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六 (32)

1. 升麻

味甘、苦,平、微寒,無毒。主解百毒,殺百精老物殃鬼,闢溫疫,瘴氣,邪氣,蠱毒。入口皆吐出,中惡腹痛,時氣毒癘,頭痛寒熱,風腫諸毒,喉痛口瘡。久服不夭,輕身長年。一名周麻。生益州山谷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
陶隱居云:舊出寧州者第一,形細而黑,極堅實,頃無復有。今唯出益州,好者細削,皮青綠色,謂之雞骨升麻。北部間亦有,形又虛大,黃色。建平間亦有,形大味薄,不堪用。人言是落新婦根,不必爾。其形自相似,氣色非也。落新婦亦解毒,取葉挪作小兒浴湯,主驚忤。

今按別本注云:今嵩高出者色青,功用不如蜀者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蜀升麻,主治小兒風,驚癇,時氣熱疾,能治口齒,風腫疼,牙根浮爛惡臭,熱毒膿血,除心肺風毒熱,壅閉不通,口瘡,煩悶。療癰腫,豌豆瘡,水煎綿沾拭瘡上。主百邪鬼魅。陳藏器云:陶云,人言升麻是落新婦根。

非也,相似耳。解毒取葉作小兒浴湯,主驚。按今人多呼小升麻為落新婦,功用同於升麻,亦大小有殊。日華子云:安魂定魄並鬼附啼泣,遊風腫毒,口氣疳䘌。又名落新婦。

圖經曰:升麻,生益州川穀,今蜀漢、陝西、淮南州郡皆有之,以蜀川者為勝。春生苗,高三尺以來。葉似麻葉,並青色。四月、五月著花似粟穗,白色。六月以後結實,黑色。根紫如蒿根,多須。二月、八月採,日曝乾。今醫家以治咽喉腫痛,口舌生瘡,解傷寒頭痛,凡腫毒之屬殊效。

細銼一兩,水一升,煎煉取濃汁服之,入口即吐出毒氣,蜀人多用之。楊炎《南行方》:療熛疽湯用升麻,又有升麻膏、升麻㰦湯,並療諸丹毒等。石泉公王方慶《嶺南方》服乳石補壅法云:南方養生治病,無過丹砂。其方用升麻末三兩,研煉了。光明砂一兩,二物相合,蜜丸如梧子,每日食後服三丸。

又有七物升麻丸:升麻、犀角、黃芩、朴硝、梔子、大黃各二兩,豉二升,微熬,同搗散,蜜丸。覺四肢大熱,大便難,即服三十丸。取微利為知。若四肢小熱,於食上服二十丸,非但闢瘴,兼甚明目。

雷公曰:採得了,刀刮上粗皮一重了,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,出,曝乾,細銼,蒸了,曝乾用之。聖惠方治小兒斑瘡及豆瘡,心躁眠臥不安,用川升麻一味,不計多少,細銼,水一盞煎,去滓取汁,以綿沾汁洗拭瘡盤上。外臺秘要:比歲有病天行發斑瘡,頭面及身,須臾周匝,狀如火燒瘡,皆戴白漿,隨決隨生,不治,數日必死,治瘥後,盤黯彌歲方減,此惡毒之氣所為。以水煮升麻,綿沾洗之,苦酒煮彌佳,但躁痛難忍也。

千金翼:治產後惡血不盡或經月半歲。升麻三兩,清酒五升,煮取二升半,分溫再服,當吐下惡物,極良。肘後方:喉痹。升麻銼含之,喉塞亦然。梅師方:治時行病發瘡。升麻五兩,以水、蜜二味同煎三沸,半服、半敷瘡。姚和眾:小兒尿血。蜀升麻五分,水五合,煎取一合,去滓,一歲兒,一日服盡。

白話文:

升麻味甘苦,性平微寒,無毒。能解百毒,殺滅有害的精怪邪祟,預防瘟疫、瘴氣、邪氣及蠱毒。服用後會嘔吐出毒物,可治療中惡腹痛、時疫、頭痛發熱、風腫、各種毒瘡、喉痛、口瘡等。長期服用可延年益壽。升麻又名周麻,生長在益州的山谷中。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備用。

陶弘景說:以前寧州產的升麻最好,形體細小而黑,質地堅實,但現在已經絕跡了。現在只有益州出產,上品的升麻切片後,皮呈青綠色,稱為雞骨升麻。北方也有,但形體虛大,顏色發黃;建平產的升麻則形體大而藥效差,不可使用。有人說那是落新婦的根,但並非如此。雖然外形相似,但藥性與氣味卻不同。落新婦也具解毒功效,其葉子可以煎水給小兒洗澡,治療驚癇。

其他書籍記載:嵩山出產的升麻呈青色,功效不如蜀地所產的。據《藥性論》記載,蜀地升麻主治小兒風疾、驚癇、時疫熱症,能治療口齒腫痛、風腫、牙根浮爛發臭、熱毒膿血等症,能清除心肺風熱、疏通經絡、治療口瘡、煩悶,以及癰腫、豌豆瘡等。煎水後用棉花沾取藥汁塗抹於患處。還能驅除百邪鬼魅。陳藏器說:陶弘景所說升麻是落新婦根的说法是錯誤的,兩者只是相似而已。落新婦的葉子可以煎水給小兒洗澡,治療驚癇。現在很多人把小升麻稱為落新婦,其功效與升麻相似,只是大小有所差異。據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,升麻能安神定魄,治療鬼魅附體哭鬧、遊風腫毒、口臭、疳積等症。落新婦也是升麻的別名。

圖經記載:升麻生長在益州的川谷,現在蜀漢、陝西、淮南等地都有,但以蜀地所產的為最佳。春天發芽,株高三尺左右,葉子像麻葉,顏色青綠。四、五月開花,花穗像小米,顏色潔白。六月以後結果,果實黑色。根莖呈紫色,像艾蒿的根,有很多鬚根。二月和八月採收,曬乾備用。現代醫家常用它治療咽喉腫痛、口舌生瘡、傷寒頭痛,以及各種腫毒,療效顯著。

將升麻切碎一兩,加水一升,煎煮濃縮後服用,入口即能吐出毒氣,蜀地人常用此法。楊炎的《南行方》記載,治療熛疽的湯劑中用到升麻,還有升麻膏、升麻散等,都用於治療各種丹毒。王方慶的《嶺南方》記載的服食乳石補虛法中,用升麻末三兩研磨,與光明砂一兩混合,製成梧子大小的蜜丸,飯後每次服用三丸。

還有一種七物升麻丸,由升麻、犀角、黃芩、朴硝、梔子、大黃各二兩,以及豉二升,微熬後混合搗碎,製成蜜丸。如果四肢發熱,大便秘結,則服用三十丸,直到略微通便為止。如果四肢微熱,則飯後服用二十丸,不僅能預防瘴氣,還能明目。

雷公說:採集升麻後,先刮去粗皮,再用黃精汁浸泡一夜,取出曬乾,切碎後蒸一下,再曬乾後使用。 《聖惠方》記載,治療小兒斑瘡和痘瘡,以及心煩失眠時,可用川升麻適量,切碎後加水煎煮,取汁用棉花沾取塗抹患處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,治療流行性斑疹,頭面及全身迅速出現斑疹,狀如火燒,並伴有白色膿皰,不斷潰破再生,若不治療,數日內必死,痊癒後斑痕會持續一年才消退。此病由惡毒之氣引起。可用水煮升麻,用棉花沾取藥汁清洗患處,用苦酒煮效果更好,但會感到灼痛難忍。《千金翼方》記載,治療產後惡露不盡或經期延遲數月,可用升麻三兩,清酒五升,煎煮至二升半,分溫服下,能吐瀉出惡物,效果極佳。《肘後方》記載,治療喉痹,可用升麻切碎含在口中,治療喉嚨阻塞也有效。《梅師方》記載,治療流行性瘡瘍,可用升麻五兩,加水和蜜煎煮三沸,一半內服,一半外敷患處。《姚和眾方》記載,治療小兒尿血,可用蜀升麻五分,加水五合煎煮取一合,去渣,一歲兒童一日服用完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