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二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二 (18)

1. 藤黃

謹按《廣志》云:出鄂、岳等州諸山崖。其樹名海藤。花有蕊散落石上,彼人收之謂沙黃。就樹採者輕妙,謂之臘草。酸澀,有毒。主蚛牙蛀齒,點之便落。據今所呼銅黃,謬矣。蓋以銅藤語訛也。按此與石淚採無異也。畫家及丹灶家並時用之。

白話文:

據《廣志》記載,海藤生長在鄂州、岳州等地的山崖上。它的花蕊掉落在石頭上,當地人收取這些花蕊稱為沙黃。直接從樹上採摘的則稱為臘草,性酸澀,有毒。可以治療蟲牙,塗抹上去就能去除。如今人們所說的銅黃,其實是錯誤的,應該是銅藤的語誤。海藤的採集方法與石淚相同,畫家和煉丹師都常使用它。

2. 返魂香

謹按《漢書》云:漢武帝時,西國進返魂香,武王內傳云:聚窟洞中,上有返魂樹,採其根,於釜中以水煮,候成汁,方去滓,重火煉之如漆,候凝則香成也。西國使云:其香名有六。帝曰:六名何?一名返又魂,一名驚精,一名回生,一名震壇,一名人馬精,一名節死香。燒之一豆許,凡有疫死者,聞香再活,故曰返魂香也。

白話文:

謹按《漢書》記載:漢武帝時期,西域進貢了返魂香。武帝私下詢問,得知此香來自聚窟洞中,洞中有返魂樹,採其根部,放入釜中以水煮沸,待煮成汁後,去除雜質,再以猛火煉製,像製作漆一樣,待凝固成型後,香就製成了。西域使者說:此香名有六。武帝問道:六個名字是什麼?使者回答:一名返魂,一名驚精,一名回生,一名震壇,一名人馬精,一名節死香。只需燃燒一小豆許,凡是有疫病而亡者,聞到香氣就能復活,因此稱為返魂香。

3. 海紅豆

謹按徐表《南州記》云:生南海。人家園圃中大樹。而生葉圓,有英,微寒,有小毒。主人黑皮䵟𪒟,花癬,頭面遊風。宜入面藥及藻豆,近右蜀中種亦成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徐表《南州記》所述:這種植物生長在南海地區,人們在庭園裡種植的大樹。葉子圓形,開花時有花朵和花粉,性微寒,帶有微小毒性。主要用於治療黑皮膚病、頭皮屑、面部遊風等症狀。適合加入在面部使用的藥物配方中,以及與藻類和豆類一起使用。近處的四川地區也有栽種,並且能夠成功成長。

4. 落雁木

謹按徐表《南州記》云:生南海山野中。藤蔓而生,四面如刀削,代州雁門亦有。藤蘿高丈餘,雁過皆綴其中,故曰落雁木。又云:雁銜至代州雁門,皆放落而生,以此為名。蜀中雅州亦出。味平、溫,無毒。主風痛傷折,腳氣腫,腹滿虛脹。以粉木同煮汁蘸洗,並立效。又主婦人陰瘡浮疱。以椿木同煮之妙也。

圖經曰:落雁木,生雅州。味甘,性平,無毒。治產後血氣痛,並折傷內損等疾。其苗作蔓纏繞大木,苗葉形色大都似茶,無花、實。彼土人四月採苗入藥用。

白話文:

落雁木的藥用價值

根據徐表《南州記》記載:

落雁木生長於南海山野之中,呈藤蔓狀生長,枝幹四面如刀削一般平整。代州雁門也有這種植物。落雁木的藤蔓可長到一丈多高,雁鳥飛過時,羽毛常常會被掛在藤蔓上,因此得名「落雁木」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:雁鳥將落雁木的種子銜至代州雁門,並將其丟棄,因此而生長,也因此得名「落雁木」。

蜀中雅州也有落雁木出產。落雁木味平、溫,無毒。具有治療風痛、傷折、腳氣腫、腹滿虛脹等功效。可以將落雁木與粉木一起煮成汁液,用來浸泡洗患處,療效顯著。此外,落雁木還可以治療婦女陰瘡浮疱。將落雁木與椿木一起煮,效果最佳。

圖經記載:

落雁木生長在雅州。味甘,性平,無毒。可以治療產後血氣痛、折傷內損等疾病。落雁木的枝條像藤蔓一樣纏繞在大樹上,葉子形狀和顏色都與茶葉相似,沒有花朵和果實。當地人於四月採摘落雁木的枝條入藥使用。

5. 䔋木

謹按《蜀記》云:生南中八郡。樹高數十餘丈,闊四、五圍,葉似飛鳥翼,皮中亦有面,彼人作餅食之。《廣志》云:作飯餌之。輕滑美好。白勝桄榔面。味平、溫,無毒。主補虛冷,消食。彼人呼為䔋面也。

白話文:

謹按《蜀記》云:生南中八郡。樹高數十餘丈,闊四、五圍,葉似飛鳥翼,皮中亦有面,彼人作餅食之。

根據《蜀記》記載:這種樹生長在南中八郡。樹木高達數十丈,樹幹周圍可達四、五圍,葉子形狀像飛鳥的翅膀。樹皮裡面也有白色粉末,當地人用它做餅來吃。

《廣志》云:作飯餌之。輕滑美好。白勝桄榔面。味平、溫,無毒。主補虛冷,消食。彼人呼為䔋面也。

《廣志》記載:也可以用它做飯和糕點,質地輕柔滑爽,味道鮮美。顏色比桄榔面還要白。性平溫,無毒。具有補虛寒、助消化的功效。當地人稱之為「䔋面」。

6. 柵木皮

謹按《廣志》云:生廣南山野郊漢。《爾雅》注云:柵木如桑樹,味苦,溫,無毒。主霍亂吐瀉,小兒吐乳,暖胃正氣。並宜煎服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廣志》所述,廣南山野郊外產生這種藥物。《爾雅》的註解提到,這種植物像桑樹一樣,味道苦澀,性溫和,無毒害。它對應於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,以及小兒吐奶的問題,可以暖胃調節體內氣血。適宜煎煮後服用。

7. 無名木皮

謹按徐表《南州記》云:生廣南山谷。大溫,無毒。主陰腎痿弱,囊下濕癢。並宜煎取其汁小浴,極妙也。其實號無名子,波斯家呼為阿月渾,狀若榛子。味辛,無毒。主腰冷,陰腎虛弱,房中術使用者眾,得木香、山茱萸良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徐表《南州記》記載:此物生長於廣南山谷。性溫,無毒。主治腎陰虛弱、陰囊濕癢等症。可煎取藥汁小浴,效果極佳。

其果實名為「無名子」,波斯人稱之為「阿月渾」,形狀像榛子。味辛,無毒。主治腰冷、腎陰虛弱等症。房中術使用者眾,配伍木香、山茱萸效果更佳。

8. 奴會子

謹按《拾遺》云:生西國諸戎。大小如苦藥子。味辛,平,無毒。主治小兒無辜疳冷虛渴,脫肛,骨立瘦損,脾胃不磨。劉五娘方用為煎,治孩子瘦損也。

二十六種陳藏器余

白話文:

根據《拾遺》記載,西國的各種族裔,其體型大小類似於苦薑果實。性味辛而平和,無毒。主要用於治療小孩無故出現的疳病、寒熱虛弱及口渴,以及脫肛、骨瘦如柴、脾胃功能不佳等症狀。劉五孃的方子使用這種草藥煎煮,用於治療孩子的體弱消瘦。這是二十六種由陳藏器收集的草藥之一。

9. 乾陀木皮

味平,無毒。主破宿血,婦人血閉,腹內血塊,酒煎服之。生安南。皮厚堪染者,葉如櫻桃。

海藥云:按《西域記》云:生西國。彼人用染僧褐,故名乾陀,褐色也。樹大皮厚。味平,溫。主癥瘕氣塊,溫腹暖胃,止嘔逆,並良也。

白話文:

这种植物味道平淡,无毒。可以用来治疗陈旧的瘀血、妇女血闭、腹内血块,用酒煎服。它生长在安南,皮厚可以用来染色,叶子像樱桃。

古籍《西域记》记载这种植物生长在西域,当地人用它来染僧侣的褐色衣服,因此叫做乾陀,褐色。树木高大,树皮厚实。味道平淡,性温。可以治疗癥瘕气块,温热腹部和胃,止呕逆,效果很好。

10. 含水藤中水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止渴,潤五臟,山行無水處,斷之得水可飲,清美,去濕痹,煩熱。生嶺南。葉似狗蹄。煮汁服之。主天行時氣,搗葉敷中水爛瘡,皮皸。劉欣期《交州記》亦載之也。

海藥云:謹按《交州記》云:生嶺南及諸海山谷。狀若葛,葉似枸杞。多在路行人乏水處,便吃此藤,故以為名。主煩渴心躁,天行疫氣瘴癘,丹石發動,亦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這種草藥味道甘甜,性平,沒有毒性。能止渴,滋潤五臟,在山路上沒有水源的地方,折斷它就能得到可以喝的水,味道清香甘美,還能祛除濕痺,緩解煩熱。它生長在嶺南地區,葉子像狗蹄。可以用它煮水喝,治療天行時氣。將葉子搗碎敷在水泡爛瘡或皮膚乾燥粗糙的地方,也有療效。劉欣期在《交州記》中也記載了這種藥草。

海藥中記載:根據《交州記》的記述,這種草藥生長在嶺南和沿海山谷中。外形像葛根,葉子像枸杞。它經常生長在旅人缺水的地方,人們便食用這種藤蔓,因此得名。可以治療口渴心煩,天行疫氣瘴氣,丹石發動等症狀。

11. 皋蘆葉

味苦,平。作飲止渴,除痰,不睡,利水,明目。出南海諸山。葉似茗而大。南人取作當茗,極重之。《廣州記》曰:新平縣出皋蘆。皋蘆,茗之別名也。葉大而澀。又《南越志》曰:龍川縣出皋蘆。葉似茗,味苦澀,土人為飲。南海謂之過羅,或曰物羅,皆夷語也。

海藥云:謹按《廣州記》云:出新平縣。狀若茶樹,闊大,無毒。主煩渴熱悶,下痰,通小腸淋,止頭痛。彼人用代茶,故人重之如蜀地茶也。

白話文:

皋蘆,味苦性平,可以解渴、化痰、提神、利尿、明目。它產於南海諸山,葉子像茶葉但更大。南方人用它來泡茶,非常珍視。據《廣州記》記載,新平縣出產皋蘆,它也是茶葉的一種,葉子大且略帶澀味。《南越志》也記載,龍川縣出產皋蘆,葉子像茶葉,味苦澀,當地人用它泡茶喝。南海地區的人稱它為過羅或物羅,都是當地語言。

據《海藥》記載,皋蘆生長在新平縣,外形像茶樹,葉片寬大,無毒。它可以治療口渴、煩熱、胸悶、痰多、小便不利、頭痛等症狀。當地人用它代替茶葉飲用,因此被視為蜀地茶一樣珍貴。

12. 蜜香

味辛,溫,無毒。主臭,除鬼氣。生交州大樹,節如沉香。《異物志》云:蜜香,蟲名。又云:樹生千歲斫僕之,四、五歲乃往看,已腐敗,唯中節堅貞是也。樹如椿,按《法華經》注云:木蜜香,蜜也。樹形似槐而香,伐之五、六年,乃取其香。

圖經文具沉香條下。

海藥云:謹按《內典》云:狀若槐樹。《異物志》云:其葉如椿。《交州記》云:樹似沉香無異。主辟惡,去邪鬼,屍注,心氣。生南海諸山中。種之五、六年,便有香也。

白話文:

蜜香性辛温,无毒。主要功效是驱除臭气和鬼气。生长在交州的大树上,节与沉香相似。《异物志》记载:蜜香,是虫名。又说:树生长千年后才砍伐,四年或五年后再去查看,已腐烂,只有中间的节坚硬。树木形似椿树,根据《法华经》注释说:木蜜香,就是蜜。树形像槐树,但有香味,砍伐后五六年,才能取其香。

图经文与沉香条目相近。

海药记载:根据《内典》记载:蜜香树的外形像槐树。《异物志》记载:它的叶子像椿树。《交州记》记载:树木与沉香无异。主要功效是辟邪、去除邪鬼、尸注,以及治疗心气。生长在南海诸山中。种植后五年或六年,就会有香味。

13. 阿勒勃

味苦,大寒,無毒。主心膈間熱風,心黃,骨蒸寒熱,殺三蟲。生佛逝國,似皂莢圓長,味甜好吃,一名婆羅門皂莢也。

海藥云:按《異域記》云:主熱病及下痰,殺蟲,通經絡。子療小兒疳氣。凡用,先炙令黃用。

白話文:

這種藥材味道苦,性寒,無毒。主要用於治療心胸之間的熱風、心黃、骨蒸寒熱等症狀,也能殺滅寄生蟲。它生長在佛逝國,外觀類似皂莢,呈圓長形,味道香甜可口,也叫婆羅門皂莢。

古書《異域記》記載,這種藥材可以治療熱病、化痰、殺蟲,並能通暢經絡。它的種子可用於治療小兒疳氣。使用時需要先用火烤至黃色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