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36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六 (36)

1. 木香

別說云:謹按木香,今皆從外國來,即青木香也,陶說為得,本在草部。而《圖經》所載廣州一種,乃是木類。又載滁州、海州者,乃馬兜鈴根,此山鄉俗名爾。治療冷熱,殊不相似。此三種,自當入一外類別名爾。

衍義曰:木香,專泄決胸腹間滯塞冷氣,他則次之。得橘皮、肉豆蔻、生薑相佐使絕佳,效尤速。又一種,嘗自岷州出塞,得生青木香,持歸西洛。葉如牛蒡,但狹長,莖高三、四尺,花黃,一如金錢,其根則青木香也。生嚼之,極辛香,尤行氣。

白話文:

木香這種藥材,現在都從外國進口,其實就是青木香,陶弘景說的沒錯,原本應該歸在草部。但《圖經》記載的廣州產的一種木香,卻是屬於木本植物。另外記載的滁州、海州產的,其實是馬兜鈴的根,這是當地山村的俗稱。這三種藥材,治療寒熱的效果很不一樣,應該歸類為不同的藥材才對。

木香的功效,主要是疏通胸腹之間的積滯和寒氣,其他功效比較次要。如果能搭配橘皮、肉豆蔻、生薑一起使用,效果會更好,而且更快見效。還有一種木香,我曾經從岷州塞外帶回一種生的青木香,帶回洛陽。它的葉子像牛蒡,但是比較狹長,莖高約三、四尺,開黃色的花,像銅錢一樣,它的根就是青木香。生嚼這種木香,非常辛辣芳香,尤其能通暢氣機。

2. 薯蕷

味甘,溫,平,無毒。主傷中,補虛羸,除寒熱邪氣,補中,益氣力,長肌肉,主頭面遊風,風頭眼眩,下氣,止腰痛。補虛勞羸瘦,充五臟,除煩熱,強陰。久服耳目聰明,輕身,不飢,延年。一名山芋,秦、楚名玉延,鄭、越名土薯(音除。)生嵩高山谷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紫芝為之使,惡甘遂。

陶隱居云:今近道處處有,東山、南江皆多掘取食之以充糧。南康間最大而美,服食亦用之。唐本注云:薯蕷,日乾搗細,篩為粉,食之大美,且愈疾而補。此有兩種:一者白而且佳。一者青黑,味亦不美。蜀道者尤良。臣禹錫等謹按吳氏云:薯蕷,一名諸署,齊、越名山羊,一名修脆,一名兒草。

神農:甘,小溫。桐君、雷公:甘,無毒。或生臨朐鐘山,始生赤莖細蔓,五月華白,七月實青黃,八月熟落,根中白,皮黃,類芋。藥性論云:薯蕷,臣。能補五勞七傷,去冷風,止腰疼,鎮心神,安魂魄,開達心孔,多記事,補心氣不足,患人體虛羸,加而用之。異苑云:薯蕷,野人謂之土薯。

若欲掘取,嘿然則獲,唱名便不可得。人有植之者,隨所種之物而像之也。日華子云:助五臟,強筋骨,長志,安神,主泄精,健忘。乾者功用同前。

圖經曰:薯蕷,生嵩高山山谷,今處處有之,以北都、四明者為佳。春生苗,蔓延籬援。莖紫葉青,有三尖角似牽牛更厚而光澤。夏開細白花,大類棗花。秋生實於葉間,狀如鈴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今人冬春採,刮之白色者為上,青黑者不堪,曝乾用之。法取粗根,刮去黃皮,以水浸,末白礬少許摻水中,經宿取,淨洗去涎,焙乾。

近都人種之極有息。春取宿根頭,以黃沙和牛糞作畦種。苗生以竹梢作援,援高不得過一、二尺,夏月頻溉之。當年可食,極肥美。南中有一種,生山中,根細如指,極緊實,刮磨入湯煮之,作塊不散,味更珍美,云食之尤益人,過於家園種者。又江湖、閩中出一種,根如薑、芋之類而皮紫。

極有大者,一枚可重斤余,刮去皮,煎煮食之俱美,但性冷於北地者耳。彼土人為單呼為薯(音若殊),亦曰山薯。而《山海經》云:景山北望少澤,其草多薯藇(音與薯蕷同)。郭璞注云:根似芋可食。今江南人單呼薯(音儲),語或用輕重耳。據此注,則薯蕷與薯乃一種。

南北之產或有不同,故其形類差別。然字音殊、儲不同,蓋相傳之訛也。一名山芋。

食療:治頭疼,利丈夫,助陰力。和麵作餺飥,則微動氣,為不能制面毒也。熟者和蜜,或為湯煎,或為粉,並佳。干之入藥更妙也。雷公云:凡使,勿用平田生二、三紀內者,要經十紀者,山中生,皮赤,四面有髭生者妙。若採得,用銅刀削去上赤皮,洗去涎,蒸用。聖惠方:補虛損,益顏色。

白話文:

薯蕷味甘、性溫和,無毒。能治療內傷,滋補虛弱,去除寒熱邪氣,健脾益氣,增強體力,使肌肉豐滿,治療頭面風痛、頭暈目眩、氣虛下垂、腰痛等症。能補益虛勞瘦弱,滋養五臟,消除煩熱,壯陽。長期服用,能使耳目聰明,身體輕盈,不感覺飢餓,延年益壽。薯蕷也叫山芋,秦楚地區稱之為玉延,鄭越地區稱之為土薯。生長在嵩高山谷中,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紫芝是它的配伍藥物,忌與甘遂同用。

現在各地都有薯蕷,東山、南江地區都大量挖掘食用以充當糧食。南康地區所產的薯蕷最大且品質最好,食用或藥用都可。將薯蕷曬乾後搗碎、篩粉,食用起來美味可口,還能治病強身。薯蕷有兩種:一種是白色的,更好;一種是青黑色的,味道不佳。蜀道所產的薯蕷尤其優良。據吳氏所述,薯蕷又名諸署,齊越地區稱之為山藥,又名修脆、兒草。

神農本草經記載:薯蕷味甘,微溫。桐君、雷公本草記載:薯蕷味甘,無毒。薯蕷生長在臨朐鐘山,剛開始生長時莖是赤色的,蔓細長,五月開花白色,七月果實青黃色,八月成熟落地,根部白色,外皮黃色,類似芋頭。藥性論記載:薯蕷能補益五勞七傷,祛除風寒,止腰痛,鎮靜心神,安神定魂,疏通心竅,增強記憶力,治療心氣不足,適用於體虛羸弱者。異苑記載:薯蕷,野人稱之為土薯,想要挖掘它,必須悄無聲息,否則便挖不到。有人種植薯蕷,它會根據所種植的作物而改變形狀。日華子本草記載:薯蕷能滋補五臟,強健筋骨,增強意志,安神定志,治療遺精、健忘。曬乾的薯蕷功效相同。

圖經本草記載:薯蕷生長在嵩高山谷,現在各地都有,以北都、四明所產的為最佳。春天發芽,蔓生攀援。莖紫葉青,有三尖角,類似牽牛花但更厚實且有光澤。夏天開白色小花,很像棗花。秋天在葉間結果,形狀像鈴鐺。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現在人們冬春採挖,刮去外皮,白色者為上品,青黑色者不可用,曬乾後入藥。方法是取粗大的根,刮去黃皮,用水浸泡,加入少量白礬,浸泡一夜後,清洗乾淨,烘乾。

近京城的人們種植薯蕷,收益頗豐。春天取宿根,用黃沙和牛糞做畦種植。苗生長後用竹竿作支架,高度不超過一、二尺,夏天要經常澆水。當年即可收穫食用,肥美可口。南方有一種薯蕷,生長在山中,根細如手指,非常緊實,刮皮後入湯煮,成塊狀不散,味道更加鮮美,據說食用它對人體更有益處,勝過家園種植的。又如江湖、閩中地區產一種薯蕷,根莖像薑、芋之類,但外皮是紫色的。

非常大的薯蕷,一個可重達一斤多,刮去外皮,煎煮或食用都很美味,只是性寒,不如北方所產的溫和。當地人簡稱它為薯,也叫山薯。《山海經》記載:景山北望少澤,其草多薯藇。郭璞注釋:根莖像芋頭,可以食用。現在江南人簡稱薯蕷為薯,語音略有差異。據此注釋,薯蕷與薯是同一种植物。

南北地區所產薯蕷可能有所不同,所以其形狀和種類有所差異。但字音“薯”與“薯蕷”不同,可能是後世傳抄時的訛誤。薯蕷又名山芋。

薯蕷的食療作用:治療頭痛,壯陽,補益腎陰。與麵粉混合做成餺飥,則會略微引起腹脹,這是因為它不能克制麵粉中的毒素。煮熟後與蜂蜜混合,或煮湯,或製成粉,都很好。曬乾後入藥效果更佳。雷公炮炙論記載:使用薯蕷時,不要用平地生長二三年內的,要用生長十年以上的,山中生長的,外皮赤紅,四周有鬚根的最好。採摘後,用銅刀削去外皮,洗去黏液,蒸熟後使用。聖惠方記載:薯蕷能補益虛損,使面色紅潤。

將薯蕷放在砂盆中研磨細膩,然後放入銚中,先用一匙酥油熬香,然後慢慢加入一盞酒煎煮,攪拌均勻,空腹飲用。食醫心鏡記載:薯蕷治療下焦虛寒,尿頻,消瘦無力。生薯蕷半斤,刮去外皮,切碎,研磨成泥狀,放入鍋中加酒,酒沸騰後放入薯蕷泥,不要攪拌,待熟後加入少量鹽和蔥白,再加些酒,空腹飲用二三杯,效果很好。

衍義記載:山藥,根據本草記載,上一個字“山”犯了英宗皇帝的諱,下一個字“蕷”與唐代宗的名字“預”同音,所以將下一個字改為“藥”,現在人們就稱之為山藥。這樣就完全失去了原來的名稱,擔心時間久了,會把山藥當成另一種植物,所以寫下來備查。薯蕷最好生曬乾後入藥,方法是:冬月戴上布手套,用竹刀刮去外皮,放在屋簷下通風處,盛在竹篩中,不能見陽光。一夜能曬乾五分之一,等到完全曬乾後收存,風大的時候曬乾速度快。

之所以要用曬乾的薯蕷,是因為鮮薯蕷潮濕黏滑,不能入藥;煮熟後只能食用,而且容易滯氣。其餘用法與經方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