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二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二 (14)

1. 木蘭

味苦,寒,無毒。主身大熱在皮膚中,去面熱赤皰酒皶,惡風癲疾,陰下癢濕,明耳目,療中風傷寒,及癰疽水腫,去臭氣。一名林蘭,一名杜蘭。皮似桂而香。生零陵山谷及太山。十二月採皮,陰乾。

陶隱居云:零陵諸處皆有。狀如楠樹,皮甚薄而味辛香。今益州有皮厚,狀如厚朴,而氣味為勝。今東人皆以山桂皮當之,亦相類。道家用合香亦好。唐本注云:木蘭似菌桂葉,其葉氣味辛香不及桂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樹高數仞,葉似菌桂葉,有三道縱紋,皮如板桂,有縱橫紋。今所在有。三月、四月採皮,陰乾。

白話文:

木蘭的味道苦,性寒,無毒。主要用於治療身體發熱症狀,尤其是皮膚發熱,可以去除臉部發紅、長出紅色的疹子、酒糟鼻,以及惡風、癲癇、陰部瘙癢潮濕等病症,還能使耳目明亮,治療中風、傷寒、癰疽、水腫,去除臭味。它還有兩個別名,分別是林蘭和杜蘭。木蘭的樹皮像桂樹的樹皮,而且有香味。木蘭生長在零陵的山谷和泰山。十二月採收樹皮,陰乾保存。

陶弘景說:零陵各地都有木蘭。它的外觀像楠木,樹皮很薄,味道辛香。現在益州的木蘭樹皮較厚,外觀像厚朴,但氣味更濃郁。現在東部地區的人都用山桂皮代替木蘭,兩種植物也有些相似。道家也用木蘭來製作合香,效果很好。唐代本草注中記載:木蘭的葉子像菌桂葉,但葉子的氣味辛香不如桂葉。臣禹錫等人考證蜀本圖經中記載:木蘭樹高數丈,葉子像菌桂葉,有三個縱向紋路,樹皮像板桂,有縱橫紋路。現在各地都有木蘭。三月、四月採收樹皮,陰乾保存。

圖經曰:木蘭,生零陵山谷及泰山,今湖、嶺、蜀、川諸州皆有之。木高數丈,葉似菌桂葉,亦有三道縱紋,皮如板桂,有縱橫紋,香味劣於桂。此與桂枝全別,而韶州所生,乃云與桂同是一種。取外皮為木蘭,中肉為桂心。蓋是桂中之一種耳。十一月、十二月採,陰乾用。

任昉《述異記》云:木蘭川,在潯陽江中,多木蘭。又七里洲中有魯班刻木蘭舟,至今在洲中。今詩家云木蘭舟,出於此。

外臺秘要:療面上皻䩅皯𪒟方:木蘭皮一斤,細切,以三年酢漿漬之百日,出,於日中曬搗末。漿水服方寸匕,日三。子母秘錄:療小兒重舌。木蘭皮一尺,廣四寸,削去粗皮,用醋一升漬取汁,注重舌上。

白話文:

《圖經》記載,木蘭樹生長在零陵山谷和泰山,現在湖廣、嶺南、蜀川等地都有。樹高數丈,葉子像菌桂葉,也有三道縱紋,樹皮像板桂,有縱橫紋,香味比桂樹差。這和桂枝完全不同,但韶州產的木蘭則被認為和桂樹是同一種。木蘭的外部樹皮叫做木蘭皮,中間的木質部分叫做桂心。其實,木蘭就是桂樹中的一種。十一月、十二月採收,陰乾後入藥。

任昉在《述異記》中說,木蘭川位於潯陽江中,有很多木蘭樹。七里洲中還有魯班雕刻的木蘭船,至今仍在洲中。現在詩人所說的木蘭舟,就是從這裡來的。
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,治療面部皻䩅皯𪒟的方法是:取木蘭皮一斤,切碎,用三年的醋漿浸泡一百天,取出曬乾後研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茶匙,一天三次。

《子母秘錄》記載,治療小兒重舌的方法是:取木蘭皮一尺,寬四寸,削去粗皮,用醋一升浸泡取汁,塗抹在舌頭上。

2. 蕤核

味甘,溫、微寒,無毒。主心腹邪結氣,明目,目赤,痛傷淚出,目腫眥爛,齆鼻,破心下結痰痞氣。久服輕身益氣,不飢。生函谷川谷及巴西。

陶隱居云:今從北方來,云出彭城間。形如烏豆大,圓而扁,有紋理,狀似胡桃桃核。今人皆合殼用為分兩,此乃應破取仁秤之。醫方唯以療眼。《仙經》以合守中丸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樹生,葉細似枸杞而狹長。花白,子附莖生,紫赤色,大如五味子。莖多細刺。

六月熟。今出雍州。五月、六月採,曬乾。藥性論云:蕤仁,使。一名曰堪。能治鼻衄。

白話文:

甘味,性溫微寒,無毒。主治心腹邪氣凝聚、視力模糊、眼睛發紅、疼痛流淚、眼腫眼角潰爛、鼻塞流涕、心下結塊痰多氣喘。長期服用可輕身益氣,不感飢餓。生長在函谷川谷及巴西。

陶隱居說:現在從北方來的人說,這種藥材產於彭城附近。外形像烏豆般大小,圓扁,有紋理,形狀像胡桃核。現在的人都連同果殼一起秤重,應該破開取仁秤重。醫方只用它來治療眼睛疾病。《仙經》記載,它可以作為藥材加入守中丸。臣禹錫等人謹按蜀本圖經記載:這種植物是樹木,葉子細小,像枸杞葉但較長。花朵白色,果實附著在莖上生長,呈紫紅色,大小像五味子。莖上有許多細小的刺。

六月成熟。現在產於雍州。五月、六月採收,曬乾。藥性論記載:蕤仁,使藥。又名堪,能治鼻出血。

圖經曰:蕤核,生函谷川谷及巴西,今河東亦有之。其木高五、七尺,莖間有刺。葉細似枸杞而尖長,花白,子紅紫色,附枝莖而生,類五味子。六月成熟,五月、六月採實,去核殼陰乾。古今方唯用治眼。劉禹錫《傳信方》所著法最奇。云:眼風淚癢,或生翳,或赤眥,一切皆主之。

宣州黃連搗篩末,蕤核仁去皮碾為膏,緣此性稍濕,末不得故耳。與黃連等分和合,取無蚛病干棗三枚,割頭少許留之去卻核,以二物滿填於中,卻取所割下棗頭,依前合定,以少綿裹之,唯薄綿為佳。以大茶碗量水半碗,於銀器中,文武火煎取一雞子以來,以綿濾,待冷點眼,萬萬不失。

白話文:

據《圖經》記載,蕤核生長在函谷川谷和巴西,現在河東也有。這種植物高五到七尺,莖上有刺。葉子細長像枸杞葉,但更尖,花白色,果實呈紅紫色,長在枝莖上,形狀像五味子。六月成熟,五月、六月採收果實,去掉核殼陰乾。古今醫方只用它來治療眼睛疾病。劉禹錫的《傳信方》中記載的治療方法最為奇特,說眼風淚癢,或生翳,或赤眥,一切眼疾都能治。

方法是:將宣州黃連搗碎篩成粉末,蕤核仁去皮碾成膏狀,因為蕤核性偏濕,所以不能直接研成粉末。將黃連粉末與蕤核仁膏等量混合,再取無蟲病的干棗三枚,割去一小部分棗頭,留下棗核,然後將黃連和蕤核膏填滿枣心中,再用之前割下的棗頭合起來,用薄棉布包好。以大茶碗量取半碗水,在銀器中用文火慢慢煎煮,直至煎成雞蛋大小的量,再用棉布過濾,待冷卻後點眼,效果非常顯著。

前後試驗數十人皆應,今醫家亦多用得效,故附也。

雷公云:凡使,先湯浸去皮、尖,擘作兩片。用芒硝、木通草二味,和蕤仁同水煮一伏時後瀝出,去諸般藥取蕤仁,研成膏,任加減入藥中使。每修事四兩,用芒硝一兩,木通草七兩。陳藏器蕤子,生熟足睡不眠。

白話文:

经过多次试验,数十人都验证了这种方法有效,现在很多医生也都在使用,效果不错,所以就把它记录下来。

雷公说:使用它之前,先用热水浸泡去除外皮和尖头,然后掰成两片。将芒硝、木通和蕤仁一起用清水煮一伏时后,过滤掉其他药材,只留下蕤仁,研磨成膏状,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其他药材一起使用。每次制作四两,加入芒硝一两,木通七两。陈藏器说:蕤仁,无论是生的还是熟的,都能让人睡得香甜,不会失眠。

3. 丁香

味辛,溫,無毒。主溫脾胃,止霍亂擁脹,風毒諸腫,齒疳䘌。能發諸香。其根部風熱毒腫。生交、廣、南蕃。二月、八月採。

今注按廣州送丁香圖,樹高丈餘,葉似櫟葉。花圓細,黃色,凌冬不凋。醫家所用,唯用根子如釘,長三、四分,紫色。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,俗呼為母丁香。可入心腹之藥爾。以舊本丁香根注中,有不入心腹之用六字,恐其根必是有毒,故云不入心腹也。又按陳藏器本草云:丁香於其母丁香,主變白,以生薑汁研,拔去白鬚塗孔中,即異常黑也。(今附)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母丁香,擊之則順理而折兩向,療嘔逆甚驗。

白話文:

丁香味辛性溫,無毒。能溫暖脾胃,止霍亂嘔吐腹脹,治療風毒引起的腫脹和牙齒病。也能增香氣。丁香的根部可以治療風熱毒引起的腫脹。丁香生長在交州、廣州和南番地,二月和八月採收。

丁香樹高約一丈多,葉子像櫟樹葉,花朵圓而細小,呈黃色,冬天也不凋謝。醫家使用的丁香是根部,形狀像釘子,長三到四分,呈紫色,中間有粗大的部分像山茱萸,俗稱母丁香,可以用於治療心腹之疾。舊本丁香根的注釋中說不入心腹之用,可能是因為丁香根有毒,所以不能用於治療心腹之疾。陳藏器本草記載:母丁香可以變白,用生薑汁研磨,拔去白鬚塗抹在孔中,就會變得很黑。

蜀本注釋中記載:母丁香擊打後會順著紋理折斷,兩端向外,治療嘔吐反胃效果很好。

藥性論云:丁香,臣。能主冷氣腹痛。日華子云:治口氣反胃,鬼疰蠱毒,及療腎氣、賁豚氣,陰痛,壯陽暖腰膝,治冷氣,殺酒毒,消痃癖,除冷勞。

圖經曰:丁香,出交、廣,南蕃,今唯廣州有之。木類桂,高丈餘,葉似櫟,凌冬不凋。花圓細,黃色。其子出枝,蕊上如釘子,長三、四分,紫色。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,謂之母丁香。二、八月採子及根。又云:盛冬生花、子,至次年春採之。

海藥:按《山海經》云:生東海及崑崙國。二月、三月花開,紫白色,至七月方始成實,大者如巴豆,為之母丁香。小者實,為之丁香。主風疳䘌,骨槽勞臭,治氣,烏髭發,殺蟲,療五痔,辟惡去邪,治奶頭花,止五色毒痢,正氣,止心腹痛。樹皮亦能治齒痛。雷公云:凡使,有雄雌。

白話文:

丁香,性寒,能治療因寒氣引起的腹痛。它還能治口臭、反胃、鬼魅邪氣、蠱毒,以及腎氣不足、賁豚氣、陰部疼痛等症狀。丁香能壯陽、溫暖腰膝,去除寒氣,解酒毒,消散痃癖,緩解冷勞。

丁香主要產於交趾、廣州和南蕃等地,現在只有廣州有生產。丁香樹木類似桂樹,高約一丈多,葉子像櫟樹葉,冬天不枯萎。丁香花圓而細小,呈黃色。果實生長在枝條上,花蕊上像釘子一樣,長約三到四分,呈紫色。其中較大、像山茱萸一樣的果實,稱為母丁香。丁香在二、八月採收果實和根部,也有記載說在盛冬開花結果,次年春天採收。

古籍記載,丁香生長在東海和崑崙國。二月至三月開花,紫白色,七月才成熟,大的果實像巴豆,稱為母丁香,小的果實就是丁香。丁香可以治療風齒病、骨槽勞臭、氣血不足,烏黑頭髮,殺蟲,治五痔,辟邪,治療乳頭上的花斑,止五色毒痢,正氣,止心腹痛。樹皮也能治療牙痛。丁香有雄雌之分。

雄顆小,雌顆大,似檈棗核。方中多使雌,力大。膏煎中用雄,若欲使雄,須去疔蓋乳子,發人背癰也。聖惠方治桑蠍蜇人。用丁香末,蜜調塗之。千金方治乾霍亂,不吐不下方:丁香十四枚末,以沸湯一升和之。頓服,不瘥更作服。梅師方治乳頭裂破,搗丁香末敷之。又方治妒乳,乳癰。

取丁香搗末,水調方寸匕服。又方治崩中晝夜不止。取丁香二兩,以酒二升,取半分服。《外臺秘要》方同。簡要濟眾治傷寒咳噫不止及噦逆不定。丁香一兩,乾柿蒂一兩,焙乾,搗羅為散。每服一錢,煎人參湯下,無時服。

白話文:

丁香,雄性果實較小,雌性果實較大,形狀像棗核。藥方中多用雌性丁香,藥力較強。膏煎中則用雄性丁香,若要使用雄性丁香,必須去除頂端乳狀物,否則會引起背部生瘡。

《聖惠方》記載,桑蠍蜇傷可用丁香末蜜調塗敷。

《千金方》記載,乾霍亂不吐不瀉,可用丁香末沸水沖服。

《梅師方》記載,乳頭裂破可用丁香末敷之,妒乳乳癰也可服用丁香末水調服。
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,崩漏不止,可用丁香酒煎服。

《簡要濟眾》記載,傷寒咳嗽不止,以及呃逆不止,可用丁香、柿蒂焙乾研末,參湯送服。

衍義曰:丁香,日華子云:治口氣。此正是御史所含之香。治胃寒及脾胃冷氣不和。有大者名母丁香,氣味尤佳。為末縫紗囊如小指,實末,納陰中,主陰冷病,中病便已。

白話文:

解釋如下:

丁香,日華子說它可以治療口臭。這正是御史所含有的香料。用來治療胃寒以及脾胃冷氣不調。有較大的一種叫做母丁香,其味道尤其好。將其研磨成粉,用細紗布做成小袋子,像手指一般大小,填充粉末,放入陰部,可以治療陰冷病症,服用後病情即可痊癒。