟全乾收之,唯風緊則干速。

所以用干之意,蓋生濕則滑,不可入藥。熟則只堪啖,亦滯氣。余如《經》。

白話文:

將薯蕷(山藥)在砂盆中仔細研磨成粉,然後放入鍋中,先用一大匙奶油(或酥油)熬煮到香味出來,接著慢慢倒入一杯酒煎煮,邊煮邊攪拌均勻,空腹飲用。這個食療方法出自《食醫心鏡》,主要治療下焦虛寒、小便頻繁、消瘦無力等症狀。

生薯蕷(山藥)半斤,去皮後切碎,研磨成泥狀,在鍋中倒入酒,等酒煮沸後放入山藥泥,不要攪拌,等山藥煮熟後加入少許鹽和蔥白調味,再加點酒,空腹飲用二至三杯,效果很好。

衍義說明:山藥,根據本草記載,是因為「薯」字犯了英廟的諱,而原名「蕷」字又因為唐代宗名為「預」而改為「藥」,所以後人就稱之為山藥。這樣一來,就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名稱,我擔心時間久了,會把山藥當成另一種東西,所以在此特別說明。這種藥材以生曬為貴,才能入藥。它的製作方法是:在冬天用布包住手,用竹刀刮去外皮,放在屋簷下通風處,盛放在竹篩中,不要讓陽光照射。一個晚上可以乾燥一半,等到完全乾燥後再收起來,風大的時候會乾得更快。

之所以要乾燥的原因,是因為生的薯蕷(山藥)濕滑,不能入藥。煮熟了就只能食用,也會造成滯氣。其他的部分可以參考《經》中的記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