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重修證類本草序
重修證類本草序
1. 重修證類本草序
自古人俞穴針石之法不大傳,而後世亦鮮有得其妙者,遂專用湯液、丸粒理疾。至於刳腸、剖臆、刮骨、續筋之神奇,以為別術所得,終非神農家事。維聖哲審證以制方,因方而見藥,故方家言盛行,而神農之經不可一朝而舍也。其書大抵源於神農氏。自神農氏而下,名本草者,固非一家。
又有所謂唐本、蜀本者,迄於有宋政和間,天子留意生人,乃命宏儒名醫,詮定諸家之說,為之圖繪,使人驗其草木根莖、花實之微,與夫玉石、金土、蟲魚、飛走之狀,以辨其藥之真贗而易知,為之類例,使人別其物產,風氣之殊宜,君、臣、佐、使之異用,甘、辛、咸、苦、酸之異味,溫、涼、寒、熱、緩急、有毒、無毒之不同而易見,其書始大備而加察焉。行於中州者,舊有解人龐氏本,兵煙蕩析之餘,所存無幾,故人罕得恣窺。
今平陽張君魏卿,惜其浸遂湮墜,乃命工刻梓,實因龐氏本,仍附以寇氏《衍義》,比之舊本益備而加察焉。書成,過余屬為序引,余謂人之所甚重者生也,衛生之資,所甚急者藥也,藥之考訂,使無以乙亂丙,誤用妄投之失者,神農家書也。開卷之際,指掌斯見,政如止水鑑形,洪鐘答響,顧安所逃逐其形聲哉?養老慈幼之家,固當家置一本,況業醫者之流乎?然其論著,自梁·陶隱居,唐、宋以來諸人備矣。
余言其贅乎?世固有無用之學,無益之書,余特加張君愛物之周,用心之勤,能為是大有益之書,以暨群生,以圖永久,非若世之市兒、販夫僥倖目前,規規然專以利為也。故喜聞而樂道之。君諱存惠,字魏卿。歲己酉孟秋望日貽溪麻革信之序。
白話文:
自古以來,針灸俞穴的技巧並未廣泛流傳,後世也很少有人能精通其奧妙,於是就專用湯劑、丸藥來治療疾病。至於剖腹、開胸、刮骨、接筋等神奇的醫術,都被認為是其他技法所能達到的,終究不是神農本草學的範疇。唯有聖賢明智之人,審慎考證而制定藥方,從藥方中了解藥物,所以方劑學說盛行,但神農的本草經也不能一日捨棄。這本書大多數內容都源於神農氏。從神農氏以來,稱作本草的書,當然不只一家。
又有所謂的唐本、蜀本,直到宋朝政和年間,皇帝重視百姓的性命,於是命令博學的儒者和名醫,考訂各家學說,為其繪製圖像,讓人們檢驗草木根莖、花實的細微之處,以及玉石、金屬、昆蟲、魚類、飛禽走獸的形狀,以辨別藥物的真偽,使其易於識別,並依此分類,使人們區分不同地區的物產、風土人情,以及君、臣、佐、使藥的不同運用,甘、辛、咸、苦、酸的不同味道,溫、涼、寒、熱、緩急、有毒、無毒的不同特性,使其一目了然,這本書才算完整而精確。在中原流傳的,以前有解藥名家龐氏的版本,經過戰亂兵災的破壞,保存下來的很少,所以很少人能詳細研讀。
如今平陽張君魏卿,惋惜它日漸湮沒失傳,於是委託工匠刻印成書,實際上是根據龐氏本,又附上寇氏的《衍義》,比舊本更加完備精確。書成之後,託我寫序言,我認為人最看重的是生命,維護健康的根本是藥物,而藥物的考訂,使之不致混淆錯用,避免誤用亂投,這是神農本草學的根本。打開書卷,一目了然,就像靜止的水面反映形狀,洪亮的鐘聲回應迴響,哪裡還能逃脫它的形聲呢?老年人和孩童的家庭,理應家中常備一本,何況是從事醫業的人呢?然而,關於它的論述,從梁代陶弘景,到唐宋以來眾多醫家,已經非常詳盡了。
我說這些是不是多餘?世上當然有沒用的學問,無益的書籍,我只是讚揚張君愛惜事物周全,用心勤勉,能編纂這本非常有益的書,惠及眾生,造福後世,不像世上的小商販,只圖眼前小利。所以我欣然為之作序。君名存惠,字魏卿。己酉年孟秋望日,在貽溪寫下這篇序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