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30)
卷第六 (30)
1. 麥門冬(為君)
苦重者,即初服藥,每一服一百五十丸,第二日服一百二十九,第三日一百丸,第四日八十丸,第五日依本服丸。若欲合藥,先看天氣晴明,其夜方浸藥。切須淨處,禁婦人、雞、犬見知。如似可,每日只服二十五丸,服訖覺虛,即取白羊頭一枚,淨去毛洗了,以水三大斗,煮令爛,去頭,取汁可一斗以來,細細服之,亦不著鹽,不過三劑平復。
衍義曰:麥門冬,根上子也。治心肺虛熱,並虛勞客熱,亦可取苗作熟水飲。
白話文:
麥門冬(當作主要藥材):
如果病情嚴重,剛開始服藥時,每次服用一百五十顆藥丸,第二天服用一百二十九顆,第三天服用一百顆,第四天服用八十顆,第五天就按照原本的劑量服用。
如果要調配藥丸,先觀察天氣是否晴朗,在晴朗的夜晚才開始浸泡藥材。調配藥材的地方必須保持乾淨,而且禁止讓婦人、雞、狗看見。
如果病情稍微好轉,每天只服用二十五顆藥丸,如果服藥後感到虛弱,就取一顆白羊頭,把毛處理乾淨並清洗乾淨,用三大斗水煮到爛熟,然後取出羊頭,留下約一斗的湯汁,慢慢地服用,湯汁中也不要加鹽,服用不超過三次就能恢復健康。
補充說明:麥門冬是植物的根部上的籽實。主要治療心肺虛熱以及虛勞引起的發熱,也可以取它的苗煮成湯水來飲用。
2. 獨活
味苦、甘,平、微溫,無毒。主風寒所擊,金瘡止痛,賁豚,癇痓(音熾),女子疝瘕。療諸賊風,百節痛風無久新者。久服輕身耐老。一名羌活,一名羌青,一名護羌使者,一名胡王使者,一名獨搖草。此草得風不搖,無風自動。生雍州川穀,或隴西南安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(豚實為之使。)
陶隱居云:藥名無豚實,恐是蠡實。此州郡縣並是羌活,羌活形細而多節軟潤,氣息極猛烈。出益州北部、西川為獨活,色微白,形虛大,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。其一莖直上,不為風搖,故名獨活。至易蛀,宜密器藏之。唐本注云:療風宜用獨活,兼水宜用羌活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獨活,君,味苦、辛。
能治中諸風濕冷,奔喘逆氣,皮肌苦癢,手足攣痛,勞損,主風毒齒痛。又云羌活,君,味苦、辛,無毒。能治賊風,失音不語,多癢,血癩,手足不遂,口面喎邪,遍身𤸷痹。日華子云:羌活,治一切風並氣,筋骨拳攣,四肢羸劣,頭旋,明目,赤疼及伏梁水氣,五勞七傷,虛損冷氣,骨節痠疼,通利五臟。獨活即是羌活母類也。
圖經曰:獨活、羌活,出雍州川穀,或隴西南安,今蜀漢出者佳。春生苗,葉如青麻。六月開花作叢,或黃或紫。結實時葉黃者是夾石上生,葉青者是土脈中生。此草得風不搖,無風自動,故一名獨搖草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用。《本經》云:二物同一類,今人以紫色而節密者為羌活,黃色而作塊者為獨活。
一說:按陶隱居云:獨活生西川益州北部。色微白,形虛大,用與羌活相似。今蜀中乃有大獨活,類桔梗而大,氣味了不與羌活相類,用之微寒而少效。今又有獨活亦自蜀中來,形類羌活,微黃而極大,收時寸解干之,氣味亦芳烈,小類羌活,又有槐葉氣者,今京下多用之,極效驗,意此為真者,而市人或擇羌活之大者為獨活,殊未為當。大抵此物有兩種:西川者,黃色,香如蜜;隴西者,紫色,秦隴人呼為山前獨活。
古方但用獨活。今方既用獨活而又用羌活,茲為謬矣。《篋中方》療中風才覺,不問輕重,便須吐涎,然後次第治之。吐法:用羌活五大兩,以水一大斗,煎取五升,去滓,更入好酒半升和之,以牛蒡子半升炒,下篩,令極細,以前湯酒斟酌調服,取吐,如已昏眩,即灌之,更不可用下藥及繆針灸,但用補治湯餌,自瘥。
雷公云:採得後細銼,拌淫羊藿,裛二日後曝乾,去淫羊藿用,免煩人心,千金方:治中風通身冷,口噤不知人。獨活四兩,好酒一升,煎取半升,分溫再服。肘後方:治風齒疼,頰腫。獨活酒煮,熱含之。經驗後方:治中風不語。獨活一兩銼,酒二升,煎一升,大豆五合炒有聲,將藥酒熱投,蓋良久,溫服三合,未瘥再服。必效方:治產後腹中絞刺疼痛。
白話文:
獨活,味甘苦,性平微溫,無毒。主治風寒襲擊,金瘡止痛,賁豚(一種疾病)、癲癇、婦女疝氣。能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疾病,以及久治不愈的關節疼痛。長期服用能輕身延年益壽。又名羌活、羌青、護羌使者、胡王使者、獨搖草。此草遇風不動,無風自搖。生長在雍州的川穀地區,或隴西的南安。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(豚實為其使藥,但陶弘景認為可能是蠡實)。
陶弘景說:藥方中沒有豚實,可能是蠡實。各州郡縣所產的羌活,形狀細小,多節,質地柔軟潤澤,氣味非常濃烈。益州北部、西川產的獨活,顏色微白,形狀空大,療效與羌活相似,但略遜一籌。其莖直立向上,不受風吹動,故名獨活。它很容易生蟲蛀,應妥善儲存。唐代本草注說:治療風證宜用獨活,兼治水腫宜用羌活。臣禹錫等據《藥性論》記載:獨活,味苦辛,能治療各種風濕寒邪,奔喘、逆氣、皮膚瘙癢、手足拘攣疼痛、勞損,以及風邪引起的牙痛。又說羌活,味苦辛,無毒,能治療賊風(一種風邪)、失音、瘙癢、血癩(一種皮膚病)、手足不遂、口眼歪斜、全身麻痹。
日華子說:羌活能治療一切風邪和氣虛引起的疾病,包括筋骨拘攣、四肢瘦弱、頭暈、目赤疼痛、伏梁水氣(一種水腫)、五勞七傷、虛損冷氣、骨節酸痛,並能通利五臟。獨活是羌活的母種。
圖經上說:獨活、羌活產於雍州川穀地區,或隴西的南安,現今蜀漢所產的品質最佳。春天發芽,葉子像青麻。六月開花,成叢狀,花色或黃或紫。果實成熟時,葉子發黃的是生長在石縫裡的,葉子發青的是生長在土裡面的。此草遇風不動,無風自搖,故名獨搖草。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使用。《本經》記載:兩種藥物同屬一類,現在人們把紫色、節密者稱為羌活,黃色、塊狀者稱為獨活。
還有一種說法:按陶弘景所說:獨活生長在西川益州北部,顏色微白,形狀空大,藥用功效與羌活相似。現在蜀地有大獨活,形狀像桔梗但更大,氣味與羌活完全不同,藥性微寒且療效較差。現在還有一種獨活也是來自蜀地,形狀像羌活,微黃且很大,收穫時切成寸段曬乾,氣味芳香濃烈,略似羌活,還帶有槐葉的氣味,現在京城多用這種,療效極佳,認為這是真正的獨活,而市面上有些人把大的羌活當作獨活,是不對的。總之,這種藥物有兩種:西川產的,顏色黃,香味像蜂蜜;隴西產的,顏色紫,隴西人稱之為山前獨活。
古代藥方只用獨活,現在藥方既用獨活又用羌活,這是錯誤的。《篋中方》記載治療中風初發,不論輕重,都應該先催吐涎液,然後再進行治療。催吐方法:用羌活五大兩,加水一大斗,煎成五升,去渣,再加入好酒半升,拌勻,再加入炒香過篩的牛蒡子半升,用煎好的藥酒酌量服用,催吐。如果病人已經昏迷,就灌服,不能再用瀉藥或針灸,只用補益的湯藥治療,自然會痊癒。
雷公說:採挖後切碎,拌上淫羊藿,悶上兩天後曬乾,去除淫羊藿即可使用,免去煩惱。千金方:治療中風,全身發冷,口噤不語。用獨活四兩,好酒一升,煎成半升,分溫服。肘後方:治療風邪引起的牙痛,頰腫。用獨活酒煮,熱敷。經驗後方:治療中風不語。用獨活一兩切碎,加酒二升,煎成一升,再加入炒至發聲的大豆五合,加入藥酒,蓋好,悶久,溫服三合,如果沒有痊癒,再服。必效方:治療產後腹中絞痛。用羌活二兩,酒二升,煎成一升,去渣,分兩次服用。子母秘錄:治療中風腹痛,或腸子脫出。用酒煎羌活,取汁服用。小品方:治療產後風虛,用獨活湯。還可以用白蘚皮湯,也可以將獨活和白蘚皮各三兩,加水三升,煮成一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耐酒者,可以用酒水一起煮效果更好。用白蘚皮也同法。又方:治療產後中風,言語不清,四肢拘急。用羌活三兩,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等量的水和酒煎服,去渣溫服。《經驗方》相同。文潞公治療牙齒風邪上攻腫痛。用獨活、地黃各三兩,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一盞水煎服,和渣一起溫服。睡前再服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