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三 (3)
卷第十三 (3)
1. 吳茱萸
味辛,溫、大熱,有小毒。主溫中下氣,止痛,咳逆寒熱,除濕血痹,逐風邪,開腠理,去痰冷,腹內絞痛,諸冷實不消,中惡,心腹痛,逆氣,利五臟。
根,殺三蟲。根白皮殺蟯蟲,治喉痹,咳逆,止泄注,食不消,女子經產余血,療白癬。一名⿸疒轉。生上谷川谷及冤句。九月九日採,陰乾。(蓼實為之使,惡丹參、硝石、白堊,畏紫石英。)
陶隱居云:《禮記》名藙,而俗中呼為蔱(音殺)子。當是不識,藙字似蔱字,仍以相傳。其根南行、東行者為勝。道家去三尸方亦用之。唐本注云:《爾雅·釋木》云:椒𦬣醜,梂。陸氏《草木疏》云:椒𦬣屬亦有𦬣名,陶誤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吳茱萸,味苦、辛,大熱,有毒。
白話文:
吳茱萸性辛,溫熱,有微毒。它能溫暖脾胃,降氣止痛,治療咳嗽逆氣、寒熱交加、濕邪痺痛、風寒入侵、腠理閉塞、痰飲寒凝、腹絞痛、各種寒實症、中惡、心腹痛、逆氣,並能調理五臟。其根能殺滅三蟲,白皮可驅除蟯蟲,治療喉痹、咳嗽逆氣、止瀉、消化不良、婦女產後餘血、白癬等。吳茱萸別名轉。它生長於山谷和冤句地區,九月九日採收,陰乾保存。蓼實是吳茱萸的配伍藥,忌與丹參、硝石、白堊同用,畏紫石英。陶隱居說,《禮記》中稱它為藙,民間俗稱蔱子,可能是因為不識字,將藙字誤認為蔱字而沿用下來。吳茱萸的根,向南或向東生長的藥效更佳。道家去三尸方也用它。唐代注釋中說,《爾雅·釋木》記載:椒𦬣醜,梂。陸氏《草木疏》說:椒𦬣屬也有𦬣名,陶隱居說法有誤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,吳茱萸味苦辛,大熱,有毒。
能主心腹疾,積冷,心下結氣疰,心痛,治霍亂轉筋,胃中冷氣,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可愈,療遍身𤸷痹,冷食不消,利大腸擁氣。削皮能療漆瘡,主中惡,腹中刺痛,下痢不禁,治寸白蟲。博雅云:𣐊𦬣欓越椒,茱萸也。𣐊(音考)孟詵云:茱萸,主心痛,下氣,除嘔逆,臟冷。
又皮止齒痛。又患風瘙癢痛者。取茱萸一升,清酒五升,和煮,取一升半去滓,以汁暖洗。中賊風口偏不能語者。取茱萸一升,清酒一升,和煮四、五沸。冷服之半升,日三服,得少汗瘥。謹按殺鬼疰氣。又開目者不堪食。又魚骨在人腹中刺痛。煮一盞汁服之止。又骨在肉中不出者,嚼封之,骨當爛出。
白話文:
能治療心腹疾病,如積聚的寒氣、心下結塊、心痛等症狀。對於霍亂導致的轉筋、胃部受寒引起的嘔吐和腹痛,有著很好的療效。對於全身性關節疼痛、寒涼食物消化不良、大腸脹氣等問題也有著治療作用。其皮膚可以治療漆毒傷,對於腹內有刺痛、下痢不止的病症,以及寸白蟲病,都能得到緩解。《博雅》提到,茱萸就是越椒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茱萸。考證中,茱萸能治療心痛,下氣,消除嘔吐和腹內冷氣。
此外,茱萸的皮還能治療牙齒疼痛。對於風瘙癢痛的症狀,可以使用一升的茱萸與五升的清水煮沸後,取出一升半的濃液,用熱水清洗患處。對於面部受風邪,造成口角歪斜、語言不清的症狀,可以使用一升的茱萸與一升的清水煮沸四到五次,冷卻後每次服用半升,每日三次,直至微微出汗為止。需要注意的是,這種方法可能對某些人不適用,因為它可能會加重病情。對於魚骨卡在腹部引起疼痛的情況,可以煮一盞茱萸汁服用,以此來緩解疼痛。對於骨頭卡在肌肉裡無法取出的情況,可以咀嚼後封住傷口,骨頭就會慢慢腐爛出來。
腳氣衝心,可和生薑汁飲之,甚良。日華子云:健脾,通關節,治霍亂,瀉痢,消痰,破症癖,逐風,治腹痛,腎氣,腳氣,水腫,下產後余血。又云茱萸葉,熱,無毒。治霍亂,下氣,止心腹痛,冷氣。內外腎釣痛,鹽研罯,神驗。干即又浸復罯,霍亂腳筋,和艾以醋湯拌罯,妙也。
陳藏器云:梂子根濃煮浸痔,有驗。燒末服亦主痔病。又《爾雅》云:櫟實,梂也。其子房生為梂。又赤爪草一名羊梂,一名鼠查球。此乃名同耳。梂似小楂而赤,人食之。生高原。
圖經曰:吳茱萸,生上谷川谷及冤句,今處處有之,江浙、蜀漢尤多。木高丈餘,皮青綠色。葉似椿而闊厚,紫色。三月開花紅紫色。七月、八月結實似椒子,嫩時微黃,至成熟則深紫。九月九日採,陰乾。《風土記》曰:俗尚九月九日謂為上九,茱萸到此日,氣烈熟色赤,可折其房以插頭,云辟惡氣御冬。又《續齊諧記》曰:汝南桓景,隨費長房學。
白話文:
腳部發炎影響心臟,可以喝生薑汁來治療,效果非常好。日華子說,這可以強健脾臟,通暢關節,治療霍亂、拉肚子、咳嗽、消化不良、腹痛、腎病、腳病、水腫、產後餘血等問題。又說茱萸葉熱性無毒,可以治療霍亂、調理氣息、止心腹痛、緩解寒氣。對於內外腎部疼痛,用鹽研磨敷貼,非常有效。乾燥後浸泡再敷貼,對霍亂導致的腳筋疼痛,與艾草混合醋湯一起敷貼,效果非常好。
陳藏器說,梂樹根濃湯浸泡治療痔瘡,效果顯著。將它研磨成粉末服用,也可以治療痔瘡。又,《爾雅》中提到,櫟實就是梂樹的果實,其子房就是梂樹的果實。另外,赤爪草有別名為羊梂和鼠查球,只是名字相同而已。梂樹的果實類似小楂,但顏色是紅色,人類會食用它。它生長在高海拔地區。
圖經中提到,吳茱萸生長在高產區和山谷,現在各地都有,江浙、蜀漢等地尤其多。樹高一丈多,皮色為青綠。葉片像椿樹,但更寬厚,呈紫色。三月開花,顏色為紅紫色。七月至八月結果,形狀類似花椒,嫩時微黃,成熟後變為深紫色。九月九日採收,陰乾。《風土記》中提到,人們崇尚九月九日,稱為上九,吳茱萸在這天氣味濃烈、顏色變紅,可以折取它的果實插在頭上,據說可以避邪、防寒。又,《續齊諧記》提到,汝南的桓景跟隨費長房學習。
長房謂曰:九月九日汝家有災厄,宜令急去家,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上,登高飲菊花酒,此禍可消。景如言,舉家登高山,夕還見雞、犬、牛、羊一時暴死。長房聞之曰:此代之矣。故世人每至此日,登高飲酒,戴茱萸囊,由此耳。世傳茱萸氣好上,言其沖膈,不可為服食之藥也。
張仲景治嘔而胸滿者,茱萸湯主之。吳茱萸一升,棗二十枚,生薑一大兩,人參一兩,以水五升,煎取三升。每服七合,日三,乾嘔吐涎沫而頭痛者亦主之。又其南行枝,主大小便卒關格不通。取之斷度如手第二指中節,含之立下。出姚僧垣方。根亦入藥用。《刪繁方》療脾勞熱,有白蟲在脾中為病,令人好嘔者。
白話文:
相傳古代有個名叫長房的人,預言九月九日某人家會遭遇災厄,建議他們全家外出避難,並用紅色布袋裝滿茱萸繫在手臂上,登高喝菊花酒,就能化解災禍。結果,這家人依言行事,但當晚回家後,發現雞、狗、牛、羊全都暴斃。長房聽聞後說:「災禍已經替換了。」因此,世人便沿襲了這個習俗,每逢九月九日,都要登高飲酒,戴茱萸囊,以祈求平安。相傳茱萸氣味向上,有通氣的作用,但不能當藥食用。
醫學典籍記載,張仲景用茱萸湯治療嘔吐胸悶的病症。配方包括吳茱萸、棗、生薑、人參,以水煎服。同樣的藥方也適用於乾嘔吐涎沫並伴隨頭痛的患者。茱萸的南行枝則具有通便的作用,可直接含服。另外,茱萸的根也能入藥,《刪繁方》記載它能治療脾勞熱,以及脾臟中有白蟲引起的嘔吐症狀。
取東行茱萸根大者一尺,大麻子八升,桔皮二兩,凡三物㕮咀,以酒一斗浸一宿,微火上薄暖之,三下絞去滓。平旦空腹服一升,取盡,蟲便下出,或死或半爛,或下黃汁。凡作藥法,禁聲,勿語道作藥,蟲便下驗。
雷公云:凡使,先去葉、核並雜物了,用大盆一口,使鹽水洗一百轉,自然無涎,曬乾,任入丸散中用。修事十兩用鹽二兩,研作末,投東流水四斗中,分作一百度洗,別有大效。若用醋煮,即先沸醋三十餘沸,後入茱萸,特醋盡,曬乾。每用十兩,使醋一溢為度。食療:微溫。
白話文:
取一根長約一尺的茱萸根,八升的大麻籽,兩兩的桔皮,這三種材料切碎,將一斗的酒浸泡一夜,用微火加熱至微微暖和,三次過濾去除渣滓。早晨空腹服用一升,直到全部飲盡,蟲子會隨排出,可能會死亡或者部分腐爛,也可能排出黃色的液體。在製作藥物時,禁止發出聲音,不要透露正在製作藥物的信息,以觀察蟲子是否排出作為驗證。
根據雷公的指示:使用時,應先去掉葉子、核以及其他雜物,使用一口大盆,用鹼水洗一百次,直到自然無涎,再曬乾,隨後可以加入丸劑或散劑中使用。對於十兩的材料,使用兩兩的鹽,研磨成粉末,放入四斗的東流水中,分一百次清洗,效果特別好。如果使用醋煮,則先將醋煮沸超過三十次,然後加入茱萸,等到醋完全蒸發後,再曬乾。每次使用十兩的材料,醋量以能完全覆蓋材料為度。在食療上,此方法溫和。
主痢,止瀉,厚腸胃。肥健人不宜多食。聖惠方:治陰毒傷寒,四肢逆冷,宜熨。茱萸一升,酒和勻濕,絹袋二隻盛,蒸令極熱,熨腳心,候氣通暢,勻暖即停熨,累用驗。外臺秘要:集驗熨症法:茱萸三升碎之,以酒和煮熟,布裹熨症上。冷更炒,更番用之。症移走,逐熨之,候消乃止也。
又方:治癰疽發背及髮乳房。茱萸一升,搗之,以苦酒和,貼癰上。又方:陰下濕癢。茱萸一升,水三升,煮三沸去滓,洗,癢瘥。千金方治寸白蟲。茱萸根洗去土四兩,切,以水、酒各一升,漬一宿。平旦分再服。凡茱萸皆用細根,東北陰者良。若稍大如指以上者,皆不任用。
白話文:
主要用於治療腹瀉和痢疾,能夠增強腸胃功能。體質肥胖的人不宜過量食用。聖惠方中提到,對於陰毒傷寒導致的手腳冰冷,可以使用茱萸進行熱敷,方法是將一升的茱萸與酒混合後加濕,用雙層絹布包裝,蒸至極熱,然後敷在腳心,直到感到氣流通暢、全身溫暖為止。此方法多次使用均驗證有效。
外臺祕要中列出了治療疾病的熱敷方法,提到將三升的茱萸切碎,與酒混合後煮熟,用布包裹後敷在病竈處,若冷卻後需重新炒熱,交替使用直至病狀消失。
又有一方,用於治療癰疽、背部癰腫以及乳房癰腫等疾病,方法是使用一升的茱萸搗碎,與苦酒混合後貼在癰腫部位。
對於陰部濕疹或瘙癢,可以使用一升的茱萸,加入三升的水煮沸三次後去渣,清洗患處,直至瘙癢得到緩解。
千金方中提到了治療寸白蟲的方法,使用茱萸的細根,先清洗去土,切片,然後用水和酒各一升浸泡一夜。早晨分成兩次服用。所有使用茱萸的方法都應選用細小的根部,特別是東北地區陰涼生長的茱萸效果最佳。如果茱萸大到拇指以上的尺寸,則不適合使用。
又方:治心腹內外痛。茱萸一升,酒三升,煎取半升。空心頓服之。千金翼:產後虛羸盜汗時嗇嗇惡寒。茱萸一雞子大,以酒三升,漬半日,煮服。又方:主大人、小兒風疹。茱萸一升,酒五升,煮取一升,帛染拭之。又方:主頭風。沐頭:茱萸二升,水五升,煮取三升,以綿染拭髮根,良。
肘後方治中風不能語。豉、茱萸各一升,水五升,煮取二升,稍稍服之。又方:治腸痔、大便常血,下部癢痛如蟲咬者。掘地作坑燒令赤,酒沃中搗茱萸二升納中,乘熱板開小孔,以下部榻上,冷乃下,不過三、四度即瘥。孫真人備急方赤痢,臍下痛。茱萸一合,黑豆湯吞之效。
白話文:
-
方劑:治療心腹內外疼痛。使用一升的吳茱萸,加上三升的酒,一起煎煮至剩餘一半的量。空腹時一次性服用。
-
千金翼:產後虛弱、盜汗、怕冷。使用吳茱萸大約雞蛋大小,加上三升的酒,浸泡半天後煮服。
-
方劑:主要用於大人和小孩的風疹。使用一升的吳茱萸,加上五升的酒,煮至剩餘一升,然後用布沾取塗抹患處。
-
方劑:治療頭風症狀。洗頭時使用:兩升的吳茱萸,加上五升的水,煮至剩餘三升,再用棉布沾取塗抹在頭髮根部,效果良好。
-
肘後方:治療中風無法說話。使用等量的豉和吳茱萸各一升,加上五升的水,煮至剩餘二升,分次服用。
-
方劑:治療腸痔、大便經常出血、下部癢痛如蟲咬。挖坑燒熱,加入三升的酒,放入二升的吳茱萸,利用熱力在患處敷上,冷卻後可重複數次,直到痊癒。
-
孫真人備急方:赤痢(一種腹瀉),肚臍下方疼痛。使用一合(約0.6公克)的吳茱萸,加上黑豆湯吞服,有效。
經驗方治脾元氣發歇痛不可忍者。茱萸一兩,桃仁一兩,和炒令茱萸焦黑後,去茱萸,取桃仁去皮尖,研細,蔥白三莖,煨熟,以酒浸,溫分三服。經驗後方補水氣藥。赤茱萸二兩,米醋煮爛,細研為膏,丸如梧桐子大,椒湯下七丸,空心服。兵部手集:治醋心,每醋氣上攻如釅醋。
茱萸一合,水三盞,煎七分,頓服。縱濃亦須強服,近有人,心如蜇破,服此方後,二十年不發。又方:治中風腹痛,或子腸脫出。茱萸三升,酒五升,煎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又方:小兒火灼瘡。一名瘭漿瘡,一名火爛瘡。用酒煎茱萸拭上。楊氏產乳:療中惡心痛。吳茱萸五合,以酒三升,煮三沸,分三服。
白話文:
治療脾元氣衰竭、疼痛難忍的經驗方:
- 使用一兩的茱萸和一兩的桃仁,一起炒至茱萸焦黑,然後去掉茱萸,保留桃仁並去除果皮和尖端,研磨成細粉。接著加入三根蔥白,煮熟後以酒浸泡,溫熱後分成三份服用。
經驗後方補充水分的藥物:
- 使用二兩的紅色茱萸和米醋一起煮至軟爛,研磨成膏狀,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的藥丸,用辣椒湯送服七顆,空腹時服用。
兵部手集:治療醋心,每次當醋氣上衝時,如飲醋一般,服用此方。
- 用量:一合的茱萸和三盞水,煎至剩下七分,一次喝完。即使濃度高也要強迫自己喝完,有個案例,有人心如被蜇破,服用此方後,二十年未再發作。
另一方:治療中風引起的腹痛,或者子宮下垂。
- 使用三升的茱萸和五升的酒,一起煮至剩餘二升,分三次溫熱後服用。
另一方:治療小孩因火傷導致的疹子(名稱為瘭漿疹、火爛疹)。
- 使用酒來煮茱萸,擦在患處。
楊氏產乳:治療中間出現的惡心疼痛。
- 使用五合的吳茱萸,加三升的酒,煮沸三次,分三次服用。
衍義曰:吳茱萸,須深湯中浸去苦烈汁,凡六、七過,始可用。今文與注及注中藥法皆不言,亦漏落也。此物下氣最速,腸虛人服之愈甚。
白話文:
解釋如下:
「衍義」說:吳茱萸必須在深湯中浸泡,去除其苦而辛辣的汁液,這個過程需要重複六到七次,才能使用。現在的文獻和注釋,以及注釋中的藥物使用方法,都沒有提到這一點,這是因為有疏漏。
這種藥物能迅速調節胃氣,對於腸道虛弱的人來說,如果服用它,情況可能會更加惡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